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史况与发展
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可以被统称为室内设计,相对于建筑设计而言,它被看作一门新兴学科。尽管出现时间不长,人们却总是有意识地对生活、生产活动的室内进行布置乃至装饰美化,赋予了室内环境寓意各异的氛围。正因为有了如此强烈的愿望和社会需求,室内设计才得到迅猛发展,以至于在短时间内逐步进入了成熟阶段。
我们清楚地知道,建筑空间环境是人们遮风避雨的场所。从发展的观点看,自从有了人类的存在以来,便有了人类为了生存需要而进行的建造活动。随着人类的进化与社会进步,人类也不断地发现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随之有了室内设计,就是说室内设计体现着人类的文明。
室内设计本身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它是建筑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的具体反映。可以说,随着建筑的出现,人们逐渐开始了室内空间的设计活动(见图1-9)。
图1-9 室内设计
在人们锲而不舍的创造过程中,古今中外的建筑及其内部的装饰装修,为后人留下了辉煌的业绩。中外建筑中的宫殿、教堂,其建筑内部空间的完美是不可忽视的,诸多的范例说明它们具备了室内空间的艺术美,也具备了建筑主体外观与内部空间的有机美感,即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体现。同时,室内设计体现了当时科学技术的工艺美。
1.2.1 中国室内设计情况
原始社会西安半坡村的方形、圆形居住空间,已考虑按使用需要将室内进行分隔,使入口与火炕的位置合理。方形居住空间近门的火炕安排有进风的浅槽;圆形居住空间入口处两侧也设置引导气流作用的短墙(见图1-10)。
图1-10 半坡村民居复原图1
早在原始氏族社会的居室里,已有人工制成的平整光洁的石灰质地面,新石器时代的居室遗址里还留有修饰精细、坚硬美观的红色烧土地面,即使是原始人穴居中的壁面上也绘有兽形、围猎的图形。人类在建筑的初级阶段已经开始关注“使用与氛围” “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功能(见图1-11)。
图1-11 半坡村民居复原图2
商朝的宫室,从出土遗址显示,建筑空间秩序井然,严谨规整,宫室里装饰着朱彩木料,雕饰白石,柱下置有云雷纹的铜盘。及至秦时的阿房宫和西汉的未央宫,虽然宫室建筑已荡然无存,但从文献的记载,从出土的瓦当、器皿等实物的制作,以及墓室石刻精美的窗棂、栏杆的装饰纹样来看,毋庸置疑,当时的室内装饰已经相当精细和华丽。
室内设计与建筑装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古以来建筑装饰纹样的运用,也正说明人们对生活环境、精神功能方面的需求。图1-12与图1-13所示分别为汉代装饰性的画像砖拓片和画像石拓片。
图1-12 画像砖拓片
图1-13 画像石拓片
我国各类民居,如四川的山地住宅、云南的“一颗印”、傣族的干阑式住宅(见图1-14)、北京的四合院(见图1-15)及上海的里弄建筑(见图1-16)等,在体现地域文化的建筑形体和室内空间组织、建筑装饰的设计与制作等许多方面,都有可供我们借鉴的极为宝贵的成果。
图1-14 傣族的干阑式住宅
图1-15 北京的四合院
图1-16 上海的里弄建筑
追溯我国室内设计的发展历史,有关室内设计学术性的研究也有很多实际的考证。据记载,早在清代康熙年间,李笠翁所著《一家言》中有关居室部、玩器部的描述中,已对室内设计的有关装修、装饰和陈设等方面做了较为系统和详细的论述。而室内设计的起步,则要从20世纪6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算起。当时从事室内设计工作的专业人员,还是以建筑设计的专业人员为主,国家集结了我国一批搞“实用美术”的艺术家,进行了室内设计的设计尝试,那时对室内设计的概念并不清晰明确,并以“建筑装饰”一词加以概括和确定。而国外的室内设计正在飞速发展中,受其影响,我国在1983年由原建设部主持召开的“全国室内设计交流会”大大推动了室内设计的专业研究工作,其后,包括室内设计在内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在全国范围内得以确立。从此,室内设计专业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1.2.2 国外室内设计情况
公元前古埃及贵族宅邸的遗址中,抹灰墙上绘有彩色条纹、地上铺有草编植物并配有各类家具和生活用品。古埃及卡纳克的阿蒙神庙,庙前的雕塑及庙内石柱装饰纹样极为精美,神庙大柱厅内硕大的石柱群和极为压抑的厅内空间,恰恰符合古埃及神庙所需的森严神秘的室内气氛与精神功能(见图1-17)。
图1-17 古埃及卡纳克的阿蒙神庙及石柱装饰纹样
古希腊和古罗马在建筑艺术与室内装饰方面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如古希腊雅典卫城帕提侬神庙的柱廊,起到了室内外空间过渡的作用,而精心推敲的尺度、比例和石材的合理运用,形成了梁、柱、枋的构成体系和具有个性的各类柱式(见图1-18)。
图1-18 古希腊雅典卫城
古罗马庞贝城的遗址中,从贵族宅邸室内墙面的壁饰、家具、灯饰、大理石地面等加工的精美程度看,当时的室内装饰已相当成熟。而罗马万神庙室内的高旷、具有公众聚会特征的拱形空间是当今公共建筑内中庭设计最早的原形(见图1-19)。
图1-19 罗马万神庙及万神庙剖面图
古代时期,无论是欧洲的石砌建筑,还是中国的木架建筑,都是装饰与结构部件紧密相连的一体化装饰做法。而古典主义时期,从17世纪的巴洛克时代、18世纪的洛可可时代开始,人们采用室内装饰与建筑主体的分离做法。此时的装饰制作被称为室内装饰的典型。这段时期内,东西方在领域中的表现几乎是同步的,并且涌现出大量的传世经典。
现代主义时期前夕,室内装饰真正脱离出来是在工业化及混凝土建造方式出现以后的19世纪的欧洲,以维也纳为中心的分离派运动认为装饰部件制作不应依附于建筑主体。随后其观点则更加明确和激进,建筑师卢斯认为,装饰是多余的、虚假的,“装饰是一种精力的浪费”“装饰表现了文化的堕落”,这种思想成为现代主义设计的先驱。包豪斯学派强调形式追随功能的观点,空间是建筑的主角,提出四维空间的概念,强调功能设计的重要性。由此,有计划和理论性的“室内设计”逐渐取代了“室内装饰”(见图1-20)。
图1-20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这样直至20世纪60年代,现代主义思潮排斥装饰似乎走到了极端化的倾向,直接的体现是国际式的建筑和室内设计。于是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它强调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反对千篇一律的模式化,认为室内设计应强调历史文脉、多元化、重人情,崇尚隐喻和象征的设计思想,大胆装饰。这样一来,室内设计的空间更加广阔。
对于室内设计学术性的研究,国外也有较长的历史。据记载,大约是1932年,在美国装饰家协会倡议下,《装饰家摘要》的杂志得以出版,它是研究室内设计的专题期刊。它的出版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室内设计开端的标志。1937年,它被更名为《室内设计与装饰》,并流传至今。室内设计就这样以一门新兴学科的面貌,成为边缘性专业学科。
1.2.3 现状与未来发展
室内设计在西方近百年的历史中之所以发展得很迅速,是因为建筑功能日益复杂化、多样化。建筑设计的发展变化、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出现,为室内设计提供了开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加之社会需求的作用,当下的室内设计面临一种新的改变,那些“软性”装饰悄然地壮大起来,建筑设计也越来越多地解决室内空间环境的状况,影响着装饰的结局。建筑的顶棚、立面等围体的空间延伸性(见图1-21)设计的改变,以及建筑空间结构形态与空间构成的功能性(见图1-22)明确等,都应该是引起我们关注的事情。我们要总结好过去,才会有信心期待室内设计的现状和未来。
图1-21 顶棚、立面的空间延伸性
图1-22 空间结构形态与空间构成的功能性
其一,观念上的改变。人类最早的住房只不过是遮风避雨、防御野兽的场所而已,谈不到舒适和享受。而人类文明进步及奴隶社会有了等级、贫富不均的现象,形成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随即出现了宫殿、庙宇、官邸等建筑。尽管这些为少数人所有,但作为一种科学技术和视觉艺术的综合产物,它却在不同朝代的推进和演变中,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享有极强的生命力。
其二,文化、政治活动的繁荣发展。人类社会在进入大工业生产以后,相应的宾馆、旅游设施、厅堂、商业空间、车站、娱乐空间等公共建筑逐渐出现。这些应运而生的建筑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改变,由此也对居住空间环境的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的需求已从防御掩蔽型居所,过渡到舒适型、豪华型,并鼓励体现个性化的空间环境。
其三,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室内设计的进程,之所以有如此的评说和推断,源于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特征。它包含了环境学、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声光学及美学等众多学科门类。因此,可以说室内设计学科的发展,直接受科学技术发展的约束。换言之,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和更新,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认识及自身需求的观念也随之深化、升华,社会的文明进步客观地从物质上为室内设计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现阶段,我国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不仅对居住空间环境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且对除此之外的其他生活空间环境也同样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高科技的运用、生产力提高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大幅提升,使新的需求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工作形式不断改进,对新形式的空间环境必会有新的要求,特别是商务类公共空间环境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国内北上广深的一线大城市的许多硬件空间环境是国际一流的(见图1-23)。因此,改变生活环境的需求是一种必然和持续性的态势,而室内设计工作也有责任在社会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同时,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与扩充,室内设计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风格与流派,在空间环境中尽情表现自己独特的魅力。人们种种的意识和观念也总是不断地变更着,室内设计从建筑设计中独立而成为一门专业设计学科,至今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那么,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子系统的室内设计,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呈现出相对成熟和稳定的局面,其成果也是显而易见且是有目共睹的,坚信室内设计的未来前景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再现。
图1-23 上海新天地和北京三里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