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蜀通好
【内容提要】
本篇叙述了三国时吴国与蜀国之间的战争与通好。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得知刘备已夺取益州,便派诸葛瑾索要荆州,刘备托辞拒绝。在争夺荆州的问题上,吴、蜀关系趋向紧张。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进攻曹操占领的樊城,吕蒙与孙权共同商议乘机夺取荆州的计划。为了防备孙权偷袭荆州,关羽进行了严密的防范。吕蒙探知此情,就佯称病重回建业休养,以名望不大的陆逊代替自己。陆逊到任后,派使者给关羽送信恭维他。关羽的防范之心松懈下来,把荆州大部分军队陆续调到樊城。由于粮食匮乏,关羽擅自强占东吴在湘关的粮食。于是孙权任命吕蒙为大都督,发兵袭击关羽的后方。
吕蒙率军进至寻阳,把精锐士卒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令将士化装成商人,直接袭击江陵。吕蒙先让虞翻写信诱降驻守公安的蜀将傅士仁,又让傅士仁引吴军迫使驻守江陵的蜀将麋芳投降,于是一举夺回蜀军长期占据的荆州。进占江陵后,吕蒙对关羽部下兵将的家属加以优待和抚慰,下令军中不得侵扰百姓,使城内秩序迅速恢复。关羽得知江陵失守,于是撤军想夺回荆州。关羽手下的将士得知家属安然无恙,斗志尽失,大多半途而逃。关羽自知势孤,败走麦城,被吴将潘璋部下的司马马忠擒获,结果被杀。
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由,率军东征孙权,想夺回荆州。面对蜀军的进攻,孙权奋起应战,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派遣使者与魏国修好,避免两线作战。陆逊上任后,认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吴军一直撤到夷道、猇(xiāo)亭一带,再集中兵力,准备寻机决战。
刘备亲率主力大军进抵猇亭,在巫峡建平至夷陵一线,设立数十个营寨。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刘备数次派军引诱吴军出战,但陆逊坚守不出,蜀军斗志逐渐涣散松懈。六月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只好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树栅连营七百余里。陆逊认为与蜀军进行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六月,命令吴军乘夜突袭蜀军营寨,火烧蜀军连营四十余寨,蜀军死伤惨重。刘备败退至马鞍山,依险据守,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蜀军土崩瓦解,数万人被歼。刘备逃奔秭(zǐ)归,下令在险道上焚烧铙(náo)铠,以阻止吴兵追击。当刘备逃往白帝城时,陆逊为防备曹魏袭击,没有大举追击。猇亭之战后,刘备病死。诸葛亮想要交好吴国,却没有合适的人选,邓芝自告奋勇前去游说,果然使吴、蜀两国重新结盟。三国魏太和三年(229年),吴、蜀两国定下协议,约定瓜分曹魏占领的土地。
吴蜀两国唇齿相依,时而结盟、时而交战。吴杀关羽,取荆州,吴蜀交恶,蜀军攻吴,两军对峙于猇亭,刘备战败忧愤而死。诸葛亮审时度势,遣使与吴重修旧好,商定共同抵抗曹魏策略,奠定了之后吴蜀友好往来的基础。
【原文】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1]。初,刘备在荆州,周瑜、甘宁等数劝孙权取蜀[2]。权遣使谓备曰:“刘璋不武,不能自守,若使曹操得蜀,则荆州危矣[3]。今欲先攻取璋,次取张鲁,一统南方,虽有十操,无所忧也[4]。”备报曰:“益州民富地险,刘璋虽弱,足以自守[5]。今暴师于蜀、汉,转运于万里,欲使战克攻取,举不失利,此孙、吴所难也[6]。议者见曹操失利于赤壁,谓其力屈,无复远念[7]。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将欲饮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何肯守此,坐须老乎[8]?而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于操,使敌承其隙,非长计也[9]。且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10]。今璋得罪于左右,备独悚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11]。”权不听,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12]。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13]。权不得已,召瑜还。及备西攻刘璋,权曰:“猾虏,乃敢挟诈如此[14]!”备留关羽守江陵,鲁肃与羽邻界,羽数生疑贰,肃常以欢好抚之[15]。
【注文】
[1]汉献帝:即刘协(181—234年),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灵帝子,曾被封为勃海王、陈留王。董卓废少帝刘辩后,刘协被迎立为帝,年仅九岁。董卓死后,又被李傕(jué)等挟持。东汉建安元年(196年)被曹操迎归,迁都于许。汉献帝在位期间,朝政先后被董卓、曹操把持,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曹操死后,曹丕称帝,封他为山阳公,东汉灭亡。死后谥献帝,葬于禅陵。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建安是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自公元196年至220年,共二十五年。
[2]刘备(161—223年):三国时蜀国的开国皇帝,东汉远支皇族。字玄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东汉末年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任高唐令、平原相。在军阀混战中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刘表,任豫州刺史、镇东将军等职,与袁绍、袁术、吕布、曹操相对抗。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采纳诸葛亮建议,联吴抗曹,在赤壁大败曹军,乘机取得荆州四郡,势力逐渐壮大。之后又吞并刘璋所统辖的益州,占领汉中。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为争夺荆州,亲率大军攻吴,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被吴军打败,次年病死。 荆州:古州名。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西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西汉时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分。东汉荆州治所在汉寿县(今湖南常德东北),辖境西北扩大至今陕西山阳县。三国时魏国、吴国分别设置荆州。魏国的荆州治所在新野县(今河南新野),辖地是东汉荆州北部,相当于今湖北北半省大部、陕西秦岭以南的东部、河南西南部和南部的一小部。吴国的荆州治江陵县(今湖北荆州),辖地是东汉荆州的南部,相当于今湖南全省、湖北南半省、重庆、江西两省市小部、贵州东部、广东北部和广西东北部。 周瑜(175—210年):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出身士族,少年时与孙策为友,后来成为孙策手下的建威中郎将,帮助孙策在江东创立孙氏政权。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孙权,任前部大都督。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周瑜与鲁肃联合刘备,亲率吴军在赤壁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孙权地位更加巩固,形成曹、孙、刘三方鼎峙局面。建安十五年(210年)病死。 甘宁(生卒年不详):三国时吴国将领。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初依附刘表,后来归顺孙权。曾随周瑜打败曹操,进攻曹仁,又从吕蒙抵御关羽。因功任西陵太守、折冲将军。后来在濡须(今安徽无为北)率领百余名骑兵夜袭曹营,勇冠三军。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随孙权攻打合肥,吴军失利,他奋勇战死,扭转了局势。 孙权(182—252年):三国吴国君主。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早年随兄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死后继承其事业,在张昭、周瑜、程普等人的辅助下,统治江东,招延名士,平定山越,多次与曹操作战。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结盟,在赤壁大败曹操,奠定三分天下的格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杀关羽,取得荆州。曹丕称帝后,孙权向魏国称臣,被封为吴王。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命陆逊统军迎击刘备,在夷陵以火攻大败蜀军。黄龙元年(229年)称帝,建都武昌,国号吴。孙权统治江东五十多年,对内实行屯田,发展经济,开发边疆,但赋税繁重,刑罚严酷;对外与魏、蜀时战时和,择利而变。
[3]刘璋(?—219年):东汉宗室。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宜昌东南)人。继其父刘焉为益州牧,据有今四川等地区。刘璋懦弱无能,法令松弛,豪强骄横,政治腐败。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听说曹军进攻汉中张鲁,十分恐惧,迎接刘备进入益州,让刘备进攻汉中的张鲁。刘备却突然回师围成都,他被迫投降,迁居南郡公安(今湖北公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夺取荆州后,任刘璋为益州牧,驻守秭(zǐ)归。不久刘璋病死。 曹操(155—220年):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三国时期魏国奠基人。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早年举孝廉为郎官,参与镇压黄巾军,封济南相。曾任东郡太守、典军校尉等职。东汉初平元年(190年)与袁绍等讨伐董卓。镇压黑山农民起义,任兖州牧,收编青州黄巾军,建立青州兵。东汉建安元年(196年)迎接汉献帝,建都许,任为大将军、司空、丞相,被封为武平侯、魏王。先后击败袁术、吕布、袁绍、刘表等割据势力,北征乌桓,逐渐统一北方。赤壁之战时被孙权、刘备联军大败。后出兵关中,打败马超、韩遂、张鲁等割据势力,与刘备争夺汉中。他执政期间任人唯才,抑制豪强,提倡节俭,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还精通兵法,善作诗歌,有作品传世。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卒于洛阳。后追尊为魏武帝。
[4]张鲁(生卒年不详):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天师道)首领。字公祺,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人。天师道创立者张道陵之孙,世代为天师道教主。东汉初平二年(191年),任益州牧刘焉的督义司马,率徒众攻取汉中,称师君,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他用天师道治理社会,社会安定,各地人民都乐于依附他,所建政权存在约三十年。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进攻汉中,他战败投降,任镇南将军,封阆(làng)中侯。
[5]益州:古州名。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汉武帝所置十三州刺史部之一,治所在洛(luò)县(今四川广汉),后移治绵竹(今四川德阳北),又移治成都(今四川成都)。辖境相当于今四川折多山、云南怒山、哀牢山以东,甘肃陇南市、两当、陕西秦岭以南,湖北郧县、保康西北,贵州除东边以外地区,东汉以后辖境缩小。
[6]暴师:指军队在外蒙受风霜雨露的情况,后泛指为用兵在外。
[7]赤壁:古地名。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大败曹操之处。历来说法不一,迄今尚无定论。主要有二说:一说在今湖北武汉江夏区西赤矶山,与纱帽山隔江相对;一说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赤壁山,北对洪湖市龙口镇乌林矶。
[8]沧海:旧时东海的别称。 吴会:古地区名。东汉吴郡、会(kuài)稽二郡的合称,三国及西晋初又泛指孙吴政权所辖地区为吴会。
[9]攻伐:军事征讨。 枢:门上的转轴,指重要的或中心的部分。
[10]宗室:帝王的宗族。 英灵:杰出的人才。
[11]悚(sǒng)惧:害怕,恐惧。
[12]孙瑜(177—215年):三国吴国将领、宗室。字仲异,东汉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孙权从兄。初任恭义校尉,治军有方,深得士兵爱戴。东汉建安九年(204年),孙瑜任丹阳太守,加绥远将军。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随周瑜攻克麻、保二屯,又从孙权在濡须抗拒曹操,迁奋威将军。当时诸将都以军事为务,而孙瑜虽在军旅,读经阅史,勤奋好学。 夏口:古镇名。因在夏水(汉水下游的古称)注入长江处,故称夏口。本在江北,即今湖北武汉市汉口。后三国吴孙权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黄鹄山上筑城,因与夏口相对,也称夏口。
[13]关羽(?—220年):三国蜀国名将。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西南)人。东汉末年亡命涿(zhuō)郡,随刘备起兵,为刘备主要将领。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关羽在下邳(pī)被曹军俘获,受到礼遇,封汉寿亭侯。后来仍然回归刘备。赤壁之战后,拜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建安十九年(214年)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发兵围攻驻守樊城的曹操大将曹仁,大破于禁所率七军,迫使于禁投降,杀死庞德,一时北方震惊。不久曹操许诺割江南以封孙权,在孙权部将吕蒙策划下,出兵夺取荆州。关羽兵败麦城(今湖北当阳东),突围时被擒获杀死。 江陵:古县名。春秋楚郢(yǐnɡ)都,汉置江陵县,是南郡的治所。今为湖北荆州市荆州区。 张飞(?—221年):三国时蜀国名将。字翼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年轻时与关羽共同追随刘备,生死与共。曹操率军进入荆州后,刘备逃奔江南,被曹军追击,张飞率军断后,在长阪抵御曹军,迫使曹操不敢轻进。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等地,受命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刘备进军益州,张飞自南郡溯流而上,每战皆捷,活捉严颜,升任巴西太守。刘备称汉中王,拜张飞为右将军。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年),改任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随刘备伐吴,临行时被部将所杀。谥“桓侯”。 秭(zǐ)归:古县名,即今湖北秭归西北。位于今湖北西部,地处川鄂咽喉长江西陵峡两岸。西汉置秭归县,北魏改置长宁县,隋复秭归县。 诸葛亮(181—234年):三国蜀国大臣,刘备重要谋士。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东汉末年隐居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后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击败曹操,谋取荆州四郡,夺得益州。刘备称帝后,任丞相。三国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去世后辅佐后主刘禅,多次北伐魏国,但屡遭挫败。三国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病卒于军中。谥号忠武侯。 南郡:古郡名。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置。治所在郢(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东北),后移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辖境相当于今湖北粉青河及襄樊市以南,荆门、洪湖以西,长江和清江流域以北,西至重庆巫山。后渐缩小,三国吴国移治公安城(今湖北公安),西晋移治江陵。 孱(chán)陵:古县名。西汉设置,治所在湖北公安县西。
[14]猾虏:指奸狡的敌人,是对敌方的蔑称。
[15]鲁肃(172—217年):三国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出身士族,与周瑜同到江南归附孙策。孙策死后,辅佐孙权。曹操南下,严重威胁孙氏政权,他与周瑜坚决主战,并联合刘备军同拒曹操。孙权任为赞军校尉,帮助周瑜在赤壁大破曹操。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死后,他任奋武校尉,主管军事,继续执行联合刘备抗曹魏的战略。后迁汉昌太守、横江将军。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病卒。
【译文】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当初,刘备在荆州时,周瑜、甘宁等人多次劝孙权夺取蜀地。孙权派使者对刘备说:“刘璋软弱,自己不能保护自己的地盘,假如曹操得到蜀地,那么荆州就危险了。现在我们计划先攻取刘璋,再击败张鲁,统一南方,这样即使有十个曹操,也没有什么可以担忧的了。”刘备回答说:“益州人民富裕,地势险要,刘璋虽然软弱,保护自己还有足够的力量。现今如果使军队在外出征,进入蜀、汉之地,风餐露宿,在万里路上转运给养,要想战必克,攻必取,举措不失利,就是孙武和吴起这样的名将也难以做到。议论的人见曹操在赤壁失败,就说他已经没有什么力量,不再有长远打算。现今三分天下,曹操已拥有其二,准备到沧海去饮马,到吴郡会稽来阅兵,怎么会守着这一局面坐等年老呢?而抗曹的同盟之间却无故自相攻伐,把机会借给曹操,让敌人钻空子,这不是长久之计。况且我和刘璋都是刘氏皇族,希望凭借祖上神灵来匡扶汉朝。如今刘璋得罪了您,刘备我独自感到惶恐,不敢听从您的计划,请求宽恕。”孙权不听刘备的劝告,派孙瑜率水军驻扎在夏口。刘备不允许孙权的军队过境,对孙瑜说:“你们若要攻取蜀地,我将披头散发,隐退山林之中,不能在天下人面前失信。”刘备让关羽驻守江陵,张飞屯兵在秭归,诸葛亮据守南郡,自己坐镇孱陵。孙权不得已,把孙瑜召回。等到刘备向西进攻刘璋时,孙权说:“这个滑头,竟敢如此搞阴谋诡计!”刘备留下关羽防守江陵,鲁肃的防区与关羽邻界,关羽多次产生猜疑,鲁肃则经常以友好的态度安抚他。
【原文】
及备已得益州,权令中司马诸葛瑾从备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相与耳[1]。”权曰:“此假而不反,乃欲以虚辞引岁也[2]。”遂置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吏[3]。关羽尽逐之。权大怒,遣吕蒙督兵二万以取三郡[4]。
荆州郡县示意图
【注文】
[1]中司马:古代官名。中尉司马的简称,秦汉时中尉的属官,掌管巡查京师或领兵作战。 诸葛瑾(174—241年):三国时吴国将领。字子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诸葛亮之兄。东汉末年移居江南,受到孙权优礼,任长史。后来以绥南将军代替吕蒙为南郡太守,封宣城侯,率军驻守公安(今湖北公安)。孙权称帝后,官至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凉州:古州名。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汉武帝所置十三州刺史部之一,东汉治陇县(今甘肃张家川)。辖境相当今甘肃、宁夏、青海湟水流域,陕西定边、吴起、凤县、略阳和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入雍州,三国魏文帝时复置,移治姑臧县(今甘肃武威)。魏晋以后辖境缩小,只限于今甘肃黄河以西地区。
[2]虚辞:虚夸不实的言辞或文辞。 引岁:拖延岁月,延迟时间。
[3]长沙:古郡名。秦朝设置,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辖境相当于今湖南大部,广西小部,广东连州、英德等地和江西一部。西汉改为郡国,东汉仍改为郡,辖境渐小。 零陵:古郡名。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分桂阳郡置,治所在零陵县(今广西全州西南),辖境相当于今湖南邵阳、衡阳、武冈等地以南和广西阳朔、永福等以北地区。东汉移治泉陵县(今湖南永州)。北部辖境扩大至今蒸水上游和涟水中游。三国后辖境缩小。 桂阳:古郡名。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年)设置,治所在郴(chēn)县(今湖南郴州)。辖境约当今湖南耒(lěi)阳以南的耒水、舂陵水流域,北至洣(mǐ)水入湘处附近,南至广东英德以北的北江流域。其后屡有变化,三国吴国在南部分置始兴郡,辖境缩小。 长吏:地位较高官吏的统称。秦、汉一般指秩六百石Mg(dàn)以上官吏,县丞、尉禄秩虽低,也可称长吏。魏、晋以后,多指县令长和郡守。
[4]吕蒙(178—220年):三国时吴名将。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早年依附孙策部将邓当。后归孙权,屡献奇计,攻战有功,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在赤壁打败曹操。他曾攻读史书与兵书,果敢有胆略。鲁肃卒后代领其军,打败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译文】
到了刘备得到益州后,孙权派中司马诸葛瑾向刘备索求荆州各郡,刘备不同意,说:“我正准备夺取凉州,取得凉州以后,才能把荆州全部给你们。”孙权说:“这是有借无还,不过是找借口来拖延时日罢了。”因此任命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的地方长官。关羽却全部加以驱逐。孙权大怒,派吕蒙率兵二万人夺取三郡。
【原文】
蒙移书长沙、桂阳,皆望风归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1]。刘备闻之,自蜀亲至公安,遣关羽争三郡[2]。孙权进住陆口,为诸军节度[3]。使鲁肃将万人屯益阳以拒羽,飞书召吕蒙,使舍零陵急还助肃[4]。蒙得书,秘之,夜召诸将授以方略[5]。晨,当攻零陵,顾谓郝普故人南阳邓玄之曰:“郝子太闻世间有忠义事,亦欲为之,而不知时也[6]。今左将军在汉中,为夏侯渊所围,关羽在南郡,至尊身自临之[7]。彼方首尾倒县,救死不给,岂有余力复营此哉[8]。今吾计力度虑而以攻此,曾不移日而城必破,城破之后,身死何益于事,而令百岁老母戴白受诛,岂不痛哉!度此家不得外问,谓援可恃,故至于此耳。君可见之,为陈祸福。”玄之见普,具宣蒙意,普惧而出降。蒙迎,执其手与俱下船。语毕,出书示之,因拊手大笑[9]。普见书,知备在公安而羽在益阳,惭恨入地。蒙留孙(河)[皎]委以后事,即日引军赴益阳[10]。
【注文】
[1]太守:古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战国时为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掌管郡内军政诸事。三国时秩二千石,官五品,其权力渐被刺史、州牧所侵夺。后代沿置,职权、品秩各有不同。 郝普(生卒年不详):三国蜀、吴将领。字子太,义阳(今河南信阳西北)人。刘备率军进入益州,留郝普为零陵太守,守零陵。被吴将吕蒙骗降吴国,吴国把他送还刘备。后来吕蒙袭击荆州,杀关羽,郝普又投降吴国,官至廷尉。青州人隐蕃投奔吴国,郝普与他亲善。后隐蕃作乱被杀,郝普惶惧自杀。
[2]公安:古县名。东汉为作唐县,属武陵郡。三国蜀改为公安县,属南郡。故城在今湖北公安东北油口。
[3]陆口:古地名。又名蒲圻口、蒲矶口,俗名陆溪口。在今湖北嘉鱼西南长江南岸,因处陆水入江处,故名。东汉末、三国时为东吴军事重镇。 节度:调度,指挥。
[4]益阳:古县名。今湖南益阳东春秋时为楚地,秦设立长沙郡,下设益阳等九县。西汉时期益阳分属长沙国、武陵郡。东汉废长沙国为郡。三国吴太元二年(252年)分长沙西部都尉而设置衡阳郡,益阳属于衡阳郡。
[5]方略:关乎全局的计划和谋略,作战方略。
[6]南阳:古郡名。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汉时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广水、郧县之间地区。后来辖境逐渐缩小。西晋时改为国。 邓玄之(生卒年不详):南阳人,是零陵太守郝普的朋友,吕蒙曾通过邓玄之劝降郝普。
[7]左将军:指刘备,刘备曾任左将军,故称。 汉中:古郡名。战国楚置,秦惠王又置,因在汉水中游而得名,治所在南郑(今陕西汉中)。西汉时移治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东汉复还旧治。秦时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南,粉青河、珍珠岭以北,留坝、勉县以东,乾佑河流域以西和湖北郧县、保康以西地区。 夏侯渊(?—219年):三国时魏国名将。字妙才,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夏侯惇族弟,为人有韬略。东汉末年随曹操起兵,任别部司马、骑都尉,迁陈留、颍(yǐnɡ)川太守。从曹操征袁绍、韩遂,常出敌不意,屡建奇功,封博昌亭侯。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任征西将军,守汉中。东汉建安二十三年,率军在阳平关抵御刘备军,次年被刘备部将黄忠袭击杀死,追谥愍。 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贵。古代有时指帝王之位,更多的时候是作为天子的代称。
[8]倒县:“县”通“悬”,头向下脚向上地被倒挂,比喻处境极困苦危急。
[9]拊(fǔ)手:拍手,鼓掌。表示高兴、赞赏。
[10]孙皎(?—219年):吴国宗室。字叔朗,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孙静之子,孙权从弟。初为护军校尉,后迁都护征虏将军。他轻财能施舍,善于交结,勇锐善战,与诸葛瑾友善。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袭夺荆州,想命他与吕蒙为左右部大督,吕蒙因他为孙氏宗亲,恐受牵制,孙权才命吕蒙为大都督,命他为后继。在擒关羽、定荆州时,孙皎很有战功。不久病死。
【译文】
吕蒙向长沙、桂阳发送文书,二郡都望风归服,只有零陵太守郝普坚守城池而不投降。刘备得到消息以后,亲自从蜀国抵达公安,派关羽争夺三郡。孙权则亲自到陆口坐镇,指挥调度各军。派鲁肃领兵一万人驻屯益阳,对抗关羽;用紧急军书传召吕蒙,让他放弃零陵去帮助鲁肃。吕蒙接到孙权的书信命令后,秘密藏起来,连夜召集部下将领,传授自己的作战方案。清晨,在向零陵发起攻击时,吕蒙看着郝普的旧友南阳人邓玄之说:“郝普听说世间有忠义之事,也想那样做,但他不了解时势。现在左将军(刘备)在汉中,被夏侯渊包围,关羽则在南郡,我们主公亲自来征讨,他们好像首尾倒悬,救命都来不及,哪里有剩余力量再来救援零陵啊。如今我已考虑周全,准备充分,将向零陵城发起攻击,不久必定可以攻进城去,城破之后,郝普自身死了,对时势有何益处?却牵连百岁白发老母遭受诛杀,怎会不让人痛心啊!我想郝普是得不到外边的消息,以为可以依靠援兵,所以才坚守到现在。你应该去见他,为他分析祸福利害。”邓玄之见到郝普,把吕蒙的意思全都告诉他。郝普因为恐惧而出城投降。吕蒙亲自迎接,拉着他的手一起下船。谈话完毕后,吕蒙把孙权的军书拿来给他看,于是拍手大笑。郝普看到军书,才知道刘备已到公安,而关羽在益阳,惭愧悔恨得要钻入地下。吕蒙留下孙皎,命令他处理零陵事务,自己当天率军奔赴益阳。
【原文】
鲁肃欲与关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1]。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2]!”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以不返三郡,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戮力破敌,岂得徒劳,无一块土,而足下来欲收地邪[3]?”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觐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4]。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民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堕好[5]。今已藉手于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6]!”羽无以答。会闻魏公操将攻汉中,刘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于权。权令诸葛瑾报命,更寻盟好[7]。遂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8]。
【注文】
[1]譬:知晓,了解,明白。
[2]干命:违反命令。
[3]责数:责备数落。 乌林:古地名。故址在今湖北洪湖东北长江北岸的邬林矶。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后,孙权与刘备在此大败曹操。 行间:指军中行伍之间。 戮力:并力,合力。
[4]豫州:此处指刘备,因刘备曾任豫州牧,因此人称刘豫州。 觐(jìn):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称“觐”,此处指拜见,会见。 长阪(bǎn):位于当阳市西南郊,三国古战场遗址之一。 计穷虑极:想尽了所有的计谋。
[5]矜愍(mǐn):怜惜。愍,同“悯”。 庇荫:覆盖,保护。 愆(qiān):违背,违反。
[6]藉手:借他人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 西州:指今四川盆地。 凡夫:平庸无能的人。
[7]报命:谦辞,执行命令后回报。
[8]湘水:水名。又称湘川,今湖南之湘江。 江夏:古郡名。西汉置,三国魏、吴国分别设置,吴的治所在武昌县(今湖北鄂州)。西汉时辖境相当于今湖北钟祥、潜江、仙桃、嘉鱼、赤壁、崇阳等地以东,及河南光山、新县以西,信阳以东,淮河以南地区。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为武昌郡。 武陵:古郡名。西汉高祖刘邦设置,治所在义陵县(今湖南溆浦南),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湖北长阳、鹤峰、五峰、来凤等县和广西三江、龙胜等地。东汉移治临沅县(今湖南常德西),其后辖境逐渐缩小。
【译文】
鲁肃准备与关羽会谈,将领们疑虑恐怕发生变故,劝鲁肃不要去。鲁肃说:“事到如今,最好的办法是开导劝说。刘备忘恩负义,是非还没有最后结论,关羽又如何敢谋害我的性命!”于是邀请关羽会面,各自在百步以外驻扎自己的部队,只有双方将领带佩刀相见。鲁肃于是责备数落关羽不退还三郡,关羽说:“乌林那次战役,左将军(刘备)直接参战,竭尽全力打败敌人,难道能白白辛苦,不拥有一块土地,而您要来收取土地吗?”鲁肃说:“不是这样。开始在长阪与刘豫州会面时,他的部众抵挡不了一校的人马,智竭计穷,士气低落,势力衰颓,打算远逃,那时想不到会有今天。我们主公可怜刘豫州无处安身,不吝惜土地和百姓劳力,使刘备有了落脚之地,帮助他解决困难。而刘豫州却自私自利,虚情假意,忘恩负义,损坏我们的友好关系。现在他已经得到益州,有了力量,又要兼并荆州土地,这样的事连凡夫俗子都不忍心做,更何况领导一方的领袖人物!”关羽无话可说。正在这时,听说魏公曹操将要攻打汉中,刘备恐怕失去益州,派使者向孙权求和。孙权命令诸葛瑾答复刘备,愿意再度和好。于是双方以湘水为界,分割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归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归属刘备。
【原文】
二十四年。初,鲁肃常劝孙权以曹操尚存,宜且抚辑关羽,与之同仇,不可失也。及吕蒙代肃屯陆口,以为羽素骁雄,有兼并之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密言于权曰:“今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1]。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2]。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3]!”权曰:“今欲先取徐州,然后取羽,何如[4]?”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5]。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取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6]。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易为守也。”权善之。
【注文】
[1]骁雄:骁勇雄豪而有大志。 征虏:即孙皎,孙皎曾以护军校尉迁征虏将军。 潘璋(?—234年):三国吴国将领。字文珪,东郡发干(今山东冠县东南)人。初奉孙权之命,自募为军,讨伐山越,以功任别部司马。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随孙权进攻合肥,以功拜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随孙权攻关羽,其部将马忠擒杀关羽,潘璋拜固陵太守、振威将军,封溧(lì)阳侯。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随陆逊在猇(xiāo)亭大破刘备,拜平北将军、襄阳太守。孙权称帝后,拜右将军。潘璋性情奢侈无度,不遵守法令,孙权因他有功而不过问。 白帝:古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县东瞿塘峡口。 蒋钦(生卒年不详):三国吴国将领。字公奕,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初随孙策东渡,拜别部司马,平定江东,以功拜中郎将。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从孙权征合肥,在逍遥津力战张辽,战功显著,迁荡寇将军,领濡须督。不久召还,拜右护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从孙权征讨关羽,督水军入沔,不久,回军中道病死。 游兵:流动不定的军队。 国家:古时诸侯有国,大夫有家,也指称帝王。 襄阳:古县名。在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
[2]矜:矜伐。恃才夸功,夸耀。 反覆:反复无常。 腹心:腹部和心脏,比喻最亲信的人。
[3]僵仆:僵直地倒下,也指死亡。
[4]徐州:古州名。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汉武帝所置十三州刺史部之一,治所屡变,东汉时治所在郯(tán)县(今山东郯城北),三国魏移治彭城县(今江苏徐州),东晋时移治京口(今江苏镇江)。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东南部和江苏长江以北地区。
[5]河北:泛指今黄河以北地区。 幽、冀:指幽州和冀州。幽州:古州名。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汉武帝所置十三州刺史部之一,治所在蓟(jì)县(今北京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小部、辽宁大部、天津海河以北及朝鲜大同江流域。西晋移治涿县(今河北涿州)。冀州:古州名。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汉武帝所置十三州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河北中南部、山东西端及河南北端。东汉治所在高邑(今河北柏乡北),后又移治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三国魏、晋移治信都(今河北冀州),辖境逐渐缩小。
[6]骁骑:勇猛的骑兵。
【译文】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当初,鲁肃经常劝说孙权,由于曹操势力仍然存在,应该暂且安抚结交关羽,和他共同对敌,不能失去睦邻友好。等到吕蒙代替鲁肃驻军陆口,认为关羽素来勇猛雄武,怀有兼并江南的野心,况且他的军队驻扎在孙权势力的上游,这种形势难以持久,于是秘密告诉孙权说:“如今命令征虏将军孙皎驻守南郡,潘璋驻守白帝,蒋钦率领流动部队一万人沿长江上下活动,哪里出现敌人,就在哪里投入战斗,而我为朝廷据守襄阳,这样,何必担忧曹操,又何必依赖关羽。况且关羽君臣矜伐他们的诡诈力量,反复无常,不可以推心置腹来对待。现在关羽所以没有立即向东进攻我们,是因为您圣贤英明,以及我和其他将领们还存在。如今,我们不在力量强壮时解除这一后患,一旦我们势力衰落,再想与他较量,怎么还有可能!”孙权说:“现在,我准备先攻取徐州,然后再进攻关羽,怎么样?”吕蒙回答说:“如今曹操远在黄河以北,安抚笼络幽州、冀州,来不及考虑东部地区的防守,徐州地区的守军听说不值一提,前去进攻就可以打败。然而这里交通方便,适合骁勇的骑兵驰骋,您今天夺取徐州,曹操十余天后就一定会来争夺,尽管用七八万人防守,仍会令人担忧。不如击败关羽,将长江上下游全部占据,我们的势力更加壮大,也就容易守卫了。”孙权很赞同吕蒙的建议。
【原文】
权尝为其子求昏于羽,羽骂其使,不许昏,权由是怒[1]。及羽攻樊,关羽攻曹仁于樊事,见《孙氏据江东》。吕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2]。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3]。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4]。”遂称病笃[5]。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6]。蒙下至芜湖,定威校尉陆逊谓蒙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当可忧也[7]?”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8]。下见至尊,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也[9]。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10]。”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部督,以代蒙[11]。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逊具启形状,陈其可禽之要[12]。
【注文】
[1]昏:通“婚”。
[2]樊:古城名。即今湖北襄樊。
[3]建业:三国时孙吴都城,即今江苏南京。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自京(今江苏镇江)迁都秣(mò)陵,次年改名建业。晋灭吴后,复改建业为秣陵,晋太康三年(282年)分淮水南为秣陵,北为建业,并改为建邺。
[4]禽:通“擒”,捕捉,捉拿。
[5]病笃:病势沉重。
[6]露檄:发布公告。
[7]芜湖:古县名。汉置,属丹阳郡,因地势低洼蓄水而生芜藻,故名。在今安徽芜湖东。 定威校尉:古代官名。东汉末年孙权任命陆逊为定威校尉,掌领兵征伐或驻守,位次将军。 陆逊(183—245年):三国吴国大将。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江东大族。历任吴偏将军、镇西将军、大都督、丞相等职。曾建议孙权平定山越,多次与曹魏作战,屡立战功。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在夷陵以火攻大败刘备。后因亲附太子,牵涉宫廷斗争,多次遭到孙权责问,忧愤而死。
[8]矜(jīn):自尊,自夸。 骁(xiāo):勇猛、勇健。 陵轹(lì):欺凌,欺压。
[9]意思:考虑,打算。 堪:可以,能够。
[10]韬隐:韬晦,隐晦。
[11]偏将军:古代官名。西汉置,为主将之下的副将。东汉、三国时为杂号将军中地位较低者,仅高于裨(pí)将军。魏、晋、南朝宋为八品。 右部督:古代官名。三国吴置。孙权把武昌驻军分为左右两部,每部置督一人,左部督负责下游防务,右部督负责上游防务。
[12]形状:形势,状态。
【译文】
孙权曾经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之女求婚,关羽大骂孙权使者,拒绝通婚,孙权因此很恼怒。等到关羽进攻樊城,关羽攻打曹仁所据的樊城一事,见《孙氏据江东》。吕蒙向孙权上书说:“关羽征讨樊城,却留下很多军队防守,一定是害怕我从后面进攻他。我经常患病,请求您允许我以治病为名,率一部分士兵回归建业。关羽听说后,必定撤走防守部队,全部调往襄阳。我方大军昼夜乘船溯长江而上,趁他防守空虚,进行袭击,南郡就可以攻取,关羽也会被我擒获。”于是,吕蒙自称病重。孙权则公开发布命令召吕蒙返回,暗中与他进行策划。吕蒙顺江而下到达芜湖时,定威校尉陆逊对吕蒙说:“关羽和您的防区相邻,为何远远离开,以后不会为此而担忧吗?”吕蒙说:“的确如您所说,可我病得很重。”陆逊说:“关羽自负骁勇,欺压他人,刚刚取得大功,就骄傲自大,一心致力向北进攻,对我军未加怀疑,又听说您病重,必然更无防备,如果出其不意,就可以将他擒获制服。您见到主公,应该妥善筹划此事。”吕蒙说:“关羽素来勇猛善战,我们很难与他为敌,况且他已经占据荆州,大施恩德信义,再加上刚刚取得很大成功,胆略和气势更加旺盛,不易对付。”吕蒙回到建业,孙权询问说:“谁可以代替你?”吕蒙回答说:“陆逊思虑深远,有能力担负重任,看他的气度思想,终究可以大用,而且他没有大的名声,不是关羽所顾忌的人物,没有人比他更合适了。如果任用他,应该要他在外隐藏锋芒,内里观察形势,寻找可乘之机,然后向敌人进攻,可以取得胜利。”孙权于是召来陆逊,任命他为偏将军、右部督,来接替吕蒙。陆逊到达陆口,写信给关羽,称颂关羽的功德,深深地自我谦恭,表示愿意尽忠修好,托付自己的前程。关羽因此感到很安心,不再有怀疑,便逐渐撤出防守的军队赶赴樊城。陆逊把全部情况向孙权进行汇报,陈述可以擒拿关羽的战略要点。
【原文】
羽得于禁等人马数万,粮食乏绝,擅取权湘关米[1]。权闻之,遂发兵袭羽。权欲令征虏将军孙皎与吕蒙为左、右部大督。蒙曰:“若至尊以征虏能,宜用之;以蒙能,宜用蒙。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督兵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此目前之戒也[2]。”权寤,谢蒙曰:“以卿为大督,命皎为后继可也[3]。”
【注文】
[1]于禁(?—221年):三国魏国大将。字文则,泰山巨平(今山东泰安南)人。东汉末年随鲍信起兵,后归附曹操,拜军司马。从曹操征吕布、张绣、袁绍、昌豨(xī)等,以军功拜虎威将军、左将军等职。于禁治军严整,所得财物不入私囊,与张辽、乐进、张郃(hé)、徐晃号为名将。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被蜀军打败,投降关羽,辗转至孙吴。魏文帝时遣还,不久惭恨而死,谥厉侯。 湘关:三国吴孙权设置,今址待考。
[2]程普(?—215年):三国吴国将领。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唐山丰润区)人。初随孙坚征伐,镇压黄巾起义,大破董卓军。后帮助孙策占有江东,拜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孙策死后,与张昭等共同辅佐孙权,征讨四方。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周瑜分任左右督,在赤壁大败曹操。先后领江夏、南郡太守,迁荡寇将军。
[3]寤(wù):古同“悟”,理解,明白。
【译文】
关羽得到于禁等人的军队数万人,粮食不足,军队供应断绝,便擅自取用孙权存放在湘关的粮米。孙权闻知此事,便派兵袭击关羽。孙权准备任命征虏将军孙皎和吕蒙为左、右两路军队的大都督。吕蒙说:“如果您认为征虏将军有才能,就应任用他为统帅;如果认为我有才能,就应当任用我。昔日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部督,率兵攻打江陵,虽然事情由周瑜作决定,然而程普仗恃自己是老将,而且二人都是统帅,于是双方不和睦,几乎败坏国家大事,这正是现在要引以为戒的。”孙权醒悟,向吕蒙道歉说:“以你为统帅,可以任命孙皎做你的后援。”
【原文】
魏王操之出汉中也,使平寇将军徐晃屯宛,以助曹仁以攻羽[1]。孙权为笺与魏王操,请以讨羽自效[2]。及晃击败羽,羽遂撤围退,然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3]。
【注文】
[1]平寇将军:古代杂号将军名。三国魏置,掌征伐。 徐晃(?—227年):三国时魏国将领。字公明,河东杨县(山西洪洞东南)人。初为郡吏,随车骑将军杨奉镇压黄巾军,以功拜骑都尉。与杨奉保护汉献帝至洛阳,封都亭侯。东汉建安元年(196年)随曹操转战南北,屡立战功。官渡之战,徐晃率军截烧袁绍军粮车数千辆,迅速改变了曹、袁两军数月对峙中的力量对比,最终促使曹军胜利。渭南一战,徐晃在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南)秘密渡河,奇袭渭北,保证曹操取得关中。曹丕称帝,拜徐晃为右将军。徐晃治军严格,用兵灵活,深得曹氏父子赞誉。 宛(yuān):古县名。初为楚国宛郡治所。战国时一直是楚国冶炼铜铁、制造武器的中心城市之一。秦设南阳郡后,宛县仍是郡治,名称亦沿用未改,历经汉魏六朝。至隋初始改县名为南阳县。 曹仁(168—223年):三国时魏国将领。字子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堂弟。少好弓马弋猎,后随曹操起兵,为别部司马、厉锋校尉。从曹操攻陶谦、吕布、张绣,常为先锋,积功封都亭侯。后随曹操平定荆州刘表,任征南将军,屯兵江陵,以抗吴将周瑜。曹操讨马超,以曹仁行安西将军,督诸将拒守潼关。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拜征南将军,驻守樊城,与蜀将关羽相拒。他为将军法严整,数有战功。曹丕时,曹仁任大将军,封陈侯,三国魏黄初四年(223年)病卒。谥曰忠侯。
[2]笺:书札、奏记的一种,多见于上书皇后、太子、诸王。魏晋以后只称笺,有时上行于下也用笺。
[3]沔(miǎn)水:古代水名,即今汉水。北源出自今陕西留坝西,一名沮水者为沔;西源出自今陕西宁强北曰汉水,两水合流后通称沔水或汉水。
【译文】
魏王(曹操)出兵汉中时,派平寇将军徐晃屯驻宛城,来援助曹仁,以进攻关羽。孙权写信给魏王,请求允许他讨伐关羽,为朝廷效力。等到徐晃击败关羽,关羽于是撤围退走,然而关羽的船只据守沔水,通往襄阳的路隔绝不通。
【原文】
吕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1]。麋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及,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惧[2]。于是蒙令故骑都尉虞翻为书说仁,为陈成败,仁得书即降[3]。翻谓蒙曰:“此谲兵也,当将仁行,留兵备城[4]。”遂将仁至南郡。糜芳城守,蒙以仁示之,芳遂开门出降。蒙入江陵,释于禁之囚,得关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之,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5]。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6]。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
【注文】
[1]:一种大型的战船。 贾(gǔ)人:泛指商人。 兼行:加倍赶路。 屯候:犹斥候,哨兵。
[2]麋(mí)芳(生卒年不详):三国蜀国将领。字子方,东海朐(qú)县(今江苏连云港西南)。蜀安汉将军麋竺之弟。东汉建安初,曹操上表麋芳为彭城相,后归附刘备,为南郡太守,与前将军关羽共事。麋芳因关羽轻视自己而与关羽发生嫌隙。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在樊城(今湖北襄樊)进攻魏国征南将军曹仁时,因供给军资不足,听说关羽回来后要将他治罪,十分恐惧,投降吴国,加速了关羽的败亡。 傅士仁(生卒年不详):三国蜀国将领,后投降吴国。字君义,广阳(今北京房山区东北)人。本为关羽部下武将,负责镇守公安。吕蒙偷袭荆州时他和糜芳一同投降东吴,从此在吴国为官。
[3]骑都尉:古代官名。秦末汉初为统领骑兵武官,无固定职掌,不统兵时为侍卫武官。东汉名义上隶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魏晋时期与奉车都尉、驸马都尉并号“三都尉”,都是亲近侍从武官,多用做皇族、外戚的加官,六品。西晋末司马睿为晋王时,其府行参军、舍人悉委以此职。 虞翻(164—233年):三国时期吴国经学家。字仲翔,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年少好学,才高傲世。孙权任他为骑都尉,以直言上谏冒犯孙权,终于被流徙到交州(治今广东广州番禺区)。流放期间,依旧讲学不倦,弟子常数百人。
[4]谲(jué):欺诈,玩弄手段。
[5]干历:骚扰。
[6]存恤:慰问抚恤。 耆(qí)老:多指在地方上有身份地位的老年人。古称六十岁以上为耆。
【译文】
吕蒙到达寻阳,把精锐士卒都埋伏在大型战船之中,让百姓摇橹,士兵穿上商人衣服作掩护,昼夜兼程,将关羽设置在江边守望的官兵全都抓起来,所以关羽对吕蒙的行动一无所知。麋芳、傅士仁一向都不满意关羽轻视自己,关羽率兵在外,麋芳、傅士仁供应军用物资不能全部送到,关羽放言“回去后,应当治罪”,所以麋芳、傅士仁都感到非常恐惧。于是吕蒙命令原骑都尉虞翻写信游说傅士仁,为他指明利害得失,傅士仁得到虞翻书信后,便投降了。虞翻对吕蒙说:“这种隐秘的军事行动,应该带着傅士仁同行,留下军队守城。”于是带着傅士仁到达南郡。麋芳守城,吕蒙要傅士仁出来与他相见,麋芳于是开城出来投降。吕蒙到达江陵,把被囚的于禁释放,俘虏关羽手下将士及其家属,对他们都予以抚慰,同时向军中下令,不得骚扰百姓和向百姓索取财物。吕蒙还在早晨和晚间派亲信去慰问和抚恤老人,询问他们生活有什么困难,给病人送去医药,对饥寒者赐予衣服和粮食。关羽库存的财物和珍宝,全部封存起来,等候孙权前来处理。
【原文】
关羽闻南郡破,即走南还。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1]。会权至江陵,荆州将吏悉皆归附。
【注文】
[1]恙(yàng):病。
【译文】
关羽得知南郡失守后,立即向南撤回。关羽多次派使者与吕蒙联系,吕蒙每次都厚待关羽的使者,允许他在城中各处观览,向关羽部下亲属各家表示慰问,有人亲手写信托他带走,作为平安的证明。使者返回,关羽部属私下向他询问家中情况,都说家中平安,所受待遇超过平时,因此关羽的将士都无心再战了。正在此时,孙权到达江陵,荆州的文武官员都归顺他了。
【原文】
十一月,汉中王备所置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于逊[1]。逊请金、银、铜印以假授初附,击蜀将詹晏等及秭归大姓拥兵者,皆破降之,前后斩获、招纳凡数万计[2]。权以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屯夷陵,守峡口[3]。
【注文】
[1]宜都:古郡名。三国时刘备改临江郡置,治所在今湖北宜都。 樊友(生卒年不详):三国时蜀国宜都太守,生平事迹不详。 蛮夷: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南方少数民族。
[2]詹晏:为蜀国将军,生平事迹不详。 招纳:招引接纳。
[3]右护军:古代官名。东汉末年孙权置,掌辞讼。 镇西将军:古代杂号将军名。东汉置,掌帅兵镇守一方。三国也置,多授持节都督,出镇方面,二品,位在征西将军下,一般不与征西将军并置,并与镇东、镇南、镇北三将军合称四镇将军。其后晋、十六国、南北朝多沿置。 夷陵:古县名。西设汉置,治所在今湖北宜昌东南,三国吴改名西陵,公元222年,刘备率大军与东吴陆逊大战于此。唐移治今宜昌市。 峡口:即西陵峡口。在今湖北宜昌县西二十五里。
【译文】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一月,汉中王刘备委任的宜都太守樊友放弃郡城逃走,各城长官以及各少数部族的酋长都归降陆逊。陆逊请求以金、银、铜制的官印授予刚刚归附的官吏,并进攻刘备的将领詹晏等人和世居秭(zǐ)归、拥兵自重的大姓,将他们全部击溃,使他们归降,前后斩首、俘获以及招降之人数以万计。孙权任命陆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为娄侯,率兵驻扎夷陵,守卫峡口。
【原文】
关羽自知孤穷,乃西保麦城[1]。孙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才十余骑[2]。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3]。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于章乡,斩之,遂定荆州[4]。
【注文】
[1]麦城:在今湖北当阳东南四十四里两河镇境内。
[2]幡(fān)旗:旗帜,旌旗。
[3]朱然(182—249年):三国吴将。字义封,丹阳故鄣(今浙江安吉西北)人。本姓施,为朱治嗣子。少时与孙权同学书,关系很密切。历任余姚长、山阴令、折冲校尉、临川太守。主持修大坞及三关屯,与曹军在濡须对峙,以功拜偏将军。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随吕蒙征荆州,与潘璋一同擒关羽,迁昭武将军,封西安乡侯。吕蒙病重,推荐朱然代镇江陵。三国吴黄武初,与陆逊并力击破刘备,封北将军、永安侯。后魏将费真、张郃等攻江陵,围城六月余,不能取胜。由于朱然名震敌国,改封当阳侯,后拜左大司马、右军师。三国吴赤乌十二年(249年)卒。 径路:狭小的道路。
[4]司马:古代官名,相传商代始置。汉制,大将军营五部,部各置军司马一人。魏晋以后,刺史多带将军开府,置府僚,司马遂为军府之官。司马在将军之下,综理一府之事,参与军事计划。 马忠(生卒年不详):吴国将领潘璋手下的司马,曾在章乡擒获关羽父子,其余事迹不详。 章乡:一作漳乡。在今湖北当阳东北漳水北岸。
【译文】
关羽自知孤立困穷,便向西退守麦城。孙权派人诱降,关羽伪装投降,把幡旗做成人像立在城墙上,于是逃跑,士兵都解散溃逃,跟随他的只有十余名骑兵。孙权事先命令朱然、潘璋切断关羽的去路。十二月,潘璋手下的司马马忠在章乡擒获关羽及其子关平,将他们斩首,于是,孙权占据荆州。
关羽败走麦城路线图
【原文】
初,偏将军吴郡全琮上疏陈关羽可取之计,权恐事泄,寝而不答[1]。及已禽羽,权置酒公安,顾谓琮曰:“君前陈此,孤虽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2]。”于是封琮阳华亭侯[3]。
【注文】
[1]吴郡:古郡名。汉初以会(kuài)稽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所以也称吴郡。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浙江以西置,属扬州,治所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相当今江苏、上海长江以南,大茅山以东,浙江长兴、湖州市、天目山以东,与建德市以下的钱塘江两岸。三国吴后辖境逐渐缩小。 全琮(cónɡ)(?—249年):三国时吴将。字子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时乐善好施,闻名远近。孙权重其为人,授以奋威校尉,率军驻扎在牛渚,迁偏将军。三国吴黄武初,随吕范与魏军激战江中,斩魏将尹卢,以功迁绥南将军,封钱塘侯,任九江太守。三国吴黄龙元年(229年),迁卫将军、左护军、徐州牧。三国吴嘉禾二年(233年),督步骑五万征讨六安。赤乌时,官至大司马、左军师。 寝:搁置。
[2]孤:封建王侯的自称。
[3]亭侯:古代爵位名。东汉制,列侯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亭侯以亭为食邑,为侯爵中最低的一级。魏晋与南朝宋沿置,齐制不详。梁陈亦置亭侯,与乡侯秩均为八品。
【译文】
当初,偏将军吴郡人全琮向孙权上书,陈述进攻关羽的策略,孙权担心事情泄露,将其奏疏搁置一旁而未作答复。等到擒获关羽以后,孙权在公安摆酒宴,看着全琮说:“你先前陈述进攻关羽的策略,我虽然没有答复,但今天取得的胜利,也有你的功劳。”于是封全琮为阳华亭侯。
【原文】
魏文帝黄初二年六月,汉主耻关羽之没,将击孙权[1]。翊军将军赵云曰:“国贼,曹操,非孙权也[2]。若先灭魏,则权自服。今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3]。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群臣谏者甚众,汉主皆不听。广汉处士秦宓陈天时必无利,坐下狱幽闭,然后贷出[4]。
【注文】
[1]魏文帝(187—226年):即曹丕,三国魏国创建者,公元220年至226年在位。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任五官中郎将,为丞相副。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为魏王太子。曹操死,袭魏王,继任丞相。以陈群为尚书,立九品官人法,改革选举。东汉延康元年(220年)十月,代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改元黄初。曾三次征吴无功,卒谥文帝,庙号世祖。善文学,与曹操、曹植并称“三曹”。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黄初是三国魏文帝曹丕年号,自公元220年至226年,共七年。
[2]翊(yì)军将军:古代杂号将军名。东汉末年刘备置,掌征伐或驻守。三国蜀、十六国成汉沿之,北齐时从二品。 赵云(?—229年):三国时蜀汉将领。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战著称,初为公孙瓒部将,后归刘备。曹操在当阳长坂击败刘备,他力战保护甘夫人,抱刘备幼子刘禅杀出重围。不久跟从刘备取成都、定益州,历任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三国蜀汉建兴六年(228年),随诸葛亮出汉中,不久失利退回,七年后因病去世,谥“顺平侯”。
[3]关中:古地区名。秦都咸阳,汉都长安,因而称函谷关以西为关中,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的陕西。有时又泛指战国末期秦的故地,包括秦岭以南的汉中、巴蜀在内,有时甚至包括陇西。 河、渭:河,又称大河、河水,古“四渎”之一,即今黄河。黄河中、上游变化较小,唯自河南武陟(zhì)县以下历代变迁较大,原由今河北东北入海,后渐南移,金以后改由今苏北夺淮入海,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在今河南兰考县铜瓦厢决口,形成现在的河道。渭,即渭河,发源于甘肃,流经陕西入黄河。 关东:秦、汉、唐等王朝定都今陕西,因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今河南、山东等地为“关东”。 义士:旧指忠义之士。 裹粮:携带粮食,以备远行。 师:天子的军队,也指仁义之师。
[4]广汉:古郡名。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分巴、蜀二郡而置,治所乘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移治涪(fú)县(今四川绵阳),又治洛(luò)县(今四川广汉)。辖境相当今四川涪江、沱江、西汉水流域和白龙江下游、嘉陵江上游地区。 处士:古时称有才德而隐居不做官的人,后世泛指没做过官的读书人。 秦宓(mì)(?—226年):三国蜀国官吏。字子敕,广汉绵竹(今四川德阳北)人。少有才学,而不愿意做官。刘备平定益州,任从事祭酒。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年)以天时不利反对征吴,下狱,后被释放。三国蜀汉建兴二年(224年),蜀相诸葛亮任为别驾,不久拜左中郎将、长水校尉,迁大司农。善于文辩,答对敏捷,辞义雅美。 幽闭:囚禁、关押。 贷:宽恕。
【译文】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六月,汉王(刘备)为关羽的被杀深感耻辱,准备进攻孙权。翊军将军赵云说:“国贼是曹操,而不是孙权。如果先灭掉曹魏,则孙权自然归服。如今曹操虽然已经死去,他的儿子曹丕篡夺盗取汉朝的皇位,我们应当顺应民心,尽早夺取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利于征讨凶顽的叛逆,函谷关以东的义士,一定会自带军粮,驱策战马迎接陛下的正义之师。我们不应置曹魏而不顾,先和孙权开战。两国战事一开,不可能很快结束,这不是上策。”大臣中劝谏的人很多,但汉王都不同意。广汉处士秦宓上书,陈述天时对出兵肯定不利,因而被治罪入狱关押,后来才被赦免。
【原文】
初,车骑将军张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礼君子而不恤军人[1]。汉主常戒飞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楇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2]。”飞犹不悛[3]。汉主将伐孙权,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以其首顺流奔孙权[4]。汉主闻飞营都督有表,曰:“噫,飞死矣!”
【注文】
[1]车骑将军:古代官名。西汉开始设置,位次上卿,金印紫授。后为高级武官称号,位次大将军,且文官辅政者也加此衔,东汉权势尤重。魏晋南北朝多沿置,隋朝车骑将军属骠骑府,唐代废。
[2]楇(kuǎ):击。 健儿:古代对军中勇士的称谓。
[3]悛(quān):悔改。
[4]阆(làng)中:位于嘉陵江上游,是巴蜀通往关中的门户。西周至春秋时期巴国四国都之一。三国时刘备定益州后,令张飞驻守阆中。 江州:古县名。本巴国都,秦置县,汉为巴郡治所,治所在今重庆市区。 张达、范强:三国时蜀国将军张飞部将。刘备伐吴时,张飞应当率兵万人自阆中出发。临出发之前,张达与范强杀死张飞,带着他的首级投奔孙权。
【译文】
当初,车骑将军张飞英勇善战、雄壮威武仅次于关羽,关羽关爱士兵,对士大夫却很傲慢,而张飞则对士大夫彬彬有礼,却不关爱士兵。汉王(刘备)经常劝告张飞说:“你刑罚过于严厉,杀人太多,又每天鞭打士兵,还把那些受过鞭打的人留在自己身边,这是招致杀身之祸的做法。”但张飞还是不悔改。汉王将要讨伐孙权,张飞应当率兵一万人从阆中出发,在江州与大军会合。发兵之际,张飞的帐下将领张达、范强杀死张飞,二人带着张飞的首级,沿着长江顺流而下,投降了孙权。汉王听说张飞军营的都督有表上奏,便说:“哎呀,张飞死了!”
【原文】
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1]。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2]。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3]。
【注文】
[1]陈寿(233—297年):晋朝史学家。字承祚(zuò),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曾任蜀汉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西晋建立后历仕佐著作郎、巴西郡中正、阳平令、著作郎、治书侍御史。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吴灭后,他搜集魏、蜀、吴史料,约经十年,撰成《三国志》六十五卷。另外还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
[2]严颜(生卒年不详):三国吴国将领。临江(今重庆忠县)人,益州牧刘璋任为巴郡太守。严颜认为刘璋迎刘备入蜀,是“放虎自卫”,率众拒守。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江州被张飞等攻破,严颜被擒。张飞恼怒他的拒战,要将其斩首,而严颜神色不变,张飞将他释放,作为宾客。 国士:国中才能出众的人。
[3]理数:指数的变化所具有的逻辑性,理与数是统一的。
【译文】
(晋代史家)陈寿评论说:关羽、张飞都被称作万人无敌,是当世的虎将。关羽报恩曹操,张飞义释严颜,都有国士豪杰的风度。但关羽刚愎自用,自恃才智勇力而骄傲自大,张飞性情暴虐,对属下不施恩惠,两人都因为自身的短处而失败丧命,这是合乎命理定数的。
【原文】
秋七月,汉主自率诸军击孙权,权遣使求和于汉。南郡太守诸葛瑾遗汉主笺曰:“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1]?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矣[2]。”汉主不听。时或言瑾别遣亲人与汉主相闻者,权曰:“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3]。”然谤言流闻于外,陆逊表明瑾必无此,宜有以散其意。权报曰:“子瑜与孤从事积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4]。其为人非道不行,非义不言。玄德昔遣孔明至吴,孤尝语子瑜曰:‘卿与孔明同产,且弟随兄,于义为顺,何以不留孔明[5]?孔明若留从卿者,孤当以书解玄德,意自随人耳。’子瑜答孤曰:‘弟亮已失身于人,委质定分,义无二心[6]。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也。’其言足贯神明,今岂当有此乎?前得妄语文疏,即封示子瑜,并手笔与之。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间[7]。知卿意至,辄封来表以示子瑜,使知卿意。”
【注文】
[1]陛下:陛,宫殿的台阶;陛下,本指群臣列于阶下,后借做帝王的尊称。 先帝:历代先皇帝简称,指已去世的前朝皇帝。
[2]反掌:指反手,比喻事情容易办到。
[3]子瑜:诸葛瑾的字,三国吴国将领。
[4]积年:多年,连年。
[5]玄德:指刘备,玄德为刘备的字。 孔明:指诸葛亮,孔明为诸葛亮的字。
[6]委质:人臣拜见人君时的一种礼节,即下拜。后引申为归顺,寄身。 定分:宿命论的说法,指天定的名分和职分。
[7]文疏:即公文,奏章。 神交:精神之交,指以道义相交,推心置腹。
【译文】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秋季七月,汉王(刘备)亲自率领各路大军,出击孙权,孙权派遣使臣向蜀国求和。南郡太守诸葛瑾写信给汉王,说:“陛下您认为自己和关羽的感情,与先帝相比,哪个更亲密?荆州大小与全国相比,哪个更大?都应当仇恨的话,哪个应当在先,哪个应当在后?如果明白这一定数,应当何去何从就易如反掌。”汉王根本不听。当时有人传言,诸葛瑾另派遣亲信和汉王互通消息,孙权说:“我和诸葛瑾有生死不易的君臣誓言,他不会背叛我,如同我不会背叛他一样。”然而流言诽谤之语仍然四处传播,陆逊上表认为诸葛瑾肯定不会做那种事,但是应当有所表示,以解除他心中的顾虑。孙权回复说:“诸葛瑾和我共事多年,恩情如同骨肉一般,互相了解非常深。他的为人处世,不符合道义的事情不做,不符合道义的话不说。昔日刘备派遣诸葛亮到东吴,我曾经对诸葛瑾说:‘你与诸葛亮是同胞兄弟,而且弟弟顺从兄长,才符合礼义,为何不把诸葛亮留下呢?如果诸葛亮留下和你在一起,我当会写信给刘备解释,我想他会随从诸葛亮的心愿。’诸葛瑾回答说:‘我弟弟诸葛亮失于算计,已经为刘备效力,双方君臣名分已经确定,按照礼义不应再有二心。弟弟诸葛亮不留在东吴,正如同诸葛瑾不去投降刘备,是同一个道理。’他的话足以贯通神明,现今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情?之前我收到对他妄语诽谤的奏疏,立即封存送给诸葛瑾,并亲笔写上批示。我和诸葛瑾可以说是推心置腹的神交,不是外人的流言所能离间的。我清楚你的至诚心意,立即将你的上疏封好,送给诸葛瑾,让他了解你的心意。”
【原文】
汉主遣将军吴班、冯习攻破权将李异、刘阿等于巫,进军秭归,兵四万余人[1]。武陵蛮夷皆遣使往请兵,权以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督将军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2]。
【注文】
[1]吴班(生卒年不详):三国时蜀将。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与冯习在巫县攻破吴军,进兵秭(zǐ)归,后陆逊派五万军队抵御。 冯习(?—222年):三国时蜀汉将领。字休元,南郡(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人。自荆州随刘备入蜀。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年)随刘备征吴,统率诸军,出兵三峡。与吴班在巫县打败吴将李异、刘阿,进军秭归。次年,任前军大督,与吴军对峙,半年不能决战。后吴督陆逊火攻蜀营,冯习奔夷陵率军救援刘备,遭吴兵堵截,奋力不逃脱,死于乱军之中。 李异、刘阿:三国时期孙权手下将领,猇(xiāo)亭之战中曾在巫县被蜀将吴班、冯习打败,其他事迹不详。 巫:古县名。秦朝设置,治所在今重庆巫山。
[2]假节:大臣出使或出巡时所持的节杖、凭证、信物。汉朝使臣持节出巡或出使完毕则收回其“节”,称“假节”,意为临时持节。到三国时期长官无论在内秉政还是在外掌军,都“假节”,而且是长期性的而不是临时性的,成为象征地位高低的政治待遇。晋朝地方军事长官都督、监军、督军三级,各又分使持节、持节、假节三等。都督之使持节者,可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吏;持节者只可杀无官职的人,假节者只能杀战时犯军令之人。南北朝沿袭此制。 宋谦(生卒年不详):三国时吴将领。初随孙策平东南。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随孙权攻打合肥,被曹操部将张辽阻击,与徐盛等人被打败。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为大都督陆逊部将,随陆逊抗拒刘备,进攻蜀国五屯,全被击破,并斩杀蜀国将领,刘备败走,遂上表乞求进攻驻扎在白帝城的刘备,陆逊为防备魏国攻击,劝阻孙权,未纳其主张。 韩当(?—226年):三国吴国将领。字义公,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西)人,习弓马,有臂力。初从孙坚征伐,陷敌擒虏,为别部司马。后随孙策东渡,迁先登校尉,讨伐刘勋,打败黄祖,攻鄱阳(今江西鄱阳东北),领乐安长,山越族无不畏惧服从。后与周瑜等在赤壁打败曹操,又与吕蒙袭取南郡(治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迁偏将军,领永昌太守。夷陵之战,与朱然一起攻击涿乡蜀军,大获全胜,以功徙威烈将军,封都亭侯。曹真攻南郡,他率众同心固守。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迁昭武将军,领冠军太守,加都督之号。不久病死。 徐盛(生卒年不详):三国时吴将。字文向,琅邪莒(今山东莒县)人。汉末动乱,客居吴地,以勇气闻名。孙权以徐盛为别部司马,驻守柴桑,抗拒黄祖,屡立战功,累迁中郎将。后任建武将军,封都亭侯,领庐江太守,刘备屯军西陵,徐盛攻取诸寨,有战功。又在洞口抗拒曹休,以少御多,敌不能克。后迁安东将军,更封芜湖侯。黄武年间卒。 鲜于丹(生卒年不详):三国时吴国将领。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袭击荆州,大都督吕蒙派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人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刘备为夺回荆州进攻吴国,大都督陆逊派朱然、潘璋、鲜于丹等人率五万兵马抗拒。 孙桓(生卒年不详):三国时吴将。字叔武,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孙河之子。二十五岁拜安东中郎将,与陆逊共拒刘备于猇(xiāo)亭,孙桓奋命搏击,以骁勇闻名,以功拜建武将军,封丹徒侯。后督牛渚,督修横江坞,卒。
【译文】
汉王(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在巫县击溃孙权手下将领李异、刘阿等人,率兵四万余人,向秭归进军。武陵的各部蛮夷都派使者请求派兵前往助阵。孙权派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手持朝廷符节,督率将军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人,统兵五万,来抵挡蜀国的军队。
【原文】
初,帝诏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孙权否?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侍中刘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有余[1]。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矣。”
【注文】
[1]侍中:入侍于天子的一种近臣。“中”指宫廷之内,凡侍中都可出入禁廷,接近皇帝。汉武帝后侍中参与朝政,外戚进行辅政也都被加以侍中衔。 刘晔(yè)(?—234年):三国时魏国大臣。字子扬,淮南成德(今安徽寿县东南)人,汉宗室之后。东汉末避乱,率部曲随庐江太守刘勋。刘勋失败后归曹操,为司空仓曹掾。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随曹操征张鲁,迁行军长史兼领军。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为侍中,赐爵关内侯。魏明帝时,很受器重,封东亭侯,拜太中大夫。人称刘晔善于揣摩上意,魏明帝考验后属实,从此疏远他。刘晔于是发狂,出为大鸿胪,忧郁而死。
【译文】
当初,魏文帝给群臣下诏,要大家分析:刘备是否会为关羽报仇,进攻孙权?大家都议论说:“蜀国是小国罢了,名将唯有关羽一人,他战败身亡,军队被消灭,国内处在担忧和恐惧之中,没有理由再出兵了。”只有侍中刘晔说:“蜀国虽然地界狭小,国力弱小,但刘备的图谋是依靠威武来加强自己的力量,势必要以兵力众多,来表明蜀国力量强大有余。况且关羽和刘备,名义上是君臣,恩情却如同父子,关羽被杀,不能出兵为他报仇,也不符合善始善终的礼义名分。”
【原文】
三年春二月,汉主自秭归将进击吴,治中从事黄权谏曰:“吴人悍战,而水军沿流,进易退难[1]。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2]。”汉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使督江北诸军,自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3]。吴将皆欲迎击之,陆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4]。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逐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敝耳。”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
【注文】
[1]治中从事:古代官名。汉朝设置,也简称治中,为州佐吏。在司隶校尉则称功曹从事,在其他十二州则称治中从事,掌州选署及文书案卷众事。 黄权(?—240年):三国时蜀国将领。字公衡,巴西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本为益州牧刘璋主簿,因劝谏刘璋不要迎接刘备入蜀,被贬为广汉长。刘备袭取益州,他闭门坚守,刘璋投降后才出来投降,后任治中从事。刘备称帝,任镇北将军,在江北防备魏国。刘备在彝陵战败,归路被吴军切断,于是率军投降魏国。曹丕任他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其子黄崇留蜀,随卫将军诸葛瞻抗拒魏军,战死于绵竹。
[2]先驱:前行开路,也指先锋,前导。
[3]镇北将军:古代官名。东汉建安间置,三国魏时,位列东、西、南、北四镇将军,多授持节都督,出镇方面,魏晋及南北朝前期权势甚重。三国魏定为二品,晋、南朝宋改为三品,如持节,进为二品。 猇(xiāo)亭:在今湖北宜昌东南长江北岸猇亭镇。
[4]奖厉:劝勉,勉励。“厉”同“励”。
【译文】
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春季二月,汉王(刘备)从秭归将要出兵进攻吴国。治中从事黄权劝谏说:“吴人骁悍善战,而我们的水军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前进容易,撤退困难。请陛下任命我率军为前锋,来抵挡敌寇,陛下应该在后方为我军坐镇。”汉王没有采纳这一意见,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让他统领长江以北的各路蜀军,而刘备亲自率领诸位将士,从长江南岸翻山越岭向吴国进发,在夷道县猇亭驻扎军队。吴国将领都请求出兵迎战,陆逊说:“刘备率领全军沿着长江东下,锐气正盛,而且凭借高山,坚守险要之处,我军很难向他们发起一举成功的进攻。即使将他们一举攻下,还是很难完全将他们击败;如果攻击不利,将损伤我们的军事大势,绝非小小的失误而已。目前,我们只有褒奖和激励将士,广泛采纳和实施破敌制胜的策略,静观形势变化。如果这一带为平原旷野,我们还要担心有到处流动互相角逐的困扰,如今蜀军沿着山岭部署进兵,不但兵力无法展开,反而会因为在树木乱石之中行进,使自己精疲力竭,我们慢慢等他们的弊端暴露出来,再加以攻击。”各位将领仍不能理解,认为陆逊惧怕刘备大军,各人都怀有愤恨怨怒之情。
【原文】
夏五月,汉人自巫峡建平连营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以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督,自正月与吴相拒,至六月不决[1]。汉主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吴将帅皆欲击之,陆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汉主知其计不行,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2]。”逊上疏于吴王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3]。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安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材,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无可忧者[4]。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5]。”
【注文】
[1]巫峡:在湖北巴东县与四川巫山县交界处,因巫山得名,为长江三峡之一。 建平:古郡名。三国吴置,治所在巫县(今重庆巫山北),辖境相当于今重庆巫山,湖北、秭(zǐ)归、巴东、兴山、利川、宣恩、咸丰恩施、建始等地。 大督:大都督的省称,第一品,不常置。 张南(?—222年):三国时蜀汉将领。字文进,荆州人。随刘备入蜀,为校尉。后领兵随刘备征东吴,任副将、前部先锋、前部都督,在夷陵围困吴将孙桓。吴督陆逊火烧蜀营,刘备败走白帝城,张南与冯习前去救援,死于乱军之中。 前部督:古代官名。东汉末年孙权置,为征伐时的前部长官。
[2]巧故:虚伪,狡诈。
[3]关限:疆域的界限。
[4]干:触犯、冒犯。 天常:人世的常道,天理。 窟穴:洞穴。 威灵:威势,声威。
[5]高枕:垫高了枕头安稳地睡觉。比喻平安无事,无所忧虑。
【译文】
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夏季五月,蜀军从巫峡建平扎营,直到夷陵地界,设立数十座营盘,以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督,从正月开始与吴军对峙,直到六月仍然没有进行决战。汉王(刘备)命令吴班率领数千人,在平地扎营。吴国将领都要求出击蜀军,陆逊说:“这一定有诡诈,我们暂且观察,按兵不动。”汉王见计谋无法实现,只好率领八千伏兵,从山谷中撤出来。陆逊说:“我之所以没有听从诸位的建议,进攻吴班,就是因为我估计里面一定有机巧的缘故。”陆逊向吴王(孙权)上书说:“夷陵是军事要地,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隘,虽然容易得到,也容易再度失守。失去夷陵,不仅仅是损失了一个郡的土地,就连荆州的安危也令人担忧。今日争夺夷陵,一定要取得彻底胜利。刘备违背天理常情,不安守自己的巢穴,却胆敢自己送上门来找死,臣下虽然无能,凭借大王的声威,名正言顺地讨伐逆师,大败敌军就在眼前,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我当初担心刘备会水陆并进,现在他却舍去水路不走,从陆路进兵,随处安营扎寨,观察他的军事部署,一定不会再有什么变化。希望至尊的大王高枕而卧,不必把这件事挂记在心上。”
猇亭之战示意图
【原文】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1]。”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2]。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3]。汉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4]。
【注文】
[1]干(ɡān):触犯,冒犯,冲犯。 掎(jǐ)角:指分兵夹击或牵制敌人。
[2]敕(chì):告诫。
[3]沙摩柯(?—222年):三国时期五溪蛮夷首领。三国蜀汉章武初年,刘备亲自领兵进攻孙权,以金锦爵赏引诱沙摩柯助战。三国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吴大都督陆逊以火攻击败刘备,率诸军追杀,沙摩柯战败而死。
[4]杜路(生卒年不详):三国蜀将。刘备夷陵之战大败,他因穷苦被逼无奈而投降吴国。 刘宁(生卒年不详):三国时蜀国将领。随刘备进攻吴国,蜀军败于夷陵,刘宁穷苦无奈投降吴国。
【译文】
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闰六月,陆逊将要对蜀军发动进攻,诸位将领都说:“发动进攻,应当在刘备立足未稳之时,如今蜀军已经深入五六百里,与我们对峙七八个月,占据险要之地,且防守加强,现在进攻肯定不会顺利。”陆逊说:“刘备老奸巨猾,曾经历诸多变故动荡,蜀军刚刚集结之时,他思虑周详,我们不能冒犯他。如今蜀军驻扎已久,却找不到乘机进攻的时机,将士疲惫,心情沮丧,再也无计可施。现在正是分兵夹击他们的好机会。”于是下令先向蜀军的一个营垒发动攻击,战斗失利,将领们都说:“白白损兵折将罢了!”陆逊说:“我已知道破敌之策。”于是命令战士每人手持一束茅草,用火攻之策进攻,取得胜利。一处成功,又乘势率领各路兵马全面出击,斩杀蜀将张南、冯习和胡人酋长沙摩柯等人,总共攻破蜀军营垒四十余座。蜀将杜路、刘宁走投无路,只得向吴军请求投降。
【原文】
汉主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1]。汉主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2]。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塞江而下。汉主大惭恚,曰:“吾乃为陆逊所折辱,岂非天邪[3]!”将军义阳傅肜为后殿,兵众尽死,肜气益烈[4]。吴人谕之使降,肜骂曰:“吴狗,安有汉将军而降者!”遂死之。从事祭酒程畿溯江而退,众曰:“后追将至,宜解舫轻行[5]。”畿曰:“吾在军,未习为敌之走也。”亦死之。
【注文】
[1]马鞍山:山名。在今湖北襄樊西南。 蹙(cù):收缩。 土崩瓦解:如土崩塌,瓦分解一般。瓦解:制瓦时先把陶土制成圆筒形,分解为四,即成瓦,比喻事物的分裂,彻底溃败,不可收拾。
[2]遁(dùn):逃避,躲闪。 铙(náo):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比钹(bó)大。 铠(kǎi):古代的战衣,可以保护身体。
[3]惭恚(huì):羞惭怨恨,羞惭愤怒。
[4]傅肜(róng):三国蜀汉将领。义阳(今河南信阳西北)人,官至将军。随刘备攻吴,在猇(xiāo)亭被吴军陆逊打败,刘备败走,傅肜断后拒战,兵败战死。
[5]从事祭酒:古代官名。东汉末年置,为州府属吏,无固定人数,地位尊显,多以年高博学者为之。汉末蜀益州、荆州也置。 程畿(jī)(?—222年):字季然,东汉末年巴西阆中(今四川阆中)人,三国时蜀国从事祭酒。随刘备攻吴,蜀军在猇亭被吴军陆逊打败,沿江而退,部众劝他乘方舟快走,程畿认为打仗从未学习过逃亡,后战死。 溯(sù)江: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舫(fǎng):并连起来的两船。
【译文】
汉王(刘备)登上马鞍山,围绕自己部署军队,陆逊督促各军四面围攻,紧缩包围,蜀军土崩瓦解,死伤一万多人。汉王连夜逃走,驿站士兵亲自焚烧铙钹铠甲断后,以阻挡吴军追击,汉王才得以逃入白帝城。蜀军的船只、器械、水陆军用物资,一时丧失殆尽,蜀军的尸体塞满长江江面,顺流而下。汉王非常惭愧愤怒,说:“我被陆逊羞辱,难道是天意吗?”将军义阳人傅肜掩护蜀军撤退,部下全部战死,他却愈战愈勇,吴军劝他投降,他大骂说:“吴狗,哪有大汉将军会投降的!”终于血战而死。从事祭酒程畿逆长江乘船退却,部下说:“后面追兵紧迫,应把连结方舟的两船拆开,轻舟撤退。”程畿说:“我从军以来,还没有学过如何逃跑。”也战死了。
【原文】
初,吴安东中郎将孙桓别击汉前锋于夷道,为汉所围,求救于陆逊[1]。逊曰:“未可。”诸将曰:“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救[2]?”逊曰:“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及方略大施,汉果奔溃。桓后见逊曰:“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
【注文】
[1]安东中郎将:古代杂号将军名。三国吴置,掌征伐或镇守。 夷道:即夷道县,今湖北宜都。因县城濒临清江,而清江古称夷水,因此得名。
[2]公族:帝王或诸侯的同族。
【译文】
当初,吴安东中郎将孙桓,另外率军在夷道县抗击蜀军前锋,被蜀军包围,向陆逊求援,陆逊说:“不可以。”将领们说:“孙将军是大王的同族,如今被围受困,为什么不派兵救援?”陆逊答道:“孙将军深得军心,城池坚固,军粮充足,不必担忧。我的计划成功之后,我们不救孙将军,对孙将军的包围也会自行解除。”等到陆逊的计划大获成功,包围孙桓的蜀军果然溃败逃走。后来,孙桓见到陆逊说:“最初确实埋怨你不来救援,现在事情已经明朗,才知道你调度有方。”
【原文】
初,逊为大都督,诸将或讨逆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1]。逊按剑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翦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何也[2]?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3]。各在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也。”及至破备,计多出逊,诸将乃服。吴王闻之曰:“公何以初不启诸将违节度者邪[4]?”对曰:“受恩深重,此诸将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皆国家所当与共克定大事者,臣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5]。”王大笑称善,加逊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6]。
【注文】
[1]公室:指君主之家,王室。 矜恃:高傲自负。
[2]荷:肩负。 辑睦:和睦,团结。
[3]仆:旧时男子谦称自己。 忍辱负重:能忍受屈辱,而肩负重任。
[4]启:文体名,奏疏的另一类。魏晋间开始应用,既用来上书言事,又用以谦逊爵位或谢恩,篇幅短小而富于文采,此外还用于亲朋间的书信往来。此处指报告,陈述。
[5]爪牙:动物的牙和爪,攻击和防卫的工具,比喻武士。 相如:即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人。原为宦者令舍人,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和氏璧,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蔺相如奉使赴秦,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公元前279年,秦、赵在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会盟。相如随侍赵孝成王,面斥强秦,不辱国体,以功封为上卿。位列廉颇之上,招致廉颇的妒忌。但蔺相如能以国家利益为上,容忍谦让,终于使廉颇悔悟,登门负荆请罪,二人结为刎颈之交。 寇恂(xún)(?—36年):东汉初将领。字子翼,上谷昌平(今北京昌平区东南)人。出身望族,最初任郡功曹,被太守耿况重用。王莽新朝覆灭后,寇恂归附光武帝刘秀,被封为偏将军,号承义侯。刘秀收河内,寇恂出任河内太守,代行大将军事,转输军需为得力。东汉建武元年(25年),与冯异联合作战,战胜刘玄部将苏茂。次年,因故受牵连而免官,后又任颍(yǐnɡ)川太守,封雍奴侯。东汉建武三年(27年),迁任汝南太守。在任修建学校,亲授生徒,很有政绩。建武七年(31年),代朱浮为执金吾。随从刘秀征陇西,迫使隗(wěi)嚣部将高峻投降。死后谥“威侯”。
[6]辅国将军:古代将军名号。东汉建安元年(196年)置,三国、两晋沿置。魏、晋都是三品。十六国后秦、后凉、北凉亦置。 荆州牧:荆州的最高长官。牧:古代官名。一州之长。西汉时设,不常置;东汉三国时地位提高,位在郡守、刺史之上,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译文】
当初,陆逊被任命为大都督,部下将领有的是讨逆将军孙策的旧将,有的是孙权的同族或亲戚,各自骄傲矜持,不服从调遣指挥。陆逊手按宝剑说:“刘备是天下闻名,曹操都畏惧他,如今亲率大军侵入我国边境,是我军的强劲对手。诸位都受过国恩,应该团结和睦,齐心合力剪除强敌,以报国家,但你们却不服从指挥,究竟为什么呢?陆逊虽是一介书生,却是受命于主上。主上之所以委屈诸位让你们听从我指挥,是因为我有一点可以称道,那就是可以忍辱负重。大家各有职守,岂能推辞?军队有军法,不可违犯!”等到大败刘备,计谋多出自陆逊,各位将领才从心底佩服。吴王听说这些事情以后,对陆逊说:“将军当初为何不向我禀报那些违抗节制调度的将领?”陆逊回答说:“我受主公恩遇深重,而诸将有的是陛下心腹爱将,有的是卫国武士,有的是国家功臣,都是国家依赖共同成就大业的人。我仰慕蔺相如、寇恂以国事为重,谦虚恭让的做法,以有利于国家大事。”吴王大笑,倍加赞赏,加封陆逊辅国将军,兼任荆州牧,改封江陵侯。
【原文】
初,诸葛亮与尚书令法正好尚不同,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1]。及汉主伐吴而败,时正已卒,亮叹曰:“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就使东行,必不倾危矣[2]。”汉主在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吴王以问陆逊,逊与朱然、骆统上言曰:“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3]。”
【注文】
[1]尚书令:古代官名。秦朝始置尚书令,汉朝沿置,本为少府署官,掌章奏文书,汉武帝后职权渐重,到东汉政务皆归尚书,尚书令成为总揽政令的长官。魏晋以后,尚书令成为实际的宰相。 法正(176—220年):三国时刘备谋士。字孝直,右扶风郿县(今陕西眉县东)人。东汉建安初,依附刘璋,奉命邀请刘备入蜀抗拒张鲁。他献策给刘备,劝其伺机取蜀。刘备得益州,以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后刘备又采用其策,进兵汉中,运筹谋划,斩曹操大将夏侯渊。刘备立为汉中王,以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 奇正:古代军事兵法上的一对术语。“奇”与“正”相对,奇即指新奇,不寻常;正则指正规、正常。
[2]倾危:倾斜危险,倾覆。
[3]骆统(193—228年):三国时吴国将领。字公绪,会稽乌伤(今浙江义乌)人。二十岁试为乌程相,有惠政,孙权召为功曹。后出为建州中郎将,代凌统卒领军。随陆逊在宜都打败蜀军,迁偏将军。三国吴黄武初,与严圭共破中州曹军,因功封新阳亭侯,迁濡须督。
【译文】
当初,诸葛亮和尚书令法正爱好崇尚不同,但是二人都以公正的义理为重,诸葛亮对法正智谋每每称奇。汉王攻吴惨败时,法正已经去世,诸葛亮感叹说:“如果法正在世,一定能阻止主公东下进攻吴国,即使东进,也必然不会倾覆危难。”汉王逃到白帝城,吴将徐盛、潘璋、宋谦等人争相上表说:“刘备一定能够生擒,请求再次进兵。”吴王问陆逊怎么办,陆逊和朱然、骆统上书说:“曹丕正大量调集军队,表面上宣称帮助我们讨伐刘备,实际上包藏祸心,请您下令全军退回。”
【原文】
初,帝闻汉兵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1]。孙权上事令至矣。”后七日,吴破汉书到。
【注文】
[1]苞:草木茂盛。 原隰(xí):平原与洼地,泛指原野。高而广平之地称原,低下而常有积水之地曰隰。
【译文】
当初,魏文帝听说蜀军树立木栅扎营,相连七百余里,对大臣们说:“刘备不懂军事,哪有连营七百里的,这样可以拒敌人吗?‘在杂草丛生、地势平坦、潮湿低洼、艰险阻塞之处安营之军,一定被敌人擒获’,这是兵家大忌。孙权报捷的上奏,很快就到。”仅过七天,吴军攻破蜀军的捷报就送到了。
【原文】
冬十一月,吴王使太中大夫郑泉聘于汉,汉太中大夫宗玮报之,吴汉复通[1]。
【注文】
[1]太中大夫:古代官名。秦制,郎中令属官有太中大夫,与中大夫、谏大夫共同参与议论政事,其地位高于中大夫。两汉沿置,属光禄勋。西汉无固定员额,秩比一千石,东汉定员二十人,秩千石。魏晋以后无固定员额,无具体职事,禄赐与卿同。 郑泉(生卒年不详):三国吴国官吏。字文渊,陈郡(今河南淮阳)人,孙权时曾官郎中、太中大夫。吴蜀夷陵之战后,郑泉奉孙权之命出使蜀汉,与蜀国重建联盟。 宗玮(生卒年不详):三国时蜀汉的太中大夫,吴国遣使通好,宗玮为蜀使节回报。 聘:聘问。古时国家之间遣使访问。
【译文】
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冬季十一月,吴王派太中大夫郑泉至蜀汉聘问,蜀汉派太中大夫宗玮至吴国回访,吴蜀之间又恢复关系。
【原文】
四年夏四月癸巳,汉主殂于永安。五月,太子禅即位[1]。秋八月,汉尚书义阳邓芝言于诸葛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即尊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2]。”亮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3]。”乃遣芝以中郎将修好于吴[4]。冬十月,芝至吴,时吴王犹未与魏绝,狐疑,不时见芝[5]。芝乃自表请见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吴王见之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耳[6]。”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7]。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8]。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吴王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9]。”遂绝魏,专与汉连和。
【注文】
[1]殂(cú):死亡。 永安:古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县地。原名鱼复县,三国蜀汉章武二年(222年)改为永安。刘备伐吴兵败,卒于永安宫。 太子: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帝王之子。 禅:即刘禅(207—271年),三国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字阿斗,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刘备之子。公元223年至263年在位。初由丞相诸葛亮辅政,诸葛亮死后,他信用宦官黄皓,朝政日趋腐败。三国蜀汉炎兴元年(263年),魏军进逼成都,刘禅出降,后被封为安乐公。 即位:开始做帝王或诸侯。
[2]尚书:古代官名。战国时设置,后代沿用。汉魏初期位低权重,后来品秩渐高,为三品,但职掌由纳奏拟诏、下达政令转为承受诏命,成为行政官员。
[3]使君:汉时称刺史为使君,汉以后对州郡长官尊称为使君。
[4]中郎将:古代官名。秦置,汉至唐沿袭,职掌、品秩常有变化。汉末魏晋时为统军将领,地位次于将军,高于校尉,品秩高低不等。
[5]狐疑:传说狐性多疑,所以多疑叫狐疑。
[6]逼:逼迫。
[7]命世:闻名于当世。
[8]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古时长江流过彭蠡(lǐ)(今江西鄱阳湖)之后,分三道入海,故称三江。
[9]默然:沉默无言的样子。
【译文】
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夏季四月癸巳日,汉王(刘备)在永安去世。五月,太子刘禅即位。秋季八月,蜀汉尚书义阳人邓芝对诸葛亮说:“如今皇上年幼,刚即帝位,应当派遣重要使臣,再次申明与吴国和好的愿望。”诸葛亮说:“我已考虑很久,只是没有合适人选,现在找到了。”邓芝问:“此人是谁?”诸葛亮说:“就是使君您啊。”于是派遣邓芝以中郎将的身份,与吴国重建友好关系。冬季十月,邓芝到达吴国。当时吴王尚未和魏国断绝关系,所以犹豫不决,没有立即接见邓芝。邓芝于是自上奏表,请求接见,说:“我这次来,也是为吴国着想,非但只为蜀国利益。”吴王这才接见邓芝,说:“孤确实愿与蜀国和好,但是恐怕蜀国君主年幼,国土狭小,势力不强,给魏国以可乘之机,无法保全自己。”邓芝回答说:“吴、蜀两国有四个州的地盘。大王是当世英雄,诸葛亮也是一代豪杰。蜀国地势险要,防守坚固,吴国有三江之险。两国优势合在一起,像唇齿一样相依相辅,进可兼并天下,退可与魏国鼎足而立,这是非常自然的道理。假如大王归附魏国,魏国一定会进一步希望您朝拜,要求太子做人质,如果不服从,便以讨伐叛逆为借口,发动进攻;蜀国则顺流东下,趁机分取利益,这样的话,江南之地可就不再为大王所有。”吴王沉默很久,说:“你说得很对。”于是和魏国断绝关系,一门心思只与蜀汉连和。
【原文】
五年夏四月,吴王使辅义中郎将吴郡张温聘于汉,自是吴蜀信使不绝[1]。时事所宜,吴王常令陆逊语诸葛亮。又刻印置逊所,王每与汉主及诸葛亮书,常过示逊,轻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之。汉复遣邓芝聘于吴,吴王谓之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2]。”吴王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耶[3]!”
【注文】
[1]辅义中郎将:古代官名。三国吴置,本为领近卫军的武官,有时也奉旨出使他国。 张温(193—230年):三国时吴国大臣。字惠恕,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孙权东曹掾张允之子。少有节操,孙权拜为议郎、选曹尚书,迁太子太傅。三国吴黄武三年(224年),以辅义中郎将之名出使蜀国,蜀人赞赏他的才干。出使回来后,率军前往豫章讨伐山越。后来孙权讨厌他称赞蜀国政治,又因为其声名太盛,恐怕不为自己效力,将他罢官。将军骆统为之说情,孙权并未采纳,后病卒。 聘:聘问。古时国家之间遣使访问。 信使:古代称使者为“信”或“使”,合称“信使”。
[2]天命:天赋予民族、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即上帝的意志和命令。古人认为天为至高无上之主宰,民族、国家、个人之命运均由其赋予、决定。 茂:大,盛大。 枹(fú)鼓:鼓槌和鼓,古时作战,击鼓以示进军,比喻军旅。枹,又作“桴”,鼓槌。
[3]诚款:真诚恳切。款:诚恳,恳切。
【译文】
魏文帝黄初五年(224年)夏季四月,吴王(孙权)派辅义中郎将吴郡人张温到蜀汉聘问,从此吴、蜀两国信使往来不断。时事合宜,吴王经常令陆逊告诉诸葛亮,还专刻印章放在陆逊那里,吴王每次给蜀汉后主或诸葛亮写信,常先给陆逊看,言辞轻重、处事可否,若有不当之处,便令陆逊改正,再用印封好发出。蜀汉再次派邓芝到吴国聘问,吴王对他说:“如果天下太平,两国君主分而治之,不是很快乐的事吗?”邓芝回答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如果兼并魏国之后,大王未能深刻认识天命,两国国君各自发扬德行,两国臣子各自尽忠君王,将领则擂起战鼓,那时我们两国的战争才刚刚开始。”吴王大笑说:“你的真诚竟然到了这种地步。”
【原文】
明帝太和三年夏四月,吴主使以并尊二帝之议往告于汉[1]。汉人以为交之无益而名体弗顺,宜显明正义,绝其盟好。丞相亮曰:“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掎角之援也[2]。今若加显绝,仇我必深。更当移兵东戍,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中原[3]。彼贤才尚多,将相辑穆,未可一朝定也[4]。顿兵相守,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5]。昔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深思远益,非若匹夫之忿者也[6]。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已满,无上岸之情[7]。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8]。若大军致讨,彼高当分裂其地以为后规,下当略民广境,示武于内,非端坐者也。若就其不动而睦于我,我之北伐,无东顾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权僭逆之罪,未宜明也。”乃遣卫尉陈震使于吴,贺称尊号[9]。吴主与汉人盟约中分天下,以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汉,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10]。
【注文】
[1]明帝:即魏明帝曹叡(ruì)(205—239年),曹丕之子。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丕去世后,曹叡继皇帝位,在曹真、司马懿等人辅佐下,多次抵御吴、蜀的攻伐,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很有作为。但在位期间大兴土木,生活奢靡,临终托孤不当。谥号明帝。 太和三年:指公元229年。太和是魏明帝曹叡的第一个年号,即公元227年至232年,共六年。
[2]丞相:古代官名。初置于战国时的秦,为百官之长,也称相邦(楚国称令尹)。秦代以后为国家官僚组织中的最高官职,帮助皇帝处理事务。汉初置相国,后改称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汉末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魏晋时,或称丞相或改司徒,或称大丞相、相国,废置不常。 僭(jiàn)逆:越礼犯上。
[3]角力:原指比武,后指胜负争夺。
[4]辑穆:和睦。
[5]顿兵:驻屯军队。
[6]孝文:指西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年),汉高祖刘邦之子。公元前180年至前157年在位,谥号孝文皇帝。初封为代王,吕后死后,被立为帝。汉文帝推崇黄老思想,实行“与民休息”政策,轻徭薄赋,省去苛刑,社会生产稳定发展。与其子景帝统治时期合称“文景之治”。汉文帝统治期间,由于国力所限,对匈奴并未采取大规模军事进攻,而是继续采取“和亲”政策,但也采纳了有效的防御措施。 卑辞:谦恭的言辞。 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战国时游牧在燕、赵、秦以北。东汉时分裂为南北两部,北匈奴在一世纪末被汉朝打败,西迁。南匈奴归附汉朝,东晋时曾先后建立汉国和前赵国。 应权通变:权衡轻重缓急,因事制宜,通达机变。比喻根据情况,确定方针。权,权宜;变,机变。 匹夫:庶人,平民。
[7]鼎足:鼎的腿,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8]侔(móu):齐等,相当。
[9]卫尉:古代官名。秦代始置,汉朝沿置,为九卿之一,掌管守卫宫门,主管南军。汉景帝时改名中大夫令,不久又称卫尉。属官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bēn)三令丞及诸屯卫侯司马等。魏晋南北朝多沿置。 陈震(?—235年):蜀汉大将。字孝起,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曾为袁绍部将,后归刘备。随刘备入蜀后曾任汶(wèn)山太守、尚书令等职。三国蜀汉建兴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主刘禅任他为卫尉往吴祝贺。陈震到武昌,孙权与陈震升坛歃(shà)盟,共分天下,划分了属地和边界。陈震顺利完成使命,被封为城阳亭侯。三国蜀汉建兴十三年(235年)卒。
[10]豫:即豫州,古州名。汉武帝所置十三州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曹魏时治所在安城(今河南汝南东南),以后治所屡变。西汉辖境相当于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豫东、皖北等地。 青:即青州,古州名。汉武帝所置十三州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山东德州、齐河以东,马颊河以南,及济南、临朐、安丘、高密、莱阳、栖霞、乳山等以北地区和河北吴桥。东汉治临菑(今山东淄博临淄区北),魏、晋西北部略有缩小,而南部则扩展至今山东莒南、日照等地。 兖:即兖(yǎn)州,古州名。汉武帝所置十三州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西南部及河南东部地区。东汉时治所在昌邑县(今山东巨野南),魏晋时移治廪丘(今山东郓城西北),辖境逐渐缩小。 并:即并州,古州名。汉武帝所置十三州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山西大部及内蒙古、河北的一部。东汉治所在晋阳(隋改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辖境扩大,包有今陕西北部及河套地区。三国后渐小。 凉:即凉州,西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治陇县(今甘肃张家川)。辖境相当今甘肃、宁夏、青海湟水流域,陕西定边、吴起、凤县、略阳和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入雍州。三国魏文帝复置,移治姑臧县(今甘肃武威)。魏晋以后辖境缩小,只限于今甘肃黄河以西地区。 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因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译文】
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夏季四月,吴王(孙权)派遣使者到达蜀汉,提议两国并尊吴、蜀二帝。蜀汉大臣认为,与吴国结盟没有实际益处,而且名分体制并不通顺,应当表明自身的正统与正义,断绝约盟友好。丞相诸葛亮说:“孙权有僭号篡逆之心已经很久,我国之所以忽略他的薄情寡义,是希求掎角之援。如今公开断绝盟好,吴国对我国必定深为仇恨。我国势必要重新移兵加强东部戍守,与吴国对抗,必须先兼并吴国土地,才能讨论进兵中原。吴国贤才还很多,文武将相和睦,不可能短时间平定。要屯兵防守,坐等之间师疲将老,但常年戍守边防,使得北方魏国阴谋诡计得逞,这并非谋略中的上策。汉孝文帝以谦卑之辞对待匈奴,先帝(刘备)宽容大度,优先与吴国结盟,都是权衡形势随时变通,深谋国家长远的利益,绝非逞匹夫一时的愤恨可比。如今议论的大臣都以为,孙权的利益在于鼎足之势,不能与我们合力,而且踌躇满志,没有过江北伐的打算,这种推断都似是而非。为什么呢?因为孙权智谋和兵力不够,所以才限定在长江以南保全自己。孙权不能越江北伐,犹如魏国不能渡过汉水南下,并非力量有余而不去进兵夺取。如果我大军伐魏,孙权应当先分兵占领魏土地,再作以后的打算,下策当是劫掠民众,开疆拓土,在国内炫耀武力,绝不会端坐不动。如果他按兵不动,而与我国和睦共处,我们北伐魏国,就没有东顾之忧,魏国在黄河以南的部队为了防备吴国,也不能全部向西调动,进逼蜀国,只有这一点利益,对我国而言意义已经非常深远了。孙权僭号篡逆之罪,不应公开申明。”于是派遣卫尉陈震出使吴国,祝贺孙权称号登极。吴王与蜀汉结盟,约定将来平分天下,以豫、青、徐、幽四州归属吴国,兖、冀、并、凉四州归属汉国,其中司州的土地以函谷关为界进行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