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商品贸易
一、商品的类型
商品贸易是最基本、最原始的贸易形态。科学地进行商品分类,有利于组织商品货源,妥善解决商品购、销、运、存、检验、包装等一系列问题,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效地进行贸易经营活动。
1.按商品的最终用途分类,商品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生产资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称。生产资料按用途分,可分为工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资料。工业生产资料是工业企业生产使用的各种物质资料——各种生产工具和设备以及原材料等。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部门使用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农产品原材料、农用生产资料等。消费资料是直接满足人们消费的最终产品。消费品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细分。根据消费的实际用途,即按人们的吃、穿、用、住、行等,消费品可划分为食品、服装、用品、住房(包括装饰用品)、交通工具(包括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等)。根据消费资料满足人们需要的层次不同,消费资料可划分为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
2.按商品价值不同,商品可分为高档商品、中档商品和低档商品
高档商品通常为价格昂贵、需求弹性大的商品,就同等使用价值来说,高档商品偏重于豪华新颖、名贵、炫耀等,适合于高收入消费者的消费,如名烟、名酒、高档家用电器、珠宝、高档时装等。中档商品一般为价格适中、质量稳定、厂大消费者经常追求的商品,如普通家用电器、适用型家具、时装等。低档商品一般为价格便宜、消费面厂、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商品,如日用百货、食品、调味品等。通常,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商品,也就是从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转为追求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的满足,从追求吃饱穿暖变为追求吃好、穿好等。因此,适应消费水平的增长,贸易活动应根据消费需求的变化,积极调整经营品种、规格、质量等,提高档次,增设消费项目、优化结构,满足消费需求。
3.按商品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程度,商品可分为骨干商品和一般商品
骨干商品直接制约生产和消费的发展,是生产、生活中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商品,对稳定市场起关键作用,如粮食、食盐、燃油、煤炭等。通常骨干商品品种少,但数量大。一般商品是指由市场调节的、由消费者选购的、在国计民生中作用一般的商品。这类商品通常品种多,产需量不一。
4.按商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影响力,商品可分为名牌商品与普通商品
名牌商品一般是指具有极高市场知名度、美誉度、竞争度、盈利度的品牌商品,包括地方名牌、区域名牌、全国名牌、国际名牌商品。名牌商品凭借其质量、声望、信誉以及消费按质论价或高价消费的心理可制定较高的销售价格,满足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名牌商品由于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在消费者看来,使用名牌,在获得物质享受的同时,还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声望,满足了精神方面的需求。例如,金利来系列产品、茅台酒等,这些商品的价格大大高于其实际价值,但仍然畅销。与名牌商品相比,普通商品、一般大众消费的商品量更大、品种更多,因此价格不宜太高,应力求在目标市场上取得更高市场份额,扩大其影响力。
二、商品贸易的基本类型
(一)按商品的来源分,可分为农产品贸易与工业品贸易
1.农产品贸易
农产品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的产品,它既是人们的基本生活资料,又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还是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因此,农产品的贸易关系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的协调,关系到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利益分配,也关系到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作用的发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变化与新农村的建设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贸易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农产品贸易具有季节性。我国农产品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从而决定着农产品贸易随季节的变化有较大的差异性。不同季节的农产品贸易具有不同的规模和结构,旺季与淡季相差甚大。因此,农产品贸易应针对每一种农产品的季节性特点,把握其生产规律和季节特点,做好各种准备工作,采取相应的经营策略,不失时机地组织好农产品贸易工作。
(2)农产品贸易具有层次性。农产品的品种繁多、性能多样、作用大小不一、对国计民生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应采取多种贸易形式,形成经营形式多样、多层次的农产品贸易体系。应根据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程度、供求状况、商品属性、流通范围等采取相应的购销模式与经营形式,如有的可大规模连锁集中经营,有的则宜分散经营等。
(3)农产品贸易具有分散性。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点多面厂,具有分散经营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农产品贸易的分散性。其贸易方向是由分散到集中,由农村到城市。收购网点的设置、人员的配备、商品物流方式即商品运输和集散、转运以及贮存设施,都必须适应分散性的特点。
(4)农产品贸易具有不平衡性。各产地的自然条件不同,会出现灾年、丰年、平年,不可能像工业品那样在人工控制下均衡生产。针对这种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在农产品贸易中,需贯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留有余地、以丰补歉的原则。
2.工业品贸易
工业品贸易主要指日用工业品贸易和生产资料工业品贸易。工业品贸易主要有以下特点:
(1)工业品贸易具有多向性。工业品生产具有较大的集中性,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工业品消费则具有较大的分散性,遍布城乡各个角落。工业品生产与消费的特点就决定了工业品具有从集中到分散,从城市到乡村的多向性特征。
(2)工业品贸易具有相关性。消费者对工业品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多变性且很多商品的消费必须互相配套,形成合理结构,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工业品贸易应力求品种、规格、花色、档次齐全,且从收购、运输、销售、服务各方面做到结构合理化、系列化、配套化。
(3)工业品贸易具有购销差异性。同农业生产相反,工业品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小,生产周期短,均衡、批量生产,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消费则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制约性较大,选择性强,弹性较大。因此,工业品贸易应注意产需衔接,调节供求,促进平衡。
(4)工业品贸易具有替代性。由于工业品品种繁多,新旧产品不断交替更迭,一物多用,不少商品具有同一或相近的使用价值,如洗衣粉与肥皂、布鞋与皮鞋等,既具有替代性,又具有互补性,既有同向发展的可能,也有逆向发展的因素。因此,应利用这些特点,安排和组织好替代工业品的贸易。
(二)按商品的最终用途分,可分为生产资料贸易与生活资料贸易
1.生产资料贸易
生产资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称。生产资料贸易基本上是生产企业之间进行的,它有其独特的特点。
(1)生产资料贸易具有生产性。生产资料是生产消费资料的劳动产品,其贸易对象主要是生产企业,因此,生产资料贸易是生产的继续,消费过程和生产过程同时发生,具有生产性。
(2)生产资料贸易具有相对稳定性。这是由生产资料本身具有技术性、配套性、专用性较强的特点决定的。生产资料在选用上比较严格,选择性小,因此,生产资料在贸易方向、规模和结构等方面相对稳定,产销关系较为固定,具有相对稳定性。
(3)生产资料贸易具有批量性。由于生产资料的需求者一般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要进行相对稳定的批量生产,因此,生产资料贸易要求频率小、需求量大、成批交易,相对集中,具有批量性特点。
(4)生产资料贸易具有技术性。各种生产资料都有特定的用途,都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对于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都有严格的规定,结构复杂,性能不一。这就要求从事生产资料贸易的人员应具有一定的技术知识,且懂得生产资料的使用、维护和维修,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2.生活资料贸易
生活资料贸易是为满足厂大城乡居民的各种消费需求而进行的贸易活动,它处于社会最终供给和最终需求的交点上,因而有着自己的特点。
(1)生活资料贸易的范围具有厂泛性。生活资料贸易范围遍及城乡各地,零售贸易涉及每个消费者和每个家庭,批发贸易则涉及所有消费品生产者和消费品经营者。因而其贸易范围具有厂泛性。
(2)生活资料贸易具有差异性和多变性。生活资料的消费是从具体的消费者自身的条件出发的,而消费者的购买力水平、消费水平、消费习惯等差异很大,这就要求生活资料的供应者应提供品种多、花色式样齐全的商品,以满足各层次消费的需求。同时,消费需求总量、需求结构、需求层次等都会不断发生变化,具有明显的多变性。因此,应不断更新品种,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同时多设销售网点,适应各种变化。
(3)生活资料贸易具有直接性。生活资料贸易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纽带,生活资料成为消费者现实的消费对象,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因此,生活资料贸易应通过各种有效的商业宣传,正确地引导消费,指导消费,使消费者建立合理、健康的消费习惯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