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际金融市场概述
本节知识结构图
本节知识结构图如图4-2所示。
图4-2 本节知识结构图
本节内容提要
本节介绍国际金融市场的广义和狭义概念、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条件和发展过程、国际金融市场按不同标准进行的划分、国际金融市场的正面与负面作用以及当代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新趋势。
本节关键术语
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中心 在岸国际金融市场 离岸国际金融市场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的30多年里,世界经济和金融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推动国际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又促使这个市场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出现一系列新变化。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
金融是指资金的融通,即资金的借贷和头寸的调剂,金融市场就是资金融通的场所。金融市场具有三大功能:一是为金融资产定价;二是增强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三是降低金融产品的交易成本(包括寻找成本和信息成本)。在金融全球化环境中,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其企业的投融资是多样化的,可以在国内金融市场,也可以跨越国界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因此企业投融资面对的是一个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日益整合的全球化的金融市场。
一般而言,在进行金融市场分类时,通常以金融资产交易双方身份的不同来划分。如果金融资产的交易(资金借贷)发生在本国居民之间,就是国内金融市场或称内部市场;而这种交易涉及其他国家(非居民)或超越国境,成为国际性的金融资产交易,就是国际金融市场或称外部市场。由此可见,国际金融市场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或者非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金融资产交易的场所。通常还把非居民之间金融资产交易的场所称为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 Financial Market)或境外金融市场,这是相对国内金融市场[在岸(Onshore)]而言的,其一般含义为在原货币发行国境外进行各种金融资产交易的场所,比如欧洲美元市场或欧洲货币市场,由于是境外交易,其参与者就应该是交易地点的东道国的非居民。根据这样的理解,金融市场可以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三部分。
如果金融市场上资金借贷关系发生在本国居民之间,就是国内金融市场。如果金融市场上资金借贷关系超越国境涉及其他国家,则为国际金融市场。因此,国际金融市场就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或者非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国际性金融业务活动的场所。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国际金融市场是指进行各种国际金融业务活动的场所。这些业务包括长、短期资金信贷,外汇与黄金的买卖,并分别形成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狭义的国际金融市场是指在国际上经营借贷资本的市场,主要指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我们在此研究广义的国际金融市场。狭义的国际金融市场以非居民的参与为重要特征,仅指不同主体进行国际资金借贷与资本交易的场所,因此也称国际资金市场,包括短期资金市场(货币市场)和长期资金市场(资本市场);而广义的国际金融市场把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国内(或区域内)金融市场当成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活动的场所,既包括国际资金市场,也包括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其他种种衍生金融市场,同时还包括在金融市场从事交易的各类参与者、中间人和交易机构。也就是说,广义的国际金融市场,实际上是由各国(地区)的交易人、中间人和交易机构组成的进行各种金融资产交易的场所,体现着国际金融商品的买卖供求关系。
习惯上,人们将国际金融市场中只涉及非居民的情况,即借贷主体跨越国境,称为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或者在岸金融市场;而借贷货币跨越国境、资金供求双方都是非居民的情况称为离岸金融市场。
一个国家的国内金融市场,条件具备时可以逐步发展或上升为国际金融市场,并以所在地城市名字命名。例如,伦敦国际金融市场、纽约国际金融市场、东京国际金融市场等。由于这些城市都是各种国际金融业务集中的场所,因此习惯上又把它们称为国际金融中心(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er)。目前国际上众多的国际金融中心,并不是都具备上述国内、国际和离岸市场三种功能。伦敦、纽约、东京是目前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具备上述三种功能。一些国际金融中心,如巴黎、苏黎世、新加坡、阿姆斯特丹等,只有其中的两种功能比较发达;而像开曼群岛、巴哈马群岛、巴林等,则是典型的只具备离岸市场功能的国际金融中心。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伦敦欧洲美元市场发展形成伦敦离岸金融市场。1968年,新加坡开创离岸金融业务。1981年年末,美国设立国际银行业设施(International Banking Facilities, IBFs),鼓励美国和外国银行在美国境内吸收非居民美元或外币存款,并且不受美国法定储备和存款保险条款限制,这使纽约成为美国境内第一个离岸金融市场。这时的“岸”或“境”是指东道国的金融法规和有关管制,其含义已从有形的国境转移到无形的东道国的法规和管制,离岸金融的含义已不再局限于非居民间的金融活动,也包括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金融活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纷纷开放市场,加速贸易和金融的自由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做出承诺,在统一的全球规则(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制定的规则)下从事贸易和金融活动。同时,网络金融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使国际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日趋融合,从而形成了全球一体化的金融市场。把国际金融市场和国内金融市场区别,仅仅是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国际金融活动。
国际金融市场主要是由电子技术和通信手段连接而成的无形的交易网络。这个无形的市场是由世界各国众多的从事金融资产交易的参与者,如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各国金融管理当局、家庭或个人等构成的,其金融活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长短期资金的借贷,外汇、证券、衍生金融工具以及黄金的买卖,国际债权债务的清偿,各种金融票据的贴现等。当然,也不能认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活动是完全与有形的地点无关的,国际金融中心及从事国际性金融证券交易的证券交易所就是有形的交易场所,而且也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条件
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首先必须是国内的金融中心,并且具备一定条件,才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这些条件主要是:第一,政治制度稳定。第二,金融制度完善,有足够的银行及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以组织起相当规模的金融资产交易。第三,不实行外汇管制与资金流动和信贷控制,外汇交易自由。第四,具有现代化的通信设备和完善的金融服务设施,能适应国际金融业务的需要。此外,具有优越的地理和时区位置,以便在营业时间上和其他金融中心紧密连接,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国际金融市场从形成到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伦敦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与衰落
从历史发展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的自由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向海外积极扩张。英国经济迅速发展而居于世界首位,政局稳定,银行业发展比较迅速,再加上从海外殖民地掠夺和积累了巨额利润,形成巨大资金力量,成为提供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英镑是当时国际储备货币,英国伦敦在当时囊括了世界上大部分金融财富,英镑成为世界上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结算货币,伦敦以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较完备的金融制度等优越条件率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金融市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在工业生产与国际贸易上的头等强国的地位被美国取代。1929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后,英国于1931年宣布放弃金本位制,实行外汇管制,并组建英镑集团,进而演化成英镑区。英国的经济实力的衰落及金融管制措施使英镑作为国际储备和国际结算货币的地位下降,伦敦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随之被逐步削弱。
2.纽约、苏黎世国际金融市场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经济持续遭到重创,伦敦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随之被逐步削弱。同时,美国利用二战积累的巨额资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金供应者,控制着整个西方的经济,美元成为各国(地区)的储备货币和重要的国际结算货币,纽约金融市场迅速崛起,继伦敦之后并超过伦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金融市场。西欧各国经济遭受战争破坏的情况与英国相似,只有瑞士免受战争之害,并且具有良好的金融环境和瑞士法郎能够自由兑换的优势,这就使苏黎世金融市场的外汇交易和黄金交易非常活跃,金融市场规模也迅速扩大。瑞士法郎的自由兑换、自由外汇交易和黄金交易相当活跃,加速了苏黎世金融市场的发展。在这一阶段,纽约、伦敦和苏黎世被公认为世界三大国际金融市场。
3.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进入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巨额逆差并危及美元的信用,同时美国政府的一系列金融管制措施进一步诱发美元大规模外逃,美国及其他主要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为逃避金融管制,纷纷把美元资金转移到安全地区,于是促成以伦敦为中心的境外美元市场的建立,这个市场被称为欧洲美元市场。欧洲美元市场形成之后,规模迅速扩大,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纷纷实行自由浮动,并相继越出国界,在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进行交易,于是欧洲美元市场逐渐变成由多种境外货币组成的欧洲货币市场。随着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欧洲”已被抽象为“境外”,欧洲货币市场便指离岸金融中心,也就使传统国际金融市场逐步转化为新型国际金融市场。
在此以后,国际金融市场不再局限于少数地区,而是扩张到巴黎、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卢森堡、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地区,甚至一些鲜人未知的地方,如加勒比海地区的开曼群岛(The Cayman Islands)和中东地区的巴林(Barain)等地,也相继形成重要的国际金融市场。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由于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严重伤害了中东地区阿拉伯石油输出国家,这些国家联合起来,通过自己的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OPEC,即欧佩克)以石油为武器进行反击,对销往美国的石油实行禁运,后来又将禁运改为石油提价,把石油价格从1970年的每桶1.3美元提升到1975年的每桶10.72美元、1980年的每桶28.67美元以及1981年的每桶43美元。石油价格的飙升(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影响巨大。首先,石油大幅提价引发了西方工业国家的通货膨胀,由通货膨胀引致的高利率大大降低了这些国家的投资需求,并导致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其次,石油提价和高利率进一步加重了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主要指发展中国家)的外债负担。据测算,当时每桶石油的价格上升1美元,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就要为进口石油多支付20亿美元;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大约要多支付40亿美元的利息,最终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国际债务危机。最后,石油提价的结果使欧佩克国家获得巨额石油收入,这些“石油美元”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和欧洲金融市场以生息获利,不但促进了欧洲美元市场、欧洲货币市场、欧洲信贷市场、欧洲债券市场的发展,而且有效地帮助了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摆脱国际收支逆差的困境,并为这些国家扩大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到20世纪80年代初,如上所述,石油危机的结果一方面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世界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中石油进口国付出高昂的代价。同时,美元的高汇率和高利率使债务国雪上加霜,进而引发了国际债务危机。几乎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的资本流动呈现大幅度的收缩。
1981年3月,波兰政府宣布无力偿还25亿美元到期外债,拉开了国际债务危机的序幕;接着在1982年8月,墨西哥政府宣布全部外汇储备耗尽,要求延期偿还债务;巴西和阿根廷紧随其后,分别于同年9月和12月宣布无力偿还债务,其他发展中国家纷纷效仿,国际债务危机全面爆发。1982年,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达到7248亿美元,1984年为8124亿美元。国际债务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非常显著,据统计,在20世纪80年代的10年间,国际资本流动的总量由年融资额约2000亿美元的水平下降到1500亿美元,累计下降幅度超过20%。其中,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筹资额在1982年和1983年出现收缩,到1984年开始好转和迅速回升,但非OECD国家的筹资额在此期间出现长时期的收缩,由1981年的419亿美元下降到1987年的211亿美元,跌幅近50%,直到1993年才超过1981年的水平,达到653.42亿美元。整个收缩期长达10年。
(三)国际金融活动的新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金融活动呈现出新的特征:
1.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迅速拓展
一些由基础金融资产价值、金融指数或利率衍生出来的合约被称为衍生金融产品或衍生金融工具。从事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的场所就是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由于衍生金融产品市场具有降低交易成本、增强流动性和风险再分配三大优点,因此其市场发展非常迅速。近十几年来,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模急剧膨胀,据国际清算银行对金融衍生产品名义价值余额的统计,仅在1990—1994年,交易所衍生产品交易就从22902亿美元上升到8862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71.7%。
2.私人资本成为国际金融市场资本流动的主体
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际金融市场上官方资本流动的规模较大,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私人资本流动规模迅速增加,并大大超过了官方资本流动规模。据统计,1994—1998年,全球每年的官方发展援助总额徘徊在750亿美元左右,而同期以直接投资、发行债券、发行股票和银行贷款为主要内容的私人资本流动的规模大幅度增加。仅以七国集团(G7)为例,1997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就超过了4000亿美元,国际债券净发行额为5959亿美元,全球跨国股票发行规模为1175亿美元,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净额为5000亿美元。据IMF统计,1990年,国际金融市场上全部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中,从官方来源的净借入占42%;到了1997年,私人资本占到90%左右。这表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际金融市场上私人资本流动都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3.机构投资者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迅速上升
20世纪90年代以前,诸如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等这样的机构投资者持有的金融资产几乎全部投资于国内金融市场,有些国家还有限制这些机构投资者投资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5年,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的机构投资者管理的资产总额分别达到10.501万亿美元、3.035万亿美元、1.113万亿美元、1.159万亿美元和1.79万亿美元。这意味着这些机构投资者持有和管理的资产总量都超过了所在国家GDP的规模。
4.网络金融迅猛发展
网络金融是金融业的重大创新。1995年10月18日,世界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在美国诞生。网络银行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全球银行”的特色,在其后短短几年里,网络金融业务就在全球金融市场迅速扩张。网络银行已经遍及世界各地,能为客户提供超越时空的“AAA”式服务,即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为客户提供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全功能和个性化的服务。网络金融使金融业运作趋向虚拟化和智能化,犹如进入了全方位的“网络金融百货公司”,使金融机构可以在不增加经营风险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经营成本,显示出强大的竞争优势,代表着未来金融业发展的方向。
5.国际金融危机频频爆发
金融全球化一方面使金融市场流动性和运行效率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又加剧了市场风险及其传染性,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已成为一种常态,巨额国际资本流动负“外溢效应”导致国际金融危机频频爆发。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危机是“石油危机”, 20世纪80年代是国际债务危机,在这20年间大约10年出现一次国际金融危机。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先后于1992年爆发英镑危机、1994年爆发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爆发俄罗斯金融危机、1999年爆发巴西金融危机,进入21世纪后爆发阿根廷金融危机,并波及主要拉美国家。
三、国际金融市场的分类
(一)按经营业务和市场功能划分
1.国际信贷市场
国际信贷市场又叫国际资金市场,是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以金融机构为媒介融通资金的市场,是各国(地区)资金需求者通过银行进行资金融通的场所。国际信贷市场是早期融资的主要渠道,又可以根据期限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目前的国际信贷市场以银行同业拆借为主体,形成了多个国际信贷中心。
2.国际外汇市场
国际外汇市场是以外汇银行为中心,由各类外汇供给者和需求者以及中间机构组成的,专门从事外汇买卖、外汇资金调拨、外汇资金结算等活动的场所或网络。实际上,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大多数业务都会涉及外汇,这里所指的国际外汇市场是从狭义的角度出发的。
3.国际证券市场
国际证券市场是指发行和交易各种国际有价证券的市场,包括国际债券市场和国际股票市场。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金融市场证券化趋势形成,国际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超过了国际信贷市场,成为国际筹资的主要渠道。
4.国际黄金市场
国际黄金市场是指专门从事黄金买卖的市场。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76年已开始了黄金非货币化的过程,但由于黄金同货币的传统联系以及人们的传统观念,黄金市场还是被广泛地看成金融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伦敦、苏黎世、纽约、芝加哥和香港的黄金市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黄金市场。黄金市场分为实物黄金市场和期货期权黄金市场两部分。实物黄金主要以金条和金块形式进行买卖,官方或民间铸造的金币、金质奖章、珠宝首饰业在市场上买卖,该市场基本上是即期市场,为套期保值而作的远期交易是它的补充。其市场参与者由三部分组成:黄金交易商在市场上买卖黄金;经纪人从中牵线搭桥,赚取佣金和差价;银行为这些活动融通资金。黄金期货交易是指在合同规定的某个时间内,承诺交割或接受和购买特定数额的黄金;黄金期权交易是指期权购买者在协议价格(或实施价格)上买卖实物黄金或黄金期货合同的权利。
综上所述,金融市场的分类如表4-1所示。
表4-1 金融市场的分类
(二)按资金融通期限划分
1.国际货币市场
国际货币市场是以短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的期限在1年内的融资活动的交易市场,多是短期资金市场或短期金融市场。国际货币市场的主要交易对象是商业票据、国库券、银行承兑票据、短期可转让存款等准货币。由于准货币流动性好、变现能力强、偿还期短、风险性小、性质与货币接近,人们将这些金融工具的交易市场称为货币市场。
2.国际资本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是借贷期限在1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市场,主要交易对象有股票、债券、国债、中长期限票据等。其作用主要是为各国(地区)政府、机构、企业提供经济建设所需资金,为已经发行的证券提供具有充分流动性的交易市场。
(三)按交易对象所在区域和交易币种划分
1.在岸国际金融市场
在岸国际金融市场是指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资金融通及相关金融业务的场所。其中,居民主要是国内投资者,非居民主要是外国筹资者。其经营的货币是市场所在国货币,市场的资金来源一般由市场所在国提供,市场所在国是资本净提供国,市场受所在国政府政策与法令的管辖。在岸国际金融市场一般由地方性和区域性市场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市场,是国内金融市场的延伸。在岸国际金融市场是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
2.离岸国际金融市场
离岸国际金融市场又称为境外市场(External Market),是经营非居民之间货币业务的国际金融市场,可分为纯离岸金融市场和混合离岸金融市场。纯离岸国际市场的经营对象(交易货币)是除市场所在国以外的西方主要货币,借贷关系涉及非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借贷,业务活动不受任何国家政府政策法令管辖。所有离岸市场结合成整体,就是通常所说的欧洲货币市场。混合离岸金融市场除离岸金融业务外,还允许非居民经营在岸业务和国内业务,但必须缴纳存款准备金,管理上没有限制,经营离岸业务不必向金融当局申请批准。我国香港离岸金融市场属于混合离岸金融市场。相较于在岸金融市场,混合离岸金融市场是新型的国际金融市场。
四、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
在世界经济中,国际金融市场起着重要的作用。国际商品的流通、资本的借贷、债券的发行、外汇的买卖,甚至保险业务等都离不开国际金融市场。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它的活动涉及全球,它的作用也在不断扩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国际金融市场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因为国际金融市场便利了国际资金的运用、调拨和国际债务的结算,为扩大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创造了条件。同时,由于国际金融市场促进了借贷资本的国际流通和产业资本的国际移动,因此它在国际范围内把大量闲置资本变成流动资本,并为职能资本提供了国际获利机会,从而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第二,国际金融市场使国际融资渠道畅通,从而使一些国家能比较顺利地获得发展经济急需的资金,支持了世界各国(地区)的经济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积极发挥世界资本再分配的职能,为各国(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中大部分资金都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的。
第三,国际金融市场对国际范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起着调节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金融市场日益成为各国(地区)外汇资金的重要来源。不仅跨国公司经常在国际金融市场筹措资金,而且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的国家也越来越多地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贷款来弥补赤字,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调。国际金融市场可以通过汇率变动来影响国际收支。因为国际收支不平衡会引起外汇供求的变化,从而造成外汇汇率的变动,而外汇汇率的变动又可以调节国际收支,使之恢复均衡。
第四,国际金融市场对优化国际分工、形成世界经济全球化起着推动作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是要求各国(地区)之间能够提供各种形式的不同货币的国际结算服务。国际金融市场职能的完善、营运效率的提高和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不仅能提供高效能的国际结算服务,而且能迅速满足各类资金融通的需求,优化国际分工,并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积极的,但必须看到国际金融市场对世界经济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其一,国际金融市场在便利和促进国际资本流动的同时,使汇率波动从而带来了投资风险,并导致投机行为,最终使国际金融形势出现动荡不安的局面。
其二,国际金融市场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的同时也埋下了债务危机的隐患。
其三,国际金融市场虽然有推动资源合理配置的功能,但市场经济若在无政府状态下也可能加剧世界范围的贫富差别。
其四,国际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流动也会影响到一些国家国内金融政策实施的效用,还会加剧世界性的通货膨胀。
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在金融领域广泛应用,计算机的应用不仅使国际资金结算划拨的程序大大简化,成本大大降低,而且计算机与现代通信联成网络,使全世界金融连接成一个统一体。在这种情况下,国际银行业的竞争也日益加剧。西方各主要国家的政府和金融管理当局为了增强各类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增加金融制度的活力纷纷采取放松金融管制的措施。于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金融市场开始发生结构性的变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金融市场规模空前增长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的猛烈扩展,国际资本市场和与之伴随的世界外汇市场的规模空前增长。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等机构的统计数据,国际银行存款的存量(扣除银行之间的再存款)1973年为1750亿美元,1981年为9450亿美元,1991年为36150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末这一数字又有了迅猛的增加。这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业能够运用先进技术来降低支付和清算成本,提高交易速度和管理效能,从而增加经营利润。另外,技术进步使金融机构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成本降低,扩展了金融业规模经济的潜力,这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并不断扩展其国际金融活动,为国际金融市场规模的增长创造了先决条件。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世界金融市场从国际化、全球化发展到一体化。这是工业国对国内金融市场放松管制和对跨国境业务放宽限制,使金融市场广泛自由化的结果。计算机和卫星通信网络正在把遍布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紧密联系起来,使遍及全球的金融中心和金融机构正在形成一个全时区、全方位的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时至今日,世界上任何部分那些可贷出或可投资的资金供给方和那些需要从外部融资的资金需求方都在一个单一的一体化市场上营运。
专栏4-1 世界经济的“配电站”
对世界经济来说,国际金融市场充当着“配电站”的角色,它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调剂资金的余缺,每天都有上万亿元的资金在这个市场上兑换、聚散,联通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哪里的资源配置最有利、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国际资本就流向哪里,就在哪里投资设厂。产品的产地已变得没有意义。一辆汽车,可能是在德国设计,在韩国生产轮胎,在加拿大制造发动机,在美国装配成型。这里根本不存在国界问题,哪怕是遍及全球的投资,只要有合适的利润,一切都不在话下。在当今的国际金融市场上,你随时可以把手中的美元抛出,兑换成欧元、英镑、日元、瑞士法郎,或者你所需要的任何一个币种。只要资信度良好,你可以瞬间筹集巨额资金,用于对外支付货款。高效率的电子化交易、24小时不间断的营业,使全球范围内的资金划拨顷刻间就能完成。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五花八门的金融产品,又为资金借贷者规避风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所有这一切,都是国际金融市场这个“配电站”的功劳。很难想象没有它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会达到今天的水平。
当然,世间事物都有两面性,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不例外。它在充当世界经济的“配电站”,为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主要是巨额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动,导致了外汇市场的不稳定,影响了一些国家国内货币政策的执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货币投机加剧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金融动荡。1992年英镑和意大利里拉的贬值,1995年的墨西哥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等都是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发展负面影响的表现。
(三)国际金融市场融资方式的证券化趋势
传统的通过商业银行筹集资金的方式开始逐渐让位于通过金融市场发行长短期债券的方式,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方面的优势逐渐削弱。这就是融资手段证券化,也称为非中介化趋势。融资方式证券化趋势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20世纪80年代,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和国际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大量减少,国际商业银行贷款成本相对上升,然而在债券票据市场上,能利用债券票据方式筹集资金的机构一般信誉较高、风险较低。再加上各主要西方国家对国内金融制度的放松管制,各种有价证券的交易过程和方式大为简化,整个国际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大大提高,利用债券市场筹集资金的成本大幅度降低。
(四)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创新趋势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当局和金融机构为适应经济环境和融资过程的变化,防止或转移经营风险和降低成本,为更好地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营利性目标而逐步改变金融中介功能,创造和组合一个新的高效率的资金营运方式或营运体系的过程。金融创新包括:第一,金融工具创新;第二,融资技术创新;第三,交易过程和交易方式创新;第四,金融组织和管理方法创新;第五,金融市场创新。这些金融创新的形式最终都在国际金融市场体现,成为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主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