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前
一 王氏世譜
先生諱鐸,字覺斯、覺四、覺之,號癡庵、崧樵、嵩漁、煙潭漁叟,自稱王子、王癡。齋號再芝園、擬山園、崝嶸山房、鴻飛山館、千秋館、琅華館等。
先生《擬山園選集》文集(影清順治十年刻本,《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111册,以下簡稱《本集文》)卷七十六《王氏譜》:“王鐸字覺斯。少年貧約,廩生,改經《禮記》。辛酉舉鄉,壬戌進士。兄弟五人同居。改庶吉士,授簡討。取士福建,陟侍講。約黄錦、鄭之玄辭修《三朝要典》,至逢楊景辰怒,竟不修。封潞安六合王,卻謝三百金不受。拒太璫劉允中不見。不合温體仁、吴宗達,烏程百計中之,後避而之金陵。未幾,戊寅兵患未熄。甲戌禮闈,温力尼之,不使入(1),塞上吏以撫餌邊,楊嗣昌、方一藻數遣周元忠諸人往還。乃上疏言邊不可撫,事關宗社,爲禍甚大,懍懍數千言,楊嗾中璫欲廷杖之,上亦不加罪焉。無幾何,經筵開講,力言加派賦外加賦,白骨滿野,敲骨剥髓,民不堪命,有司驅民爲賊,室家離散,天下大亂,致太平無日,上爲改容,不加罪。壬午,蚤居山,不入城。孟津破,家盡失,徙居姑蘇之西涇。甲申,陞北京禮部尚書,補南京禮部尚書,進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兼户部尚書,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户部尚書,賜蟒衣一襲。諫遣大璫,罷錦衣衛,緝訪、用人、用兵、理財、減刑、禁加派,保全在北者三十家,命誅妖僧,多所擔荷,不具載。所著《擬山園初集》三百卷。室馬氏,累贈夫人。子無黨、無咎、無回、無頗。”
《(康熙)孟津縣志》卷二《選舉·甲科》:“王鐸字覺斯,號癡庵。中天啓辛酉科鄉試,登壬戌科進士。考授翰林院庶吉士,累官禮部尚書。”卷三《孝友》:“王鐸字覺斯,兄弟五人。……家素儉嗇,……傳家止有七畝田。……導諸弟治兩戴,發跡中秘。……所儲俸金及欽賜綵紵諸表裹悉羅高□□請與,而後公諸弟,花萼輝映四十年,……諸弟豸鷺峥嶸,宦業底績。”卷三《名碩》:“王鐸字覺斯,五歲入小學,一目十行,悉記憶。□芝生於書舍旁,五莖一,五色一,高尺許,□□□□□□因扁曰‘産芝園’,讀書其中。三代秦漢經史,晉宋南北典籍,初盛中晚之篇,鍾張羲獻之體,無不博通淹貫。每一臨池,如雲蒸霞變,波湧濤飛,識者知爲一代偉人。及成進士,歷官宫坊,晉卿貳,典中堂,獨立不阿,清剛自持。熹宗朝魏璫竊柄,啖公綸扉,授心腹以十幅屏,語公曰:‘書此,揆席可立躋。’公擲其絹于地,厲色曰:‘縱遲我十年宰相,何至緣宦豎以梯榮耶?’遂假歸。既婦寺敗,思宗御極,公以經筵陳天下利弊,上苦餉,議加派,公入對以‘白骨遍野、民窮財盡’,反覆千言,爲民請命,上怒,欲杖公,已而得免,公亦無懼色。秣陵,公入相,以累牘罷刷選,全民間夫婦數千家。以説論止拔富,甦江南巨室數萬命。大抵公之啓沃,無不從社稷蒼生起見,以不負其生平。又著《家誡》,閑子弟,肩絶學,待後世。所遺□□□□□□□□□□□□《擬山園帖》十册,他若《詩酒論》、《梁園帖》、《銀灣曲》、《琅華館》、《履道帖》、《秋興八首》□□僕難數,畫宗李唐、范寬、荆浩、董、巨,□□□□墨瀋不啻吉光片羽。”
按:先生字號、齋館名,俱見譜文。
先世山西洪洞人。明初,太祖成遷居孟津雙槐里,六傳至鼎,即先生高祖。
《本集文》卷七十六《王氏譜》:“傳曰:王氏舜之後也,其居於山西,曰洪洞,不知何代,所謂太原王也。據南都後湖黄册考之家藏之乘,太祖諱成,成生大,大生拜住、改住、玖住。改住名義,義生的,的生林,林小字,名德,德生幹,幹小字,名智。王德,諸生,號失考。習風角奇門,傲睨,擇人而友,不與常人交,井閭亦多誚讓。公路拾一皮袋,舉之累然,坐於大樹下,待失者。失者蒙面哭而至,曰:‘天乎天乎,吾失金矣,吾一家命燼矣,吾失金矣。’公曰:‘勿哭,吾與而提袋。’手授不動,繘纏纚纚也,囊鏹二百金,蓋絳州貸子母錢商于徐揚也。喜而分二十金,公不受。問其姓,不告。年九十二,葬于下古之東北源。室某氏。子智。王智,好言邊事,退耕邑東雙槐鎮之南山,躬自負薪,夜燃薪讀孫吴、《漢書》。結一茅庵,臥一束芻。重意氣,爲人報仇,人謝之,不以爲德。聞人一善言,則書之,黏於壁。年七十一。室某氏,葬于下古鎮之東北。子鼎。王鼎,號忍庵。忍庵公壽九十,性樸素,平生無所嗜,好文章,以圖史爲囿。善大書,暮年臨池,不見老人憊氣。嘗揶揄謀富者,里中強暴侮公,公命僮鍵門匿避,不口舌争也。暴者始猶跳蕩,及薄暮,慚而自傷。省于柿林,貧人竊柿,方躡樹杪也,公嘿然良久,恐咳唾聞之則殞而死矣。家雖不温而好施,陰救人之厄。大書‘忍讓’字傳之後。室趙氏。改葬于雙槐之東南塋。子幾乾、幾坤。”
張縉彦《依水園集》後集卷二《王覺斯先生傳》:“先生諱鐸字覺斯,其先虞舜之裔也。家廬太山洪洞下,所謂太原王也。明興,成公驅柴車適豫,居孟津之雙槐里,六傳而至鼎公,性忍讓,強暴侮公,鍵户匿。鄉里推爲長者,號忍庵。”
《(嘉慶)增修孟津縣志》卷二《疆域·縣境》:“邙山與河越崤函東下相並,而走於津,彌望皆山,河從山罅流出,故無所謂原野也。乃至津西之白坡鎮,邙分而南,迤邐幾五十里,至津東之扣馬鎮復折而北,與河相會。蓋邙曲如弓,河界如弦,中鋪一帶平壤。其形有可取矣。”《疆域·形勝》:“孟津爲郡之北鄙,半阜半漥,如引綆。論壤地者無取也,然東連洛口,西據穀城,崇邙障其南,黄流繞其北,通番羌之貢道,鎖蜀隴之咽喉,殆亦有表裏山河之勢焉。故自禹貢以來,有以同盟伐紂,有以絶河亡秦,東漢之設關也以二渡,元魏之屯兵也以河橋。……是則孟津設險,自古有之,其亦形勝之自然者與?”卷二《疆域·河》:“孟津北境以河爲界,自新安入縣境,東出鞏縣,百有餘里。河北岸西爲濟源縣界,東爲孟縣界,怒濤吼夜,濁浪排空。水漲則横決民田,水落則泥沙壅岸。明邱濬云:河爲中州大患,孟津以下地平土疏,易爲沖決,而移徙不常。歷代防河皆自孟津爲首。”卷二《疆域·古跡》:“盟津,即孟津,今之舊縣渡。《論衡》曰:武王伐紂,升舟,陽侯波起,疾風逆流,武王操黄鉞而麾之,風波畢除。白魚入舟,燌以告天,與八百諸侯咸同此盟,故名。《史記》曰盟津也,又謂之陶河。”
吕履恒《冶古堂文集》卷四《從舅黄巖王公暨兩孺人合葬墓志銘代家君》:“王,琅琊之後莫盛于孟津,至外大父文安公尤著。予總角時,先孺人爲言文安公少賤,居雙槐里,時時詣城中,爲諸學子講義,歸必攜寒具奉母,率以爲常。”
《(乾隆)河南府志》卷二十八《祠祀志》:“感德祠,在孟津雙槐樹(2),祀王鐸。”
鼎子幾乾、幾坤。幾乾號槐村,諸生,即先生曾祖。
《本集文》卷七十六《王氏譜》:“王幾乾,諸生,號槐村。槐村公以仲子价貴,封南京户部郎中。又以曾孫鐸貴,贈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户部尚書,又贈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户部尚書,又贈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户部尚書。多髯,身聳,自潔,喜振救人。足不登有司之堂,凶人以事侵公,其語汙,公不言也。侵愈急,公令門者門之,惡言不絶,日莫去。公曰:‘吾知彼將自止乎。觸冒人無已,佐鬬者傷焉,終有其禍也。其不庭在彼矣。’受封後,仍跨一驢,無袨服豪僕,不營利一。子各授下田六畝,墢之,嘗曰:‘吾不能厚封殖以遺汝,太盈者不祥,汝能敦行讀書,何患天之不降祉乎?而必庇祖父者乎。’年八十,疾死。初室郭氏,生子化、价、作。繼室梅氏,生子修、僖、儀。”
《(康熙)孟津縣志》卷二《選舉·封贈》:“王幾乾,號槐村。庠生。以子价貴,封户部郎中。又以曾孫鐸貴,贈少傅、大學士、户部尚書,崇祀鄉賢。”
幾乾子化、价、作、修、僖、儀。幾坤子倬、僴。作字定宇,爲諸生,即先生祖。
《本集文》卷七十六《王氏譜》:“王作字定宇。不攘人,恥芽機械,爲人解紛。爲諸生。以孫鐸貴,贈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户部尚書,又贈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户部尚書。負才,讀書一過終不忘。好古文辭,于應舉文不肯頫就繩墨。試高等,聲稱奕奕也。家中落,跅弛不問生産。事父母,韋韝甚謹(3)。善飲,醉即臥于花下石床,不使酒罵坐。二兄弘宇公嘗曰:‘吾才不如弟,吾頟頟肆力于學,弟不免爲酒敚去光陰,惜矣。’乃微笑曰:‘弟不才,非怠而驁功名也。吾見仕者多矣,行道者幾人,淟忍折躬,如朝廷之大因革、大利害,默然不敢維挽,此猶其庸庸冗食者也。況戕人性命,吞人之産,且十此者乎?吾寜樂此不爲也。’弘宇曰:‘亦各行其志而已。’省試初場出,忽憶家中新酒熟,告同舍者曰:‘吾行矣。菊馥酒烈,必博青紫耶?’竟騎驢歸。縣令馮公慕之,突入其園,吟詠花石間,公不得已相見,索酒,公遂市牛酒,極歡而罷。自是數過里中,相怨者求公緩急居間,公拒不見。性好潔,一二村叟老農招伎,鼓瑟跕屣,清歌妖舞,不復知世間有功名榮辱事。其蕭灑高脱如此。文集一卷。年四十有五,與外祖泰宇陳公揖,無病死。室馬氏。子本仁、本惠。”
《本集文》卷七十三《先祖祖母行狀》:“按寒宗先世洪洞人,徙孟津,傳及成、及智、及鼎,及幾乾,封南京户部郎中,曰公父。生兄弟六,公則季,諱作,號定宇,後贈禮部右侍郎。二歲失母,十七升泮,春秋四十九也。又將四十年,而太夫人馬氏八十七,不食新矣。世宗時,天下中謐,俗豐無戎,士大夫喜陟進,公髪燥已軼其儔。有司馮公器之,公恥爲謁比。嘗有志天下事,事叔書山公龍門磵中,孟公化鯉、李公根、仲兄弘宇公价,畢弋今古,目攝焉識也。……弘宇以神宗始科第,家漸熠。公白布絧衣,骯爽侐侐也。分各六畆,偕孺人事旨羞,孺人繢紡惟勤,公不問畡禾。秋入棘,素癖潔,惡立坌濁,未卒事,卷裝僦驢歸。……然性固傲立,不人熱(4),亦不矜寡侮。見躓阨者不克紓,歸對孺人泣曰:‘某無饎,某無引,奈何?’聞恃執家狠面朘剥貧子,悍目憤氣,欲椎揕之。陳公惟芝、督學趙公奮義公,曰:‘河上王君不謂纂修厥身、不蠱食人者乎?’陳公令其弟泰宇締以姻。每好飲,讀書不襞章句。感神宗開採、榷關,大言曰:‘廟堂上齒牙爲猾,誰秉成哉?百姓凶勞,恨吾不得補牘耳。’自是益放逹,浮長觥,蒔菊梅三百餘,列瓦几,僵臥樹竹下。甑有米,與友人彈筝起舞,悲歌自得,所有鏹皆分人。甑罄,不略縈也。孫公鳴金、馬公從龍載醪問奇,車轍迨。門人丁行恕、侄本中、本直諸人詶金來,卻且謝。是時邊燧寐弭(5),神宗静理,當路又寡引薦者,故居恒志怏怏,無意天下事矣。泰宇公過訪,無病拱揖而逝,萬曆壬辰年四月十五日也。……公亡後,贈少傅,兼太傅、武英殿大學士,兼户部尚書。孺人孀艱三十九年,拮於家,性復如公介而石者,後贈太淑人。歷光宗、熹宗,至崇禎三年正月初六日終。蘇門兵患孔熾,大師禦之,卜者曰,二月星惠。從卜言,二月二十日合葬雒北雙槐鎮邙山之陰。子二,曰本仁,封禮部右侍郎,又贈少傅,兼太子太傅、文淵閣大學士;曰本惠,庠生。孫六:曰鐸,壬戌第,官禮部尚書,甲申進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6)、户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曰鏞,貢生,冀寧道僉事;曰鑨,廩生,崑山知縣,陞鑾儀衛;曰鏌,蘇州、太平二府知府;曰鐔,廩生。仁出。曰錫,庠生。惠出。曾孫六,曰無黨,廩生,南錦衣衞指揮僉事;曰無咎,丙戌會魁,庶吉士,秘書院編修;曰無妄、無羨、無技、無回,庠生,中書科舍人,廕侍衞,尚稚。”
《(康熙)孟津縣志》卷二《選舉·封贈》:“王作,字定宇,庠生。以孫鐸貴,累贈少傅、大學士、户部尚書,崇祀鄉賢。”《(嘉慶)增修孟津縣志》卷八《隱逸》:“王作,諸生。好儉,恥機械。讀書一過不忘,好爲古文辭。不應制科試,人勸之,作曰:‘古人爲文必博青紫耶?’邑宰馮深慕之,然亦不得數見焉。有文集一卷行世。”
化子本立、本固,價生子本中、本直、本淳。作子本仁、本惠,修子本善,倬子本愚,僴子本魯、本端。僖無子,以侄本大嗣。儀子本清、本潢、本澄、本大、本厚、本樸、本素。本仁字性之,號梅園,增生,即先生父。
《本集文》卷七十六《王氏譜》:“王本仁字性之,號梅園。增生。先封翰林院簡討,再封侍講學士、禮部右侍郎,贈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户部尚書,又贈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户部尚書,又贈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户部尚書。爲人慈怛寛忍,終身不言人過。好行德,喜施,受人德終不忘,仇讎不報,反相扶掖之。累試不售,教子無姑息。襄定宇公喪,傾簪珥衣服,棺槨必厚,祭祀必盡禮。事母以孝聞,甘毳不敢入口。迨受封,無異貧窶時也。嘗教鐸曰:‘爲臣而委質,無以自樹,何異鐵偶人?吾不願爾如是。爾如是,是忘爾祖攸好德,其人與行,無足觀矣。’子五人,有過不少貸。有田二百畆,曰:‘不勝於貧時十三畆也者,而漁人,而漁人不第爲先人羞(7),如犯天道,將奚逭乎?’諸子弟曰:‘唯唯。’念黄河溢,舟人善泅,利商之貲,中流而漏焉,多入水,取其輜重。公求善泅者五人,一人歲鏹七兩,歲歲拯者不可計。又買田瘞白骨,粥野之饑者,三十年間,全活衆多。年七十餘,齒完目烱烱,燈下讀温公《通鑒》,細毫不遺。寇至,登陴捐金修城,興至登南崝嶸山絶巔,不罷也。室陳氏,陳公惟蘭女,己未進士陳燿姊子。父七十七,母七十五,皆以病終。子鐸、鏞、鑨、鏌、鐔,孫無兢、無黨、無咎、無驕、無逸、無忝、無回、無荒、無争、無羨、無技、無頗。”
按:父七十七,母七十五,皆以病終,當出先生口吻,非指王本仁父母卒年。
《本集文》卷七十三《先君贈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户部尚書行狀》:“嗚呼,先府君見棄九閲月矣,不孝兄弟五,今三人,怦營彷徨,不知所措。欲摛詞,寇兵崩拆,而淚涔濕不能操筆。及秋,與弟掇遺事,據聞見,聞見外,惜無可問也。府君諱本仁,字性之,號梅園。祖自洪洞徙孟津,數傳成,子鼎爲鄉飲介(8)。鼎子幾乾,諸生,封户部郎中。乾子作,諸生,號定宇,贈禮部右侍郎,贈少保,兼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户部尚書,是爲府君父。府君兄弟二,府君長,次本惠,諸生。府君生穎異,不好戲,矜己諾,恥爲屈曲譎誑,慮事沉確,定宇公愛之。稍長,從師於舊縣,受《易》馬先生。好古,有大志,……其後定宇公没,家不窘,善事母太夫人馬氏,大豪與族之黠者比,大豪虎冠多貲,闚産之腴,因構府尹,幾陷。令某聲酷烈,視賄之多寡有無爲軒輊,好殺,以人命爲玩,多賄,即姦如山不熏案也。牽掣數年,某令去,他令至,賢,始白。府君奔走對簿,得脱。蝮鷙外侮相踵,自是家之資用不牣矣。兼之勷定宇公喪,雖貧,棺必麗槨,曰恨無以報父耳。佗日即終窶噉糠,覈不悔也。其於學矻矻,鷄鳴起,漏下不寐。試高等,及省試,則下第。俯首授里中弟子。府君逹于《易》,得轅固、伏生指。諸富室少年博飲挾妓,恣而温蠖,袒裼號呼,招府君,府君未嘗一至。爲弟授室,妹笄字,皆府君拮据。或諷盍貿什一乎,府君曰:知備與時構,亭其輕重,以爲射泄,夫豈不知也,恐巧刻有傷,以爲神厭,吾弗爲之。已而種樹藝蔬,以給饔飧。富者欲攘之,黠者復佐而嫁之禍,速府君訟,且慢罵。邑令程曰:王生淳素人,汝蒼鷹哉哉,乃敢公堂虐人,乃鞫富者,理之無頗,富者出猶側目也,黠乃狙壯士持白棓夜伏于路,陰以擊府君,而府君遁矣。其後婚嫁繁,家益困者八年,不第衣琴,樹植、書石無不賣,府君蚤夜督責鐸曰:我讀書半世,不敢違道。大猾巨憝奪吾産,至於中窘,何難捽而殺之。念祖宗數世來教子孫忍,今快於一逞,如祖宗何?汝其肆力於學,勿貪利以玷身名,得志勿效他人鷹戾也。疇昔大豪與黠,忍之勿報怨,如以殺人爲快意,借強聲梯功名,此與猾人何異?……歲飢,施穀數百石,黄河救溺者,歲用四十金活之,不能娶薶,則幣之槥之,田有竊耕者不言,代輸税。讀古史細字,燈下目烱烱也。北渡易水、督亢,觀長安樓觀甚壯,已而南下符離、滁陽,眺望鍾山,登燕子磯,上棲霞,窔遼修焉,天際裛海山之氣,歸而北渡,風濤脅天,至夜,榜人皆哭,不知何以至淺漵也,舟得無恙。扺家,寇滿遐邇,欲斷雒股肱,攝篆者酷痡以窺汴,噤如醉泣,不事事。府君捐千金貲繕城饗士,親行城上。……府君長身有髯,面色晢,爲人篤信,樸率無幅。然嚴家教,……一生不入俠邪,好栽花竹。里中豪黠往往贊助之,終身無一言,又不第不報也。見人無老少皆恭謹。……壽七十有六,里人嗟悼,若有所失。生某年月日,終某年月日。配一品夫人先妣陳氏。”
按:前引《王氏譜》作父七十七,此則云壽七十有六,未知孰是。
《(康熙)孟津縣志》卷二《選舉·封贈》:“王本仁號梅園,增生。以子鐸貴,累贈少傅、大學士、户部尚書。”
母陳氏,歲貢陳公惟蘭女。
《本集文》卷七十三《先母封一品太夫人陳氏行狀》:“先府君以去年冬終,先太夫人在朝夕膝下率子婦上食(9),奉色笑,不意方四閲月,而母太夫人逝矣。……母姓陳氏,歲貢贈韓城知縣陳公惟蘭長女。母鄭氏,贈太孺人。母之歸府君也,母伯光宇公繇御史、少卿爲應天中丞,食指夥。定宇公好客,客至,擊鮮挹醪于花竹前,豪飲不醉不止。資稍詘,母偕姑馬夫人蚤夜操作,不少怠。迨定宇公殁,外奸媾訟不休,府君焦心激憤於功名之未遇,又不能浮湛狡人前,恒相對欷歎。娶弟婦、嫁妹,取釧珥鋌柎鬻之市以供朝夕。……府君與母泣曰:貴人數困我,我第忍之。又數年,子女婚嫁,食指更繁。母勤苦不告勞,麥稻缺,買觕餅,不能遍諸兒,兒半飽,母略茹藿,則腹饑矣。及馬夫人殁,母從府君含斂盡心,及禫猶慟。會母弟具茨公成進士,又三弟舉于鄉,母喜。鐸徼屢命食大官俸,父母皆健飲啜,陝坐諸子孫,大喜曰:我括髪爲爾家婦,今周齒爲爾家母,難矣哉。顧府君曰:可記狡人侮時耶,自今以後誡子勿忘我餅盡腹饑時,女勿忘我釧珥鬻市時也。……誡鐸勉報國恩,勿苟進。庚辰冬,府君殁,母哭之慟,曰:五十年偕老,不忍自爲飲食。哀傷於内,遂以疾,至辛巳四月,疾劇瀕危,猶呼鐸及諸弟及妹及叔舅氏,詳而不亂,曰:不必藥,汝父令吾去藥,吾其整軾往矣。日中遂終。……母壽七十有三,三封始躋大淑人,後贈一品太夫人。”
按:前引《王氏譜》作母七十五,此則云母壽七十有三,未知孰是。
《(康熙)孟津縣志》卷二《選舉》:“陳惟藍,庚子貢員。”“陳惟藍,號太宇,庚子貢。以子燿貴,贈渭南知縣。”
《本集文》卷七十三《先祖祖母行狀》:“陳公惟芝、督學趙公奮義公,曰:河上王君不謂纂修厥身、不蠱食人者乎?陳公令其弟泰宇締以姻。”
先生《王覺斯詩》(上海圖書館藏明刻殘本,以下簡稱《本集殘》)五律卷四《陳伯外祖祠哀章》六首:“花甲輪方遍,金丹數已周。遠辭栗里去,長與廣成遊。殿宇愁雲護,河山暮靄收。含情看逝水,嗚咽向東流。(其一) 井里遺恩在,祠堂路不迷。天傾中亢野,日黯太行西。碧瓦陰疑古,青桐長漸齊。秋風腸已斷,緯絡更哀啼。(其二) 歲時修潔報,靈澤至今多。共祝長生願,無如定數何。階蓂驚落葉,陵柏欲舒柯。淒楚情何限,偏聞薤露歌。(其三) 神生原有兆,壽度竟無光。不盡華封意,空悲禹穴藏。功勳餘白簡,世事總黄梁。石碣秋雲老,西風到影堂。(其四)”
按:惟藍兄惟芝,字德禎,號光宇,中萬曆己卯科鄉試,登庚辰科進士,授陝西延安府洛川縣知縣。歷官應天巡撫、僉都御史。以母憂歸,尋致仕。參見《(康熙)孟津縣志》卷二《選舉·甲科》、《(嘉慶)增修孟津縣志》卷七《名臣》。談遷《北遊録·紀聞上》“仙人島”條:“崇禎甲申春三月,長安失守,户部郎中孟津陳惟芝司餉永平,挈家以海船南奔。”
又:先生《擬山園初集》(河南省圖書館藏明末刻本,以下簡稱《本集初》)五律卷三收《惠里祠光宇陳中丞,伯外祖》六首。《(乾隆)河南府志》卷二十八《祠祀志》:“惠里祠,在孟津縣東關,祀陳惟芝。”
妻馬氏,香河知縣馬公從龍女。
《本集文》卷七十三《亡妻一品夫人馬氏行狀》:“自先嚴之不世也(10),余擗號躑躅,無以爲人也。而妻夫人馬氏相繼逝,慟矣,胡忍言哉!方欲踐偕隱約,耕牧深山,種藥養豜,以爲餘歡,詎謂逾一年長訣耶!……馬夫人有肇造于余家,其德功不能泯也。狀曰:夫人姓馬氏,孟津東二十里花園村香河知縣馬公從龍女,馬公字雲合。母徐氏。夫人蚤失恃,十八歸余,未讀壺書而知道,或曰雲合公善甄壻,王氏豪而寠,如朝餔何?夫人曰:爾何知,即長貧,亦命也。余十六入庠,雖家四壁,自期許,羞與勢利伍,多妬。齮齕譖者騷動,致恃其貲者面詫余,余色動,夫人曰:忍之。先太傅爲諸生十年,有黠者數見侮,以凋余家,先君皆善謝之。一子女多,食指衆,或日至申,尚不得米。夫人出其衿褵錠柎市以供先君先母衣食,翦其餘以餬余諸弟姊妹。大雪室中無木柴,夫人抱呱子於圃中,拾枯木敗葉口炊以煖。余二十餘廩餼,累不第,試屢軼曹耦。里中人復譖,佗傺不平。夫人曰:丈夫力學,期效用于朝廷,胡動尺寸於勢利人乎?余心俞其言。歲饑,余肄業西煙寺,夫人事兩尊人莝簾以爨,手操井臼,朝夕勞苦。……大司寇鶴皋喬公素器余,謂人曰:里中貴家第以酒肉驕人耳,豈知王生者。延余上座,命弟子北面受經,頼資斧,稍不餓。夫人曰:君豈終寠者哉?夜讀書,佐以燈,晝則作杵甕饎煬之事,不憚皸瘃,勞苦猶故也。辛酉、壬戌,余第。迎兩尊人至京,夫人隨侍。……夫人從余居秣陵,病痢,余亦病瘧。夫人事余湯藥,若忘己病。後以余亞卿封淑人。孟津寇侵,置酒覃懷辟,旋拜兩尊人堂下,兩尊人舉卮亦喜,已而泣。余性謙退,遇横逆輒不能忍,淑人宛轉曲解之。客至,治具,余不言,饛核畢備。……方余爲亞卿,時武陵楊公主勦寇事,寇益猖獗不可制,無敢言者。余疏上十餘日不下,傳武陵嗾朝命廷杖余,家中臧獲,大小咸哭。余以棺斂事囑夫人,夫人恬然曰:君爲國家,即杖死不失爲忠臣,無憂也。戒家人勿哭。尋得寛宥。余陞南禮尚書,宵征塗,無廬舍,蒿中井竈皆屍,數遇土寇,多所震。及新鄉,大寇又驚,孟津寇盈山谷,不可邇,暫居懷,而先太傅與先母太夫人四閲月見背。嗚呼,天之不造,余與夫人袒跣被髪擗踴號,幾無生理。……余以家貧累夫人,至今積劬爲瘁,夜臥心數動不寧,恒藥焉。匍匐畢先嚴殯事,渡河修壠前屋居,山上大寇至。先是,亡賴結聚,寇臨,城門忽開,城破。余邅濡,念墓木未拱,不忍去,欲擐甲率諸士禦於砦。夫人促之去,曰:我婦人也,不腆妝笥,何足恤?君當保身爲正,豈與握符璽者埓耶?遂往游于吴,以刻積草。攜夫人至新鄉,體覺頓,項後白粒小也。行至曹,膿潰生肌。至夏鎮及桃源,而瀉癕,遂不痊,舟艤古城而革,……年五十三,是歲壬午十一月二十六日。癸未返居蘇門,乃卜土竁於新鄉城東二里水柳灣。乙酉,贈一品夫人。子六:長無競,殤;次無黨,貢元,授錦衣衞指揮僉事,世襲,歷任掌衛,都同知,改授山西分巡兵備道,陞濟南道參議;次無咎,丙戌會魁,秘書院編修,陞侍讀學士;次無回,生員,廕授中書科中書舍人,又廕侍衞。皆夫人出。次無技,側室陳氏出,殤;無頗,媵石氏出。女一,適兵部尚書太子太傅忠節公吕公維祺次男、戊子舉人兆琳。”
按:《亡妻馬氏行狀》王氏嘗刻帖,容庚《叢帖目》以爲《琅華館帖》卷三,實單刻帖。
《(康熙)孟津縣志》卷三《列女》:“馬夫人,貧吏□□□□從龍女,少保□□□□妻。性至孝,……歸王公,有婦德。公爲諸生時,家惟艱,或薪米每乏,或藜照不繼,夫人典簪珥、鬻妝奩以佐之,若其本事。……及公貴,掌絲綸,夫人猶荆布不去體。每語姑□曰:‘處豐腴而忘窮乏,是有渝志也,非婦所宜。’奉姑嫜敬謹,一如貧寠時。”
側室陳氏,媵妾石氏、段氏。
《本集文》卷七十三《亡妻一品夫人馬氏行狀》:“次無技,側室陳氏出,殤;無頗,媵石氏出。”
《(康熙)孟津縣志》卷三《列女》:“石氏,王文安公繼室,山海關守戎石公介女,國子博士無愆本生母也。年十五于歸文安公,時翁姑具慶,喜塚婦得賢佐焉。夫人猶視如手足。流寇之亂,文安公避地南下,經桃源,馬夫人病篤,即囑以氏繼任。……迨金陵失守,氏獨背負四代誥命□□及文安公手摹先世影圖出煙燼中,文安公感且泣曰:‘微汝,吾無以見先人於地下矣。’故益敬,……號稱繼室。博士生甫周,文安公殁,未幾而少參、奉常、中翰三兄相繼即世。……晚年博士搆承飴樓以□色笑。卒年八十有三。其外孫侍御吕公□□銘之。”《(乾隆)河南府志》卷五十三《人物志十六·列女》:“尚書王鐸妾石氏。青年,太傅殁,課子無愆不少暇,辛勤五十載,年八十三。”《(嘉慶)增修孟津縣志》卷九《列傳·列女》:“石氏,王太傅鐸之副室,年十五事太傅,嫡馬夫人奇愛之。當明季金陵失守,氏負四代誥命、木主及太傅手摹先世遺像出煙燼中。……子博士無愆,生甫周,太傅殁,氏課子不少暇。殆出嗣仲父鏞,氏爲周章五十載。……年八十三卒。”
《本集文》卷六十三《段姬墓碣》:“段姬,揚州人,……予過揚州,泊驛亭,妁言段氏,遂納之。解琴瑟琵琶碁詩,舟行,予日嘯詠其中,段事墨硯甚嫻。間有問,多可喜。遇宗藩舟,其僕行竊江中,數十人持棓白刃及予舟,攫行李,舟人大驚。段正言拒之。每過西湖蘇堤,飲于雷峰,風雨驟至,燭皆滅,段續燭仍碁焉,不懼也。及至南都,兵煁人魋,至室,人各走,賊將捽姬,姬疾走得脱,入親執家。後又歷齊魯滕薛趙魏燕薊之地,見平岡修渚,灌莽破屋,荒城一望千里,昔人歌舞戰争之地,予欷歔不樂,姬勸以酒,琴一再鼓,音節鏗然,少頃,予感慨發狂,大叫悲歌,段更佐琵琶,秦聲激楚,予毛髮上豎,歎從前土寇藩虐,秣陵兵亂,萬死一生,以至於此,始有樂郊也。曰:天乎,乃令吾家復聚耶!段亦淚下。順治五年罹痰熱,病臥,百藥之一百日,以閏四月十一亡,年三十歲,無所出。……是年秋,竁于孟津城東山下,夫王鐸刻諸碣。”
姊一。
《本集初》七古卷一《子美有詠乙丑都下仿之》七首其五:“吾姊吾姊久力力,童稚悲歡共飲食。”
二弟鏞字仲和,諸生,准貢。入清仕至浙江布政司金衢道右參議。
《本集文》卷七十六《王氏譜》:“王鏞,諸生,爲准貢。以渡河擁護功,世錦衣衛指揮僉事。畫石蘭,列古彝盉槃觶,汎掃階磩,絓名畫,列方外書,告友曰:‘左徒云:志沉菀而莫逹,願寄言於浮雲,吾以是休暇。使吾病,不吾害也,而沾沾於功名爲哉?行以庇信,過求生咎。君子行之,聞未聞。君子貨之,聞於是。’日焚香彈琴不輟。後爲睢陳道僉事,又爲冀寧道僉事,陞浙江布政司金衢道右參議。室李氏,繼吴氏、耿氏。無子,以無頗嗣(11)。”
《(康熙)孟津縣志》卷二《選舉》:“王鏞字仲和,號虎邱。由准貢,順治元年,豫王題授睢陳兵備道僉事,改授山西冀寧道僉事,陞浙江金衢嚴道右參議。”《(雍正)河南通志》卷四十六《選舉三·貢生》:“王鏞,孟津人,歲貢,仕至金衢嚴道。”卷六十四《孝義》:“王鏞,明末流寇至孟津,難民數千人逃奔河岸,阻河不得渡,賊兵追急,盡欲投河死,鏞以己船渡至夾灘,全活甚衆。庚辰歲歉,人多饑死,鏞出麥賑之,全活數千人。”
《(康熙)孟津縣志》卷三《列女》:“耿氏,憲副王公鏞繼室,河陽望族。年及笄,于歸憲副公。端淑曉大義,憲副好賞鑒鐏彝圖畫,不惜重價購求,及公殁,遭家多難,散軼殆盡,日就蕭條,氏以未亡人搘拄中外,井井有條,□十餘年,家聲賴以不墜。里人有女丈夫之稱。”
《本集文》卷七十六《王氏譜》:“王無驕,號自牧,諸生,年十七死,未娶。不爲非義,見人攫財非禮,輒叱之。植躬不苟,竟爾蕙折。悲夫!”
《(嘉慶)孟津縣志》卷九《列女傳》:“王氏,僖平子參議烺之配也。……金衢道鏞女,柔順嫻内則,既婦烺,奉孀姑依依終身,性慈厚而謹。”
三弟鑨,字子陶。廩生,入清仕至刑部河南清吏司員外郎。
《本集文》卷七十六《王氏譜》:“王鑨字子陶,廩生,試軼其曹。才高卓,心氣沉潛,爲文多奇奥奔放,屢試不第。常閉門攻苦以自鑢也。工詩賦、古文、詞曲,奥衍奇博,不爲淺近。著有《紅藥壇集》。喜書畫彝鼎之器。以副榜貢爲崑山知縣,多善政,崑山人祠之。陞刑部河南清吏司員外郎。室楊氏,封孺人。子無逸,貢生;無忝,丁酉舉人,爲弟鐔嗣。”
《(康熙)孟津縣志》卷二《選舉》:“王鑨字子陶,順治元年,豫王考授貢生,初授江南蘇州府崑山縣知縣,陞刑部河南司員外郎。”卷三《補遺》:“王鑨字子陶,號大愚,文安公胞弟也。博學能文,□尤工詩賦。己卯以禮經擬魁,旋以詞富見遺。人争惜之。初由准貢令鹿城,集哀黎于海氛蹂躪之餘,收遺骸,興學校,百廢具舉。入西曹,出秉山左文衡,所至著異績,……公年六十五殁于家。所著有《大愚集》詩文及《紅藥壇》諸奇書行世。”《(雍正)河南通志》卷四十六:“王鑨,選貢,仕至刑部員外郎。”《(同治)河南府志》卷四十三《人物志六·文苑》:“王鑨字子陶,孟津人,太保鐸之季弟也。……由選貢令鹿城,遷崑山。……得上考,擢西曹,尋提學山左,得士爲天下第一。致仕歸,年七十卒於家。”
楊淮輯《國朝中州詩鈔》卷一《王鑨》:“字子陶,孟津人。文安公季弟也。博通子史,工詩賦填詞。順治初以選貢爲鹿城知縣,徙崑山。崑山劇邑,號難治。子陶興學校,勤聽斷,政聲日起。入爲刑部主事,歷員外郎,出爲山東提學道,罷歸。子陶少學詩于文安,文安詩瑰瑋光怪,而子陶《大愚集》堅質雄渾,品地雖殊,造極則一。子陶兄弟文名震一時。圖書甲天下。又培園林,亭臺錯落,羅石種竹於池水旁。兄弟子侄,皆以書法名。致政之餘,偶憑石文,聆池上竹風,庶不愧王氏家學。”
《(康熙)孟津縣志》卷三《列女》:“楊氏,學憲公鑨妻,累封太宜人。庠生楊□□□女,大銀臺玉珂公侄女也。……識量過人。”《(嘉慶)增修孟津縣志》卷九《列女》:“楊氏,王學憲公鑨妻,封宜人。庠生玉珽之女也。生世胄家,無驕滿氣。識量過人,性慈祥,好行善。……年八十,目不辨五色者數年,忽得空清石濡之,遂重明,人以爲盛德之報。壽九十八,無病終。”
按:楊玉珂字澹園,孟津人,先生同年進士,仕至通政司參議。參見《(康熙)河南通志》卷十七《選舉》。
《本集文》卷七十六《王氏譜》:“王無逸,貢生,室雷氏。”
《冶古堂文集》卷四《從舅黄巖王公暨兩孺人合葬墓志銘》:“文安之弟四人,學憲公鑨其叔也。子二,長即從舅黄巖公,諱無逸,字知先,號敏庵。生有淳德,性至孝。年十三爲諸生,伏首窮經,與弟金華守無忝友愛特至,垂老無間言。……庚戌,學憲公病,公侍疾五閲月,未嘗歸寢。……公卒以康熙庚辰,據生年天啓甲子,得壽七十有七。初娶雷孺人,……蚤卒,繼郭孺人,賢與雷均。”
《(康熙)孟津縣志》卷二《選舉·貢生》:“王無逸字知先,任浙江黄巖縣知縣。”卷三《人物補遺》:“王無逸字知先,號敏庵,學憲大愚公塚子。性至孝,侍學憲公疾五閲月,未嘗歸寢。比卒,葬祭悉如禮。事母楊宜人益謹。初任浙之黄巖,時海氛未靖,公輯和兵民,多善政。未幾,以念母不置,挂官歸居。久之,楊宜人目失明,公旦夕禱於天,願眇己目以代。延良醫,皆曰精海已竭,惟空清可愈。公遍訪之,適有人於青要山中得一石,或曰空清也。公重購之,刺石注膏,以濡楊宜人目,自是復明。其孝感如此。會鄉飲,舉大賓,稱無愧焉。年八十未嘗杖策,偶病胃,遂篤。時楊宜人百歲,猶在堂,公彌留之際,無他語,惟呼母不絶口。至今人稱其純孝篤行云。”
《本集文》卷七十六《王氏譜》:“王無忝,丁酉舉人。室李氏。”
《(康熙)孟津縣志》卷二《選舉·甲科》:“王無忝,字夙夜,號爾迪。中順治丁酉科鄉試,登辛丑科進士。累任金華府知府,崇祀名宦。”卷三《人物補遺》:“王無忝,字夙夜,號爾迪。學憲大愚公仲子也。性孝友,同爨六十餘年,終不分析,宗黨稱之。能詩文、書法、繪事,悉本晉魏唐宋諸大家。登康熙庚戌進士,由行人歷西曹,讞獄多所平反。遷駕部,值楚寇猖獗,一切徵調,動協機宜。寇平,大司馬合肥李公欲上其勳,公曰:‘此臣職也。’李公斂容,謝不及。守金華,爲七閩咽喉地,耿變甫定,城郭榛蕪,公下車,招徠安集,輕徭薄賦,除苛解網,與民更始。嗣是興禮樂,明教化,四載鞅掌,卒於官。八邑追思合詞,崇祀名宦。復爲堂三楹,顔曰‘王公仁婺祠’。”
按:所記王無忝舉進士時間不一,以康熙庚戌爲是。參見《(乾隆)河南府志》卷三十一《選舉志二》。
馮金伯《國朝畫識》卷五:“王無忝字夙夜,孟津人,善山水,官金華太守。康熙庚戌進士。”
《新中國出土墓志·河南一》收冉覲祖撰《□□□□□□□□□考選内閣中書舍人左啓傅公墓志銘》:“公姓傅氏,諱而師,字左啓,號餘不。少年名孝廉也。其先睢州人,自遠祖廣文于登,愛山川,□□□家焉。……數傳至元赤公,諱□良,爲公王父,以恩貢歷官蘇州郡丞。……丈夫子四,長伯濟公作舟,公父也。丙子科領解額,官吏部司務。次仲擊公作楫,邑庠名士,贈文林郎。次叔甘公作霖,進士,由翰林院編修出督江浙糧鹽。次金臣公作礪,武進士,官保安衛守備。……八歲就傅耿逸庵先生。……比舞勺,補邑庠增廣弟子,文思益大進。於孟津學憲公子陶前屬館甥,文安公覺斯則伯岳也。樂衛唱酬,日相切磨,詩古文辭俱卓卓臻絶頂。年十七,領辛卯科鄉薦,少年英發,聲甲兩河。華亭繹堂沈公以翰苑中州,慕公名,延之釣臺,纂修通省志。……嘗謂文宗先秦,次韓歐,詩宗漢魏,次李杜,餘者紛紛節取之可也。……公著作等身,僅以《枕煙亭詩集》行世。……公生於崇禎八年乙亥五月初四日午時,卒于順治十八年辛丑七月二十六日卯時,享年二十有七。淑配王夫人,爲提督山東學政按察司僉事孟津王公鑨女。生男一人,曰枅。才學有父風,廩貢,官扶溝縣教諭。娶禹氏,汜水縣進士任歸德府永城縣儒學訓導禹公諱都女。孫男一,烺,聘洛陽庠生來公諱頲女。女三,長適甲戌進士任陝□西寧兵巡道沈公諱加顯附監生候選州同知夢周。次未字,早卒。次適癸丑進士兵部尚書謚忠節吕公維祺孫、己亥進士福建道御史吕公諱兆琳子,選貢候選教諭復恒。”石立於康熙四十一年九月十三日。
按:耿逸庵即耿介,《(雍正)河南通志》卷六十一《人物》:“耿介字介石,登封人。順治壬辰進士。由檢討出爲福建巡海道,築石城以捍盜寇。丁母憂歸,從孫奇逢游,既以詹事湯斌薦授詹事府少詹,乞休旋里,慨然以昌明絶學爲己任。興復嵩陽書院。”
《(康熙)孟津縣志》卷二《選舉》:“王璂字藍田,任長葛縣教諭。王瓛字瑶田,候補教諭。王璵字玉田,滎陽縣教諭。”王璂,無忝長子。
四弟鏌,號匡巒。廩生,入清仕至太平知府。
《本集文》卷七十六《王氏譜》:“王鏌號匡巒。廩生,試恒高等。善畫善文,兼學騎射,禦寇城守,道路傾危,鋭勁多所謀,士中僑盻也。以保舉部考知縣,格,後爲江南蘇州知府。大兵至,一城人命不殺,鏌之力也。蘇人祠之。又爲太平知府。年三十九病終。室馬氏。子無荒,邑庠生。”
《(康熙)孟津縣志》卷二《選舉》:“王鏌字匡巒。順治元年,豫王考拔貢生,隨南征有功,授江南蘇州府知府,調太平府知府。”卷三《忠直》:“王鏌,號匡巒。負性嚴毅,精騎射,解盤錯,……崇禎辛巳,歲大凶,人相食。……時宋國平、徐三糾合亡命數千人,僭稱王,邑若危卵。公毅然曰:‘緑林鴟張,其若國家城□何?’請藩臣王公諱元長檄,囊出五百金,勞□忠勇,親冒石矢剿之,津城賴以安堵。邑宰□其事,廣督張鏡心保舉知縣,未選。會豫王徵辟南征,題授蘇州太守。白頭賊又叛,江督土國寶欲盡誅其商民,利其資財。公力□,百折不回,凡百千言。……全活數萬家,至今蘇人祀焉。調太平太守,甫半載,公盡瘁王事,竟齎志以殁於官。崇祀鄉賢。”《(雍正)河南通志》卷四十六《選舉·貢生》:“王鏌,選貢,仕至太平知府。”卷五十九《人物三》:“王鏌字匡巒,由儒士保舉知縣,隨征有功,授太平知府,土寇猖獗,出囊金募衆殲之。吴門歲荒,設法賑救,多所全活。吴人爲立祠,後卒於官。”
按:鏌亦善畫。《本集初》七絶卷二《四弟畫》:“無端引出石中淙,帶雨和煙樹幾重。問我山心淺不淺,古潭幽澗最高峰。(其一) 雲氣陰陰石路幽,鷓鴣啼處有輕舟。芙蓉渡口西風急,袖裏瀟湘也自秋。(其二)”
《(康熙)孟津縣志》卷三《烈女》:“張氏,太平守王公鏌副室。年十九,太平公殁於官,遂矢志與馬恭人經理家政,撫嫡子綦江公如己出。後綦江公亦殁於官,哀慟成疾,竟廢人事。雖輾轉床席,猶撫孫曾不替也。年七十三卒,笑謂家人曰:‘我于王氏三世,亦可稱無愧焉。’宰邑高公扁其閭曰‘節比松筠’。”
《本集文》卷七十六《王氏譜》:“王無荒,諸生,聘沈氏。”
《冶古堂文集》卷四《從舅綦江王公暨沈孺人合葬墓志銘》:“舅氏於先孺人爲從弟,與先侍御尤相好。予嘗隨時從母氏歸寧外家,觀舅氏與沈孺人所以友愛姊氏之意,不啻同父也。……公諱無荒,字曙靈,號敬庵。……公五歲通《孝經》、《論語》,十四補弟子員,襲伯父文安公廕,數奇,連不得志,益肆力于學,尤嫻書畫。……(卒)時康熙庚申閏八月十八日也。”
《(康熙)孟津縣志》卷二《選舉》:“王無荒,字曙靈,以伯父□□□廕授浙江龍遊縣,改補四川綦江縣知縣。”卷三《人物補遺》:“王無荒,字曙靈,號敬庵。中憲匡巒公子。中憲守太平,以勤王事,殁於官。時公方七齡,性至孝,事母馬恭人,生死葬祭悉盡禮。庶母張氏以節著,公事之惟謹,預營藏室於先壙旁,卒成其志。公以伯父廕初任浙之龍游,值耿變,師雲集,公捐貲餉,民不知兵。前官有以賦額不足責他户代償者,公悉請清還,民不重困。至今立祠祀焉。後改授川之綦江,蜀道故險,逆氛未靖,公叱馭抵任,日以保境息民爲事,寢食不遑。疾遂劇,與從者訣曰:‘吾以死勤國,可以見先大夫于地下矣。’遂卒。吕坦庵侍御銘公墓,稱其父子殉國,忠孝完人,信哉。”《(乾隆)河南府志》卷三十五《選舉志六·廕襲》:“王無荒,以伯鐸廕授綦江知縣。”
五弟鐔,號鈍庵,廩生。
《本集文》卷七十六《王氏譜》:“王鐔號鈍庵,廩生。性至孝,事父母惟謹,不敢忤於父母之意,即撻之,無怨色。幼穎慧,身長八尺,兼善射,能掉二丈矛。時少林一僧衢中舞刀與矛,無不辟易。鐔解衣角之,振脇一呼,盤旋進退,按舉有度,離然刺其臂,觀者堵牆,僧赧而退。喜讀周秦兩漢書,爲古文辭,爽朗未及深詣。詩古體近體,援筆飛灑,有齊梁、晚唐之遺音,與人誾誾不争,事諸兄不拗捩。方望以大吾宗,疾數月而殞矣。鄉人遠近哀之。詩一卷。室陳氏。一女,無子,以無忝嗣。”
《(康熙)孟津縣志》卷三《列女》:“國朝王氏:邑大司馬僖平李際期子宗沆妻,文安公侄女。夫婦隨任兩浙,□□,氏誓不獨生,因懷孕在身,人勸之,始留□□,待産後即授繯死。”
王鑨《大愚集》卷二十七收《女侄適李門爲大司馬庚生冢婦係五弟鐔出幼失怙恃性和平至孝侍公姑隨任嚴州夫故不求生時懷孕遣老嫗慰之日夜防守越月娩後三日遂自死時年二十二也余聞之慟絶作此哭之》。
按:據此知李宗沆妻爲王鐔女。
妹二。二妹適李雪湖,三妹適李麐祥。
先生《擬山園選集》詩集(國家圖書館藏清順治十年刻本,以下簡稱《本集詩》)五律卷二十一收《訊雪湖二妹》。
《本集文》卷六十三《三妹貞節墓碣》:“李門王氏,歸李麐祥,祥年二十而卒,遺妹數持刀以死,哭不食,舅姑勸之,得不死。後兵亂年荒,人相食,妹績紡刺繡,拮据敦家道,佐舅姑。……巡按御史上其事,崇禎皇帝予坊表,事下有司。予避難攜居蘇州,年五十死于蘇之閶門。嗚呼,妹之烈不必言,其志亦卓犖矣。”
子無競、無黨、無咎、無技、無回、無頗、無争、琚、無衍。無愆嗣鏞,無兢、無技、無争、琚殤。
《本集文》卷七十三《亡妻一品夫人馬氏行狀》:“子六:長無競,殤。”卷六十八《侄無驕墓志銘》:“余之長子曰無競,字曰爾烈,年曰十一,母曰馬恭人,以痞而不禄。無競童子,好學如飴,余爲諸生,多受饑寒。……(無驕)與余長子皆才而不克植,斯可傷也。”
《本集文》卷七十六《王氏譜》:“王無黨字大公,廩生,貢元。以渡河護衛功,世襲錦衣衛指揮僉事,陞都指揮,掌衛事,同知。改授山西,分巡河東鹽政,整理錢法,平陽兵備道僉事。陞山東布政司濟南道右參議。負氣讀書,視天下無足以當其意者。善射,能禦侮。乙丑會姜賊亂(12),所屬諸城俱潰,登陴誓衆,晝夜十七日,備火礟,冒矢石,城危復安,全活數十萬命,至今平水祠之。不骫心以攘人,一事不平,輒嗚嗚有碎壺悲憤之狀。持家有才,僕吏畏之。年四十二以疾終。室李氏,繼室汪氏。子之鳳。”
《(康熙)孟津縣志》卷二《選舉·貢生》:“王無黨字大群,順治四年授山西河東道僉事,以□守平陽功,陞山東濟南道參議。”卷三《人物補遺》:“王無黨,字大群,號荆河,太保鐸塚子。性豪爽任俠,讀書過目成誦。崇禎己卯,以拔貢掄元。庚辰歲大饑,煮粥賑活數千人,又施棺瘞貧之不能葬者。辛巳,流寇再陷洛陽,難民阻河哀呼,公詣軍門,力保請濟,全活甚衆,里人東郊立祠祀之。國朝以錦衣衛指揮同知擢山西平陽道。未幾,姜瓖以大同叛,平四奉僞檄,統陝西二路賊四十餘萬圍平陽,同時陷者四郡六十州縣,獨公以孤城固守。或有勸公者,公拔劍砍地,以睢陽張許自矢。於是士卒益奮,越數日,東北旌旄蔽野,公知有援至,遂奮勇先出,内外夾擊,賊大潰,餘州縣望風就撫。賊中難婦數千人,公請于帥,悉得給還完聚,無一人失所。隨處立祠,祭祀不絶。尋以戰守功最,陞山東濟南道,未赴任,殁於家。越五月,遺孤始生。今子孫相繼登賢書,通仕籍,人以爲功德隆盛之報云。”《(雍正)河南通志》卷五十九《人物三》:“王無黨字大群,崇禎己卯拔貢,十五年李自成破孟津,難民悉逃奔河北,……以濟衆,全活數十萬人。國初擢山西平陽道,時姜瓖以大同叛,統陝西二路賊四十餘萬圍平陽,同時陷者四郡六十州縣。無黨誓死守,越四日援至,内外夾擊,賊大潰。以功晉山東濟南道,未及赴,卒。”
《冶古堂文集》卷四《參政王公暨兩恭人合葬志銘代家君》:“王公無黨,字大群。元配李恭人,汪恭人其繼配也。……生有異面,讀書一過成誦。性至孝,又好任俠,重然諾。……年十五,補博士弟子員,明年遂廩諸生。時李恭人于歸矣,李恭人者,胙城學博李養鱗之女也。……時姜瓖以大同叛,……有吏薛朝選者,請貳於賊,公叱而囚之。……尋陞濟南道參政,將之官,聞文安公病,乃馳歸侍疾。文安公卒,以捍賊勞瘁,加以哀毁,遂病以卒。……之鳳,丁巳舉人,副室汪孺人出。兩女,長適予子履恒,次適諸生魏振祚,副室張氏出。孫二,默、槱,俱幼。”
按:無黨善書,有行書乃父詩册傳世,款識云:“乙亥冬日書于擬山園中,同觀者朱兄君遴、二弟藉茅。盟津王無黨。”見於北京中漢2010年秋拍。
《(康熙)孟津縣志》卷三《列女》:“汪氏,少參王公無黨副室。少參公殁,尚缺嗣,時年十九,懷而未孕,欲以死從,恐絶公嗣也。閲五月而生男,語家人曰:‘子有嫡母,我今可以死矣。’家人多方勸止之。從此飲冰茹蘖,六十年如一日,教子孫並登賢書,有孟母之遺。署郡趙公以‘台松春老’扁其門。”
《本集文》卷七十六《王氏譜》:“王無咎,號藉茅。廩生,己卯舉於鄉,丙戌會魁,翰林庶吉士,授編修,陞侍讀學士。詩字自娱,直窺晉唐堂奥。生平以忠孝自命,不陵人而行陰德,不荒於酒,不得罪於鬼神也,尚有後祉。室李氏,子之鶴。”
《(康熙)孟津縣志》卷二《選舉·甲科》:“王無咎字藉茅,號□□,□□□仲子,中己卯科鄉試,登順治丙戌科會魁,考授翰林院庶吉士,陞編修,歷陞侍讀學士。奉□才堪外用,陞浙江按察使,陞江南右布政使,陞太常寺卿。崇祀鄉賢。”卷三《孝友》:“王無咎字藉茅,與平陽分臬王大群俱爲丈夫子,處世□家,兄弟推讓,嗜古傳經,無鮮衣怒馬、五陵公子氣。藉茅行居仲,幼穎悟,尤咄咄負譽。及登賢書,……不以鐘鼎自詡,徐行卑牧,仰承兄志。歲壬辰,大群病劇,藉茅呼天號咷,願以身代。病弗瘳,祈遺腹而男,祈藐孤而壯,又號咷如初。神之聽之,若隨所禱。……噫,視世之假鳳樓而自矜,裂尺布而難容者,良一悲夫!”卷三《義施》:“王無咎字藉茅,□□□□次子也。性慷慨,………明季十三年,人相食,公捐資易粟三百石,開廠施粥,饑民全活無算。十五年,逆闖寇津,百姓濡水呼救,賊復霜刃相逼,公請□□艤舟飛渡。現今立有《救活萬民碑》於渡口。甲申乙酉,寇旱頻仍,孀婦無遮體之裳,士林□鳩鵠之勢,公倒篋,各平其施。兵戈之後,絃誦絶響,慧童牆立,公建義學九楹,施義田二百畝,賦租延師,招集俊秀陳珍等晝夜肄業其中。三族貧寠者多,殯葬婚配不給者倍助之,如宗弟無憾等代娶生子,生員李燦等閤家給棺。其他周恤不可勝紀,殆萬石君之後一人歟?”
《國朝中州詩鈔》卷一《王無咎》:“字藉茅,孟津人,文安公仲子。博學,善草書,爲名流所重。舉順治丙戌進士,選庶吉士,歷侍讀學士,遷浙江臬司。簡獄慎刑,檄五郡李官會吴山神廟中,公心研鞠匝月,審結大案三百餘事,活重囚百二十人,浙人尸祝之。旋擢安徽藩使,厘弊除奸,政聲益著。坐事左遷西寧道。抵官,繕城池,禁雜派,又捐俸贍恤征川兵家屬,感德者尤衆。推太常寺卿。卒年四十七。藉茅性孝友,官翰林日,聞父訃,即日徒跣星夜奔,哀毁骨立。兄無黨病,禱於神,乞以身代。初,逆闖寇孟津,藉茅力請巡按發舟渡士民數萬于孟縣,按日給糧,衆賴以活。兵燹後,更創建義學,捐田二百畝,延師教邑子弟。其他如豁糧清地,與當事争辯,功尤在桑梓。著有《崝嶸山房詩集》、《十二芝園文集》行世。”
《(雍正)河南通志》卷五十九《人物三》:“王無咎,丙戌會魁。授庶吉士,歷任太常寺正卿,兄無黨乏嗣,殁後婦有遺腹數月,無咎泣禱于關忠義前,願捐己子以延兄嗣,已而果生之鳳。後官弘文院侍讀,蔭一子,讓之鳳承襲。生平善詩文,工草書,有《十二芝園稿》、《崝嶸山詩》行世。”
按:無咎善書。戴璐《藤陰雜記》卷八:“爛面胡同水月庵額,爲孟津王無咎書。”傳世作品甚多見,如《臨張旭草書帖》軸,見於北京傳是2004年秋拍;《臨王鐸文語》軸,見於北京保利2015年秋拍;《致白胤謙札》,見於中國嘉德2012年秋拍。
《(康熙)孟津縣志》卷三《列女》:“李氏,邑庠生以震公女,太常王公無咎妻。秉德貞静,學以性成,事姑相夫,克孝克敬。中年孀居,備歷辛勤。有暴横者藉端嘩其門,氏有容,令勿與較,惟閉門課子,丕振家聲。其輕財樂善,施予親族,難以枚舉。……又於東西通衢各建關帝廟,寒暑施捨茶湯,數十年來世踵行之弗替云。”
《(嘉慶)增修孟津縣志》卷九《列女》:“于氏,歸王奉常無咎爲側室,年二十七而寡。又五十年以疾終。女一,適吕光禄謙恒。子鶴,爲隴州牧。封太宜人。知書嫻禮教,持家有法。奉常暨李淑人繼殁,内艱外訌,家幾中落,氏維之。……乾隆三年奉旌建坊,祀節孝祠。”
《本集文》卷七十三《亡妻一品夫人馬氏行狀》:“次無技,側室陳氏出,殤。”《本集詩》五古卷六收《喪第四子無技》。
《本集文》卷七十六《王氏譜》:“王無回號緣督,中書。生有異骨,能詩能畫,尤工行、楷、草、隸、圖書及秦漢圖章。慕黄老術如性命不倦,嘗語人曰:‘人騖功名哉,吾視功名若豺虎耳。一切俱如冰花泡影,何益實用。吾有左右圖史,惟日事玄門而已。’所著詩文二卷。室梁氏。子之麒。”
《(康熙)孟津縣志》卷二《選舉》:“王無回字緣督,邑庠生,以□□廕中書科中書。”卷三《人物補遺》:“王無回字緣督,號二癡。……性至孝,授戴經時,母疾病,堅不與試。以父廕授中書舍人。……及服闋,補任内閣,手書誥敕,傾動一時,有□□之風。以力疾供職,卒於官。公美豐儀,喜圖史,慷慨有志節,文事武備,無不兼擅其妙。家不豐而好施,時拯人之困危,乃以純孝致疾,忠勤委命。卒年三十六,世共惜之。有《瑞芝園詩文》八卷藏於家。”《(嘉慶)增修孟津縣志》卷七《孝友》:“王無回,……太保奉命祭告秦蜀山川,道病。無回疾馳迎,抵家,太保旋殁,哀毁,得咯血疾。以廕補内閣中書舍人。閣中誥敕一皆手書,書法有父風。尋發舊疾,卒官。著有《瑞芝園集》八卷。”
按:無回善書,有跋乃父隸書《三潭詩》卷傳世,遼寧省博物館藏,見《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十五册。
《(嘉慶)增修孟津縣志》卷九《列女》:“梁氏,中書王無回妻,蘭陽康僖公雲構之女。喜讀書,明大義,以二十餘稱未亡人,搘拄中外,子學語時即口授以《四書》、《毛詩》,及就外傅,所爲文氏必親披覽,兩子事之亦如嚴父云。”
《本集文》卷七十六《王氏譜》:“王無頗,諸生。”
《本集詩》五律卷十三《喪幼子無争》:“四望虹橋斷,……脱然離亂世,汝得有安魂。”
《本集詩》七古卷十二《西澤歌爲第十子琚作瘞於皋上東野連大澤故云》:“幼子才周一年餘,懷抱日日學巧舌。眉目清瑩意忺然,珊瑚一折活不得。”
按:琚爲第十子,先生至少尚有二子未見於家譜及詩文集,或亦早殤。
《(康熙)孟津縣志》卷二《選舉》:“王無愆字季平,以父□□□廕授國子監博士。”卷三《人物補遺》:“愆,字季平,□□季子。父殁,甫周歲,長兄大參、仲兄奉常、三兄中翰相繼即世,門祚式微,公以隻身榰柱其間,里中有錚錚大丈夫之稱。及以宗派承仲父祀,事嗣母,曲盡孝子道。仍于居第之南别建一室,顔其樓曰承飴。迎生母石太夫人奉養問視,五十載如一日。公例一品廕,應授五品京職,以二母春秋高,不肯暫離膝下,無意仕進。石太夫人大耋後,病臥床簀二載,公手調藥餌,衣不解帶。迨仙逝,率子孫曾守喪,情禮備至,膾炙都人士之口。而紹家學,守清節,大令之青壇依舊,蘭亭之彩筆常新,則右軍之子敬也。尤爲海内所推重云。”《(乾隆)河南府志》卷三十五《選舉志六》:“王無愆,以父鐸廕授國子監博士。”《(嘉慶)增修孟津縣志》卷七《列傳·孝友》:“王無愆字季平,鐸季子。……叔鏞無子,出爲嗣。……時有峥嶸大夫之稱。”
按:無愆善書,紹興華脉書畫博物館藏其《摘劉庭芝句》行書立軸一件,作於康熙己卯閏七月廿八日。見《華脉藏品集2》。
《(嘉慶)增修孟津縣志》卷九《列女》:“陳氏、徐氏,國子監王無愆元、繼室也。陳,邑宣府副總績顯女,性端莊,曉大義,持家有條理,兩姑稱賢婦焉。徐,洛陽監生忠義女,無愆以足疾臥床數十年,經營湯藥,始終不懈。奉本生姑石、嗣耿、庶姑于,並養一堂,以婦代子職,略無缺儀。”
女四,長適吕維祺子兆琳;次相,許張鼎延子璿;次許薛所藴子葳生;次佐,許邢紹德長子。
《冶古堂文集》卷五《先孺人狀》:“先孺人姓王氏,家世孟津,禮部尚書贈太傅文安公諱鐸長女,濟南道參政無黨、太常寺卿無咎之妹,内閣中書舍人無回、正一品官廕無愆姊也。母馬氏,累封一品夫人。先孺人生時,外王父與諸舅皆未貴,居孟津之雙槐里。……先孺人生而淑慎。……年十六于歸家大人,執婦道無違。時外王父已貴,而先太傅忠節公以大司馬致仕洛中,兩家貴顯略相當,而皆好禮尚學。行婚嫁之具,一循禮,不爲靡,洛中士大夫皆宗之。……當崇禎時,寇變,洛郡失守,先忠節殉國難,先伯父暨家大人攜家百口渡河居懷孟數年,會官民南避,外家以其族行。先孺人與家大人謀曰:‘中原鼎沸,非旦夕可待澄清,貴家失勢,亂世尤其難處,暫圖安息,莫如南。且又婚姻之故,易爲毗依也。’家大人以爲然,乃白先淑人,舉家以南。居無何,先淑人思歸,苦無資,先孺人乃從外王父假斧資以北,復至孟縣。於是轉徙四方,歷五年矣。比歸,食且盡,諸用不給,乃渡河以南,僦居堤北頭竹峪石頭井間,皆一至輒遷。已而定居於新安北五十里之袁家山。先孺人素羸弱,且攜子女多人,跋履山谷中,險阻艱難備嘗。……先是,舉家南避,道中值外王母病頭瘍,殆甚,先孺人涕泣不食,願以身代。至桃源,外王母卒,先孺人哀毁逾常,因而感疾。……先孺人之從外王父以南而先歸也,外王父囑書家人以歲時周急女家,而季外祖蘇州守諱鏌者,乃遣蒼頭以百布歸,先孺人不自私,白家大人,悉致諸先伯父所。會春荒易粟,舉家仰給焉。嗣值皇清定鼎,海内清晏,家大人登戊子賢書,家稍起。其明年己丑,遂卜居於横山慈孝莊。慈孝莊者,先太傅嶽降之地,有夢月祠在焉。……家大人筮仕西鄉,先孺人攜家從之官,歷棧道,山川險遠,車輿上下巖谷間,良苦且危。先孺人顧謂子婦曰:‘爾祖昔奉使封峨嵋,聞過棧道八百里,沖瘴涉險,遂病而歸。今其險如此,老不入川,非虚語也。’因相與嗟歎久之。……己未冬,先孺人患頭瘍,痛楚特甚,即謂家人曰:‘吾母及兄皆以是卒,吾其不愈乎?’……遂於康熙十九年庚申三月初二日子時終於内寢,距前萬曆四十八年庚申十一月十九日酉時先孺人生時,壽六十有一。”
《(民國)新安縣志》卷十一《人物上》:“吕兆琳字敬芝,明兵部尚書忠節公維祺子也。……順治戊子舉於鄉,己亥成進士,授西鄉知縣,……丙辰徵入,拜監察御史,尋掌福建道,巡視中城。……以足病乞休,……乃予假,在籍五年,卒,年七十有二。”《(乾隆)續河南通志》卷五十六《人物志》:“吕兆琳號叔玉,新安人。順治辛丑進士,任西鄉令,招集流亡,悉心撫綏。尋擢福建道御史,巡視倉場。”
《本集文》卷六十七《女相墓志銘》:“女死崇禎戊寅十二月二十二日,年十六,將歸張氏子而夭。女病至革一年矣。……數從予之洛之宋之金陵之燕。……幼字永寧兵科都給事中張公鼎延次子璿,前一年議修執雁巹酳禮,寇熾阻,今年偕居燕。”
張鳳翔《贈太保兼太子太保光禄大夫禮部尚書王文安公墓表》:“次許現任禮部侍郎薛公所藴次子葳生,廩生。”
《本集文》卷六十三《女佐壙志》:“崇禎十一年戊寅,王鐸之第四女佐以痘死於北都。其日則十一月十七日也。女年五歲,醫人曰:受駭者深矣。……予三子四女皆不如佐。……予于世,讀書作文外無一樂也,惟與女寤言爲娱,天亦靳予耶?……女許巡按江西監察御史邢公紹德之長子。”
按:據志,先生女或不止四,然餘皆不見於詩文。
孫之鳳、鶴、之麒。
《(康熙)孟津縣志》卷二《選舉》:“王之鳳,字虞來,號友篁。以胞叔無咎廕入監讀書,中康熙丁巳科鄉試。”卷三《人物補遺》:“王之鳳……以恩廕中康熙丁巳科鄉試。生未識父,稍長,勝衣冠,問其母曰:‘我父安在?’示以遺像,輒泣拜,哀慕如成人。體素豐,執嫡母喪,遂羸,杖不起,三年不出户庭。性好學,尤喜手録先正格言。……享年不永,惜哉。”
《冶古堂文集》卷四《王虞來暨喬孺人合葬志銘》:“王孝廉虞來,舅氏參政公之遺腹子也。……以康熙庚午三月六日卒,距生年順治癸巳六月晦日,年僅三十有八。……(無黨卒)而汪孺人有娠,時文安公方在殯,將葬,忽喪塚子,舉族倉皇,不知所出。而公仲弟太常公無咎者,乃匍匐日哭禱于關壯繆廟,願損己子以益兄嗣。越明年,虞來乃生。人以爲誠感云。虞來諱之鳳,字友篁,生有厚德至性,既不逮事父,其事母益謹。自六齡就傅,及娶喬孺人,至丁巳舉於鄉。”
《(康熙)孟津縣志》卷二《選舉》:“王鶴字擬山,任直隸行唐縣、四川南充縣知縣,陝西隴州知州。”《(嘉慶)增修孟津縣志》卷七《孝友》:“王鶴字荀若,號擬山。太常卿無咎子也。性至孝,四歲失父,見遺像輒拜而泣。鶴故出於太宜人,其事嫡母李淑人不異所生。……年十九,除知行唐縣,……宰當湖,……以中丞端清於公薦擢隴州牧。……左遷南充。……服闋,就養長君眉穀九江守任,諄諄以報國愛民爲勖。……卒年六十七。”
按:據前引《王氏譜》,王無咎子本作之鶴,後徑以鶴行。
《(嘉慶)增修孟津縣志》卷九《列女》:“傅氏,嵩陽故宦作霖女,適邑隴州牧王鶴,封宜人。性端嚴,崇儉,不尚繁華。鶴勞于王事,遠涉窮邊,氏搘内政,左右奉姑,姑病,持《金剛經》,茹素終身以祈姑年。服勞盡瘁,感不仁疾,爲夫納妾孟氏、馮氏以自代。”
《本集文》卷七十六《王氏譜》:“(王無回)子之麒。”
外孫吕履恒、謙恒、復恒。
楊際昌《國朝詩話》卷二:“新安吕元素履恒,忠節先生孫也。《夢月巖詩集》,氣格聲調似明七子,故非卑響,終未免規模痕。中原詩人,自王孟津宗尚空同,多以盛唐自命。元素,孟津外孫,宜派别相承也。”
《(民國)新安縣志》卷十一《人物上》:“吕履恒字元素,號炟庵。新安人。祖維祺,明南京兵部尚書,諡忠敬(13),學者稱明德先生。父兆琳,福建道監察御史。……履恒與弟謙恒承維祺家學。……康熙三十三年成進士,官寧鄉縣知縣,……行取廣西道監察御史。……累陞宗人府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總督倉場,户部侍郎,轉户部右侍郎。”
吕謙恒《青要集》附張漢《吕光禄傳》:“先生諱謙恒,字天益,號澗樵。河南新安人。前太傅忠節公諱維祺之孫,御史諱兆琳之第三子。……順治癸巳二月初六日先生生,……年四十一中康熙癸酉科舉人,己丑成進士,欽授翰林院庶吉士,壬辰授編修。萬壽覃恩,敕封儒林郎。……雍正元年改授河南道御史,……終光禄寺卿。以保舉奏摺小悮命致仕,時年七十六。歸甫三日卒,時雍正六年四月念一日。……先生性嗜書史,長詩古文詞,諸史中尤愛《南北史》,詩一以漢魏三唐爲宗,不屑宋元以降。與少司農好尚若合符節。少司農諱履恒,先生同母仲兄也。……先生配王氏,尚書文安公鐸之孫,太常寺卿無咎之女。”方苞《望溪集》文集卷十《光禄卿吕公墓志銘》:“雍正五年冬,詔公卿舉賢才,光禄卿吕公具劄不合儀式,天子夙知公謹慎,年篤老,許以原官歸休。余與公子耀曾爲同年友,而公於余尤志相得。將行,朝夕過從,要言書問必時通,俄而訃至,則至家之三日,晨興沐浴飯罷而終。公年四十有一始舉於鄉,又十有七年成進士。由翰林改御史,轉給事中,遷鴻臚、大理至光禄寺卿。……中州士大夫多好言理學,而公兄弟則尚質行,以文學知名。公兄少司農坦庵公與吾亡友崑繩治古文,而旁及於詩,公則以詩名而兼治古文。……公諱謙恒,字樵,以雍正六年四月二十一日卒於孝慈莊,年七十有六。考諱兆琳,福建道監察御史,以司農贈都察院僉都御史。妣王氏,孟津王文安公女,勅封孺人,誥贈恭人。妻王氏,太常寺少卿諱無咎女,文安公女孫。
《(乾隆)儀封縣志》卷七《官師志·教諭》:“吕復恒,河南府新安人。拔貢,康熙五十一年任事。”
曾孫默、槱、眉穀、眉年。
《冶古堂文集》卷四《參政王公暨兩恭人合葬志銘代家君》:“(王無黨)孫二,默、槱。”
《(嘉慶)增修孟津縣志》卷九《列女》:“(王鶴)女一,適閻一善,以節旌。子二,九江太守眉穀,□州司馬眉年。”卷七《經學》:“王眉穀字齡伯,隴州守鶴之長子。……洎由部郎出守九江,……惟日與兩江學者較古今、窮義理,孜孜不倦。”
《(雍正)四川通志》卷三十一《皇清職官》:“直隸茂州知州:王眉年,河南人,康熙五十年任。”
曾外孫吕承曾、吕光曾、吕耀曾。
《望溪集》文集卷十《光禄卿吕公墓志銘》:“(吕謙恒)子三人:承曾,雍正甲辰舉人,揀選知縣;光曾,康熙戊子舉人,陳留縣儒學教諭;耀曾,康熙丙戌科進士,四川按察使。”
(1) 按:“甲戌禮闈,温力尼之,不使入”疑在“烏程百計中之”之後。
(2) “樹”疑爲“村”之訛。
(3) “韋韝”疑爲“帣鞲”之訛。
(4) “不人熱”疑爲“不因人熱”。
(5) “寐弭”疑爲“寢弭”之訛。
(6) “武英殿”下疑脱“大學士”三字。
(7) 後“而漁人”三字或重出。
(8) 太祖王成至高祖王鼎間有若干輩,“數傳成,子鼎爲鄉飲介”,句中疑有奪字。
(9) “先太夫人在朝夕膝下率子婦上食”,疑爲“先太夫人在膝下,朝夕率子婦上食”。
(10) “不世”疑爲“下世”之訛。
(11) 嗣王鏞者當爲無愆,非無頗。
(12) “乙丑”疑爲“己丑”之訛。
(13) 吕維祺謚“忠節”,“忠敬”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