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1 论文的内容结构
全书共分六章,各章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章导论包括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围绕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知识优势、国际竞争力、对外贸易政策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并对中国和日本企业、产业、国家三个层次的国际竞争力及中日对外贸易政策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就中国未来贸易政策的制订提出了方向。
第三章首先对新形势下比较优势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扩展,并以美国的“软实力”为例对比较优势的演进做了实证分析。接着分析了竞争优势理论对中国的不适应性,自然而然地引申出,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一个国家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是知识竞争力,并对国家知识优势进行了阐述,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例说明了知识优势对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影响。
第四章的实证分析汇集了大量的数据处理,旨在说明以知识为核心要素的自主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首先从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和发展阶段入手,阐释了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接着以专利和贸易出口为例,通过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证明了一国的知识创新对国际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以及贡献大小,并比较了中日两国在知识创新方面的差距。随后从企业、产业、国家三个层次分别对中国和日本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中国在各个层次如何借鉴日本经验分别做出了分析说明。
第五章从中日贸易政策的演变历程及其演变的历史背景入手,分别总结了二战后60多年日本对外贸易政策的经验和教训,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对外贸易政策的特点,中日贸易政策的相同点,以及中日增长高速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对如何借鉴日本经验教训、避免日本式“泡沫经济”提出了建议。
第六章从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关系入手,分析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政策的总体趋势及贸易政策选择应考虑的因素,并说明了中国在贸易政策制订的博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接着中国现有的贸易战略以及未来调整和转换的几种路径选择分析后,说明中国适合选择多元化的贸易战略,除了吸收各种观点的合理成分外,还应该加大国家知识优势的培育力度。最后就如何培育中国的知识优势笔者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书的框架结构见图1-1。
图1-1 全书框架结构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大量的具体经济现象和具体措施手段的分析,抽象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具体措施手段后要达到的实质。例如,对每个经济贸易政策的发生、发展的背景和过程的现象分析,揭示出政策的内涵。
(2)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对经济现象的历史事件的回顾和演绎,运用逻辑归纳的方法,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例如,本书对中日各自的优势以及对外经济政策各个方面的比较研究。
(3)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是经济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实证分析主要对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客观描述和解释,规范分析则是运用逻辑思维对现象中的规律进行主观总结、归纳,得出结论性的东西。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用定性分析从发展的角度分析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知识优势,用定量分析从数据角度验证中日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效果,辅之以数理统计和计量经济学检验方法。
(5)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比较优势理论的出现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样,在中日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安排和政策工具的选择上,也存在着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过程。因此,在研究中国、日本经济政策时,必须将其动态发展的过程及这一发展变化过程的原因进行分析。在动态发展的每个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的目标重点和实施方法,因此,由若干个阶段截面的静态分析,对于完整地把握中日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全貌有着重要作用。
(6)总体分析和个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宏观层面上的国家的竞争力是由中观层面的产业竞争力和微观层面上的企业竞争力组成的。本书以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知识优势为理论基础,对典型企业、行业进行个别分析,对整个国家进行总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