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信息分析选题与规划
信息分析,首先要明确分析什么、如何分析等具体问题,这就涉及课题选择与规划问题。
2.1.1 课题选择
信息分析课题的选择,就是要明确信息分析的对象、目标和方向等,这是信息分析的起点。
1.选题来源
信息分析的课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即信息分析人员自己选定的课题和从外部获得的课题。信息分析人员在进行选题时,往往是这两种方式互相结合、相互补充。
(1)信息分析人员自己确定的课题
信息分析人员自己确定的课题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1)从现实生活中选题。信息分析人员由于对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关注,往往喜欢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课题研究,以有效解决一定的现实问题,这样的课题选题和研究往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个专业的信息分析人员,大多具有一定的职业敏感度,在工作过程中能勤于观察,勤于思考,身体力行,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捕捉到生活中的热点,寻找到好的选题。例如,每年暑假很多大学生都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大多是从现实生活中进行选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调查和分析。
2)从理论研究中选题。信息分析人员自己确定课题时,受到自身知识结构和研究基础的影响,很多持续性的课题研究都是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的拓展和提升。由于信息分析人员长期从事相应领域的研究并进行信息分析活动,不仅积累了大量的源信息,熟悉社会信息需求,而且涉猎领域广泛、思路开阔,能在总体上把握某一学科或领域当前的动态、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和发展的趋势。实践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信息分析人员慎重而大胆提出的这类课题,不仅具有很好的前瞻性,而且课题的后续研究工作也容易开展,容易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例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很多都是研究者根据自身的研究基础和前期成果提出来的。
(2)从外部获得的课题
信息分析人员从外部获得的课题,主要有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自上而下”式的选题和信息用户委托的“自下而上”式的选题两类。
1)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课题。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自上而下”式的选题,是指信息分析人员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战略需要和计划目标,确定科研选题范围和具体课题。国家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在制订规划、做出决策前,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既有宏观性的、涉及全局的大问题,也有直接面向科研、生产实际的微观性的局部问题。国家各级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常会以课题的形式向所属的信息分析机构下达。这类课题大多系指令性和随机性任务,具有任务急、内容要求明确具体的特点。其中涉及全局的宏观性课题多关系到国家重大规划和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因而要求带有战略性和先导性,具有费时长、难度大、成本高的特点。例如,一些公共事件和危机发生后,上级主管部门往往会下达一些应急研究课题。
2)信息用户委托的课题。信息用户委托的“自下而上”式的选题,是指信息分析人员能结合本专业、学科领域的研究方向与自身研究的兴趣和优势,主动接受并承担相应的研究任务,能根据信息用户的需求确定选题。信息用户,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等,由于科研、生产、教学、管理、营销推广等的需要,常会以各种形式提出信息分析课题,委托信息分析机构帮助解决。信息用户一般将这类课题以咨询委托书的形式提交给信息分析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用户委托的课题正在逐渐增多。信息用户在委托课题时,往往要进行调查和比较,有时还以招标形式开展课题研究。
2.选题原则
信息分析人员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选题,都需要考虑到以下选题原则:
1)必要性。课题选择的必要性是指课题研究要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不能是低层次的重复研究,也不能是可有可无式的研究。一般来说,“按需选题”都是必要的,如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选题,符合信息用户需求的选题,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问题的选题等。
2)可行性。课题选择的可行性是指应具备研究解决某课题研究的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主要是指研究者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研究能力、兴趣、特长、有关知识储备、时间和精力等。客观条件主要是指外在环境是否适合,领导是否支持,能否提供必要的条件,有关研究资料、设备以及必要的资金是否具备等。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同样一个课题,可能对某些信息分析是适用的,但却对另外一些信息分析人员不适用。信息分析人员在选题时,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度量自身的能力和条件,另一方面要按科学的程序正确评估待选课题,确定课题实现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3)创新性。信息分析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具有创新性,重点体现在其课题选择上。信息分析人员在课题选择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课题的创新性: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能以独特的研究视角进行课题研究;二是研究内容的创新,所研究的问题是前人没有提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三是研究方法的创新,能够运用新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
4)科学性。课题选择的科学性是指课题所反映的问题应是具体明确的,界限要清楚,范围要明确。所选择的课题不能太宽、太大、太笼统,也不能过于狭窄、太小。信息分析课题应该严格遵循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律,按照科学的程序进行。
5)价值性。课题选择的价值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题针对性要强,能解决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具有代表性、被普遍关注的及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或热点、难点问题,能体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二是课题符合自身发展需要,有利于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体现出一定的学术价值。
3.选题步骤
信息分析选题是一项决策过程,需要遵循科学的程序。一般来说,信息分析选题的完成需要经过课题提出、课题分析、初步调查、课题论证、课题筛选和开题报告六个步骤,如图2-1所示。
图2-1 选题步骤
1)课题提出。信息分析人员提出课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和揭示问题的过程。对于从外部获得的课题来说,不管是上级主管部门“自上而下”下达的选题,还是信息用户“自下而上”委托的选题,信息分析人员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所提出的课题进行形式上的整理、归纳和初步的分析研究,使课题明确化,如初步明确其目的、意义、要求、内容、难度、费用、完成期限等,必要时还需要与上级主管人员进行洽谈,达成初步的意向性协议。对于信息分析人员自己确定的课题来说,提出一个好的课题需要花费信息分析人员很多的精力。一方面,要求信息分析人员能密切联系实际;另一方面,要求信息分析人员有好的思路、知识、经验、风险意识和创新精神,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从别人认为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以适当的方式揭示出来。
2)课题分析。信息分析人员在提出课题前,需要考虑课题选择的必要性、可行性、创新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等,根据课题选择标准进行全面分析。
3)初步调查。在对课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围绕课题展开初步调查,包括文献调查和实地调查等,以采集文献资料和调查样本。通过文献调查,了解相关课题研究的基础和进展,寻求课题研究的突破口,明确研究方法和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等,否则就要考虑改变选题方向或范围。通过实地调查,明确选题范围、完成期限,了解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费用、时间、设备等条件。
4)课题论证。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还需要对所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以进一步明确课题目的、范围、对象、意义、要求、难度、费用、完成期限等,并对课题实施的政策性、必要性、可能性、效益性等进行论证。
5)课题筛选。经过课题分析和论证,符合选题原则的相关课题可能会有多个,这就需要信息分析人员进行筛选和确定。课题筛选的实质是从多个可供选的课题中确定一个最恰当的选题。课题筛选往往非常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既有横的比较,也有纵的分析,为慎重起见,一般要邀请相关用户、专家、领导一起协商讨论,必要时还要重新进行分析研究和论证,以提高课题的应用价值,防止所选课题的一般化。
6)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或课题申请书)是预研究成果,通常以书面形式向有关领导或专家汇报选题的目的、意义、依据、初步拟定的实施方案等,包括课题提出的理由和意义、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和手段、实施方案、已有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日程安排、课题组成员及分工、拟邀请协作单位和协作人员情况、用户单位基本情况、课题经费预算表、论证意见等。
2.1.2 课题规划
信息分析课题确定之后,就需要做课题规划,制订相应的研究计划。一般来说,信息分析课题的研究计划包括如下内容:
1.课题研究目的
课题研究目的即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课题计划应以简洁而清晰的文字阐明课题研究目的,如课题的提出单位或提出者是谁,课题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课题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课题研究成果供谁使用等。
2.课题研究基础
课题研究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分析自身的研究基础和研究能力;另一方面要了解和分析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的趋势与动态。课题负责人需要查阅大量相关文献,才能评价本课题在国内外所处的水平如何和发展前景。
3.课题研究内容
在分析国内外研究水平发展趋势时,要概述研究领域现已研究到什么程度,目前还有什么问题未解决,本课题拟在哪些方面针对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提出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4.课题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应根据课题的性质和研究条件在课题计划中预计课题研究可能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这样有助于减少弯路,提高信息加工整理、分析阶段的工作效率。一个课题是否成功,关键要做到思路新、技术新、结论新。思路新是指提出问题的着眼点是前人没有解决的或者解决得不够彻底的,且起点高,其研究水准是瞄准国内外最高水准,重点攻关应是国内外急需解决的难题或重大问题;技术新是指技术上有独创性,应采用国内外目前的新技术,即使不是创新技术,也应是在老技术上进行某些改进;结论新是指理论上填补空白或者技术方法上有新的突破。
5.课题预计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成果形式多种式样。既有系统资料、调查报告、可行性论证、建议和方案,也有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研究报告,还有工具书、软件、专利、产品等。既有文字形式的,也有声频、视频、图像及多媒体形式的。既有印刷形式的,也有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等形式的。这些形式及其表现角度和提交方式的选择均因课题研究条件和用户的要求而异。在课题研究开始时,粗略估计一下成果形式及其表现角度和提交方式,对于确定资料搜集范围、合理使用资源和科学安排时间都是有好处的。
6.课题组织分工
课题组应根据自身特点和课题研究需要对课题任务进行具体分工。分工一般先按单位分工,如承担单位应完成什么、协作单位应完成什么。在单位分工的基础上,还应当将分工进一步深入到课题组成员。具体来说,就是充分利用课题组成员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给每一课题组成员分配合适的、具体的工作任务,如谁是课题组组长、谁负责对外联络、谁负责翻译外文资料、谁采集数据、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谁撰写课题成果报告等。
7.完成时间与实施步骤
为了便于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一般按照信息分析工作的程序将整个课题研究活动分为几个阶段,并提出各个阶段预计完成的时间和拟实施的步骤。这几个阶段包括:信息资料的搜集和摸底阶段,信息资料的整理、评价和分析阶段,信息分析产品的制作、评价和利用阶段。
8.其他
除了以上几项,还有整个信息分析工作所需要的人员、经费、技术、设备等条件,需要在课题计划中体现。
在具体实践中,一些信息分析机构除了要求提交文字材料外,还要求提交一张格式化的课题计划表。课题计划表实际上是前述课题计划的一种变换形式,目的是使课题计划的相关内容醒目、清晰,以便于管理。计划表一般由各信息分析机构预制,需要时再领取和填写。表格内容是前述课题计划内容的全部或大部分,即一般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来源及目的、主要内容、完成期限及进度安排、研究条件、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经费预算、预期产品及其表现角度和提交方式、课题负责单位或负责人、协作单位或协作人、组织分工等。课题计划表见表2-1。
表2-1 课题计划表
课题计划是信息分析人员的行动纲领,但课题计划并不是一经拟定就一成不变的。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和课题研究环境的发展变化,原有的计划可能会被修改、补充,特殊情况下还有可能被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