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赋能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中国城市资本活力研究报告

一、城市资本活力研究的背景意义

自资本主义兴起至今,伴随着经济发展,城市逐步成为资本、技术、人口、文化的会聚之地。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纽约、东京、首尔等一批城市,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概念,也逐步成为经济要素、科技文化的创造和聚集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城市形态、产业结构、人口分布和社会运行方式,也奠定了城市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同城市之间的相互竞争,促进了各种要素的流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成为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城市间竞争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其中资本活力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资本活力的高低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开放度、创新能力以及吸引力。资本活力高的城市,能够有效而快速地借助资本流动,形成对人才、技术等要素的虹吸效应,有力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反之,资本活力低的城市,则对资本、人口等要素吸引力不足,难以产生集聚效应,从而拖累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构建了城市资本活力指数。课题组通过对比几种主流的区域经济和营商环境的分析工具,分析各自的优劣,最终选择用资本活力指标体系评估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为城市的准确定位提供了重要参考,这也是对已有城市竞争力评估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准确理解和评估相关政策措施对区域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情况的影响,构建科学、客观的评估体系,将有助于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并促使区域战略顺利推进。城市资本活力指数研究,主要以Compustat、Wind、同花顺、交易所、统计年鉴等为数据来源,以注册在各地区的深沪上市企业(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及海外主要交易所上市企业为具体观察样本,从上市公司数量、上市公司总市值、产业新兴度、人均上市公司数量、人均上市公司市值五个指标出发,进一步认识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营商环境的变化。基于对城市资本活力的系统性分析,有助于深刻认识城市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困境,从而为城市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资本活力研究的时代背景

1.城市的历史与未来

城市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为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的人口高度集中的地域,是现代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是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的中心,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城市主要形成了以下特征:第一,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的地域,它是随着人类社会大分工和生产力发展产生的,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第二,城市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工业基地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第三,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和对外交往的中心,城市遵循上述功能对地区发展起主导作用。

城市的兴起是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传统农业与手工业相脱离,传统的生产活动打破地域空间的限制,为城市的产生创造了可能。最初,“城”和“市”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城”是指在一定地域上为抵御外来入侵围起来的墙垣,是当时部落首领统治和构筑防御设施的中心。“市”则是商品流通的中心,进行交易的场所。但城与市之间需要相互补充,城和市的发展,使两者走向融合,“城”与“市”之间的融合,产生了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并逐步成为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分工的深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世界向经济全球化、科技区域化的方向发展。城市具有了多重属性:社会财富的拥有者、创造者与消费者。全球GDP的绝大部分来自城市,并承载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是一个地区与国家进行商品交易、科技协助、文化交流等的重要窗口。经济的发展及其全球化给各个城市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各个城市要获得比其他城市更好的发展机会、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彼此之间就要对要素、资源、市场、人才等展开激烈的竞争与争夺。

世界不再是分割与独立的,城市变成了多层次与多维度的复杂系统。在城市这种复杂的系统中,每个层次和维度的功能都起到相应的作用,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伴随着城市复杂系统的不断调整与扩充,城市在全球一体化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内或一国之内,城市之间的融合深度和竞争激烈度也在加剧。因此,提升城市竞争度,不仅是为了应对全球经济政治的一体化,也是各级政府执政的重要目标。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各个城市在相互深度融合的同时,仍然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不同层次和维度上存在竞争。通过研究分析城市竞争力,我们可以清晰、客观地了解城市的发展现状、不足与优势,从而制定出确保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的最优策略,使城市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2.中国的经济变革与城市转型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经历的几次变革都伴随着工业化发展及城市转型: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长期僵化的工业化力量开始聚焦新生力量;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的第二次大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更加明确和坚定,城乡、城市间工人、生产资料、技术的流动加速,城市的承载力迅速增加,工业化的加速快速推进了城市转型;2001年,我国加入WTO导致的第三次转型,加速了我国的国际一体化进程,同时也加快了国内产业的升级转型,从而进一步带动了城市转型。

通过经济转型推进的工业化,在广度和深度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又为工业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与信息化又促进了新型城镇化。因此,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工业化自然演化的结果,实现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是现代中国城市竞争力提高的出发点,也是中国城市竞争力提高的重要阶段性目标。

不科学的工业化伴随的短期行为,带来了资源过度消耗、人口急剧膨胀、空气质量急剧下降等一系列“城市病”,这些粗放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未来城市的发展,将引入“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宜居性,把城市建设成人类理想家园作为追求目标。对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城市走上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城市在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中,其竞争力显著提升,并逐渐发展成为企业全球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城市的竞争力将决定国家之间的经济格局。

3.城市竞争的加剧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兴起

古代氏族之间为了抵御外来入侵围墙筑城,形成了城市雏形。经济社会越发展,城市间竞争越激烈。而城市的竞争力对城市内的各种经济行为主体产生重要的影响。城市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等整个竞争体系的核心。中国要迈向现代化,拉近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城市的现代化是前提,挖掘和培养城市竞争力是必由之路。因此,提高区域、城市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已得到广泛关注,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些许研究,但是目前才刚刚起步,并且从事这些研究的多为西方学者,多从发达国家的角度出发,所以存在很多理论缺陷,相关指标尚不全面、有效。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急需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对如何提高城市竞争力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资本活力研究的学术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全球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改变了传统城市间的竞争条件,特别是全球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流动,传统区位和政策优势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逐步让位于资本、技术等要素。在此背景下,一个城市自身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与合作的主导性驱动力。

当前,国内各主要城市发展速度较快,但部分城市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过程中未能认清自身,对城市竞争力定位出现偏差,从而出现城市盲目追求规模的问题,以致出现了一批热衷于“摊大饼”的城市。这不仅偏离了顶层设计中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线,也必然导致资源分配的低效率和城市发展量与质的背离。因此,对于城市竞争力的准确定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而这又迫切需要一套指标对城市竞争力进行精准定位。

学术界致力于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总体上形成了以下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

(1)国际权威机构构建的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每年度围绕政府、开放程度、法律制度、金融、技术、管理、劳动和基础设施等八大要素建立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以需求条件、生产要素、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表现、企业结构、战略和政府作用、竞争对手以及机遇六大因素为核心,建立了用城市生产率量化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2)国内权威机构构建的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倪鹏飞博士发布的系列丛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是目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竞争力评价的相关研究,该研究基于“弓弦箭模型”,重点考察资本、人力、科技、政府管理、基础设施等要素的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这是目前国内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关注最多的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

通过梳理上述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发现,现有国内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仍有待完善,诸如庞杂而又内生的评价指标体系没有侧重,难以体现各城市独特的发展潜力。因此,城市资本活力评价体系基于资本的研究视角,在强调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时,构建了由“三个分项指数、五个指标”组成的资本活力评估体系。这一评估体系,在突出资本对于城市发展重要作用的同时,将城市上市公司的数量、规模与市值作为重点考察内容,以城市资本活力度反映城市汇集资源的能力,以此作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评价指标。该指标不仅采用重点突出的方式简化了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而且是对已有研究的一大创新。这一指标体系的创立,可以为后继学术研究中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对城市发展的政策评价、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经济发展的中观经济研究、城市与企业发展的微观经济研究以及相应的城市与社会人文发展研究,提供较为精准的评价基础。

(三)资本活力研究的实践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给新型城镇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新技术应用于新产业与新经济,使资源利用率得到提升,减轻了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给资源稀缺的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经济”也对城市提出了新的挑战,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投入和高素质的人才。随着传统工业没落,原本依赖自然资源的传统工业城市正面临着经济衰退。各个城市面对不断变化的发展形式和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不得不重新定位城市发展。因此,城市对于自身发展潜力的系统认知,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战略选择。

对于城市资本活力指数的研究,是以城市资本活力度来呈现城市的竞争力,具有较为深远的实践意义。

(1)城市资本活力指数研究有助于城市正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制定与之相应的发展战略,进而推动城市的快速、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伴随着当前我国信息化、工业化以及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城市间的联系度显著增强,城市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然而,许多城市对自己及相邻城市的定位存在一定偏差,不能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地位与区位、具备的劣势与优势、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结果导致各个城市之间的盲目与无序竞争,造成社会整体资源要素的浪费。城市间资源无法得到合理的整合,极大地限制了区域内各城市的功能互补与优势发挥。因此,基于对城市资本活力指数的研究,有助于城市精准定位,在明确自身及合作伙伴竞争优势后,制定有效的竞争与区域合作战略。

(2)城市资本活力指数在作为城市竞争力分析工具的同时,也是国家了解城市发展现状的重要参考。对城市资本活力的研究有助于国家正确评价中国各城市的现状和发展潜力,及时了解各城市的发展动向和发展趋势,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中国城市总体布局及发展战略,从而实现中国各城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3)城市是国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国家竞争和产业的国际竞争主要是通过城市的国际竞争实现的。因此,城市资本活力研究将城市上市公司的资本规模和效率纳入评价范围,有助于城市及时了解区域内上市公司数量、规模的变化。城市在准确定位中参与国际竞争,有助于中国产业以及整个国家明确自身在国际竞争与国际分工中扮演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