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财务管理的环境

任何事物总是与一定的环境相联系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财务管理活动也一样离不开管理环境。例如:企业要进行对外融资,离不开外部金融环境;企业要进行投资决策,必须要考虑税收因素对决策的重大影响等。企业的财务人员只有合理地预测财务管理环境的发展状况,才能更好地研究企业的财务管理,客观、公正地解释企业的财务现象。

财务管理的环境又称为理财环境,是指对财务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所有外部条件和因素的综合。财务管理环境涉及的范围很广,如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国家经济法规的完善程度,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状况等。一般来说,财务管理环境可分为经济环境、金融环境和法律环境等方面。

一、经济环境

在影响财务管理的各种外部环境中,经济环境最为重要。经济环境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是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各种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周期、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状况和经济政策等。

(一)经济周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与运行带有一定的波动性,社会经济增长会规律性地交替出现高速、低速、停滞,有时甚至是负增长阶段。因此,我们把这种经济的交替循环过程称为经济周期。经济周期大体上会经历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几个阶段。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要选择不同的财务管理策略。企业在经济周期中的财务管理策略,如表1-1所示。

表1-1 经济周期中的财务管理策略

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的经济波动。例如,我国曾出现经济高速增长的过快势头,政府为了协调经济的发展,通过财税、金融等手段对国民经济总运行机制及其各个子系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进行国家宏观调控。这些宏观调控政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是直接的。

对于经济周期的周期性波动,财务人员应该及时预测经济变化规律,适当调整财务管理的政策,适应经济波动,合理分配使用资金。一般情况下,国家在经济复苏阶段,社会购买力逐步提高,企业应及时确定合适的投资机会,开发新产品,采取宽松的信用管理政策,扩大产品存货,为企业后续发展打下基础。在经济繁荣阶段,市场需求旺盛,企业财务人员应迅速筹集所需要的各项资金,采取扩张的财务管理策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各项投资,增置机器设备;在经济衰退阶段,企业为保证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应采取收缩政策,削减风险过大的投资,而去投资那些无风险的项目;在经济萧条阶段,企业应维持现有的生产规模,并重新设置投资标准,适当考虑风险较低的投资项目。

(二)经济发展水平

财务管理的发展水平和经济的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相对概念,按照通常的标准可以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分别归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三大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对其财务管理的影响也不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财务管理水平也较高,财务管理职能发挥也较充分,势必会推动企业降低成本、改进效率、提高效益。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将改变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和财务管理的方法手段,从而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其经济基础薄弱但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政策变更频繁。这些因素决定了发展中国家的财务管理具有以下特征:①财务管理的总体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中间位置,但发展速度较快;②财务管理时间中还存在着财务管理方法简单、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等不足,仍需进一步改进;③与财务管理有关的法规政策频繁变更,给企业理财造成了很多困难。

最不发达国家是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那一部分国家,这些国家主要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工业特别是加工工业不太发达,而且这些国家的企业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财务管理水平低、发展速度慢。

可见,财务管理是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的发展在给企业带来更多商机的同时,也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三)通货膨胀状况

通货膨胀不仅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力,也给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影响非常大,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引起企业利润虚增,导致企业在分配利润时出现资金流失的情况;②引起资金占用情况的大量增加,从而增加企业的资金需求;③引起有价证券价格下降,加大企业筹资的难度;④引起资金供应紧张;⑤引起利率上升,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

尽管企业对通货膨胀本身无能为力,但是企业财务人员也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防范。财务人员需要分析通货膨胀对资金成本的影响以及对投资报酬率的影响。例如:①在通货膨胀货币面临贬值风险时,企业可以进行适当的投资,实现资本保值;②与客户签订长期购货合同,以减少物价上涨造成的损失;③企业可以采用比较严格的信用条件、减少企业债权等办法,减少通货膨胀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经济政策

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包括经济的发展计划、国家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外汇政策、外贸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政府的行政法规等,这些政策会深刻地影响企业的发展及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企业的财务人员要认真学习和把握经济政策,以国家经济政策为导向,按政策规定进行相应的财务管理活动。

二、金融环境

(一)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的含义

金融是所有资本的流动和融通活动的总称。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市场,是资本供应者和资本需求者相互融通资金的场所,借助这一场所,可以实现资本的信贷与融通,从而有效地配置资本资源。企业资金的取得与投放都与金融市场密不可分,金融市场发挥着金融中介、调节资金余缺的功能。

2.金融市场的分类

金融市场的划分标准有很多,由于不同类型的金融市场的交易工具不同,这就决定了其所服务的顾客也不同。不同金融市场的主要区别在于交易工具的到期日及其实际代表的资产,熟悉金融市场的各种类型,可以让企业财务人员有效地进行资金的筹措和资本投资活动。只有金融市场的存在和有效运行,才能为企业外部融资提供有效保障。

金融市场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法如图1-1所示。

图1-1 金融市场的基本类型

(1)外汇市场、资金市场与黄金市场。以融资对象为标准,金融市场可以分为外汇市场、资金市场与黄金市场。外汇市场以各种外汇金融工具为交易对象;资金市场以货币和资本为交易对象;黄金市场则是集中进行黄金买卖和金币兑换市场。

(2)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按照交易对象的期限,金融市场可以划分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又称为短期资金市场或短期金融市场,是指交易期限不超过1年的短期金融工具的资金市场。其金融工具的期限多为3~6个月,长的可达9个月或1年。该市场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主要包括短期存贷款市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短期债券市场和可转让大额存单市场等。货币市场的主要特点是融资期限短、信用工具的流动性强。货币市场上的资金需求者进入市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现实的支付手段,而资金供应者向市场提供的资金也大多是短期内闲置的资金。货币市场的作用在于为各有关单位调剂其资金流动性提供便利。资本市场又称为长期资金市场,是指交易期限在1年以上的长期金融工具的资金市场。其金融工具的期限均在1年以上,多为3~5年,有的在10年以上,甚至无确定期限,包括银行中、长期贷款市场和证券市场。该市场主要为企业和政府提供中长期的资金融通。资本市场包括长期借贷市场和证券市场,其中,证券市场又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资本市场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资金供应者的投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资金使用者提供资本来源。

(3)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按照交易的性质,金融市场可以分为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一级市场又称为发行市场或初级市场,是指发行新证券和票据等金融工具的市场,也是证券发行者筹集资金的场所;二级市场又称为次级市场或流动市场,是指买卖已上市的证券和票据等金融工具的市场,是投资者之间转让证券的场所。

(4)其他分类。按照交易的地理区域,金融市场可以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国内金融市场的活动范围限于本国领土之内,交易者为本国的自然人和法人。国际金融市场是指国际性的资金借贷、结算、证券、黄金和外汇买卖等所形成的市场。

按照交易的直接对象,金融市场还可以分为票据贴现市场、证券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等。

3.金融市场的作用

金融市场可以将想借款的人和机构与拥有多余资金的人和机构联系起来。从公司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金融市场在财务管理方面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金融市场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重要信息。金融市场的利率变动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有价证券市场的行情反映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的评价。这些信息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依据,财务人员应随时关注。

(2)金融市场为资本的筹措和投资提供场所。当企业需要资金时,可以通过金融市场采取各种方便灵活的融资方式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当企业有多余的资金时,又可以通过金融市场选择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为资金寻找出路。也就是说,企业在金融市场上既可以发售不同性质的金融资产或金融工具,以吸收不同期限的资本,也可以通过购买金融工具进行投资,以获取额外收益。

(3)通过金融市场可以实现长短期资金的相互转化。资本使用权出售者可以根据需要在金融市场上将尚未到期的金融资产转售给其他投资者,或者用其交换其他金融资产。当企业持有的是长期债券和股票等长期资产时,可以在金融市场转手变现,成为短期资金,而远期票据也可以通过贴现变为现金;与其相反,短期资金也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转变为股票和长期债券等长期资产。如果没有金融资产在转售市场之间的转化,企业就几乎不可能筹集到巨额资本。

(4)通过金融市场可以降低交易成本。金融市场中的各种中介机构可以为潜在的和实际的金融交易双方创造交易条件,加强沟通促进买卖双方的信息往来,从而使潜在的金融交易变为现实。金融中介机构的专业活动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

(5)通过金融市场可以分散风险。在金融市场的初级交易过程中,资本使用权的出售者在获得资本使用权购买者(生产性投资者)部分收益的同时,也有条件地分担 了资本使用权购买者(生产性投资者)所面临的部分风险。这样,资本使用权出售者本身也变成了风险投资者,使经济活动中风险承担者的数量大大增加,从而减少了每个投资者的风险。除此之外,在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上,金融市场参与者还可以通过期货、期权交易进行筹资、投资的风险防范与控制。

(二)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是指经营存款、放款、汇兑、储蓄等金融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包括各种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机构。

主要金融机构有:

1.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代表政府对国内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从事有关国际金融活动等。中国人民银行履行下列职责:

(1)发布与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

(2)依法制定和执行与货币相关的政策。

(3)发行人民币,调控与管理人民币的流通。

(4)监督管理银行兼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兼债券市场。

(5)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兼外汇市场。

(6)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监督管理黄金市场。

(7)代理国库。

(8)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2.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商业银行是以营利为主要目标的金融企业,其主要业务是金融存款、放款、办理转账结算等业务。商业银行的主要作用是资金存放,从广大居民中吸取存款,再以借款的形式将这些资金提供给企业等资金需要者。

3.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成立,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为目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相比,政策性银行的主要特点有:①银行的资本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②不吸收社会存款,资金主要靠财政拨款和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③经营业务主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及社会效益等。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家。

4.非银行金融机构

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和各类基金管理公司是金融市场上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它们从广大投保人和基金投资者手中聚集了大量资金,同时,又投资于证券市场,成为公司资金的一项重要来源。

(2)证券机构。它是指从事证券经营的机构,包括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等。

(3)信托投资公司。它是指以受托人身份开展代理理财活动、办理信托存款和信托投资、代理资产保管、办理国际租赁等业务的机构。

(4)财务公司。在我国一般是指企业集团内部单位组建的金融股份制有限公司,其业务限定在集团内部。

(5)金融租赁公司。它是指从事筹资及租赁业务的金融机构。

(三)金融工具

财务管理人员要想了解金融市场,就必须熟悉各种金融工具。金融工具是指融通资金双方在金融市场上进行资金交易、转让的工具。借助金融工具,资金从供给方转移到需求方。金融工具分为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两大类。基本金融工具是指一切能证明债权、权益、债务关系的具有一定格式的合法书面文件,既包括具有广泛应用性的现金,也包括具有限制性应用性的票据和有价证券。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建立在基本金融工具之上,其价格随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或数值)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

常见的基本金融工具有货币、票据、债券、股票、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又称为派生金融工具,是在基本金融工具的基础上通过特定技术设计形成的新的融资工具,如各种远期合约、互换、资金支持债券等。衍生金融工具种类复杂且繁多,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等特点。

不同金融工具用于不同的资金供求场合,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和流通功能,并承担不同的风险和成本。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金融工具,以便降低风险和成本。

(四)利率

在金融市场的运作过程中,引导资本流动的重要机制是价格,而价格又与利率有一定的联系。利率是衡量资金增值量的基本单位,即资金的增值同投入资金的价值之比。它是进行财务决策的基本依据,离开了利率因素,就无法正确做出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

1.利率的分类

利率按不同的标志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利率间的变动关系划分,可以分为基本利率和套算利率。基本利率也成为基准利率,是其他利率变动的基础。在我国,基本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在西方,通常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套算利率是指在基准利率确定后,各金融机构根据基准利率和借贷款项的特点而换算出的利率。

(2)按利率形成的机制划分,可以分为法定利率和市场利率。法定利率是指政府金融管理部门确定的利率,市场利率是指由市场供求关系变动而形成的利率。

(3)按利率与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划分,可以分为浮动利率与固定利率。浮动利率 是指在借贷期内可以调整的利率,一般在通货膨胀较高的情况下采用;固定利率是指在借贷期内不能调整、固定不变的利率。

2.利率的决定因素

在金融市场中,影响利率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纯利率。它是指在不考虑通货膨胀和零风险条件下的供求均衡点利率,一般将国库券利率视为纯利率。在理论上,纯利率是在产业平均利润率、资金供求关系和国家政策调节下形成的利率水平。纯利率的高低受产业平均利润率的高低、资金供求关系及国家政策调节的影响,其中,产业平均利润率是决定利率的主要因素。国家政策调节的主要经济手段有控制货币发行总量、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参与或退出公开市场买卖业务等。

(2)通货膨胀贴补率。通货膨胀贴补率又称为通货膨胀贴补,是指当货币发行量超过市场流通量时,货币让步者要求补偿实际购买力下降所造成的损失而应提高的利率。

(3)违约风险贴补率。债务人未能按时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称为违约。而违约风险就是指债券人为了弥补债务到期,债务人无法支付本息所要求提高的利率。违约风险贴补大小主要取决于债务人的信誉程度。信誉程度高,违约的可能性就小,债权人要求的违约风险贴补就低;反之,债权人要求的违约风险贴补就高。通常情况下,政府发行的债券是无违约风险的。

(4)变现风险贴补率。变现风险贴补率是指债权人为了弥补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变现能力不足所要求提高的利率。债务金融资产的变现能力取决于债务人的资产灵动性、营运能力、信誉和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变现力强,变现风险贴补就低;反之,所要求的变现风险贴补就高。对于金融市场而言,金融资产的变现力视金融证券发行主体的财务实力而定。例如,小公司的债券变现力相对低于大公司,从而作为小公司债券的购买者(即投资者),就会要求该公司提高利率(即变现风险贴补率)作为补偿。

(5)到期风险贴补率。到期风险贴补是指债权人在让渡资金使用期间,面临利率变动的风险所要求的补偿利率。持有的金融资产的期限不同,利率水平也存在差异。其原因就在于,长期金融资产的风险高于短期金融资产的风险,要求补偿的到期风险贴补就高;反之,要求补偿的到期风险贴补就低。

利率构成可用以下模式概括:

利率=基础利率+风险补偿率

=(纯利率+通货膨胀贴补率)+(违约风险贴补率+变现风险贴补率+到期风险贴补率)

其中,前两项构成基础利率,后三项都是在考虑风险情况下的风险补偿率。

三、法律环境

企业财务管理总是在一定的法律环境下进行的。法律环境是指企业与外部发生经济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各种法律法规。这些不同类型的法律,分别从不同方面约束着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行为,从而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影响。企业财务活动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只有在良好的法律环境下,才能正常有序地开展。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法律环境主要有企业组织法规、财务会计法规和税收法规等。

(一)企业组织法律规范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组织必须依法成立,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所适用的法律是不同的。在我国,这些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独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等。这些法律详细规定了不同类型的企业组织设立的条件、设立的程序、组织机构、组织变更及终止的条件和程序等。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必须熟悉企业组织形式对财务管理的影响,从而做出相应的财务决策。

在这些法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公司制企业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法律。公司制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类型。2005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第一条明确规定,《公司法》的立法宗旨是: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利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法》从公司设立、组织机构、股份发行、股权转让、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和义务、公司财务与会计、公司组织变更(合并、分立、增减资本、解散和清算等)等方面,对公司的组织和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范。

(二)财务会计法律规范

财务会计法规主要包括《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等。

《企业财务通则》是各类企业进行财务活动、实施财务管理的基本规范。我国《企业财务通则》于1994年7月1日起施行。2005年我国重新修订该通则,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通则围绕企业财务管理环节,明确了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信息管理、财务监督、收益分配六大财务管理要素,并结合不同财务管理要素,对财务管理方法和政策要求做出了规范。

《企业会计准则》是针对所有企业制定的会计核算规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实施范围包括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其中,基本准则已于2014年修订,其他准则也在进一步完善之中。截至2017年12月,我国已颁布具体会计准则42项。

《小企业会计准则》是财政部为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颁发的,已于2013年1月1日起在全国小企业范围内实施。

除了上述法规,与企业财务管理有关的经济法规还包括证券法规、结算法规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是从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等角度而制定的法律规范。但从企业角度来看,它是规范企业证券发行和融资行为所应遵循的主要法律。企业要想在证券市场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方式等进行融资,就必须按照《证券法》的要求从事证券发行、证券交易。例如,根据《证券法》的规定,公司公开发行新股,发行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①具有健全且运行良好的组织机构;②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③最近三年财务会计文件无 虚假记载,无其他重大违法行为;④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税收法律规范

税法是税收法律制度的总称,是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用以调整税收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法体现为国家征税与纳税人的利益分配关系,国家税收制度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外部条件。税收是国家参与经济管理,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显著特征。

税法按征收对象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五种:①对流转额课征的税法。以纳税人商品生产、流通环节的流转额或者数量以及非商品交易的营业额为征收对象,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进出口关税。②对所得额课税的税法,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其中,企业所得税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不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上述企业在我国境内和境外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为应纳税所得额,按25%的税率计算缴纳税款。③对自然资源课税的税法。目前主要以矿产资源和盐资源为征税对象,如资源税等。④对财产课税的税法。以纳税人所得财产为征税对象,主要有房产税。⑤对行为课税的税法。以纳税人的某种特定行为为征税对象,主要有印花税、车船税等。

纳税对企业来说是一项现金流出,是直接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这就要求财务人员熟悉并精通税法,自觉按照税收法规进行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