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县域绿色发展与精准扶贫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四川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困境

四川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特性和社会历史、文化特性,贫困成因复杂、贫困程度深且扶贫难度大。民族地区作为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攻坚区,需要破除诸多困境,为产业扶贫提供更大的空间。

(一)生态地位高,生态脆弱

四川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的天然水塔和生物物种基因库。区域内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拥有大小河流1400多条,水能蕴藏量占全国的1/5;森林面积达746万公顷,天然草地面积1638万公顷;植物资源种类4000余种,动物种类1100余种。仅峨边一个县已发现的野生植物类中药材就达50余科,1000余种。四川民族地区也是四川省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国家的生态安全屏障。作为水土保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民族地区在长江上游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同时,由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生态建设要求高,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在落后的发展条件下,丰富的自然资源无法有效地转化成经济效益,反而限制了区域发展,导致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极其尖锐。

(二)贫困人口集中,贫困程度高

四川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多,分布集中。尽管国家的扶贫开发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四川的贫困状况依旧十分严峻,目前仍有88个贫困县,11501个贫困村,贫困人口约380万人。这些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川西北高寒藏羌区(甘孜州、阿坝州)、攀西老凉山地区(凉山州、攀枝花市、乐山市)、川北秦巴山区、川南乌蒙山区和川中丘陵区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地处偏远,发展滞后,常年的积贫积弱使这些地区贫困程度极高。贫困人口中,大部分是因灾致贫和因病致贫,约占贫困人口的50%,因学致贫、缺技术致贫、缺资金致贫、自身发展能力不足或其他原因致贫占50%。大多数贫困地区教育设施整体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足,现代农业发展缓慢,经济增长率低,造成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脱贫困难的局面。

(三)基础设施条件差,产业发展支撑力度不足

绝大部分民族地区由于大山阻隔,地形相对封闭,自然条件恶劣,导致交通建设等级低,电网设施不完善,通信基础设施落后。同时民族地区地广人稀,使该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投入成本高。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基础设施水平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滞后阻断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限制了区域产业的发展,无法为区域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龙头企业少,管理人才匮乏

四川民族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滞后的社会发展现状,导致其龙头企业较少,甚至没有。仅有的少数企业也因产品结构单一、管理水平低、技术水平差,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企业自身的条件难以形成有效的集聚和辐射带动效应,无法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由于教育条件相对落后,人才引进困难,导致区域企业管理人才匮乏,限制了该区域产业发展。例如阿坝州文盲率为12.9%,甘孜州为30. 17%,而全省的文盲率为5.44%。人才匮乏导致扶贫成本投入和难度加大。同时人口流动性弱导致无法把先进的社会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带到地区发展中,使地区生产力偏弱,经济增长缓慢。

(五)资本匮乏,特色资源开发不足

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自有资本严重不足;加上农业生产周期长,投资风险高,收益低,投资吸引力不足,导致民族地区的投资开发主要依靠国家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很少;该地区同时缺乏完善的金融信贷体系,导致农业产业融资困难,资本匮乏。资本的匮乏使得该区域在旅游、农业等特色资源方面开发力度不足,配套设施落后,产业链条不完整,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发展优势,这是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也是其贫困人口集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六)农业产业化程度不足,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低

四川民族地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业技术推广不足,农业技术应用水平低,现代农业发展缓慢。受小农意识、城镇化水平和民俗文化的影响,民族地区农产品商品率依然低下。低商品率意味着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无法发挥市场乘数效应,导致地区收入一直停滞不前。由于产业化体系不健全,技术发展落后,四川大部分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严重不足。提供给市场的大部分都是初级产品或者是原材料,特色产品较少,在农产品加工,尤其是精加工方面的产品供应远远不够。由于品牌塑造能力不强,高质量、特色农产品品牌少,无法形成优质多样的产品供给,使得产品产业链不完整、附加值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