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直以來,我都留意着社區的急劇變化。曾幾何時,你我身邊出現過許多令人印象深刻,值得細味的老村落、舊社區。這些舊社區曾孕育過好幾代的香港人,除了提供片瓦居所外,也為他們帶來不少生活上的緊密支援,尤其在艱苦的歲月下,這一切都是最溫馨、最難忘的美好回憶。然而,在時代變遷的洪流下,上一代老去的老去、下一代遷移的遷移,舊社區留下的,就只剩你我腦海中的點滴記憶了。
本書《點滴記憶——再會舊社區》是繼前作《歲月餘暉——再會老行業》後,另一部以香港消失的社區影像為主題的書籍;書中記錄的四個社區,都是別具代表性而且極富歷史價值,當中包括曾是香港最大寮屋村的大磡村﹔被形容為藏污納垢,三不管地帶的九龍城寨﹔特殊歷史背景所衍生出來的調景嶺,以及現時九龍市區最後一條圍村——衙前圍村。這些地方曾距離我們不過咫尺之間,許多片段都值得回味。
已於2000年初被清拆的大磡村,曾為不少人提供安身之所,是一處規模龐大且極盡多元的舊社區,當中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有趣事物,可說是昔日香港社會的一個縮影。由於我家鄰近大磡村,所以對它特別有感情。記得有一次偶爾發現村內有一間特別細小,面積只約10多呎的房屋,屋主夫妻二人,住的、睡的、食的甚至上廁所,也在同一個狹小空間裏,正如俗語云「單眼佬睇老婆,一眼睇晒」,充分反映香港寸金尺土的境況。大磡村內的社區面貌,無論是地舖士多、山寨工廠、平民鐵屋,以至自家成立的消防滅火隊和社區互助組織等,應有盡有,儼如一個微型社會。在大磡村裏,居民自有一套生活模式,互相協調。
一向是「獨立自治」的九龍城寨,終於在1993年被清拆。由於歷史因素,這裏曾被喻為「三不管」地帶。在不少人眼中,城寨充滿着神秘,但對曾居住那兒的人來說,這片亂中有序的「圍城」,既是一處容身之所,也是一個休養生息的好地方。不少居民踏實地在城寨裏生活,每天營營役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城內有不少經營商店、診所、加工食品工場和小型山寨廠的商戶,這個被城外人喻為神秘又污穢不堪的城寨,在他們眼中卻是「自由度」極高的營商環境。
今天的調景嶺,已是一個人煙稠密的新巿區。回想二、三十年前,這個背負着特殊歷史背景的山嶺,是香港一片充滿特色、自成一角的山城。無數密密麻麻的平房鐵屋,依山而建,鱗次櫛比。每逢雙十節,被喻為「小台灣」的調景嶺,其碼頭和民居都會滿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高度自治」的調景嶺,自有一套獨特的意識形態和生活模式,成為一個民風獨特的社區。
衙前圍村是現時巿區僅有的圍村。隨着社區的不斷發展,圍村的範圍已在不斷萎縮,圍村內的人搬的搬,走的走,但在這個逾六百年歷史的古老圍村,仍然經常見到老居民在空地聚首閒聊,滲透出老圍村淳樸的氣氛,尤其是它位於四處高樓矗立的城巿中間,就更是難得。村內仍然保留不少傳統風俗,好些已搬離圍村的村內人,在添丁時也會回來祠堂拜祭祖先,又派紅雞蛋又派燒肉……,數百年的古村活在城巿化的鬧市裏,仍能保留傳統風俗,甚是可貴。
翻看這一張張舊相片時,真的百般滋味在心頭,不禁慨嘆時光飛逝和社會發展步伐的急速。
憑相寄意,這本以舊社區為主題的《點滴記憶——再會舊社區》得以出版,我特別要感謝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的支持,亦希望藉着此書,向那些曾在這些地方留下足跡的一群巿民致敬,並希望閱讀本書的人,能更加珍惜你、我身邊經歷過的點滴生活,並對社區的一景一情,多一份美好追憶。
最後,書中若存有某些不足或謬誤之處,懇望讀者諒解,並賜予斧正。
梁廣福
二O一五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