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大众对日本经济过去一段时期的印象或写照基本如下:经济停滞不前、失业率剧增、人口老龄化、创新能力丧失,等等。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发展速度令世界为之震惊。自2008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后,一直保持GDP世界第二的位置。尽管在过去的30年里日本经济陷入停滞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其人均GDP却一直在创新高。2012年,日本人均GDP曾达到4万多美元。2016年,日本人均GDP达到38894美元,是中国当年人均GDP的4倍左右。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17年中国人均GDP仅为8827美元(约合人民币6万元),在全球排名第74位;而日本人均GDP为38428美元(约合人民币26.1万元),在全球排名第27位。在汤森路透评选出的《2015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里,日本以40家高居榜首,力压美国的35家。而中国内地企业无一入围。日本凭借其低调、隐忍的民族精神,一直在默默努力、苦练内功,完成了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成功实现了经济软着陆。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经济失去的30年实为创新的30年。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18年的中国面临着1989年日本的经济困局:老龄化、高房价、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狂涨、去杠杆、扩大内需等。历史将一个近乎相同的问题摆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中国面前,中国或许正走到日本30年前的十字路口!但即便跟那个时候的日本比,中国当前情况也不可同日而语。日本当时已经构建了世界一流的技术体系,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中国尚没有充足的技术储备作为支撑。这些年来,无论在地产基建方面,还是产业发展方面,中国都想通过投资来快速实现“跨越式升级”。但这些投资有多少真正流入了创新研发环节?当下,中美贸易战火频频,中国出口市场及开放型经济面临巨大挑战,内忧外患与当年日本何其相似,在这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时刻,2018年7月3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口号,可见“稳经济”任重而道远。中国政府再次释放出信号:通过扩大内需来提振经济。怎么扩大内需?面对目前的房地产泡沫残局和人口老龄化,中国拿什么来应对?如果还是熟悉的操作,地产继续加杠杆,难道不是又在走日本的老路吗?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壮大和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以知识产权为主的贸易摩擦将会越来越多。美国制裁中兴通讯事件,惊醒了那些迷之自信的国人。在芯片领域,中国依旧高度依赖进口,花费甚至超过进口原油两倍。我们不得不承认科技发展滞后这个不争的事实。中兴事件或许拉开了十年后中美科技与贸易角力的序幕。中美贸易战表面上是贸易之争,实际是大国崛起的制高点之争;表面上是贸易顺差之争,实质是高科技产业之争,是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技实力之争。高科技的战略制高点成为双方的必争之地。被“逼到墙角”的中国高科技产业,只有自主创新这一条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知识产权被创新型国家当作一种无形财富,是从事各种创新再生产的最大源泉。在贸易战正式开打的新形势下,如何在国际贸易中趋利避害,选择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贸易政策,充分发挥我国当前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深刻认识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中的重大意义,努力提高知识产权贸易竞争力,培育国家知识优势,进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构建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该书通过理论与实证的分析,试图阐明一国的知识创新、国际竞争力与对外经济贸易政策之间的因果关系,深化比较优势理论,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引申出知识优势;并选择中日这两个东亚大国,从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分别对两国知识创新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进行横向比较;结合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泡沫经济”与我国近年“经济过热”的异同,为我国制订出符合自身优势的创新战略和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这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应对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的抬头,实现开放型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高质量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姜凌
2018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