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930年代的寧波城

翻開中國地圖,你可以看到寧波是一個海港城市。

寧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夏朝時,寧波所在地區稱為鄞。唐朝,稱寧波為明州。同時,寧波依靠地理優勢成為全國最大的開埠港口,與日本、高麗均有頻繁的貿易往來,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達使得寧波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出發地。元代,寧波已經成為南北貨物的集散地和全國最為重要的港口之一。清代,寧波出現了著名學派浙東史學,與西方的交流也日漸頻繁。鴉片戰爭後,1844年,寧波開埠。外資的進入使得寧波本土經濟受到重創。此時,寧波商幫開始轉變為近代商人並將新興的上海作為主要活動地點,對上海的城市建設和上海的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中華民國時期,寧波經歷戰亂,經濟發展起伏很大。1927年1月至2月,國民革命軍擊敗軍閥孫傳芳,進入寧波。衝突與動蕩直到20世紀30年代方才有所緩解。

屠呦呦正是在這個動蕩的年代於寧波降生。

1930年12月30日的黎明時分,居於寧波市開明街508號的屠家,傳來了嬰兒「呦呦」出世的聲音,迎來了屠家繼三個兒子後終日所盼的「千金」。

哭聲呦呦,猶如鹿鳴。

孩子的哭聲使父親屠濂規沉浸在幸福之中。他隨口吟誦出《詩經》中著名的詩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女詩經,男楚辭」是中國人古已有之的取名習慣。於是父親便給小女取名呦呦,呦呦之聲永遠地蕩漾在父親的聽覺之中,以表示他對於女兒的喜愛、期待和慶賀。

父親吟完「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又對仗了一句「蒿草青青,報之春暉」。似乎這才哲理,這才完美。這四句滿滿童話的詩,使呦呦度過了詩意的童年。

尤其是「蒿草青青,報之春暉」,竟使千金呦呦一生就此與青蒿結下了不解之緣。

整個少年時代,屠呦呦一直生活在開明街——這片地處寧波中心城區的「蓮橋第」區域,令屠呦呦從童年起,就浸染於舊時寧波最為精緻、也最具江南氣息的文化氛圍中。

在這裏,五方交匯,八面來風,光怪陸離的古老中幡、肚皮拉車等民間雜耍,拍案叫絕的皮影戲、木偶戲等民間傳統藝術,讓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漫步於商業作坊街,能看到瀕臨絕跡的造紙、釀酒、榨油、打鐵等傳統行當。擠身民間小吃坊,江南小吃薑糖、打年糕、老嫩豆腐也應有盡有。尤其清晨街邊的叫賣聲,清脆悅耳,讓你乘興而來,盡歡而歸,在娛樂中感受民國滄桑,在休閒中領略百業精彩。這些都印刻在屠呦呦幼年的記憶裏,永不泯滅。

從這片水鄉美景向東步行20分鐘左右,則是20世紀30年代寧波城的另一處精華所在——三江口。姚江和奉化江,一個由北而下,一個由南而上,相匯於此處,然後合二為一,投身甬江,經鎮海的招寶山入海口後,向着東海奔騰而去。一時間,寧波人可以將大半個中國納入其貿易視野。與此同時,三江口的江廈碼頭也一度興盛不已,千帆競發,百貨流通……於是便又有了那句俗話,「走遍天下,不及寧波江廈」。

《詩經·小雅》中有言:「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國畫《呦呦鹿鳴》(孟晴)

不過,在屠呦呦的童年記憶中,商人們在江面揚帆而去,一定不如距家不到兩公里的「天一閣」更具有吸引力。

寧波人的驕傲,來自於「書藏古今,港通天下」。天一閣中珍藏的城市文脈,對寧波人而言,在港通帶來的物質財富之上。

這是一座坐落在寧波月湖之西的藏書樓,之所以成為寧波的獨特城市印記,是因為它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存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

身處天一閣中,撫摸刻有歲月痕跡的廊柱,行走在綠蔭蔥蔥的院落中,嗅聞濃濃書香,其實也是回顧中國文化保存和流傳的艱辛歷程。這座藏書樓傳承着中華文化薪火,一邊記錄歷史進程,一邊惠澤一代代後世子孫,可領略中國博大精深的儒、釋、道三教文化。

與寧波城兩大地標比鄰而居,無疑讓屠呦呦的開明街記憶更加具有寧波味道。

開明街26號姚宅,是屠呦呦外婆家,承載了屠呦呦另一段少年時代的記憶。

這是一幢開明街上當下僅存的民國建築。由屠呦呦的外公姚詠白興建。在素有尊師重道之風的寧波,姚詠白曾任上海法學院、復旦大學、大廈大學教授。

這幢坐北朝南的建築,由前廳、大廳、正樓、後屋組成。前廳和大廳為三間二弄的二層樓房。飾車木欄杆,廊樓板端面有捲草紋雕飾。正樓為面闊三間一弄、進深五柱的高平屋,五脊馬頭山牆。後屋為三間一弄硬山式高平屋。踏過空蕩蕩的大廳,可見一個不寬敞卻溫馨的小院子。一株高大的喬木用繁茂的枝葉掩起了正樓的面貌。初秋時節,落葉會悄然鋪滿院子。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1941年,寧波淪陷,屠家在戰火中無法居住,屠呦呦隨父母被迫遷入姚宅,一直居住到1951年上大學。

姚宅的鄰居中,曾匯集大批名人故居,包括元代「甬上第一學士」袁桷、寧波幫巨子李鏡第、一代郵票設計大師孫傳哲……堪稱文人薈萃、望族雲集。

在屠呦呦之前,姚宅最出名的,是她的舅舅——著名經濟學家姚慶三。

位於寧波市開明街26號的姚宅,由屠呦呦外公姚詠白興建。屠呦呦從11歲起在這裏生活,直到考上大學(上圖:姚宅庭院;下圖:姚宅俯視全景)。

生於1911年的姚慶三,1929年畢業於復旦大學,隨後留學法國,畢業於巴黎大學最高政治經濟系。歸國後,1931年起他開始任職於上海交通銀行總管理處,投身於中國貨幣研究。1934年,姚慶三的專著《財政學原論》出版,這也是中國最早的財政學教科書之一。

1934年6月,美國通過購銀法案,使國際銀價上升,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對此,南京國民政府即使開徵白銀出口稅,也未解決問題。這在當時的經濟學界、金融界也爆發了一場有關白銀問題與改革幣制的大討論。持不同觀點的經濟學家馬寅初,與支持貨幣改革的姚慶三等學者展開了論戰。

直至1935年11月,姚慶三等學者的觀點得以採納,法幣改革開始,這是中國貨幣體系現代化過程中邁出的關鍵一步。

姚慶三與經濟學大家凱恩斯也緣分頗深。可以說,將凱恩斯學術思想引入中國,並留下中國第一批研究凱恩斯理論文獻的人,正是姚慶三。

姚慶三所著的《財政學原論》及其贈友人手書

1953年起,姚慶三開始在新華銀行香港分行任職,並於1979年調任中國建設財務有限公司(香港)任職至1985年。這兩家機構,皆為香港中銀集團的前身之一,從42歲到75歲,姚慶三為祖國海外金融事業的繁榮貢獻良多。同時,姚慶三也是屠呦呦父親進入銀行界的引領人。

這個出色的舅舅頗受呦呦敬仰,成為她一生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