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全书(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壽山紀勝

在福建省福州市北郊三十七公里的重巒複澗中,有一山村,名叫「壽山村」。以盛產光澤晶瑩、脂潤如玉的壽山石而蜚聲中外。

壽山地理坐標為東經119度10分39秒,北緯26度10分50秒。東與連江縣接壤,北近羅源縣境。舉目四望,群山環抱,峻嶺連綿。壽山、九峰和芙蓉三座主峰鼎峙其間,古有「三山」之美稱。山麓平地村舍星佈,田園散落,山花爛漫,翠竹成蔭,風景十分秀麗清奇,是理想的旅遊勝地。

美麗的風光、宜人的氣候和珍奇的彩石,吸引着歷代詩人、墨客爭相前來遊覽、避暑,留下了瑰麗的詩篇。

南宋學者黃榦於紹熙庚戌十月(公元1190年),偕友遍覽壽山諸勝,並吟《紀行十首》,詩中有:「大溪章溪溪水清,上寮下寮山路平。三山屹立相犄角,百里連亘如長城。仰干雲霄不盈尺,俯視天高浮寸碧。閒雲吞吐溢澗谷,飛泉噴灑下石壁。」等句。

明朝著名文學家謝肇淛於萬曆壬子(公元1612年)初夏,攜友陳鳴鶴、徐等遊壽山、九峰、芙蓉諸山,在紀遊中寫道:「郡北蓮花峰後萬山林立,而壽山、芙蓉、九峰鼎足虎踞,蓋亦稱『三山』云。……陟桃枝嶺里許,嵐靄霧氣,乍陰乍晴……。又行十里許,危峰夾立,寒濤澎湃,峰頭數道飛瀑,夭矯奔騰,下衝田石,散作雪花滿空,亦一奇絕處也。……約行三十里,群峰環羅,松栝蔥倩,石橋流水,禽聲上下,大非人間境界,頓令遊客忘登降之憊矣。……從九峰折而右十里至芹石,又十里至王坑橋,鳥道盤空,山山相續。……又十餘里,始至然,畛隰污邪,茅茨湫雜,佛火無煙,雞豚孳息,都無蘭若彷彿矣。……山多美石,柔而易攻,間雜五色,蓋珉屬也。」又說:「余遊山多矣,未有若茲遊之快者」。

清朝文人魏傑《遊九峰寺芙蓉洞記》載:「距郡城北七十里之遙,有九峰名勝,與芙蓉、壽山連續,舊稱『三山』。……出井樓門,過蓮花峰,陟桃花嶺上,右折登菜嶺,午飯下寮。……沿溪竭蹶而行十餘里,始到翠微院,日將暮矣。徘徊四顧,群山環合,竹林松塢,自成一村,其間桑麻雞犬,避世之區也。……凡四日之遊,計程一百八十餘里,得詩若干首,有似乎昔日遊武夷名勝也。夫武夷之遊,循行九曲,而九峰之遊,歷覽三山,山水爭奇,晴陰變幻。昔謝在杭云:『凡遊山者,勝事無常,而山靈之秘,或不欲令人人見之。』余今日扶履登臨,得以遠繼謝公之後,山靈其亦許我來遊乎哉」。其他如明徐、陳鳴鶴和清黃任等詩人也都有遊壽山詩歌傳流於世。

自古道:「天下名山僧佔多。」早在唐朝,壽山一帶就相繼興建了數座寺院,聚集僧侶數千眾,四方遊客,絡繹不絕,成為福州「五山叢林」之一。

由北門新店登山,沿着逶迤山路行十餘公里到達北峰桃枝嶺嶺頭,折東行數里便是著名的佛教聖地瑞峰林陽寺。林陽寺古稱「林洋院」,又稱「瑞峰院」,取寺周森林浩瀚之意。宋淳熙《三山誌》記:「林洋院,遵化里,長興二年(公元931年)置」,又云:「大林洋院施化里,晉天福元年(公元936年)置」。明謝肇淛《遊林陽寺》詩云:「叢林一片掩垂藤,敗鐵生衣石闕崩。夜雨孤村聞斷磬,春畦隔水見孤僧。山荒荊棘無鄰近,嶺隔桃枝少客登。寂寞茅茨餘四壁,霜風時打佛前燈。」描述當時寺院衰敗情景。林陽寺歷千年蒼桑,幾經興廢,現今各殿堂、佛像修整一新,列為國家佛教重點保護單位。

在瑞峰附近還有許多古跡名勝,如山前的石牌村,就是因為南宋大儒黃勉齋父子墓葬於此,立石牌於田中而得名。並有「朱熹講學處」、「高峰書院」等古跡。距村里許,古有華峰寺,曾存朱熹書額「華峰」墨跡。1965年還在林陽寺西側山谷中發現永定四年題識「隱山」二大字的塔瓏一座,係古代僧墓。寺內齋堂的四塊正方形柱礎,鐫有「女弟子某氏某娘舍」,據考屬宋代遺物。

從瑞峰北去,可以飽覽九峰、芙蓉、壽山諸勝。

九峰山山勢峭拔,峰頭九出,尖圓各異如筆格,因而得名。峰下「九峰院」創於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咸通二年(公元861年)號「鎮國禪院」,寺額為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所書。大順元年(公元890年)朝廷曾賜慈惠禪師並紫衣。據傳,宋朝晉光禪光禪師在此開法,雲集數千眾。

芙蓉山距九峰數公里,山狀如出水芙蓉,秀麗卓立。山中名寺「芙蓉院」,唐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僧靈訓所創,是壽山一帶最古老的禪院。咸通八年(公元867年)賜額「延慶禪院」,宋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4年)改名「興國禪院」。明朝寺毀,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曾重修一次,如今寺廢,唯基址猶存。離舊寺不遠山坳有一天然岩洞,名「芙蓉洞」,宋時號「靈洞岩」。洞深廣,縈迂十餘里,難窮其際。洞中有相傳義存祖師的開山堂,可容納百餘人,石床、石鼓、石盆俱備,可以想像當年佛教之盛景。

壽山與芙蓉峰相對而立,雖僅十里之隔,而徑路迂迴,峭壁聳立,攀登頗費精神。「廣應院」位於壽山村外洋,唐光啟三年(公元887年)置,開山僧號妙覺。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毀於火,萬曆(公元1573—1620年)初重建。崇禎時(公元1628—1644年)又毀。今尚存一口長三米石槽,從正面所刻「當山比丘廣贊舍財造槽」等銘文研究,可知是南宋舊物。當年寺僧大量採集壽山石,或製佛珠,或刻小品,寺焚後,石埋土中。後人好奇,時在寺院故址搜掘,偶得佳石,取名「寺坪石」。環繞村前的壽山溪猶如一條玉帶,水聲淙淙,屈曲東流。因溪旁、水底零散埋藏珍貴獨石田黃,故有「寶石溪」之美譽,稱「田黃溪」。

鄉間峰巒連綿,蘊藏壽山石礦甚富。山脈可分三支:一支由壽山村南境向西北行,有旗山(麒麟山)、柳嶺、九柴蘭山、旗降山、黃巢山等。所產石多呈不透明蠟狀,以黃、綠色最常見。其中柳嶺、九柴蘭山產量最為豐富。另一支山脈由西南向東北,在都成坑山附近轉向西北,止於鐵頭嶺。有高山、坑頭尖山、都成坑山、栲栳山、獅頭崗等。壽山名貴凍石多產於此,諸如貴比黃金的「田黃石」、價值連城的「坑頭魚腦凍石」、通靈嫵媚的「都成坑石」和光彩奪目的「高山凍石」等。還有一支山脈由高山分歧而向東南行,至月洋山再折向東北,經宦溪鎮直入連江縣。有芙蓉山、峨眉山、加良山等。所產石質細而凝膩,礦床豐厚。是中國最大型的葉蠟石礦之一。

壽山石礦分佈圖

壽山村北深山僻嶺中,有座山峰名「黃巢山」,山巔有「黃巢寨」遺址,相傳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黃巢起義軍曾在此築寨圍攻福州城。山麓周邊出產「黨洋石」、「黃巢洞石」等彩石,屬壽山稀罕石種。

在壽山西南面的黃坑、下寮間,還有「翠微院」勝景,寺建於後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重建。清魏傑詩讚:「勝日尋芳上翠微,興城深處叩禪扉。四周古樹參天碧,水自流澌雲自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