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峨边县农业产业扶贫的启示
(一)积极开发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农业产业扶贫要充分发挥区域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结合当地生态特性和种养传统,挖掘能够代表区域特色资源、人文内涵、民族特色的优势产业,同时契合社会发展理念,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区域生态定位,在尊重区域生态条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循环农业,实现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结合区域社会功能定位,对区域特色产业进行合理布局规划,多维度考虑产业布局的适宜地区,形成优势明显的区域产业带,从而发挥产业带的辐射带带动效应,形成区域支柱性特色农业产业,切实保障该区域贫困人口增收。
(二)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统一
搭建生态补偿平台,多渠道引入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的生态保护项目与资金,引导贫困农户参与生态保护、建设与补偿,在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通过实施生态补偿机制,鼓励贫困农户参与生态恢复与建设,实现生态扶贫。加大财政补偿力度,拓展社会补偿渠道,提高补偿标准,扩宽补偿范围。加大对生态产业,尤其是生态农业的培育与扶持,加快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生态资源货币化的转化进程。通过生态补偿发展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统一。
(三)注重贫困农户参与扶贫项目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贫困农户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全范围保障农户的权益,让其参与扶贫决策、建设、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创新农户合作参与模式,以土地流转、股权参与为基础,创新土地入股经营机制、资金权益化机制,激发贫困农户参与农业产业扶贫的热情和决心;通过不断探索优化分配机制,建立土地折股、劳务入股、集体资产量化标准等,引导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科学分享发展成果,实现增收、脱贫致富。通过完善监督制约体系、法律机制,真正确保扶贫项目到村到户,最大限度地覆盖贫困人口,实现产业扶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四)构建多元化扶贫参与机制
扶贫开发不仅是政府和贫困户的事情,应鼓励社会力量多方参与,为民族地区农业产业扶贫开发工作注入更多的活力。应通过政府搭建多元扶贫平台,完善多元扶贫机制,培育政、企、商、农等多元扶贫主体,让其主动参与到扶贫建设中来;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其参与的权益;通过创新扶贫方式,拓宽其参与扶贫开发路径和方式。
(五)整合资源加强基础设施
区域产业发展必须做到基础设施先行,提前到位和布局,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应加强对民族地区交通、电网、农田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政府资源整合,引入社会资金,加大项目资金投入;通过完善监督体系,保障资金使用效率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夯实民族地区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
(六)切实加强贫困农民素质培养
针对民族地区扶贫对象,积极开展教育扶贫,提高贫困农民素养,培育新时期新型农民。通过多种手段强化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农户综合素质,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贫困农户自身的造血功能。通过完善培训体系和评估机制,针对农户发展的切实需要,增强培训效果。通过建立相应的鼓励政策,发挥农户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一批具有模范带动作用的新型农民示范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