第二节 货币的定义、职能与层次划分
一、货币的界定
(一)货币的一般界定
关于如何界定货币(Money、Currency),或如何给货币下定义,由于时代背景不同、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深度不同以及侧重理论剖析与侧重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需要不同等,我们在文献中会找出许多不同的答案。
在现代信用经济条件下,货币可以分为狭义的货币和广义的货币两个概念。狭义的货币可以理解为:流通中的现金加支票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广义的货币概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能够在交易中充当流通手段,满足支付清算需要;②代表一定价值的符号,通过规定程序可以转化为支付流通手段;③符合国家有关金融法规法令,由合格法人机构发行并在约定期限兑付现钞。其主要形式包括银行存款、商业票据、政府债券等。
(二)货币的理论界定
1.职能视角的货币界说
在经济学说中,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着从流通、支付的职能视角来界定货币的种种说法。《管子》一书的《国蓄》《轻重乙》《揆度》等篇,有这样的界说:“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黄金刀币者,民之通货也”“刀币,沟渎也”。《汉书·食货志上》则有“……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的概括。这类说法,明显强调了货币在流通和支付中的作用和特征。
在西方经济学中,如亚当·斯密有“货币是流通的大轮,是商业的大工具”的提法。西方金融学教科书中通常的概括是:货币是普遍被大家接受作为偿付货款和服务的手段;货币是在交换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等等。更简化的说法,如“交易的媒介”“支付的工具”等都可用来表述货币。不过,西方金融学教科书特别强调“普遍被接受”这一限定词。这个限定条件即使没有表述出来,也是隐含的不可缺少的前提。
应该说,马克思从职能角度给货币所做的界定既简明又完整。那就是:货币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
2.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Universal Equivalent)是从商品界分离出来的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说货币在商品世界里可以是与所有商品处于等价地位的事物,这也是能够被普遍接受的界说。
3.货币与流动性
自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流行以来,流动性(Liquidity)几乎成为货币的同义语。在凯恩斯那里,将流动性的概念仅仅赋予了货币。
如果就“流动”的性能来把握,与任何商品相比,与任何后面将要讲到的有价证券相比,货币的流动性都是最高的。在现有的经济文献中,“流动性”有时指的就是货币,有时指的范围则比较大,如国家债券等,需注意区分。
二、货币的职能
研究货币的职能,是理解货币现象和货币相关问题的着手点。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在对货币功能的认识上分歧不大。马克思把货币的职能概括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最基本职能。
(一)价值尺度
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发挥价值尺度(Measure of Values)的职能。这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把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衡量价值需要共同的单位,如同把长度单位确定为米、毫米,又把重量单位确定为克、吨那样。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能有效地提高商品交换效率,进而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原始社会中,人们直接用自己多余的物品去换取自己需要的物品,这种物品和物品之间的直接交换,我们称之为物物交换。在物物交易制下,商品的交换需要无数网点,如1把斧子=5千克大米、1只羊=2米布等。如果需要交易的商品数量增加,那么商品之间的交换网点也随时增加。如果存在n种商品需要交换,交换的次数或网点将非常惊人,交换的数目将达到n(n-1)/2。当n的数目一定大时,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交换次数将达到天文数字,这严重妨碍了交易的进行。而如果存在着发挥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我们将只需要(n-1)个交换网点,交换的过程变得轻松而简单。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货币是商品的外在价值尺度,具有以下特点:①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但必须具有十足的价值;②它具有完全的排他性、独占性。因为充当价值尺度的只能是一种货币。只有这样,商品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统一的表现。
(二)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作为价值尺度,货币证明商品有没有价值、有多大价值;而作为流通手段,货币实现这种价值。
在物物交易过程中,每个交易的个体必须要找到和自己的需求在时间、空间上完全吻合的交易对象,才能达成交易。货币的出现使得交易由直接变为间接,商品的交易被分解成了卖和买两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货币发挥着交易媒介的作用,而物物交换中困扰交易双方的需求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完全吻合的问题就由于货币充当交易媒介而得到了解决。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具有以下特点:①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② 不需要有足值的货币本体,可以用货币符号来代替;③包含有危机的可能性。在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条件下,交换过程分裂为两个内部相互联系而外部又相互独立的行为:买和卖。这两个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开了,因此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
(三)贮藏手段
当具备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一经产生,便立即具备了用来积累价值、保存价值、积累财富、保存财富的职能。当货币由于各种原因退出流通,被持有者当成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绝对化身而保存起来时,货币就停止流通,发挥贮藏手段职能。马克思把这种现象称为货币的“暂歇”,现代西方经济学者则称之为“购买力的暂栖处”。
贮藏金、银是积累和储存价值的古典形态。金、银本身有价值,因而这种贮藏不论是对贮藏者本人来说,还是对社会来说,那是价值或财富在货币形态上的实际积累。当前,虽然世界各国的货币已隔断了与黄金的任何直接的法定联系,但不只是私人,而且各国政府仍然把黄金作为贮藏的对象。
随着现代货币流通的发展,人们除了以金、银积累和保存价值外,主要还是采取在银行存款和储蓄的方式;直接储存纸货币符号的也不少。对企业和个人来说,这些方式也同样有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意义。但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纸货币不过是一张纸片,银行的存款和储蓄只不过是账簿上观念的数字,它们本身都不是实在的财富。可是,纸货币符号和各种存款表明持有者具有从社会中取得相应数量的商品和服务的权利;持有者推迟了他们对这种权利的利用,目的是以待来日,这正是储存货币对个人、企业的意义所在。至于储存者并未享有的商品和服务,却通过种种方式被用于生产、流通和投资等过程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货币作为累计和保存价值、财富的职能所发生的这种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四)支付手段
在经济生活中,除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种交易形式外,还存在着大量的赊销现象。这时,货币就不是在充当交易媒介,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支付手段(Means of Payment)存在着。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如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不论是在赊买赊卖中,还是在其他支付中,没有商品在同时、同地与之相向运动,这是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特征。
(五)世界货币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执行着世界货币职能。
在金属货币时代,黄金等贵金属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输出入,这样,各国货币的比价就能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马克思认为,此时货币作为世界货币,必然是脱去了“本国的制服”,而以贵金属本身的价值发挥作用。通俗地说,货币实际是依靠贵金属如黄金、白银本身的成色和重量来发挥世界货币职能的。
随着金属货币时代的结束,以及此后的黄金在世界范围内的非货币化,货币不再以贵金属作为载体,货币要想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发挥自身职能,就不但不能够脱去“本国的制服”,反而要以身着“区分国别的制服”为必要条件。比如,在国际贸易中得到普遍接受、用于计价和支付的货币是美国的美元、欧洲的欧元、英国的英镑等货币,每一种货币都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所属的国家或地区。我国人民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一定范畴内已被用于对外计价支付的工具,并在1996年年底实现了在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与此同时,黄金仍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它仍然是国际间最后的支付手段、购买手段和社会财富的贮藏与转移形式。因此,关于世界货币在现代国际间运动的形式,是一个需要研究和做出科学回答的新问题。
货币的以上五种职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它们都体现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一般等价物区别于普通商品的两个基本特点是:货币能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具有和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正是因为货币能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因此它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正因为货币能与一切商品相交换,因此它具有流通手段职能。因此,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初始的两个基本职能。货币的这两个基本职能进一步发展以后,才会出现贮藏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既与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有密切的关系,又以贮藏手段职能为前提。世界货币职能是货币前四个职能的继续和延伸。总之,货币五大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是随着商品流通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货币的五大职能绝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内在联系的。
三、货币的计量
(一)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
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层次时都以货币的流动性作为标准。货币流动性是指不同的信用工具在市场上能够转化为直接支付能力的速度和方便程度。流动性高,即转化为直接支付手段的能力强;流动性低,即转化为直接支付手段的能力弱。如现金作为购买力十分方便,能够随时支付流通,对市场的影响最直接;定期存款要转化为购买力就不够方便,一般要到后期才能形成市场购买力。因而,现金是流动性高的货币,定期存款是流动性低的货币。
进行这样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不同层次货币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以及由此引起的市场总供求和供求结构的变化,为中央银行进行宏观金融调控提供决策的参考依据。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发展,新的金融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市场的复杂性日益突出,科学划分货币层次的意义也更加重要。
(二)划分货币层次的方法
各国经济与金融发展状况不一,金融工具的种类和创新程度存在差异,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中央银行对金融调控的重点和技术要求也有差距,因此,各国对货币层次划分的口径并不统一。
根据1994年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供应层次的划分如下: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信用卡类存款
M2=M1+单位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根据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层次划分的情况分析,总的规律表现为:金融市场比较发达、金融工具多样化程度较高的国家,货币层次划分得较多;金融市场化程度高、金融调控技术性要求高的国家,货币层次划分较细。反之反是。
货币和金融处在不断发展之中,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货币的内涵和外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金融管理伴随货币信用的发展也将不断完善,货币层次在金融分析和决策中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
相关链接
国际上划分货币层次的方法
(1)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对货币层次的划分:
M1A=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
M1B=M1A+可转让存单+自动转账储蓄存款+信贷协会存款账户+互助储蓄银行活期存款
M2=M1B+商业银行隔夜回购协议+美国居民持有的即期欧洲美元存款+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账户+所有存款机构的储蓄存款和小额定期存款
M3=M2+大额定期存单(10万美元以上)+定期回购协议+美国居民持有的定期欧洲美元存款
L=M3+银行承兑票据+商业票据+储蓄债券+短期政府债券等
(2)英国英格兰银行对货币层次的划分:
M1=现金+私人部门持有的英镑活期存款
M2=现金+英国居民(公共及私人部门)持有的英镑存款
M3=M2+英国居民持有的各种外币存款
(3)日本国日本银行对货币层次的划分:
M1=现金+活期存款
M2=M1+企业定期存款
M1+CD=M1+企业可转让存单
M2+CD=M1+定期存款+可转让存单
M3=M2+CD+邮局、农协、渔协、信用组合、劳动金库的存款+信托存款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货币层次的划分:
M0=现金
M1=M0+活期存款(私人活期存款、邮政汇划、企业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政府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