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经济学(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生产要素贸易

生产要素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因素,即一切生产投入品,如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房地产等。

一、资本贸易

要对资本进行更有效的贸易,就必须首先对资本(此处是指贸易资本)的本性即贸易资本的来源、种类、运行规律等问题有一些了解。

(一)贸易资本概述

1.贸易资本的来源及构成

贸易资本是开展贸易活动的前提条件,因此贸易活动的当事人必须重视贸易资本的合理筹集。贸易资本的来源主要包括国家、企业法人、个人投入的自有资本金,贸易活动主体借入的负债资金,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来筹集的资本等。通过以上种种形式筹集而来的资本,便成为贸易活动主体拥有、控制的经济资源。如果用货币表现出来,就形成了贸易活动主体的资本,也称商业资本。

根据贸易资本在贸易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形态、变换的过程和状况及所有关系的不同,贸易资本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1)从存在的形态来划分,可分为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和物质资本。商品资本主要是指用来交换商品的价值形态,在贸易活动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货币资本则是指在贸易过程中的货币形态,包括现金及银行存款等形式。通常货币资本的比例相对来说较小。商品资本及货币资本的形态交换及变化速度反映了贸易活动中商品流通的时间及企业经营状况。物质资本通常表现为主体从事贸易活动时所需的其他物质条件所占用的资本,如以营业店堂、框台、仓库、运输车辆等物质形态存在的资本。

(2)从资本参与流通情况来划分,可分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是指直接参与商品流通的货币形态,其周转速度愈快,则说明其利用率愈高。固定资本则是指不直接参与商品流通,而是以物质形态间接参与商品流通的资本形态,一般要经过多次周转才能改变其物质形态。

(3)从表现形式来划分,可分为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有形资本是指通过有形实物来表现的贸易资本,如贸易主体的营业场地、仓库等建筑物,机器设备,所采购的商品及其他物品等。这部分的资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能准确地计算其价值的大小。而无形资本则是指不以实物形态存在但能在较长时间内给贸易主体提供稳定收益的长期资本。它包括企业的商号、商誉、商标、专利、特许经营权等,这部分资本其价值的大小一般要通过有关专业部门的评估才能计算出来。由于无形资本大都能在较长时期内给企业带来收益,与企业的继续发展有关,所以,企业必须注意无形资本的保护。

(4)从贸易资本的所有关系来划分,可分为自有资本和借贷资本。自有资本主要是指贸易主体自己所有的那部分资本金,包括申请注册的资本金,及企业自筹的资本金,企业的公积金、公益金及未分配的利润等部分。对自有资本,企业拥有所有权和使用权。而借贷资本则是为了补充自有资本的不足而向银行、投资机构等部门借入的资本金,企业对借贷资本仅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总之,对贸易资本的划分,是根据不同的标准而进行的,它们在资金运动过程中存在不同的形态,有各自的运动规律,正确地区分和认识其运动的特殊性,对于企业合理运用资金有重要的意义。

2.贸易资本运行规律

贸易资本是贸易企业和经营者为从事贸易活动所拥有、占用和支配的商品、货币以及其他一切财产的货币表现,是能够在贸易活动中增殖的价值。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本是一切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血液,是推动贸易活动的前提与要素。贸易资本运行规律主要有:

(1)资本运动增值规律。资本的不断运动即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是资本维持自身的价值和增值的前提。资本只有不停地周转运动,不断循环,并且快速周转,才能产生更大增殖。

(2)最大利润规律。资本的本能就是要获得利润,并且获取最大利润,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这种本能形成了资本运动的内在的冲动力,驱使持有资本的企业家奔走于世界各地,把资本投到土地、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相对便宜的地区,通过在世界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获得最好的资本回报;也驱使企业家千方百计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强经营管理,降低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耗费,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利润率。

(3)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银行资本日益融合规律。在当代,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为获得垄断利润,一方面,产业资本力图摆脱商业资本的控制,自己承担产品销售职能,另一方面,商业资本也通过对生产企业的收购、兼并渗透到产业资本中控制商品货源,商业资本出现了回归产业资本的趋势。另外,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需要投入到生产和贸易领域的资本量不断增加,拥有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企业家对银行资本依赖程度亦不断增强,并且为了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商誉,拓宽经营活动空间,获取较多的融资机会和融资便利,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还往往以参股、控股等形式直接进入金融领域。而银行资本为了监督产业资本和贸易资本的经营活动以及资本使用的状况,也会通过参股等形式,渗透到产业资本和贸易资本之中,于是产业资本、商业资本与银行资本日益融合起来,成为现代社会资本集中的重要形式之一。

3.贸易资本规模

贸易资本是社会总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贸易资本规模和配置,不仅直接影响贸易的规模、布局和结构,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秩序与效率。从社会整体来说,贸易资本规模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应有一个适当的量度。贸易资本规模量度的确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贸易领域内部来看,影响贸易资本规模的因素主要有:

(1)贸易利润率。利润率的高低是决定贸易资本规模大小的主要基准。

(2)贸易规模和特点。贸易量的大小、网点布局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加工、仓储、运输等物资设施规模以及贸易的技术经济特点等都会影响贸易资本的规模。

(3)贸易资本周转速度。通常来说,贸易资本规模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商品交换的厂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资本的周转速度。贸易资本数量与资本周转速度成反比,由于贸易资本的周转速度较快,相对于生产资本,贸易资本的总体规模要小些。

(二)资本贸易概述

1.资本贸易的功能

资本贸易是指资本经营者为了使资本增值而对资本进行买卖、存放或借贷所形成的贸易。参与资本贸易的有企业、金融机构、居民个人,其中专门从事资本贸易的市场主体有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券商、证券与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等。

资本贸易能有效组织资金的横向流动,调节资金的供求,实现资金的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功能主要有:

(1)融资功能。资本贸易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和融资。通过各种金融工具的买卖,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各种各样的投融资和筹资选择,适应不同需要。因此,资本贸易通过其特有的融资方式,解决资金供求的矛盾,实现资金融通。

(2)优化资源配置功能。资本贸易通过价格机制和利率机制的影响,使资金流向经营好、收益高的企业或部门,从而优化了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促进经济的发展。

(3)竞争功能。资本贸易的各方都有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必须注意市场动向,关注市场的行情,做出正确的融资决策,在竞争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4)分散风险功能。资本贸易可以通过多种证券组合的方式,为投资者分散风险,提高投资的安全性和营利性。同时,资本贸易还可以通过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等各种交易手段为投资者提供方便,回避风险。此外,资本贸易依靠其完善的制度和法规,还可以规范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防止各类不良行为的发生。

2.资本贸易的内容

资本贸易也称资本经营、资本运营或资本运作,是对企业可以支配的资源进行筹划、重组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使资本增值,以促进企业发展的一种经营方式。资本贸易的内容主要包括:

(1)实业资本经营。

实业资本经营是企业投入资本购建经营设施、设备和商品等,形成实体资产,使企业资本存量增加、经营能力扩大和竞争能力增强的行为。实业资本经营实质上是贸易企业从事具体贸易经营活动,它是从事资本营运的基础环节。贸易企业投入资本从事实业资本经营之时,就是企业媒介商品交换、提供有关劳务的开始。由于实业资本经营的运作主要以物质形态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为载体,资本的变现能力差,因此,贸易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以及经济发展趋势正确决定资本的投向、投入数量和结构,并在整个实业资本经营过程中对各个方面的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管理,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2)金融资本经营。

金融资本经营是以金融资本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系列资本经营活动,主要以买卖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和期货合约为表现形式。贸易企业在从事金融资本经营活动时自身并不参加直接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只是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或期货合约等来进行资本运作。因此,金融资本经营活动的收益主要来自有价证券的价格波动以及本身的固定报酬,如股息、红利等。同时,贸易企业通过金融资本的经营,筹集资本,如在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发行债券和商业票据、收购其他公司股票经包装后重新上市、收购空壳公司上市,然后扩股,使资本存量短时间内成倍增长。金融资本的经营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在整个资本经营中运作最复杂、操作难度最大。金融资本的经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资金的借贷。

资金的借贷是货币持有者将约定数额的资金按约定的利率暂时借出,借款者在约定期限内,按约定的条件还本付息的信用活动。

现代的资金借贷主要发生在投资者与银行、货币持有者之间。银行起一个中间人的作用,以较低利率把持有者的闲散货币集中起来,然后以较高利率贷给投资者。投资者通过借贷取得的货币支配权可投资工商等业务,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银行则通过经营货币获取利差。持有者通过储蓄投资取得利息收入。利率则是货币这种特殊商品借贷的价格或费用,它体现为一定期限内利息和投资货币额的比率。居民手持的用于流通的货币只是过去劳动的一般体现,仅仅是货币而不是资本。只有当投资者通过资金借贷业务取得这些货币并用于投资时,货币就资本化了,它才能够完成资本的职能,获取一定的利润。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流动的目的是尽量使资本增殖。哪里的条件使资本增殖,哪里利润高,资本就会向哪里流动。当国外投资的预期利润比国内高时,投资者就会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使资本流向国外。

资金的借贷种类很多:A.按贷款期限,可分为短期贷款(不超过1年),中期贷款(1年以上,一般2~5年),长期贷款(5年以上,10~20年甚至更长)。B.按贷款的利率,可分为无息贷款、低息贷款、中息贷款和高息贷款。C.按借款和还款的方法,可分为统借统还贷款、统借自还贷款和自借自还贷款等。

②证券资本的买卖。

证券是以证明或设立权利为目的而发行的凭证,包括各种商品所有权的证券(如提单)、财产所有权证券、收益请求权证券、股票、债权证券(如银行债券、公司债券、国债券等)。证券资本的买卖是指已发行的证券在投资者之间通过证券交易所或证券经营机构进行买卖证券的活动。

证券资本买卖的方式多种多样。按交易有无固定场所可分为公开交易和议价交易;按交割时间可分为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按有无交易媒介可分为委托交易和自营交易。

证券资本买卖的类型主要包括股票买卖、债券买卖和外汇的买卖。

A.股票买卖。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作为入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收入的一种有价证券。股票持有者就是公司的股东。就股票本身的属性来看,它是代表对一定的经济利益分配请求权的资本证券。股票既能给持有者提供定期收入,又能当作商品进行买卖和转让,但它本身没有价值,公司股票之所以具有价格,能够买卖,就在于凭借股票可以向该股份公司获取一定的股息收入,而股票的交易价格是由预期股息和银行利息率之比决定的。同时,股票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人们的心理预期、经济政治稳定状况的影响较大。

股票的种类很多,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股票分为:优先股、普通股和后配股,面额股和无面额股,记名股和无记名股等。

B.债券买卖。债券是一种负债凭证,证明持有者有权按期取得固定利息和到期收回本金。按发行债券的主体不同,债券可分为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

公司债券是企业对外举债并承诺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所发行的借款凭证。债券持有人同企业存在一般的债权债务关系,每年可以从公司获得固定的利息收入,但债券持有人不是公司的股东。债券到期时,公司应偿还本金,赎回债券。

政府债券是由国家出具的借款凭证,是政府为筹措资金而发行的,债券持有人可以按规定取得利息,到期收回本金。从性质上看,政府债券与公司债券是一样的,只是发行人以及其信誉不同。

股票和债券都是具有一定票面金额的有价证券,都是筹集资本的一种方式,它们自身没有任何价值,只是代表资金投资及其收益的要求权。但它们之间亦有很大不同:第一,股票是一种所有权证书,而债券则是一种债权要求证书;第二,股票的红利并不约定,而债券的利息支付是事先约定的;第三,股票没有期限,公司债券则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返还一定数额的本息;第四,股票交易大都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而债券交易则多在场外完成。

C.外汇的买卖。外汇是指一国对另一国拥有资金要求权的所有货币凭证,它包括进入国际货币流通领域的各国货币,体现国际债权、债务关系的信用工具,具有国际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在外汇市场上,一国货币以一定兑换率换取另一种货币的买卖,称作外汇交易。

(3)产权资本经营。

产权资本经营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资本所有者及其代理人依据出资者的所有权经营企业的产权资本,通过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和增加投资主体等,来实现资本的扩张和资本的保值增值。如通过合资或合并,扩大资本规模;通过对产权的转让或收购,分散风险,保证资本收益最大化等。二是企业经营者依据企业的法人财产权经营企业法人资产,以实现企业法人资产的保值增值。如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发行企业债券,或进入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进行兼并、收购、参股、控股和租赁等,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产权资本经营是现代企业制度下贸易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

(4)无形资本经营。

无形资产经营是企业对所拥有的各类无形资产进行运筹和谋划,使其实现最大化增值的活动。其有两种经营方式:一是无形资产交易。无形资产交易通常采用许可合同方式来进行,主要是对自己拥有的专利、专有技术和商标的使用权,通过签订许可合同有偿转让他人使用;经过技术经济论证后,购买其他企业或个人的专利、专有技术和商标的使用权;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某项业务的特许权等。二是利用无形资本筹资。利用良好的商誉,取得合作伙伴在供应价格、货源、结算方式等方面的优惠待遇;利用自己良好的信用,优先获得银行贷款和金融机构提供发行企业股票债券的方便条件,加快筹资速度;利用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创造的名牌、商誉、销售网络等无形资产引进外资,拓宽筹资渠道;利用企业的管理优势、商誉、销售网络等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通过联合、承包、租赁、参股、控股、并购形式实现资本的扩张等。无形资本经营通过将投资、参股、转让和特许经营,可以有效地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同时,无形资本经营是知识形态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无形资本经营过程也是推厂应用新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的过程。

二、劳动力贸易

劳动力贸易是指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的有偿转让和流动。劳动力贸易的对象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劳动力再生产费用构成的,包括衣、食、住、用、行以及学习、娱乐等费用;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创造出超出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一)我国劳动力贸易发展现状

1.劳动力市场初具规模

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都普遍建立了劳动力交易市场,包括各类人才交流中心、企业劳动者招聘中心,各类规模不一的人才交流会、人才供求洽谈会等十分普及。各级劳动部门所属的职业介绍所构成了就业市场上的经营主体。各种类型的就业培训中心、职业学校也遍及城镇,为活跃就业市场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创造了条件。

2.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十分活跃

以各类劳动服务公司为代表的劳务贸易的组织机构已分布在全国各个城镇,并逐步向乡村延伸,形成了一个组织和管理社会劳动力的网络。各种劳动力的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出现,如技术咨询公司、信息交流中心、猎头公司等。

3.劳动力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已成定势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劳动力供求的空间差异,我国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包括跨省、跨市、跨县、跨乡流动,年流动规模为1亿~2亿人。此外,各类各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跨区域流动也有一定规模。

4.地区间、单位之间劳动力合作贸易日益受到重视

在许多城市,涌现了不同类型的专业劳务合作公司,各地区之间各种形式的劳务合作已十分普遍,同时校企联合、定向培养、供求结合、按订单接受职业技术人才的劳动力输出方式也十分通行。总之,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劳务合作形式和劳动力市场的多渠道流动格局。

但也必须看到,我国劳动力贸易在各地区、各行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新旧体制间的摩擦给劳动力流动带来了障碍,影响了劳动力贸易的发育。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法规建设与管理滞后,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特别是数量巨大的农民工的就业权、收入权、健康权、安全权还不同程度受到损害。

(二)劳动力贸易特点

劳动力贸易的特点包括:①劳动力市场交换对象的抽象性。劳动力存在于劳动者身体里,是看不见摸不到的,质量的好坏只能通过对劳动者素质的考察大致了解,而量的体现也要从劳动力使用后去测定。②在劳动力市场交换出去的仅仅是它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所有权属于劳动者本人,而且劳动力的让渡具有暂时性。在让渡方式上是一次一次进行,不是一次性完成。③劳动力的流动速度因劳动者的本身差异而不同。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流动较慢,而仅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力则易于流动。劳动力的流动速度还受到职业特点和部门特点的影响。

三、技术贸易

技术指为社会生产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的、供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质手段、精神手段和信息手段。技术贸易是一种有偿的技术转让,即拥有技术的一方通过贸易方式,把技术使用权让渡给另一方,包括技术成果转让或专利买卖、技术引进、技术承包、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基本组织形式有技术成果交易会、技术咨询服务公司、技术开发中心、许可证贸易等。

(一)技术贸易作用

(1)技术贸易可以促进生产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如果没有发达的技术贸易,科研成果就不能及时被生产部门所了解,就很难转化为生产力。我国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低,同我国长期没有技术市场有直接关系。

(2)技术贸易可以增强科研单位的发展能力。如果不把科研成果当成商品,不实行有偿转让,科研投入不能收回,科研人员的劳动得不到承认,不仅造成科研经费不足,而且也会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3)技术贸易可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通过技术贸易,可以使企业及时找到所需技术,促进企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企业技术素质和经济效益,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技术贸易可以促进技术推厂和应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成果、发明创造,凝结着劳动并具有商品属性。通过技术市场,可以使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技术的应用和推厂,这不仅是技术革命的需要,也是完善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技术贸易特点

1.技术贸易的标的是技术

技术作价进行贸易,即为商品,作为商品的技术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商品:它没有固定形状,无法“称量”,不能在贸易之前对它进行周密的“质量”检验;它可以多次进行贸易,不需要多次“再生产”。在实际业务中,所交易的主要是技术知识,有时也包括实施技术的手段——机器设备、检测仪器等。前者即所谓“软件技术”,后者为“硬件技术”,两者可结合在一起买卖。但是技术贸易必须含有无形的技术知识的成分,单纯机器设备的买卖是一般货物买卖,不属于技术贸易。

2.技术贸易所转让的只是技术的使用权

在技术贸易中,技术受让方从供方转让某项技术后,并没有取得该技术的所有权,而只是取得在一定期限内该技术的使用权,通常不发生技术所有权的转让。

3.技术贸易双方既是合作者,往往又是竞争对手

技术贸易通常不是简单的一次性买卖,贸易双方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进行合作。因为一项技术贸易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其周期少则3~5年,有时多达10余年,在此期间,技术受让方希望从供方那里获得先进的技术,以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和水平来满足需要;而技术供方则想通过转让技术获取更多的利益,并设法阻止受方增强竞争力,以免受让方抢夺自己的生意。所以,这样就构成了技术贸易双方的竞争关系。

4.技术贸易的作价方法特殊

一般商品的作价大多是以成本为基础加适当的利润,但技术贸易的作价却比较困难,因为技术贸易作价不能与其他资产相比较,也不能找出有意义的相关物价指数来计算出它的现行市场价值。而单纯地按成本计价,则往往会低估其真实价值。在实践中,一般对技术商品采取不同方法来重估其价值,并考虑各种相关因素来确定其价格。对企业外购的技术商品,按购入成本和该项技术商品的获利能力来估计其价值;企业自创或自身拥有的技术商品,按自创所耗费的实际成本及其具有的获利能力来估计其价值;企业自创或自身拥有但未单独计算成本的技术商品,按该商品的获利能力来估计其价值。

5.技术贸易涉及的问题多而且复杂,贸易难度大

技术贸易涉及技术风险、产权保护、报酬的确定、支付方式、贸易双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限制与反限制,涉及投资、劳动管理、土地使用、工程建设等问题,还涉及多种法律(如专利法、商标法、所得税法等)。而且技术贸易既关系着企业的利益,又与国家的战略部署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政府要严加控制。由于受多种问题困扰,技术贸易往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技术贸易中,可采用的方式有多种,但主要是通过许可证贸易方式。此外,还有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与协作、工程承包以及含有技术转让内容的几种经济合作方式,如补偿贸易方式、合营方式、合作生产与合作开发方式等。

(三)我国技术贸易发展的演变历程

1.我国引进技术的发展历程

(1)改革开放前,我国技术引进的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技术引进一直是以进口设备,尤其是以成套设备的引进为主。20世纪50年代,由于受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禁运封锁,我国的技术引进主要来源于苏联和东欧国家。此期间引进的内容涉及冶金机械、汽车、煤炭、石油、电力、电信、化学以及一些军工项目,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共400多项,用汇27亿美元。至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我国技术的引进出现转轨,转向发达国家。先后从日本和西欧等10个国家引进了涉及石油、化工、冶金、矿山、电子和精密机械等方面技术设备84项,用汇2.8亿美元。虽仍以成套设备的引进为主,但也开始引进生产制造技术。1968—1971年,我国的技术引进完全中断。从1972年开始,我国的技术引进又得以恢复,至1977年,我国先后从美、日等10多个国家引进技术和设备222项,用汇39.6亿美元。

(2)改革开放后,我国技术引进进入大发展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始,我国的技术引进在总结以前经验的基础上,发生了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从进口大型成套设备转向引进单项技术;二是从引进技术主要为新建企业服务转向为现有企业技术改造服务。这些转变促进了我国能源、交通、原材料、农业生产资料和新型产业的发展,同时外国专家技术指导、我方人员的技术培训、精密仪器的技术专利使用、运行软件等技术贸易进口大大增加。在国家政策上,与硬件进口相配套的技术贸易进口享有免除海关关税及增值税的待遇。20世纪90年代,技术引进逐步转变进口模式,从全盘引进转变为进口重点设备、核心部件。国家缩小了设备免税的范围,对国内已经具备成熟生产能力的设备不再给予免税优惠政策。同时,开始注重知识产权的引进,并注意对知识产权的合法性保护和合法转让。国家在政策上也对有关知识产权的技术贸易进口给予大力支持。进入21世纪,伴随着钢铁、交通、通信、能源等各大基础设施产业的设备需求的大部分国产化,与硬件相结合的技术软件贸易进口在这一时期大幅度减少,设计领域的技术服务进口成为技术贸易进口的主要表现。

2.我国技术出口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我国已拥有大量成熟的产业化技术。随着技术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我国硬件水平已经逐渐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并培养出一批技术人才。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成功实现电力、通信、建材生产、石油勘探、汽车制造、化工和冶金技术出口并带动大量成套设备出口。技术力量的增强让我们不断地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贸易出口和技术援助。在中东、非洲等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开展国际援助承包工程,为其提供通信、电力甚至油田灭火、救灾抢险等技术劳务服务;从通信网络设计到设备供货、安装和管线铺设,最终建成整个区域通信网络的网络工程承包服务。我国的建筑工程、电力设计等行业企业均具备了雄厚的技术实力,不断地开拓国际市场,以国际工程承包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出口的价值。另外,我国的运载火箭、多媒体软件、专用系统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逐年攀升,占出口贸易的比重也逐年增长。

(四)我国技术贸易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1.努力提升核心技术,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我国的技术引进经历了从全盘技术引进到核心技术的引进。其一方面说明我国的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有待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已成为我国商品竞争力提升及在整个生产链条中利益获取的主要瓶颈。我国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的九成核心技术不被我方掌握,使得我方受制于人,利益受损。我们应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大科研投入,增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加强科研技术联盟,加强同行业企业间的技术合作,提升民族自主研发能力,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2.避免重复引进,降低引进成本

重复引进,不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易导致供过于求,从而增加引进成本。这是我国长期引进技术的积累的经验,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现实引进中又总难以完全杜绝。以新兴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例,许多省份出台发展规划,引进相应技术且差异不大,使得光伏产能过剩,价格呈下降预期。

3.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制约我国技术出口的突出因素是他国的知识产权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我们要促进技术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就要积极有效地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一方面,政府应根据国际标准建立健全相关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的建设,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认证体系,并有效地建立起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另一方面,企业在积极参与国家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的同时,应参加各种标准认证,争取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四、信息贸易

要对信息进行较好贸易,就应对信息特别是贸易信息的含义、内容、构成等知识有所了解。

(一)贸易信息概述

1.贸易信息定义

贸易信息是反映市场供求、价格、竞争状况及其变动的各种信息的统称。它通过消息、数据、情报、信号等形式对市场状况进行描述。贸易信息实际上也就是市场信息,它是贸易主体进行经营决策的依据。

2.贸易信息内容

(1)需求信息。其主要包括目标市场消费者的现实需求量和潜在需求量,消费者对价格水平的反映,消费者对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的反映,消费者数量、结构与分布,消费者的购买力大小及投向,单项商品需求量及饱和度,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及购买行为模式等方面。需求信息是贸易主体应特别掌握的信息。因为贸易主体所开展的贸易活动都是围绕消费者需求这个中心来进行的,如果没有掌握需求信息或所掌握的信息不准确,那么贸易主体就会无的放矢,企业的贸易活动也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收效。因此,贸易主体应了解需求信息并把它放在各类信息之首。

(2)供给信息。其主要包括满足目标市场需求的商品生产规模、结构和更新换代的情况,商品供应渠道、供应方式、供应价格和供应者所能提供的服务,商品供给与需求在数量和结构上的适应程度及未来的变动趋势,所供给商品的质量、性能及特点,供给商品在市场上所处的市场寿命周期阶段以及新产品的开发状况等。商品供给信息是贸易主体应该掌握的重要信息,只有了解各种商品供给信息,才能采购到最适当的商品和最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也只有掌握了商品供给信息,才能有效地沟通产需情况,正确地指导消费者的消费。

(3)竞争信息。其主要指经营同类商品的同行业竞争信息,包括现实和潜在的竞争者的数量,主要竞争对手的经济实力、经营能力、销售方式、销售价格、服务项目和促销策略,未来的竞争格局等。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竞争将愈演愈烈,成为市场的常态现象。所以,贸易主体在开展贸易活动时,必须重视竞争对手,研究竞争对手,掌握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以便及时地采取和调整自己的市场营销策略,从而获得较大的市场占有率。

(4)国家宏观信息。其包括宏观控制信息和宏观导向信息两大类。宏观控制信息是指贸易主体应了解的国家最近颁布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宏观导向信息主要包括目前经济形式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如国民经济的增长态势、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物价水平状况、利率的变动及失业率、通货膨胀的变动率等。宏观控制信息将直接影响贸易主体正常的经营生活,而宏观导向信息则对贸易主体抓住机遇,扩大经营或调节经营结构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5)贸易主体内部信息。贸易主体在开展贸易活动时,不仅要掌握来自企业的各种外部信息,而且还要清楚地知道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以达到知彼知己的目的。贸易主体的内部信息主要包括企业现有的经营水平与经营条件,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及数量的多少,企业的现有资产规模及结构,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等。

总之,由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内外环境的影响,贸易主体要能较好地完成其贸易目的,取得好的贸易效益,就必须掌握各种各样的贸易信息。

3.贸易信息的特点

(1)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连续性。由于贸易活动是围绕商品的买卖而开展的一种活动,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的目的,伴随这种活动而产生的信息并不是原始状态下的信息,而是经过了人们不同程度的收集、整理、加工及传递等处理过程。所以,无论是发出还是接收这种信息,人们都有明确的目标,且有序化程度也比较高。同时,贸易活动并不是单独的一次交易,而是一连串的交易过程,这也就决定在其过程中所发生的信息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较强的连续性。

(2)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由于贸易活动本身就是从事商品买卖,它一头联系生产者,一头联系消费者,是生产与消费的中介。影响贸易活动的因素,不仅有生产、消费及贸易活动自身等因素,而且还有决定生产和消费的各种经济的、社会的、自然的、历史的因素。因此,贸易活动必然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及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发生关系及相互作用。于是,也就决定了贸易信息无论是构成,还是其来源,都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

(3)贸易信息的传递具有双向性。贸易部门在组织贸易活动时,不仅要负责信息的发送,而且还要注意信息的反馈,贸易信息的反馈对于贸易活动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贸易经营计划的制订、实施与修正,还是贸易经营策略的调整等,均离不开贸易信息的反馈。贸易信息的双向传递是贸易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也只有通过贸易信息的双向传递,才能沟通产需,使生产者生产出来的产品及时销售出去,使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

(4)贸易信息是围绕市场这个中心流动的。由于市场是贸易活动赖以进行的舞台,是各贸易主体展开竞争的舞台,只有通过市场,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才能得以实现,人们的物质利益才能最终实现,所以,为贸易活动而提供的各种贸易信息也必将围绕市场进行流动。如果离开了市场这个中心,贸易信息及其流动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4.贸易信息的分类

(1)按照组织管理的角度不同划分,贸易信息可分为系统性信息和非系统性信息。系统性信息是指按照有关规定有严格的计算口径、指标体系、传递的时间间隔和期限,有一定的固定格式的传递的信息。如贸易主体内部统计、会计等部门定期地提供关于商品购、销、运、存,资金使用和周转情况,经营利润盈亏情况的报表和资料。这类信息反映了贸易活动过程的内在联系,是贸易主体进行日常管理的基本依据和衡量其经营成果的基本尺度。非系统性信息也可以说是系统外信息,它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时间规定,是一种随机性和偶发性的信息。如国家金融政策的变化对商品供求的影响,社会流行和时尚对商品供求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经营活动的影响,等等。由于这类信息往往给贸易主体带来新的市场机会或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贸易主体必须掌握这类信息,以便及时而准确地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策略,从而保证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

(2)按照信息的渠道来源划分,可分为正式渠道信息和非正式渠道信息。正式渠道信息是指通过正式渠道,如各类报告、报表、报纸、杂志等方面而获取的信息。这类贸易信息一般比较容易获取,不需多大的成本和费用,这类信息不具有保密性和竞争力。而非正式渠道信息则是指通过非正式渠道,如贸易主体本身进行的市场调查研究、顾客意见反馈、召开各种联谊会、走访顾客等各种途径而获取的信息。这类贸易信息的获取相对而言比较困难,且要求耗费更高的成本。但这类信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保密性及竞争力,对于贸易的主体而言,非正式渠道信息的利用价值更大。

(3)按照信息所涉及的范围划分,可分为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宏观信息是指从社会全局的角度来描述和反映贸易活动变化及其特征的信息,这类信息的综合性和概括性非常强,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也非常厂泛,如贸易整体规模、贸易的结构和布局等。微观信息则是指从企业微观的、局部的角度来反映贸易活动的具体状况的信息。这类信息与宏观信息相比,数量大、时效性强,内容相对较少,如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某地区市场状况及发展前景等。微观信息主要是为基础管理部门及不同贸易主体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在现代的贸易活动中,我们不能把两者完全分开,而应把两者结合起来,互相印证,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和贸易企业的决策服务。

(4)按照信息的变动状况划分,可分为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动态信息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贸易主体内部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信息,这类信息对于贸易主体对市场进行调查预测,以做出较正确的决策有很大的帮助作用。静态信息则是指通过对大量动态信息的观察、分析,从而揭示出规律的东西,形成一定的规章、制度、定额等的信息,静态信息虽然不能给贸易主体提供及时的情况,但其反映了历史的变化规律,对于贸易活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我们应同样重视静态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除了以上几种划分标准之外,还可以根据信息发生的时间把贸易信息划分为过去贸易信息、现在贸易信息及未来贸易信息;根据产品层次可划分为产品品种信息、产品大类信息和行业信息;等等。为了贸易主体经营决策与计划的需要,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对贸易信息加以科学的分类,以更好地发挥贸易信息对贸易活动的作用。

5.贸易信息在贸易活动中的作用

贸易信息作为贸易活动中的必备要素,作为一种资源运用,它对于改善贸易部门的经营管理,提高贸易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能提高贸易预测及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全面有效地组织和开展贸易活动提供可靠的依据。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条件下,企业所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贸易企业要想在这种环境下使自己的经营活动取得成功,就必须厂泛地与生产者、消费者等各部门、各环节进行接触,既掌握生产者新产品的信息,又了解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还要分析对生产和消费产生影响的各种情况。只有这样,贸易主体才能合理地安排贸易活动计划,制定正确的经营决策。所以说,企业能否获取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并能否正确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是企业经营成败、竞争取胜的关键。

(2)贸易信息及其运用,既能实现信息作为贸易资源的使用价值,又能为贸易主体带来更多的财富,提高贸易主体的经济效益。信息,作为一种贸易资源有自身的使用价值,但又不像具体的商品一样直接提供实体,也不像能源等能提供动力。如果一条信息写在纸上,没有主体去运用它,它就会一文不值,只有通过贸易主体有效地利用,使信息作为生产力的结合因素渗透到贸易活动过程中,才能实现信息本身的使用价值,并在此基础上间接为贸易主体带来财富,提高贸易经济效益。在现实生活中,不乏一条信息救活一个企业的事例。所以贸易主体重视对贸易信息的收集、加工和整理、运用,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3)贸易信息及其应用,能够促进各企业、各部门及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贸易主体在较大的范围内开展贸易活动。通过各种渠道多种方式搜集来的信息,数量多,内容丰富,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市场的最新动态。如企业之间的相互发展动态,地区之间的供求状况等。贸易主体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运用,就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经营方针,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贸易活动。

(二)信息贸易

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运动状态和特征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经过传递后的再现。信息产品作为一种劳动成果,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信息的使用价值是抽象的,它不能像其他商品那样以被感知的形式转化成最终产品,信息的使用价值最终表现为通过信息的使用,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所提高的经济效益要大于信息本身的价值。信息的价值则表现为,信息工作者根据贸易经营管理的要求,进行有目的的收集、加工、处理、传递、贮存等一系列劳动所获得的创造性成果,凝结着人类一般劳动。

信息贸易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贸易的产品是一种特殊产品——知识型产品。它不同于一般商品,购买后即可发挥效用,而是需要接受信息商品的人将它“物化”后才能发挥效用,而且效用的发挥,不仅取决于信息商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使用者所具有的主客观条件。

(2)一般商品的寿命有两种消耗形式,即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而信息寿命完全是种无形的磨损,受时间的影响极大。因为任何商品都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呈现出错综复杂的运动状态,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不同特征,时时刻刻形成新的信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产品寿命不断缩短,加之人们消费结构变化的加快,使信息的形成会更快、数量会更大,信息贸易的贸易量加大,贸易速度加快。

(3)同一种信息产品可以多次出售,可以卖给不同的使用者,具有售出不缺少、存留不重叠的特点,但信息商品出售次数的多少,将直接影响信息贸易价格的高低。信息的出售次数越多,其价格中所含的成本越低,从而价格也将越低;相反,价格信息的出售次数越少,其价格中所含的成本则越高,相应价格也将越高。

(4)一般商品的生产是重复的,可以千家万户同时制造同一种商品,而信息成果在一定范围和区域内是独一无二的。由于信息生产的不重复性,贸易中不会出现完全相同的信息,因而不可能形成信息的统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信息价格只能由生产它所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信息贸易的交易方式主要有信息服务、信息咨询、信息资料有偿转让、信息软件开发、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等。

当今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社会各项活动越来越离不开信息,能否获得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生存和发展。因为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需要有发达的横向联系,这就需要更多更充足的信息在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及时交换传递,使信息的生产、储存、分配和交换日益成为一个专门的部门和行业。信息贸易的发展既可使从事信息业的劳动者得到补偿,促进信息业的发展,又可促使信息使用者对信息进行有效利用。因此,信息贸易的发展可大大提高信息社会化程度,使其发挥更大作用,加快信息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

五、房地产贸易

(一)房地产贸易的含义

房地产贸易包括房产贸易和土地贸易,房产贸易和土地贸易各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同时又密不可分。我国的房地产贸易是指房产的买卖、租赁、拍卖、抵押以及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等贸易活动及其贸易关系的总和。

房产贸易的交易对象是房屋,无论作为消费资料还是生产资料,房屋都是商品。按用途不同,房屋可分为住宅、生产经营用房和非生产经营用房。我国目前房产贸易的经营对象主要是写字楼和住宅。房产贸易的基本前提是房产产权明确,房产的商品化。

土地贸易的交易对象可以是土地的所有权,也可以是其使用权。在我国,土地所有权都属于国家,进入市场贸易的主要是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就整个社会而言,由于土地的供给数量固定不变,土地的租金和地价主要取决于土地的需求。需求越大,地租越高,地价也随之上涨。但就单个土地的使用者而言,都可以在既定地租的条件下租用任何数量的土地,土地肥力不同以及交通便利程度的差异,形成了两种形态的级差地租。

房产贸易和土地贸易是紧密相连的,交易对象可以是房产的所有权,也可以是其使用权。房产贸易和土地贸易一起,构成完整的房地产贸易。

(二)房地产贸易的特点

1.贸易对象具有固定性,只有商流,没有物流

土地是固定的,不能移动,这就决定了任何一块土地只能因地制宜地利用或开发,而不能移到较为有利的市场去利用。因而每块土地都受制于所在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土地的贸易通过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转换来实现。房屋具有固定性,它必须建造在土地上,不能进行运输,不能易位。因此,房屋的贸易通过买卖房屋所有权或使用权来实现。所以说,房地产商品的交换只有商流,没有物流,商流可以多次进行,而物流为零。

2.贸易形式具有多样性

房地产使用期限长、价值大、价格高,并含各种税费,实物形态大、位置固定等特点,以及人们对房地产多种多样的需求,决定了房地产贸易形式的多样性。房地产贸易的主要形式有:土地买卖,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及出租,房屋的买卖、租赁和调换。此外,还有房地产抵押、典当、信托等贸易形式。

3.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公有制经济居主导地位

全民所有制房地产企业资产多、经营范围厂、能力强,实力远非其他经济成分房地产企业所能比拟。尤其是地产业,国家把城市土地的支配权交给地方政府或它们委托的代理单位,因而只有它们才有权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租借给企业或个人使用。集体的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厂、经营灵活、应变能力强,是房地产交易活动的重要参加者。民营经济是房地产贸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一大批民营房地产商人迅速崛起,已成为我国房地产贸易市场的新生力军。同时,我国的房地产贸易领域也有外资进入投资。

(三)房地产贸易的组织形式

房地产贸易的组织可大体划分为:

1.土地的一级市场

土地的一级市场是由国家采取公开拍卖、招标、协议等方式将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出售或划拨给开发者及使用者。

2.房地产开发贸易

房地产开发贸易指房地产经营者为了获得可交换的房地产商品所从事的各种开发活动的总和,主要包括资金筹措和建筑施工两大环节的活动。

3.房地产交易

房地产交易可以容纳所有与房地产经营有关的活动,包括集资建房、房屋互换、房地产信托代办、新房出售和预售、旧房买卖和租赁、房地产法律咨询、装饰修缮、各种维修服务等。

4.商品房销售贸易

商品房销售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房屋产权买卖,另一种是房屋使用权出让。前者是通过产权证书的产权人更替来实现商品房的销售;后者是通过将房屋使用权让渡给承租者,获得相应租金的一种销售方法。

5.房地产金融贸易

从事房地产贸易需要大量资金融通,金融对房地产的渗透是房地产贸易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租赁、抵押、典当等融资性交易活动,使房地产贸易变得灵活方便。一些有条件的房地产公司还在积极寻求上市募集资金,厂东碧桂园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等就已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并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6.涉外房地产贸易

涉外房地产贸易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由我方出资开发房地产,然后把开发好的工业厂房和民用设施租给或卖给外商使用;二是先与外商商定投资建设的项目,以项目带动房地产开发;三是将土地使用权批租给外商,外商开发土地并在土地上按合同要求进行建设和经营。

(四)发展房地产贸易应注意的问题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创造财富、增加国民收入的重要产业部门。有了房地产贸易,使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得以实现,土地的使用权就能按商品经济原则进行交换。

今后,培育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要做到:①要合理地确定房地产价格。在现实生活中,土地价格的形成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非常困难,必须综合各方面的因素,逐步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标准。②要积极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强化城镇住房商品化,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打击房屋投机买卖。同时,要加快大城市的卫星城建设,以缓解城市中心的住房压力。③加快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各级政府统一管理下,制定必要的规章和制度,克服目前房地产交易中的混乱现象,建立规范化的房地产市场,消除浪费土地资源的种种不合理现象。

六、饮食贸易

饮食业是指购进农副产品原料,加工烹制饮食品,提供消费设备、场所和服务性劳动,供顾客就地消费的行业,具有商品购销、加工和劳动服务三种职能。它包括各种类型的酒店、饭馆、面馆、小吃店、冷饮店、早点铺、夜宵店以及流动饮食摊等。我国饮食业历史悠久,经营品种繁多,烹调技术精湛,早已驰名中外。

(一)饮食贸易的特点

饮食业是集加工、服务、商品销售于一体的贸易活动。它既不同于一般的零售商业,也不同于其他的加工业和服务业,它有自己的行业特点,具体地说:

1.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信仰和消费习惯各不相同。人民群众对饮食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而且饮食业所需原料基本上是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和加工,就地出售成品,因此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我国的饮食业经过历史的长期发展形成了鲁、川、粤、闽、湘、浙、苏、徽八大菜系(也有一说为鲁、川、粤、苏四大菜系),另外还有一些菜系和不同流派,其烹饪、制作方法各有专长,菜肴各具风味特色。在少数民族地区,饮食业的地方性表现为民族性,且与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这一特点要求饮食业要合理安排企业经营分工,科学划分经营类型,充分发挥经营特色,满足顾客多种需要。

2.具有较强的技术性

饮食业出售的饮食品,是由购进的原材料加工烹制而成。其质量好坏和操作者的技艺高低有直接关系。我国的烹调技术历史悠久,制作精湛,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菜的花色、品种繁多,各种菜在选料、调味和火候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有烧、炒、炖、炸、烤、卤、腌、扒等烹制方法,讲究色、香、味、形,许多菜肴不仅是美味的食品,而且是很好的艺术品,因此,我国的饮食业积累了许多优良的传统技艺。上述这一特点,要求饮食业重视培养技术力量,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3.具有厂泛的空间性

饮食业经营形式多样,既有正餐小吃、午点夜宵,又可以以生换熟,来料加工,适应多层次的消费需要,具有空间分布的厂泛性。不仅要求区域内要有合理的行业结构和规模结构,而且要求区域之间、交通中心地带和分散居住区、城市与农村都要有合理的空间结构。

4.具有服务的直接性

饮食业与消费者的联系,较之其他行业更为直接和更为密切。它直接为人们提供活劳动服务,或者提供现做现卖的劳动产品。饮食业职工向顾客提供饮食品和劳务服务的过程,同时就是顾客的消费过程,两者直接结合,因此具有服务的直接性。根据这个特点,饮食业必须尽量方便群众,要求服务网点多而分散,服务方式灵活多样,讲究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

5.具有经营的复杂性

饮食业接待的顾客来自四面八方,甚至来自世界各地。顾客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还有病残等特殊顾客。由于他们的风俗习惯和要求等各不相同,要接待好这些顾客是比较复杂的工作。就饮食业本身而言,它的经营项目多,又各具不同的特色。它的类型多,既有综合性的又有专业性的,既有固定的又有流动的,既有大型的又有中小型的,既有国营的又有集体的,还有个体的,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企业都有一套与它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方式。这就使饮食业在业务经营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6.具有结构的层次性

饮食业由于经营范围和服务对象不同,在规模、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性,形成了多层次的行业结构。目前,我国主要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中型饮食店有饭店、饭庄、酒楼、酒家、菜馆、餐厅等,提供以筵席、名菜为主的综合性服务;小型饮食店有点心店、茶楼、茶馆、茶室、咖啡店、小吃部等,以提供一般饭菜、小吃、点心和饮料为主。

(二)发展饮食贸易的基本对策

发展饮食贸易的基本对策包括:

(1)要贯彻“面向大众,分级划类,发扬传统特色,适应多种需要”的经营原则,建立多层次、多行业、多形式的饮食业内部的合理结构,满足不同消费地区、不同消费阶层的不同消费需要。

(2)饮食贸易的发展要与消费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加和旅游事业的发展相适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事业的扩大,高档饭店应该相应增多,适应人民日常生活的一般消费水平的中、小型网点也需要同步发展。

(3)目前的战略重点应放在城市、集镇、交通要道和人口稠密的居民住宅区,发展以快餐、家庭餐厅、各种面点铺、风味小吃店和饮食摊为主体,在大城市、旅游区和重要口岸有计划地发展一批中、高档饭店和餐馆,逐步形成遍布城乡、服务上乘、分工合理的饮食业结构。

(4)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要充分发挥集体、个体和私营饮食业的积极作用。放宽政策,积极支持,鼓励经营,使其成为遍布城乡、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逐步建立一个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饮食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