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该不该考研?
关于考研这个话题,已经有很多人写过了。出于不同的心态和出发点,林林总总,七七八八,林子大了,什么观点和建议都有。
作为一个考研的过来人,也作为一个软实力教育倡导者,我觉得有必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减少考研“杯具”的产生。毕竟人生没有回头路:考错研成千古恨,回头已是百年身。
1.读研读成这样子,还有什么意义!
一次我在农大结束讲座准备离开时,突然一只手从背后搭上我的肩膀,同时伴随着一个低沉的声音:“老师,我……”
我转过身,发现一个看起来约30多岁的人,正在结巴着说不出话来。当看到他毫无表情的面孔、呆滞而直勾勾的眼神,听到他低沉的语调时,我吓了一大跳。因为我看不出他对我的态度是敌是友,直觉让我猜疑这个人是不是有神经病,于是立即警惕起来。
平复一下被惊吓的情绪后,我尽量友好但还是略显生硬地挤出一个笑脸:“你好,请问有什么事吗?”
“你讲得很好,让我明白了软实力的重要性。”他结巴着表达出了完整的意思,“我可以参加你们的沟通表达班吗?”
我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了下来,因为感觉他对我没有恶意。
后来,我们慢慢地进行了一些交流,知道他是一个在读的研三学生,知道他所以成为这个样子的一些原因:从小父母离异、一路生计艰难、不敢跟陌生人说话、没有什么爱好……
于是,慢慢地,我同情并理解了他。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有时候是不敢跟陌生人说话的女研究生,有时候是眼睛呆滞的博士生,有时候是面无表情的本科生(不是一时的面无表情,而是永恒的面无表情)。
这个时候,我都会感叹,读书读成这个样子,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读书,不管你读了多少书,不管你的学历有多高,本质上,都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无论是为了让自己生活更美好,还是为了让社会发展更美好)。这就相当于:不管你是修地铁,还是修高铁,都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一样。
但是我感觉他们把美好给读没了。因为表情和眼神呆滞,估计很难找到异性朋友;因为不敢跟陌生人说话,估计失去了很多朋友;因为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估计会很寂寞孤独;因为性格无趣,估计会给以后的家庭带来凝重的气氛;因为内向压抑,估计会将这种性格传染给未来的子女,然后“赐予”子女一个“呆滞、孤僻、胆小、内向”的表情和性格,毕竟谁也不能否认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影响。
天哪!难道你自己还没受够表情呆滞、一脸死相、眼睛翻白、自卑胆小、孤独压抑的痛苦吗?为什么还要影响你的伴侣、父母、家庭甚至未来无辜的子女呢?
所以,我强烈建议:普天之下的读书人、考研人,不要为了读书和考试而将自己变成一台机器,要牢记读书、考研的基本目的:让生活变得更美好。除了死记硬背,除了应付考试,除了逻辑推理,除了数据模型,你的生活和未来的人生,应该还要有情趣情调、沟通表达、情商财商、花花草草、打打闹闹……
2.善意没错,但愚蠢有错
我不反对考研,但是反对愚蠢地考研。
我听说有些学校提倡“全民考研”,因为学生就业前景不好,而考研率高的话,领导就会因为“有作为”而受到表彰。我听到这个消息,觉得蛮可惜的。因为考不考研,是因人而异、因专业而异的,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考研。而号召“全民考研”的愚蠢做法,明显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与号召整个动物世界都去爬树又有什么区别?
一位学生跟我说她要考研,我习惯性地问她为什么要考研。她说,因为她妈妈要她考,而且建议不管是什么专业、什么学校、什么地方,先考上了再说。我说这样万万不可,除非你是一个没有感觉的动物,丢在哪里、做什么都无所谓。但她说这是妈妈的意思,母命难违,这研是考定了!
其程度之坚定,犹如“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之决绝。
我问她:“你考虑过自己喜欢什么吗?未来要做什么吗?如果你读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学了些没有用的东西,毕业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她说:“我妈妈说,考上研就能找个好工作。”
我彻底无语了。信奉“我妈妈说”的人,你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吗?或者,就真的甘心让上一辈过时的思想,来决定你的前途走向吗?
很多人都是被上一辈人的善意给害死的。上一代人也许吃了不识字的亏,也许吃了没文凭的亏,也许吃了没学历的亏,于是,他们希望在子女身上弥补自己的缺憾,希望他们能用高文凭、高学历砸出一个精彩的世界来。
殊不知,世易时移,高学历不一定有好工作,高文凭不一定有高薪水。我在招聘的时候,并不因为应聘者是硕士或博士就会对其刮目相看,我录不录用完全取决于应聘者能创造的价值。我相信大部分公司都不会要一个呆头呆脑、孤陋寡闻、没有创意、没有执行力、人际沟通能力不行、形象气质不佳的人。除了少数“拼爹”的单位还在看你的学历以外,真正有前途的企业决不会为你的高学历买单。
所以,很多上一辈人将其陈旧的观念注入到了下一代人的血管里。以前俗语说“没文化,真可怕”,现在我要说“思想观念out真可怕”。
还有一件我亲耳听到的事情,也算是家长“毁人不倦”的经典了。某教授爸爸对刚进大学的儿子说:“在大学啥也别想,就像我这样,读完大学读硕士,读完硕士读博士,然后跟我一样,就成了教授了。你看,不是挺好吗?”
听完他儿子的转述,我觉得很悲哀:在你的专业领域教你的授也许还行,但谈到职业规划你真是一窍不通。你儿子不是你,你怎么就知道他喜欢学术研究呢?
这世界,大部分人给别人提建议,多半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你看我就是这样过来的,你也可以这样”;而不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先认真分析对方的价值观、性格、兴趣等个体情况再给出建议。
至此我才真正明白古话“术业有专攻”的含义了:你老师做专业学术厉害,并不意味着他做人生规划厉害;你爸爸教英语厉害,并不意味着他做生意厉害,就是这个意思。
这种低级的错误,在有些老师和家长的身上一再地重复着,残害着一个又一个的青春。经常有老师对学生说:“你们不要乱想,不要乱蹦,安心读书,作死地考研,然后就有出息了。社会上的人都是坏蛋,不要听他们的。”
你能说这位老师黑心吗?他只不过是在用愚昧的方式来关心你。因为他一辈子活在学校里,按照学校的标准(或者说学术上的职业发展规律),要求学生考研考博,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出路。殊不知,社会上的大部分岗位,是不需要考研考博的,是需要乱想乱蹦的;社会上的人也不都是坏人,学校里的人也不都是好人。
所以,听建议要听专家的客观建议,不要仅仅是听那些受益者的建议。考不考研,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要听从专家的意见,要做实地考察,要听取多方面的建议。因为很多人的经验之谈都避免不了行业局限性,比如高中有老师跟你说,只要你考上大学就什么都有了,结果你发现什么都没有。然后大学老师又跟你说,只要你考上研究生就什么都有了。这时候你就不要轻信了。孔子都说“不贰过”,你应该实地去调查一下,他们什么都有了吗?他们过得开心吗?
3.清除考研的思想垃圾
很多人只要看到研究生,就会露出羡慕的眼光。很多人只要看到考研人,就会露出佩服的神情。其实,根据我的观察,只有少部分人是应该考研的,而且值得考研,这部分人约占考研大军的30%。其他70%的考研者,其实就是一帮没想明白的跟风者。
说他们是跟风者,是因为他们习惯了学校舒适的环境而逃避着社会,因为没有做好面对社会的准备,也没有足够的勇气,所以尽量拖延走向社会的时间。
说他们是“菜鸟”,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找到满意的工作。为什么同样是大学四年,别人就能找到好的工作,而偏偏你就找不到呢?你大学干什么去了?这样一个因为被社会淘汰而被迫去考研的人,不是“菜鸟”是什么?
说他们是迷失者,是因为很多人毕业时依然迷茫,不知道以后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所以就寄希望于考研,希望通过三年的时间,化解迷茫,重新定位自己。
那些盲目考研的人,除了因为惯性使然、能力不足、目标不明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思想迂腐、观念陈旧(有些是先天遗传上一辈的思想垃圾,有些是自身产生的思想毒素)。
比如有人说:“考研锻炼毅力,如果不考这么一次,我会后悔终生。”这种考研的理由真是贻笑大方。不考研就没法锻炼你的毅力了吗?如果考得越久毅力就越强,那考了二十多次科举都不中的穷酸秀才范进,岂不是“考研锻炼毅力论”的祖先了?用这种论调来安慰自己简直是自欺欺人。
比如有人说:“我大学考得很烂,是个专科或者二本三本,所以我要通过考研(他们所谓的‘二次高考’),考一个好的大学。”这种考研的理由,是出于畸形的自卑心理。这种人的自信,永远建立在别人的嘴上,而不是建立在自己的心里。
其他的考研理由比如:“我女朋友要我考”,“我男朋友是硕士,我不考会很自卑”,“我身边的人都在考,所以我也要考”,这些理念支撑的考研者,简直就像安徒生童话里的那个新装皇帝。
总结起来,盲目考研的人身上有几个特点:
第一,有些是思想观念迂腐,坚信“学历改变命运”,而不是“能力改变命运”。
第二,有些是目标不明确,把考研当目标。其实考研不是目标,考研只是手段,考研出来干什么才是目标。
第三,有些是能力低下,惧怕进入社会。不是因为热爱学术,而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所以寄希望于考研,希望通过几年的研究生学习重新培养出自己的竞争力。
4.考研要弄清楚的几个概念
第一,考研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很多大学生只要一谈到毕业出路,就异口同声地说“我要考研”。我一直奇怪,他们为什么不异口同声地说:我要创业,我要做销售,我要去学习一个具体技能,我要去增加行业经验,我要提高思想见识……
改变命运的方式千千万万,到他们这里却只剩考研一条路,不知是可怜还是可悲。
事实上,考研也未必能改变你的命运,社会上已经有太多研究生低薪就业的案例。2009年因贫困上吊自杀、闹得沸沸扬扬,还写下遗书“为什么读书不能改变命运”的女研究生杨元元就是个典型案例。还有很多读完硕士、博士后过得非常不如意,甚至徘徊在崩溃边缘的人,你了解过他们吗?
第二,考研是手段,而不是目标。
有的人觉得,只要考上研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任何人考研都该扪心自问:为什么要考研?
如果不弄明白这个概念,估计很多人还会继续迷茫下去。在做软实力教育的这么多年里,我收到过很多研究生表露迷茫的邮件,几乎都在说:我不喜欢我的研究生专业,我度日如年,我不喜欢学术研究,我怎么就稀里糊涂地考上研究生了……
这些人的痛苦,都来自当年把考研当目标。而我一直主张的是,考研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式,它本身并不是人生目标或职业目标。在你考研之前,最好先想好你要通过它实现什么人生目标或职业目标。
这些情况,在本书的后半部分“来信问答”里再详细剖析。
5.怎么确定自己要不要考研?
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在没有理由或者自认为有充足理由的情况下,就决定考研,并以考研自我标榜,他们以为别人会因此投来欣羡、崇拜、爱慕的目光,其实是很傻很天真。
考研之前,要看看所考专业的性质,有没有必要考研,比如市场营销,三年时间得来的研究生学历,也许没有本科毕业之后直接工作三年的市场经验更有竞争力。
考研之前,还要看看目标职位是不是一定要研究生学历,是不是没有研究生学历就不可能获得那个职位。如果确定,那就考;如果不一定,那就可以不用考。比如你非常喜欢做大学老师或者去医院做医生,那没什么说的,一路考到底,只要你喜欢。但比如你的目标职位是做记者,你可以去查查看看,有多少记者是研究生出身的,研究生学历是不是记者这个职位的充分必要条件。
考研之前,要看看自己的价值观、性格、兴趣和家庭情况,适不适合考研。考研就意味着做学术,其实很多人并不适合做学术。比如我就是一个喜欢挑战和冒险、喜欢交往而创意丰富的人,如果让我坐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慢条斯理地翻阅一堆发黄的书刊,或者对着冰冷的仪器做实验,我一定会疯掉的。
苏格拉底早就说过,认识你自己。但“认识你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很多的尝试。有些人活了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关于如何认识自己,本书另有相关专题)。
最后,如果你实在弄不明白要不要考研,那就去自己想考的学校和专业的课堂上听听课,与导师们、在读学长学姐们沟通沟通、交流交流,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是不是你想要的,看看他们的事业价值是不是你真正喜欢的,基本上就能够确定下来。如果你再与从这个专业毕业且工作了一段时间的那些人沟通沟通、交流交流,你就基本大彻大悟了。
2009年我在博客里发表过一篇文章《考研谬论》可以参考:
谬论一:老师都对我们说,到了大四,考研是你们每个人都要试试的。工作以后,就不能像在学校这样定下心来学习了,你拿到那文凭到社会上做什么事都好做,做什么人都好做。
我的回复:
谁说“每个人都要试试”?很多人的性格和专业都不适合考研;
谁说“毕业后没法定心学习”?工作后更需要学习,这么说就是没有终生学习的观念;
谁说“拿到那文凭什么事情都好做”?那只能说,在某些单位受欢迎。但是你忽略了“拿到那文凭”这个过程,也同时损失掉了几年的工作时间,这就是机会成本。
谬论二:研究生一定要读,而且,读了研究生,女朋友都会好找些。
我的回复:
这样说话的人,简直没有一点思想。除了少数单纯的女生会看重你的学历以外,很多女生似乎更在乎研究生学历以外的东西,比如经济基础、事业高度、人格魅力、性格志趣,等等。我就见过很多读研把女朋友读跑了的例子。
谬论三:各类考研辅导班纷纷来做讲座,一位教授来讲座说,男生最好一气呵成,读到博士,那时29岁的样子,再工作、结婚也不迟。
我的回复:
该教授说的话只适合某些人,因为该教授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出发点给出建议的,并没有具体分析过受众个体的具体情况。事实是,很多人并不喜欢、也不擅长像他那样做学术搞科研,且各行各业对人才标准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有些岗位看重学历,有些岗位更在乎工作经验,等等。
要不要考研,要依据个人的目标、专业、价值观、性格、兴趣而定。
一个人在听取别人建议的时候,应该明白其立场与自己有何不同。小学语文有一篇寓言故事叫《小马过河》:当小马困惑自己该不该过河时,牛伯伯给出的建议是“过吧,才到我脚踝”,而松鼠给出的建议是“你想死啊?我朋友昨天就被淹死了。”
牛伯伯和小松鼠给的建议为什么会相反呢?
站在他们的角度和立场来想,就很容易明白了:牛伯伯身体高,所以对于它来说,河水很浅;松鼠个头很小,所以对于它来说,河水很深。
我们在社会上也是一样:遇到问题时,总有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建议,甚至有些建议是截然相反的。那么我们该听谁的建议呢?这取决于你更想成为谁、更想走谁的路。如果你想成为教授,那就听教授的;如果你想成为企业家,那就听企业家的。你总不能想成为教授,而去听一个企业家的建议吧?这就相当于你想成为一个铁匠,结果听了豆腐西施的建议,一样会完蛋。
这个世界,看过寓言的人很多,懂得运用的人却很少。
谬论四:大学生太多了,找工作太难,所以我要考研究生。
我的回复:
你作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根本原因是你不够优秀。读研也是如此,并不是你考了研究生再就业就不难了。一个人如果不是靠增强能力来胜出,而是打算靠高学历来淘汰对手,那就像在胸口挂十支钢笔来标榜自己有知识一样,不仅可笑,而且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