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农村养老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养老思想的内容与价值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养老思想自古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养老问题成为中国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尤其是作为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深和范围广的农村,农村养老问题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民生问题。

一、主要内容

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对农村养老思想进行分析,不仅要正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养老的需求和供给,还要正视经济、社会发展给农村养老思想带来的冲击与变化。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要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就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的农村养老思想,并不断调整以使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的农村养老思想主要在于正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并通过相应的社会支持、措施和政策保障这些需求得以满足。

想民之所想,行民之所求,这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农村老年人口之所以面临的养老问题更加严峻,主要在于养老的需求得不到重视和满足。农村养老不仅仅局限于满足农村老年人的“衣食住行”,还包括满足老年人的亲子需求、医疗需求、娱乐需求等多方面内容,要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同步得到满足。

(一)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物质需求

解决“衣食住行”是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基础,就阶段而言,农村老年人的物质需求不再受限于吃饱、穿暖、住好、行方便,对物质需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使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交通不断便利、物流不断便捷,农村老年人居住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想穿啥想吃啥买啥,公共交通的便捷方便了他们与外界的沟通,物质需求得到了较高水平的满足。但与此同时,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不便的偏远农村,农村老年人在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后成为农村的“留守老人”,与外界联系较少,满足物质需求是保障这些地区农村老年人老年生活的最迫切的需求。

对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物质需求而言,养老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何对待老年人的“衣食住行”上。要正确认识老年人对物质的需求,在穿着上要考虑舒适和老年人的喜好;在食物上要以老年人的口味和消化状况为基本要求;在住宿上要考虑到老年人起居的特点;在交通上要考虑老年人腿脚不便和身体状况。在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基础上充分满足老年人对“衣食住行”的需求,提高农村老年人基本的生活保障水平。

(二)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如果说物质需求不再是现阶段农村老年人的主要追求,那么精神需求就成为老年人追求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户籍壁垒逐渐被打破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使农村的闲置劳动力不断向经济水平更高、工作机会更多、工资水平更高的城镇迁移,而农村老年人受限于自身职业技能缺失、学习能力较低以及自身思想观念不愿意离开农村,以及部分老年人需要在农村照顾孙辈,兼顾祖产等继续留在农村生活。与此同时,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思想闭塞,国家虽有优惠政策但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仍然很低,这就意味着农村老年人的老年生活养老保障处于较低的水平。

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使农村老年人对“衣食住行”的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满足,而相对于物质需求,农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内涵更加丰富。就现阶段而言,农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主要源自三个方面。一是亲子需求,农村老年人往往受到传统“孝悌”文化的影响深远,而孝悌文化最基本的是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和照料,外出务工就业的子女既因远离家乡而难以近身侍奉,又由于吸收新的文化和观念与老年人存在较大的思想观念差别,这种源自空间和观念上的距离往往导致老年人陷入“不被子女尊重”和“不被子女需要”的精神状态中,往往导致其受到较大的压力而影响其老年生活质量;二是安全需求,老年人由于身体技能下降不得不停止劳动而进入“无所事事”的老年生活中,由于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对于身体素质较差或者处于“长寿而不健康”状况的老年人而言,老年生活是充满病痛与不适的,这也是农村老年人自杀率较高的关键原因;三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农村老年人在退出劳动力市场之前往往以务农或者外出务工为生,在退出劳动力市场之后往往难以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事情,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娱乐休闲产业发展缓慢,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单一,“没有人需要我,日子太没劲了”成为困扰农村老年人,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要观点之一。可见,农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样的,要保障和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就必须从多个角度着手来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

二、主要特色

社会主义视域下的农村养老思想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主要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理解:

(一)以传统文化为基础

中华民族历来将“养老”“敬老”当作齐家、治国、理政的基本,并将“孝道”大力推行,为此,学者们大力推崇,政府颁布了相关法律政令,整个社会均在推崇和奉行“养老”“敬老”思想。养老思想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管子》,管仲将“孝悌”作为“义有七体”的七体之首,并将养老敬老看作是修身立本的基本,“爱亲善养,思敬奉教,子妇之常也。以事其亲,终而复始……子妇不失其常,则长幼理而亲疏”宋玉顺.论管子“孝”道[J].管子学刊,2011(1).。1000多年前的周朝的《礼记·王制》中有言:“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以飨,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九十使人受”“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详细阐述了商周时期人们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口的奉养情况;《后汉书·礼仪志》中也有相似描述:“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此外,儒家思想也是以“孝”为根本,强调养老、敬老是根本之一。例如,《说文解字》中有云:“孝善事父母者,从老者,从子,子承老也。”《论语·为政》中有言:“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孟子·离娄下》中对不孝有以下描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万章上》中云:“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孝经》作为儒家经典,尤其对养老思想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如《孝经·开宗明义篇》中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庶人章》中云:“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等,都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养老、敬老、孝老思想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养老思想要想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村居民的老年生活,就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中的养老思想。

一是以“孝”文化为基础,发扬养老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基石,“孝”是维持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基础,而养老思想是“孝”文化的基石。以“孝”文化为基础,就要切实理解传统文化中养老思想的内涵并发扬光大。

二是发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自主性。养老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均对“孝悌”有所记载和提倡,包括政治制度中的“以孝治国”、寻常百姓家庭的“孝悌之义”等,均将养老、敬老作为社会道德的出发点。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无疑是规范人们对待老年人行为的核心准则之一。

三是顺应时代的文化变迁。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逐渐站在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央,世界多民族多种族文化的相互交融,这势必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就“养老”而言,其内涵更加丰富。传统文化中的“奉养”在过去主要表现为子女和父母长辈生活在一起,亲子照顾年迈父母的“衣食住行”,并给予父母长辈基本的尊重、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但现代社会中的养老可以在此基础上延伸为雇佣护工照顾老年人的“衣食住行”,为老年人购买医疗社保以保障老年人的健康与医疗需求,政府为老年人添置公共设施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等。可见,时代的变迁使敬老、孝老、养老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内涵也更加丰富。

(二)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的现实

传统文化中的养老对中国社会中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传统农耕文化中,社会的经济单位往往是以家庭为主,一个家庭的祖孙几代人往往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大家共同劳作、共同食宿、共同分享劳动成果,而家庭中的老年人也往往是一家之主,在家庭中有最大的权威和话语权,因此对老年人的“养老”集中体现在对老年人的“孝顺”之上,即听得老人言,而此时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也多为在“子女孝顺”下获得的精神满足,因此比较容易获得满足。但随着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建设的推进,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入经济发达的地区升学或者就业,导致农村“留守老人”比比皆是,甚至出现“独居留守老人”;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发展,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传统的“孝顺”受到“独立自主、互不干涉”观念的冲击,由于观念和习惯的差异,老年人往往与年轻一代分立而居,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加严峻,而树立正确的“养老思想”则是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困境的思想根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但中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意味着中国老年人的养老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农村养老也要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立足于国情上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成为新时代的农村养老思想的主题。随着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村闲置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城镇,而由于观念和劳动能力的限制,老年人往往难以随之迁移,这就导致现阶段农村出现“老人多、幼龄孩童多、无青壮年”的现实状况,而这些留守于农村的老年人往往难以享受到来自子女的近身奉养,同时还要负责看护照料年幼的孙辈,与此同时,相较于城市的养老保障体系和公共设施建设情况,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程度深、养老机构和设施极度匮乏,且农村老年人往往没有退休金,不能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而必须依靠后辈,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农村养老现状较城市更加严峻。因此,要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现状就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情况,切实考虑到农村老年人的居住和养老现状,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与此相关的政策、机构、公共设施建设等现状,从而真正保障和改善老年人的老年生活,提高农村养老支持体系的有效性。

(三)坚持以民为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可以简单归纳为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解放工人阶级乃至全体人类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列宁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制度是解决民生思想的唯一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并加以落实才能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指出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就是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产主义,并针对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提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经济,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的民生思想。此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将民生问题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心工作之一,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并规划了“新三步走”发展路径,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坚持以人为本,将民生问题提到战略高度,并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着力完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深化改革,将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与中国当前实际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根本立场,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作为民生建设的目标,通过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整体思路,并将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作为民生问题解决与否的检验标准,使中国民生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可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保障,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应有之义。农村养老问题作为中国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尤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阶段时期,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养老思想必须建立在民生基础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最坚定的政治立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养老思想的指导思想。保障和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养老体系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以民生思想为基础,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和农村现实情况相衔接,真正做到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实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四)具有高度实践性

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思想的主线,实践性是保证养老思想能够切实落地,指导养老政策和养老行动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养老思想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中国农村社会现实高度契合的,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也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紧密结合的。正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是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思想自诞生之日起便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养老思想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国,国家的养老集中体现在农村养老中,而此时的农村养老问题主要是解决最基本的温饱,尤其面对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百废待兴的现状,农村养老思想也主要是如何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的生理需求。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解决温饱不再是民生思想的主流,兼顾公平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相比于城市养老思想,农村养老思想发展相对缓慢、发展水平较低,虽然绝大部分农村的养老思想是围绕着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但仍然有部分偏远地区的农村的养老思想还局限于解决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的基本生理需求上,这就意味着对于此时的农村养老思想而言,保障公平成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关键,即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成为社会主义社会民生思想的关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农村社会的养老思想也在不断完善,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新时代后,农村养老思想势必立足于更好地满足民生建设的诉求,势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基础上逐步完善,以保障和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生活品质,进而更加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三、当代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的农村养老问题的本质在于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其核心在于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农村养老思想是在继承和发扬新时期养老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社会现实,提出的有利于保障和改善中国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观点和看法,对于着力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民生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和意义。

(一)理论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养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有机构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一新的历史阶段的飞跃。

1.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养老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的养老思想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将其中国化并加以发展,是建立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上的养老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养老思想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养老思想认为,老年人要生活就要优先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并在有所食、有所饮、有所宿、有所行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农村养老思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养老思想中国化形成的社会主义养老思想,充分考虑农村老年人口基数大、医疗社保系统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等现实,重视农村养老现实,发展农村养老思想,改善农村养老体系,通过经济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户口制度改革、完善养老体系等一系列措施逐渐提高农村老年人的老年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进而实现农村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实现马克思主义养老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的落地和进一步发展。

2.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思想的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展教育事业,强化政府办学、增加公共教育投资,不断完善公共教育投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公益性教育和公平性教育,尤其要推进农村户口的适龄学子享受到和城市户籍学生同样的教育资源;二是促进就业,保障平等就业和公平分配,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就业公平和分配公平为民生建设奠定了基础,而促进就业就是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拓宽就业渠道,破除城乡壁垒并提倡公平就业和自主就业,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就业障碍和失业,提倡“一分劳动一分收获”,促进公平分配,并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失业保障体系等体系的建设;四是要对弱势群体进行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目的是促进共同富裕,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在推动经济社会大力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计问题往往是社会主义社会民生建设的底线和整个社会发展速度和活力的底线,这就要求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必须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需求,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对其加强维护。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善民生的实践也在不断推进。农村老年人作为相对弱势群体,其生活既涉及养老保障,又涉及对弱势群体的维护,是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明晰社会主义视域下农村养老思想是保障和改善该弱势群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础,有助于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社会保障问题,也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进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3.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养老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上的又一次大飞跃,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更加丰富,未来更加光明。步入新时代,中国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历史任务基础上,必须正视中国社会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并存的基本国情和社会现实陆杰华,阮韵晨,张莉.健康老龄化的中国方案探讨:内涵、主要障碍及其方略[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5).

(二)实践价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思想的实践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保障体系的唯一标准。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思想有助于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有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内涵,同时也为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养老体系构建提供了中国模式的借鉴,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1.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美好生活水平

完善社会主义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不再拘泥于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而在于如何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和医疗保障需求等更高层次需求。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的农村养老思想,不仅有助于“对症下药”地完善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而且有助于切实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例如通过设立老年娱乐活动室、增加老年健身设施、组织老幼联谊活动等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再比如通过吸纳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保障体系和医疗健康体系来提高老年人对不可预知风险的抵抗能力,减少老年人的心理压力等,这些建立在明晰农村老年人养老思想基础上的措施才能有效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美好生活。

2.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效率与公平并重,更加注重公平”是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坚持的发展理念,尤其是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推进产能共享一体化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最早出现在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并提出“用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的构想[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此后,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提出“通过城乡的融合,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I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其基本内涵是要实现城镇和农村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而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建立在公共服务品质均等化和公共资源的配置均等化基础上。就城乡一体化而言,一方面,国家政府应当在现有基本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尽量平衡城镇和乡村的财政投入,尤其是涉及民生实践的教育、医疗以及养老等领域;另一方面,国家政策要努力平衡城镇和农村的公共服务责任。尽管农村的贫困程度深、社会状况复杂、发展困难,但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就必须平衡直接关系到人们基本生活的公共服务。就目前而言,农村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和城市养老保障体系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且农村民生问题集中体现在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上,这就要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将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作为农村民生项目的重中之重。

3.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民生实践

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完善不仅可以保障和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而且能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养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体现,其核心在于明晰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并在充分考虑农村社会养老现实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老龄化、少子化严峻的国情之上形成的,通过制度建设来降低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风险,并提高其老年生活保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的农村养老思想的分析势必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进而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保障体系的发展,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民生实践。

4.为世界养老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参考的中国模式

尽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均有了一定程度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但各国的发展仍然不平衡,尤其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历史、资源储备、宗教信仰、战争疾病等各方面的影响,往往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基本建设有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等现实中,甚至难以解决温饱而出现老年人自愿去往人迹罕至的沙漠或者森林饿死的极端情况。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社会文化不同,相比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将“养老”“敬老”作为社会风尚、立国安邦之本,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养老思想还局限于小家庭的“人本”思想,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逐渐将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作为了国家的主要任务之一,但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仍然比较落后。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构建养老体系、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和经验,不仅可以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提供消除贫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经验借鉴,而且为与中国国情相似、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提供了共同发展的机遇。可见,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思想不仅有助于保障和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中国农村老年人的美好生活,进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养老保障体系,而且中国改善老年人生活的经验和改善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民生实践,可以作为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对于提高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全球化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