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参与这本书的制作其实是个偶然。2016年2月,我在台北国际书展上遇见赖建诚老师,不久后老师就传了书稿,希望我能提供一些意见。虽然我编辑过许多商业理财书,对经济书籍的出版还算熟悉,但在经济系的训练中,几乎不会提到宗教经济学,尽管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早已有相关论述。
就在与老师讨论修改建议的时候,老师直接希望我能参与这本书,对我来说,这是一大挑战,书市几乎没有这类书籍可供参考,虽然有些探讨宗教社会学的翻译书籍,例如《神圣的帷幕》,或是更早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也看到一些以简单经济学为诉求的宗教分析,却没有一本以大量经济学期刊文献为本、本土出版的宗教经济学书籍。
虽然说这是一本谈论宗教经济学的书,但在有限篇幅下,能够谈论的议题并不多。因此,这本书只从“宗教竞争”的角度出发,而且考虑到文献的丰富程度,并没有探讨东方宗教,尤其是大家熟知的佛教与道教。其实只要利用经济学理论来探讨个人、团体和文化中的宗教行为研究,都属于宗教经济学的范畴。因此希望透过这本书抛砖引玉,吸引更多学者投入研究。
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论赎罪券效能的95条论纲》。500年后的今天,宗教发起的抗争并不少。就算在台湾地区,近期也有以基督新教为主的“守护家庭行动联盟”发起的反同婚运动,以及地方宫庙集结发起的反减香运动,这都显见宗教与社会的密切关联。在这样的时间点上,以经济学的分析角度来重新审视宗教在社会上的角色,也许正是个契机。从历史的视角来看,随着时间改变,各宗教的竞争策略也有所改变。透过宗教史的研究,也许能对现今的宗教态势有所启发。
虽然这本书只谈宗教竞争,但宗教竞争的内涵实在太广泛。如果真要从远古时代开始谈论宗教竞争的历史,就算是五本、十本书也不一定说得完。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吸引更多读者或学者关注,如果能因此看到更多元、更丰富的研究与书籍出版,那就再好不过了。
苏鹏元
201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