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1]。初,左武卫将军武连县公武安李君羡直玄武门,时太白屡昼见,太史占云“女主昌”[2]。民间又传《秘记》云:“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3]上恶之[4]。会与诸武臣宴宫中,行酒令,使各言小名,君羡自言名五娘[5]。上愕然,因笑曰:“何物女子,乃尔勇健!”[6]又以君羡官称、封邑皆有“武”字,深恶之,后出为华州刺史[7]。有布衣员道信自言能绝粒,晓佛法,君羡深敬信之,数相从,屏人语[8]。御史奏君羡与妖人交通,谋不轨[9]。秋七月壬辰,君羡坐诛,籍没其家[10]。上密问太史令李淳风:“《秘记》所云,信有之乎?”[11]对曰:“臣仰稽天象,俯察历数,其人已在陛下宫中,为亲属,自今不过三十年,当王天下,杀唐子孙殆尽,其兆既成矣。”[12]上曰:“疑似者尽杀之,何如?”对曰:“天之所命,人不能违也。王者不死,徒多杀无辜。且自今以往三十年,其人已老,庶几颇有慈心,为祸或浅[13]。今借使得而杀之,天或生壮者肆其怨毒,恐陛下子孙,无遗类矣。”[14]上乃止。
【注文】
[1]唐太宗:即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599—649年),公元626至649年在位。李世民为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太穆顺皇后窦氏所生。在隋朝末年,他跟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率领军队攻克隋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后,任命李世民为尚书令,封秦王。李世民继续率军击平其他割据势力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刘黑闼(tà)等。他在建立军功的同时,开设文学馆招揽人才。随着李世民势力和威望的膨胀,他与其长兄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唐朝皇宫的北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及李元吉。李渊被迫册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李世民继承帝位,改年号为贞观,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在位期间,任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以亡隋为戒,虚怀纳谏,任人唯贤,精简官员,注重吏治,体恤百姓,开边拓土,积极与外族、诸国交流,使唐王朝出现社会安定、经济复苏、武功强盛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死后葬昭陵(今陕西礼泉东北),庙号太宗,谥(shì)号文皇帝。 贞观:唐太宗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627至649年。贞观二十二年,即公元648年。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时期的清明执政被世人誉为“贞观之治”。
[2]左武卫将军:唐朝禁军高级军官之衔。唐朝的禁军左、右武卫设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各二人,从三品,负责统领皇宫的禁军,大朝会时的仪仗。但在唐中期,左、右武卫的职事已经逐渐被使职差遣侵夺,左、右武卫大将军、将军也演变为仅仅表示官品、身份、地位的加官。 武连:古县名。即武连县,隶属于剑州,位于今四川剑阁西。 县公:唐朝爵位,从二品。按唐朝官制,爵位共有九等。第一等:王(或亲王),正一品。第二等:郡王,从一品。第三等:国公,从一品。第四等:郡公,正二品。第五等:县公,从二品。第六等:县侯,从三品。第七等:县伯,正四品上。第八等:县子,正五品上。第九等:县男,从五品上。皇帝的兄弟、皇子皆封亲王;亲王的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为嗣王;皇太子的诸子并封为郡王;亲王的儿子承恩泽者也封郡王,亲王的诸子一般封郡公。 武安:古县名。即武安县,隶属于洺(míng)州,相当于今河北武安。 李君羡(?—648年):唐朝前期将领。洺州武安(今河北武安)人,小名五娘。在隋朝末年,他开始跟随李密征战,后来成为王世充手下的勇将。他因为厌恶王世充的为人,于是率领他的部属归唐,唐朝授予他上轻车都尉,秦王李世民以他为左右。他跟随秦王平定各路军阀势力,每战必单骑先锋破阵,骁勇善战,为巩固唐朝政权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授予他左武候中郎将、封武连县公,驻守唐朝皇宫的北门——玄武门。唐太宗统治末期,太白星屡屡出现,太史占卜此天象,认为是“女主昌”的征兆,又有传言“当有女武王者”。君羡的小名、官称、封爵、籍贯等皆有“武”字,这恰好与天象、传言相符,遭太宗厌恶,于是被贬为华州刺史。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御史又弹劾李君羡将图谋不轨,太宗遂下诏诛杀他。武周天授年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唐为周,尊崇武姓,恢复了李君羡的官爵。 直:同“值”,当值,值班。 玄武门:唐朝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宫城北面的正门。这里指长安太极宫北面的玄武门。在唐朝的宫殿布局中,皇帝的居住地位于宫廷的北部,因此驻守宫廷北门——玄武门的北衙禁军的向背在历次宫廷政变中起决定性作用。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宫廷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唐高祖李渊被迫立李世民为太子,史称“玄武门之变”。 太白:星名。即金星,又名启明星。因为在晚上出现时光亮照人,故名太白。古代星象学家以太白星主杀伐,用来喻指战争。 见(xiàn):同“现”,显露,出现。 太史:古代官署名。唐朝设太史局,有长官太史令二人,从五品下,副官丞二人,从七品下。这一机构负责观察天文、考定历法、预测未来。 占:即占卜,指用龟壳、铜钱、竹签、纸牌或星象等手段和征兆来推断未来的吉凶祸福。 女主:古代非正式称谓。广义的女主多指临朝执政的太后或皇后;狭义的女主指主宰朝政、威盖君主的“女强人”。
[3]《秘记》:占验术数、预言未来的书籍。
[4]恶:厌恶,讨厌。
[5]会:适逢,正赶上。 行酒令:宴会酒席中一种助兴的游戏。一般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大家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输者都要罚酒,所以又称“行令饮酒”。
[6]愕(è):惊讶,惊恐。 何物:哪一个,什么。 乃尔:竟然如此。
[7]官称:任官的官名。 封邑:又称食邑、采(cài)邑、采地或封地。指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其家族世世代代享用的封地。封地的主人在食邑内有统治权,要对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封地范围内的所有劳动者、所收取的租税均供主人享用。到秦汉时期,封地的主人在封地范围内的统治权逐渐丧失,只能征收封地内民户的赋税充当俸禄,亦为世袭。到了唐代,被赐予食邑的宗室或高级官员也只能收取封地内民户的赋税,作为俸禄,无统治权。到晚唐、五代、宋初,食邑也逐渐完全俸禄化。被赐予食邑的官员并无任何封地,只是将食邑多少户固定折算成相应的钱数,直接发给官员。 华州:古地名。治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武则天圣历后辖境相当于今华州区、华阴、潼关等市县及渭北下邽镇附近地。 刺史:唐朝地方长官名。在唐前期,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州(或郡)县二级制。州或郡的长官分别称为刺史或太守,负责管理地方。上州(户满四万以上的州)的刺史为从三品,中州(户满三万以上的州)为正四品上,下州(户不满三万的州)为正四品下。
唐长安城示意图
唐长安宫城示意图
[8]布衣:指平民百姓所穿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也借指平民,广大劳苦大众。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bó)指丝织品。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绝粒:指不吃不喝,断绝饮食。这是道家以不进五谷求得延年益寿的修养术,又称“辟谷”。 屏人语:避退外人而密语。
[9]御史:自隋唐以来,御史是对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的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的统称。御史具体负责各类监察事务。 交通:交往,往来。
[10]坐:因犯……罪或错误。 籍没(mò):籍,本指书册,引申为登记。登记并没收犯人家口、财产入官府,通称“籍没”。
[11]太史令:唐朝中央职事官名。太史局长官,员二人,从五品下,隶属于秘书省。负责观察天文、考定历法、预测未来。 李淳风(602—670年):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岐州雍县(今陕西岐山东北)人。他博览群书,尤精天文、算术。唐太宗贞观初年,他对傅仁均编撰的历法《戊寅元历》进行重新修订,弥补了这部历法存在的缺陷,被唐太宗所采纳,他因此被授予将仕郎,进入太史局任职,成为官方天文学家。他制作浑天仪,评论前代浑天仪的得失,著成《法象志》七篇,升太常博士、太史丞。他还参与修撰《晋书》《文思博要》等。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李淳风升任太史令,成为太史局长官。唐高宗时,淳风编订完成《麟德历》。此外,他为著名的数学教材《周髀(bì)算经》作过注解,还著有《典章文物志》《乙巳占》《秘阁录》等。
[12]稽(jī):考核,考察。 天象:古代对天空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泛称,包括日月星辰的运行。 历数:即历法。观测天象以推算年时节候的方法。 陛下:陛本指宫殿的台阶。陛下成为对君主的尊称。秦朝以后,陛下只用于称呼皇帝。 殆(dài):大概,几乎。 兆:古代占验吉凶时烧龟甲所成的裂纹。引申为远象、事态的远景。
[13]庶几(jī):或许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测。
[14]借使:假设连词。假如,倘若。 怨毒:怨恨,仇恨。 遗类:残存的人。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当初,左武卫将军、武连县公、武安县人李君羡在玄武门当班,当时太白金星屡屡在白天出现,太史占卜说皇后将要昌盛。民间又流传着《秘记》,其中有记载说:“唐朝三代以后,女王武氏将要取而代之,拥有天下。”唐太宗非常讨厌这些言论。有一次,正赶上太宗和武臣们在宫中举行宴会,行酒令的时候,让每个人报出自己的小名,李君羡自报小名叫“五娘”。皇上惊愕不已,便笑着说:“哪个女子,竟然如此勇武强健!”又因为李君羡的官职“左武卫将军”和封邑名“武连县公”中都带有一个“武”字,所以太宗非常憎恨他,后来把他调离京城,去做华州刺史。有位百姓员道信自称能够不吃饭,又通晓佛法,李君羡非常敬重他、信服他,多次追随他,退避其他人后,和道信私下交谈。御史弹劾李君羡和妖人交往,要图谋叛乱。秋季七月壬辰(十三日),李君羡被杀,财产被没收,家人也被除去名籍成为官方的奴仆。太宗私下里询问李淳风:“《秘记》中的传言可信吗?”李淳风回答说:“作为臣子,我仰望天空,观察日月星辰,埋头审视岁时节候,发现这个人已经在陛下的宫里了,就是您的亲属。从今往后不超过三十年,此人应当称王天下,唐朝皇室的子孙将被杀戮殆尽。现在这种征兆已然形成了。”太宗问:“如果把可疑的相似之人都杀死,怎么样?”李淳风回应道:“上天的命令,人们是不能违背的。否则那个命中注定为王的人死不了,却白白多杀了无辜百姓。况且从今以后再过三十年,这个人已经年老了,或许此人能有一颗慈悲之心,可能只会造成较轻的祸患。假使现在就将此人抓住杀掉,上天可能再生出个强壮的人来,那人会不顾一切、任由自己的性子发泄自己的仇恨,那恐怕陛下的子孙就剩不下几个了。”太宗这才作罢。
【原文】
高宗永徽三年秋七月丁巳,立陈王忠为皇太子[1]。
【注文】
[1]高宗:即唐朝第三代皇帝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公元649至683年在位。字为善,小字稚奴,唐太宗李世民之子,长孙皇后所生。他性格懦弱,于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封晋王。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被废去太子之位后,李治被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去世,李治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永徽。永徽二年(651年),颁布新律(即永徽律)。高宗即位之初,尊礼大臣,关心百姓疾苦,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永徽六年(655年),高宗废掉出自豪门贵族且与元老重臣关系甚密的王皇后,改立出身寒门地主家庭的武氏(即后来的女皇武则天)为皇后。之后,高宗纵容和默许武后打击、排挤、贬逐朝中的元老重臣,促使君主本人及皇后的权力大为膨胀。后来,高宗体弱多病,武后逐渐掌握朝廷大权。他在位期间,采取过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措施,开边拓土,平定西北地区的西突厥和东北地区的高句(gòu)丽(朝鲜半岛北部建立的政权)。他死于弘道元年(683年),葬乾陵(今陕西乾县西北),谥号天皇大帝,庙号高宗。 永徽: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650年至655年。永徽三年即652年。 陈王忠:即李忠(643—665年),唐高宗李治的长子,后宫的宫人刘氏所生,字正本。李治还是太子之时,就有了李忠。李忠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被封为陈王,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拜官雍州牧。李忠的生母刘氏出身相当低贱,而王皇后已与高宗结婚多年,却没有生育。于是,王皇后的舅父柳奭(shì)便与其他元老重臣褚遂良、韩瑗(yuàn)、长孙无忌、于志宁等人相继向高宗请求立李忠为太子,目的是让李忠感激王皇后及元老重臣的恩德,以保持他们未来的家族利益。永徽三年(652年),李忠被立为太子。可是,永徽六年(655年),王皇后就被废,高宗改立得宠的武氏(即武则天)为皇后,李忠的太子之位已经岌岌可危。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废太子李忠为梁王,立武后所生的长子李弘为太子。显庆五年(660年),李忠被废为庶人,囚禁于黔州(治今重庆彭水)。高宗麟德元年(664年),李忠被诬谋反罪,赐死。后追封为燕王。
【译文】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七月丁巳(初二日),册立陈王李忠为皇太子。
【原文】
五年。初,王皇后无子,萧淑妃有宠,王后疾之[1]。上之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2]。太宗崩,武氏随众感业寺为尼[3]。忌日,上诣寺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泣[4]。王后闻之,阴令武氏长发,劝上内之后宫,欲以间淑妃之宠[5]。武氏巧慧,多权数,初入宫,卑辞屈体以事后[6]。后爱之,数称其美于上[7]。未几大幸,拜为昭仪[8]。后及淑妃宠皆衰,更相与共谮之,上皆不纳[9]。昭仪欲追赠其父而无名,故托以褒赏功臣,遍赠屈突通等,而武士彟预焉[10]。
【注文】
[1]王皇后(?—655年):唐高宗李治的元配、第一位皇后。唐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人。李治为晋王时纳王氏为妃。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治被立为皇太子,王氏也成为皇太子妃。高宗即位后,永徽元年(650年)立王氏为皇后。然而王氏无宠于高宗,也没有儿子。当时,后宫的萧淑妃有宠,王皇后劝高宗接武氏入宫,欲利用武氏与萧淑妃争宠。武氏入宫后,深得高宗宠爱,地位迅速上升。王皇后与萧淑妃皆失宠。永徽六年(655年),王皇后被废,高宗改立武氏为皇后。王氏不久被武后害死。 淑妃:唐朝皇宫中女官名,正一品。在唐朝的后宫,设皇后一名。皇后之下设内命妇(命妇指受帝王封号的妇女):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并为夫人,皆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充仪、充容、充媛并为嫔,正二品。婕(jié)妤(yú)九员,正三品。美人九员,正四品。才人九员,正五品。宝林二十七员,正六品。御女二十七员,正七品。采女二十七员,正八品。 萧淑妃(?—655年):唐高宗李治的宠妃。萧氏为南朝士族兰陵萧氏族人。李治还是太子时,就十分宠爱萧氏。李治即皇帝位后,萧氏进为淑妃,仍然受宠。萧淑妃生下了许王李素节(高宗之第四子)、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后来,淑妃在与武则天的宫廷斗争中失败,与王皇后同被废为庶人,关押在暗室。后来,李治思念萧淑妃,就去暗室看望王皇后和淑妃。武则天得知这一情况后,将这二人残忍地杀害。 疾:厌恶,憎恨。
[2]才人:唐朝皇宫中女官名,正五品。参见注淑妃。 武氏:即武则天(624—705年),名曌(zhào),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后来建立周朝,自立为皇帝,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huò)的女儿。她多智计,精通文史。十四岁时,被选入皇宫,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太宗死后,她到感业寺为尼姑。唐高宗李治即皇帝位后不久,又将她召入宫中,封为昭仪,十分宠爱她。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册立武则天为皇后。后来,高宗身体不佳,武则天开始逐渐参与朝政,渐渐掌握了朝廷大权。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高宗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因为武则天本人有一直把持朝政的野心,因此与自己的亲生儿子也因争权而发生矛盾。她害死了自己所生的长子——太子李弘。她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李贤继立为太子后,也与她产生矛盾,最终被废去太子之位,遭到流放。高宗死后,唐中宗李显(武后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即皇帝位,武则天成为皇太后,实际控制朝政。不久,她勾结朝中重臣废掉李显,立李旦(武后所生的第四个儿子)为皇帝,自己仍然总揽朝政。天授元年(690年),她改唐为周,称圣神皇帝,正式登上帝位。她在位期间,严厉镇压政敌,任用酷吏,大开告密之门,李唐宗室和不依附于她的旧臣惨遭冤杀者甚众。她采取一些打击旧贵族的政策,开创殿试(由皇帝亲自在大殿上面试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以选拔人才。她大兴佛教、建立明堂(即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这是武周政权重要的标志性礼仪建筑)。她还大批任命员外官(在官僚正规编制之外所置之官)、试官(试任其职,尚未正式任命的官员),破格提拔了一批人才,加强了君主本人的用人权。她重视农业,户口大增,经济有所发展。在她晚年病重之时,一批朝廷重臣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重登皇位,恢复了李唐王朝。不久,武则天死,与高宗合葬乾陵(今陕西乾县西北),谥号为则天大圣皇后。
[3]崩:中国古代称帝王死亡。 感业寺:唐都长安城内的佛寺,又称安业寺、济度寺。原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角隋唐长安故城安业坊。当年的感业寺早已不复存在。感业寺遗址位于今陕西西安六村堡乡后所寨西南30米处,在丰产路北侧。现感业寺小学即建于寺内。
[4]忌日:死亡纪念日。 诣:到……去。
[5]长(zhǎng)发:蓄发,留头发。 内(nà):通“纳”,纳入,收入,接受。 间:离间。
[6]权数:掌握权力的术数,本领。 卑辞屈体:言辞谦恭,降低身份。
[7]数(shuò):屡次,多次。
[8]未几:不久。 昭仪:唐朝皇宫中女官名,正二品。参见注淑妃。
[9]谮(zèn):说坏话诬陷别人。
[10]追赠:授予已故官员或现任在职官员的已故直系亲属荣誉衔。 无名:没有正当理由。 屈突通(557—628年):隋末唐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性格刚毅,好武略,善骑射。他在隋朝为虎贲(bēn)郎将,后升左武卫将军。他为官刚正。隋炀帝大业年间,他率兵平定反叛隋朝的杨玄感,因功升为左骁卫大将军。后又击败刘迦论的反隋军。隋炀帝杨广游览江都(今江苏扬州),命屈突通镇守都城长安。隋朝的太原(今山西太原)守将李渊(即唐高祖,唐朝的开国皇帝)起兵反隋,屈突通被擒而降。他跟随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即唐太宗)四处征战,多有战功。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他跟从李世民击败军阀王世充,为唐朝清除割据势力、巩固江山立下重要战功,拜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yè),镇守东都(今河南洛阳)。后来,屈突通到中央担任工部尚书,又任洛州(治今河南洛阳)都督,不久,死于任上。 武士彟(huò)(577—635年):唐朝开国功臣,女皇帝武则天之父。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字信。他曾经经营木材,成为富商。隋朝末年,太原守将李渊引士彟为行军司铠参军。士彟跟随李渊起兵反隋,攻下都城长安。在唐朝,士彟被授予光禄大夫之衔。唐高祖武德年间,士彟升任工部尚书,封应国公。士彟的发妻相里氏死后,高祖为他做媒,续娶名门杨氏之女为妻。杨氏生武则天。唐太宗贞观年间,士彟历任利州(治今四川广元)都督、荆州(治今湖北江陵)都督,死于任上。 预:参与其中。
【译文】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起初,王皇后没有儿子,萧淑妃得到高宗的宠爱,所以王皇后嫉妒她。高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入殿去侍奉太宗,见到了才人武氏,就喜欢上了她。太宗死后,武氏跟随大家到感业寺做了尼姑。在太宗的忌日,高宗到感业寺里去上香,见到武氏,武氏哭泣,高宗也哭了。王皇后听说此事后,就暗地里让武氏留头发,劝说高宗将武氏纳入后宫,想利用她来与萧淑妃争宠。武氏机灵聪明,懂得玩弄权术,刚刚入宫的时候,她对待王皇后言辞谦恭,尊敬奉迎。王皇后喜欢她,多次在高宗面前说她的好话。没过多久,武氏就得到高宗的盛宠,升为昭仪。高宗对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宠爱都有所减少,两人便一起合谋,说武昭仪的坏话诬陷她,高宗都没有听进去。武昭仪想追赠她的父亲官爵,可是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就假托以褒奖和赏赐有功之臣,对他们普遍都加以赠官,包括屈突通等人,武昭仪的父亲武士彟也在被嘉奖的功臣之中。
【原文】
王皇后、萧淑妃与武昭仪更相谮诉,上不信后、淑妃之语,独信昭仪。后不能曲事上左右,母魏国夫人柳氏及舅中书令柳奭入见六宫,又不为礼[1]。武昭仪伺后所不敬者,必倾心与相结,所得赏赐分与之[2]。由是后及淑妃动静昭仪必知之,皆以闻于上。后宠虽衰,然上未有意废也。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3]。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4]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数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5]。又畏大臣不从,乃与昭仪幸太尉长孙无忌第,酣饮极欢,席上拜无忌宠姬子三人皆为朝散大夫,仍载金宝、缯锦十车以赐无忌[6]。上因从容言皇后无子以讽无忌,无忌对以他语,竟不顺旨,上及昭仪皆不悦而罢[7]。昭仪又令母杨氏诣无忌第,屡有祈请,无忌终不许[8]。礼部尚书许敬宗亦数劝无忌,无忌厉色折之[9]。
【注文】
[1]曲事:曲意奉事。 魏国夫人:国夫人,唐朝命妇封号,视其丈夫或儿子的官品来定品级,取其高者。 中书令:唐前期职事官,正三品,中书省长官。掌管军国政令,辅佐天子执掌大政,奉皇帝旨意拟成文书,作为管理国家的准则。但唐中期以后,中书令已经演变为仅仅标志官品、身份、地位的加官,并无实际职掌。 柳奭(shì)(?—659年):唐朝初期重臣,唐高宗第一位皇后王氏的舅舅。唐蒲州解(xiè)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字子邵。唐太宗贞观年间,柳奭担任中书舍人,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书。唐高宗即皇帝位后,因为柳奭的外甥女王氏为皇后,于永徽二年(651年)升柳奭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真正的宰相。第二年,进中书令。后因王皇后失宠、被废,柳奭辞去宰相之职,被贬出京城。后又被诬谋反,被杀。
唐中央机构三省长官、副官及其职掌简表
六宫:本义指古代皇后的寝宫。古代皇后的寝宫有正寝一,燕寝五,合为六宫。因为六宫为皇后居住之所,所以往往用六宫代指皇后,如同后世用中宫代指皇后一样。而六宫的概念至唐代已非专指皇后,而是泛指后妃或其所居之地。
[2]伺(sì):侦察、探察。
[3]弄:玩耍,游戏。
[4]适:刚才。
[5]自明:自我表白。
[6]太尉:古代官名。唐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一,正一品。本是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之重臣,无所不统。但在唐朝,太尉仅作为大臣的加官(只表示身份、官位的荣誉衔),无实际职掌。 长(zhǎng)孙无忌(594—659年):唐朝开国功臣,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字辅机,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其先世为北魏皇族拓跋氏,后改为长孙氏。在唐朝建国之初,他常常跟从秦王李世民四处征战,为唐王朝政权的巩固立下重要功劳。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他策划发动玄武门之变,助秦王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帮助李世民夺得皇位。李世民即位后,升无忌为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yè),封赵国公。他曾经向唐太宗建议,不让诸位功臣世袭地方长官刺史之职。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宗命图画功臣二十四人像于凌烟阁,无忌居首位。后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唐太宗临死前,无忌与褚遂良受遗诏,辅立太子李治(即唐高宗)登基,进太尉,仍然领同中书门下三品。他奉命与于志宁等编成《唐律疏议》三十卷,这成为中国乃至东亚古代法律的典范。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无忌多次反对高宗废王皇后、立武氏为后,招致武氏的怨恨。武氏被立为皇后之后,无忌被诬谋反,流放黔州(治今重庆彭水),后被逼自杀。 酣(hān):酒喝得很畅快。 朝散大夫:唐朝文散阶,从五品下。 金宝:黄金和珠宝。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总称。 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7]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讥刺、指责。 他语:其他的话,不直面回答,即环顾左右而言他。
[8]杨氏(579—670年):武则天之母,出自名门弘农杨氏。她与武士彟(参见注武士彟)生了三个女儿。长女嫁贺兰越石,次女武则天,三女嫁郭氏。唐高宗年间,武则天被立为皇后,杨氏也被封为荣国夫人。
[9]礼部尚书:唐前期职事官,正三品。礼部是中央机构尚书省所属的六部之一。礼部尚书为长官,礼部侍郎为副职。礼部尚书、侍郎掌管天下礼仪、祭祀、宴会、科举考试。
唐尚书省所属六部长官、副官及其职掌简表
(屯田:利用士兵在驻扎的地区种地或招募农民垦荒种地。)
许敬宗(592—672年):唐朝初年大臣、高宗朝宰相。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字延族,隋朝名臣许善心之子。隋炀帝大业年间,许敬宗考中秀才。隋朝末年,他投奔反隋的一支军队的领袖李密,任元帅府记室。后归附唐朝,秦王李世民(后来的唐太宗)将他召入秦王府中,成为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唐太宗贞观年间,他历任著作郎、中书舍人、给事中,兼修国史。不久,他担任检校中书侍郎,专门掌管草拟皇帝的诏令。唐高宗时,他担任礼部尚书。他因助立武昭仪(即武则天)为皇后,得到高宗和武后的青睐,逐步跻身宰相之位。他与李义府诬陷原唐太宗朝的元老重臣长孙无忌等。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他升为侍中(门下省长官,正三品,为宰相之衔)。第二年,为中书令(中书省长官,正三品),进爵高阳郡公。他曾经监修《武德实录》(唐高祖朝的实录)、《贞观实录》(唐太宗朝的实录)、《晋书》、《姓氏录》等,爱憎由己,虚美隐恶。唐高宗咸亨初年,他以特进(唐代文散阶号,正二品。仅标志身份、地位,没有实际职事)的身份退休。他留下文集八十卷,已经散佚。 折:责难,指出别人的错误或缺点。
【译文】
王皇后、萧淑妃与武昭仪彼此之间都向高宗诉说告状,可是高宗不信皇后和淑妃的话,只相信武昭仪。皇后不能委曲自己在高宗身边以取悦侍奉高宗,她的母亲魏国夫人柳氏和舅舅、中书令柳奭入后宫,又不能礼遇六宫的妃嫔。武昭仪观察那些不为皇后礼遇和尊敬的人,一定尽心与他们交往,将自己所得到的赏赐分给他们。这样一来,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一举一动,昭仪必然都知晓了,并且将这些都告诉了高宗。王皇后虽然渐渐失宠,但是高宗还没有要废掉她的打算。正赶上武昭仪生下女儿,王皇后喜欢小孩,逗孩子玩。王皇后走出去之后,武昭仪悄悄地掐死孩子,用被子盖好。等高宗来时,武昭仪假装欢笑,揭开被子时,女儿已经死亡,武昭仪立即受惊而哭泣。她向身边人询问,身边人都说:“皇后刚刚来过这里。”高宗大怒,说道:“皇后杀了我的女儿!”武昭仪便哭着历数皇后的罪状。皇后无言辩白来澄清自己,高宗从这时起,产生了废立皇后的意图。高宗又害怕大臣们不听从,就和武昭仪来到太尉长孙无忌的住处,尽兴地喝酒,极为欢畅。酒席间,高宗拜长孙无忌的三个宠爱的侍妾的儿子为朝散大夫,又赐给他十车的黄金珠宝和有漂亮花纹的丝绸。高宗从容委婉地暗示长孙无忌皇后没有后代,无忌却以其他无关的话来回应,最终没有顺着高宗的意思。高宗和武昭仪都不欢而返。武昭仪又让母亲杨氏到长孙无忌的家,屡次祈求恳请,长孙无忌最终也没有答应。礼部尚书许敬宗也多次劝说无忌,长孙无忌都以严厉的脸色堵住了他的嘴。
【原文】
六年夏六月,武昭仪诬王后与其母魏国夫人柳氏为厌胜,敕禁后母柳氏不得入宫[1]。秋七月戊寅,贬吏部尚书柳奭为遂州刺史[2]。奭行至扶风,岐州长史于承素希旨,奏奭漏泄禁中语,复贬荣州刺史[3]。
【注文】
[1]厌胜:古代一种巫术,谓能以诅咒制胜,压服人或物。 敕:唐朝公文书之一。皇帝颁发的公文书称制、敕、册。
[2]贬:降职。 吏部尚书:唐朝前期职事官,正三品。尚书省吏部的长官为尚书,副官为侍郎,掌管天下官吏的选授、封爵、策勋、考核。吏部尚书的班列次序,位于其他各部尚书之上。 遂州:古地名。治方义(今四川遂宁),辖境相当于今四川遂宁、蓬溪和重庆潼南等市、县地。
[3]扶风:古县名。即扶风县,隶属于岐州,相当于今陕西扶风。 岐州:地名。治雍县(今陕西凤翔南),辖境在今陕西周至、麟游、陇县、宝鸡、太白等市、县地。 长史:古代官名。地方上州长官刺史的辅佐。上州(户满四万以上的州)的长史为从五品上;中州(户满三万以上的州)为正六品上;下州(户不满三万的州)为从六品上。“长史”与“别驾”“司马”并为州的上佐,名义上负责纪纲众务,协助地方长官管理当地事务,官品高、俸禄优厚,其实并无具体职事,多用以安置闲散及被贬的官员,或用作迁转之官阶。 希旨:迎合在上者的意旨。 禁中:也称省中,即宫禁之内、皇宫之内。 荣州:古地名。治大牢(今四川荣县西),辖境相当于今四川自贡、威远、荣县等市、县和内江市部分地区。
【译文】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夏六月,武昭仪诬陷王皇后和她的母亲魏国夫人柳氏施巫术,高宗于是下敕书,禁止皇后的母亲柳氏入宫。秋天七月戊寅(初十日),吏部尚书柳奭被贬官为遂州刺史。柳奭走到扶风县时,岐州长史于承素迎合皇帝的旨意,上奏称柳奭泄露宫中的谈话,于是再贬柳奭为荣州刺史。
【原文】
唐因隋制,后宫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皆视一品[1]。上欲特置宸妃,以武昭仪为之,韩瑗、来济谏,以为故事无之,乃止[2]。
【注文】
[1]隋(581—618年):中国古代朝代名。581年,北周静帝被迫将皇帝之位让于掌握兵权的重臣杨坚(即隋文帝)。杨坚改元开皇,建立隋朝。因为杨坚原为随国公,但“随”字的“辶”意思有忽走忽停不稳定之意,于是他便弃了“辶”,创了“隋”这个新字作为王朝之名。开皇三年(583年),隋朝建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开皇九年(589年),隋军攻灭南方的陈朝,统一全国。杨坚的次子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大业元年至大业十三年,即605至617年),人口增加,社会经济繁荣。隋朝的统治区域东、南到海,西到今新疆东部,西南到云南、广西和越南北部,北到大漠,东北到辽河。但是隋炀帝滥用民力,又采取过度汉化的措施,激起民众和朝中部分胡化的关陇贵族的不满。从大业七年(611年)起,各地相继爆发反隋的农民起义,部分关陇贵族也起兵反隋。隋朝土崩瓦解,于618年灭亡。隋朝的统治时期虽短,但是它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开启了后来繁荣的唐王朝。因此,隋朝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 贵妃:唐朝后宫妃嫔名号,正一品。 德妃:唐朝后宫妃嫔名号,正一品。 贤妃:唐朝后宫妃嫔名号,正一品。 视一品:官品阶等同于一品。
[2]宸妃:古代后宫妃嫔名号。宸,北极星所在,常用以指宫殿、王位,也用做帝王的代称。宸妃名号自唐高宗李治始设,宋、明、清皆有之。 韩瑗(yuàn)(606—659年):唐前期大臣。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西北)人,字伯玉。他少有节操,博学有才干。唐太宗贞观年间,他以兵部侍郎继承其父的爵位颍(yǐng)川县公。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他升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成为宰相。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想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韩瑗极力向高宗进谏,反对废王立武,高宗都不听。不久,朝中另一位重臣褚遂良因为反对立武昭仪为后,被贬官,韩瑗向皇帝上书力救未成,于是忧愤请归田园,高宗不许。高宗仍然册立武氏为皇后。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许敬宗、李义府迎合武后的旨意,诬告韩瑗与褚遂良图谋不轨。于是,贬韩瑗为振州(治今海南三亚)刺史,韩瑗死于任上。 来济(610—662年):唐前期大臣。扬州江都(治今江苏扬州)人。他考中了进士,在唐太宗贞观年间担任中书舍人,并与令狐德棻(fēn)共同修撰《晋书》。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他以中书侍郎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成为宰相。永徽六年(655年),他进为中书令。他曾经反对高宗立武昭仪为皇后。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许敬宗、李义府诬告他与褚遂良谋反,于是贬来济为台州(今浙江临海)刺史,又迁至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后来,来济与突厥作战,战死沙场。 故事: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
【译文】
唐代因袭隋代的制度,后宫中设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都视为一品。高宗想要特置宸妃一职,让武昭仪为宸妃,韩瑗、来济都劝谏高宗,认为过去没有先例,这才作罢。
【原文】
中书舍人饶阳李义府为长孙无忌所恶,左迁壁州司马[1]。敕未至门下,义府密知之,问计于中书舍人幽州王德俭[2]。德俭曰:“上欲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者,直恐宰臣异议耳[3]。君能建策立之,则转祸为福矣。”义府然之,是日,代德俭直宿,叩阁上表,请废皇后王氏,立武昭仪,以厌兆庶之心[4]。上说,召见与语,赐珠一斗,留居旧职[5]。昭仪又密遣使劳勉之,寻超拜中书侍郎[6]。于是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中丞袁公瑜皆潜布腹心于武昭仪矣[7]。
【注文】
[1]中书舍人:古代中书省的属官,设六人,正五品上。负责侍从朝会,参议政务。皇帝的旨意由宰相负责传达后,交中书舍人草拟皇帝的诏书、敕书。中书舍人六员分押尚书省六部,协助宰相批复公文。唐玄宗开元以后,由翰林学士草拟皇帝的机密诏书,中书舍人唯草拟例行的、普通的诏书、敕书。后来皇帝又常常任命他官兼知制诰或知中书舍人事,必须兼这两种差遣使职方可负责草拟诏书、敕书。这样,中书舍人渐渐成为闲职。 饶阳:古县名。即饶阳县,隶属于瀛州,后改属深州,相当于今河北饶阳。 李义府(614—666年):唐前期大臣、宰相。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后迁居永泰(今四川盐亭东)。唐太宗贞观年间,他以文辞而显,担任门下省典仪,迁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他曾经献《承华箴》,表示对谄佞(nìng)的痛恨。唐高宗时,他迁中书舍人,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书。但是,当时的权臣长孙无忌讨厌他,想将他贬官、逐出京城。他于是向高宗上表,迎合高宗的意思,请求册立得宠的武昭仪为皇后。他的这一举动得到高宗和武昭仪的厚赏,超越常规制度,升任中书侍郎。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武昭仪被立为皇后,李义府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成为宰相,不久进为中书令。他善于吹拍武后,依仗武后的权势拉帮结派,培植自己的势力,并卖官爵。他为人表面上温顺嬉笑,态度和蔼,其实却猜忌阴险,别人稍微违背他的意思,即加以暗中陷害,被人称为“笑中有刀”。历史典故“笑里藏刀”即来源于上述史实。这一成语最初的记载见《旧唐书·李义府传》。李义府常以柔而害物,又被称为“李猫”。高宗龙朔三年(663年),李义府被人告发心怀异谋及收受贿赂,被除名,流放巂(xī)州(治今四川西昌),朝野称贺。高宗乾封元年(666年),朝廷大赦天下,唯独规定被流放之人不许返回。李义府忧愤而死。他曾经与许敬宗改修唐高祖、唐太宗的《实录》,又与许敬宗共撰《东殿新书》,著有个人文集三十卷,已经散佚。 左迁:古人尊崇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降职。 壁州:古地名。治诺水(今四川通江),辖境相当于今四川通江及附近地区。 司马:古代官名。唐朝地方州长官的佐官,与“别驾”“长史”并为州的上佐,名义上负责纪纲众务,协助地方长官管理当地事务,官品高、俸禄优厚,其实并无具体职事。多用于安置被贬官的大臣,或用作迁转之官阶。
[2]门下:即门下省,为唐中央机构三省之一。 幽州:古地名。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隅),唐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天津武清区,河北永清、廊坊等市区县地。
[3]异议:不同的意见。
[4]直宿:直通“值”;宿,夜间守卫。直宿,即值夜班。 叩阁:国家重臣在皇帝非办公时间,要求向皇帝报告问题。 表: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是臣子写给皇帝的呈文。 厌:满足。 兆庶:兆,数词,极为众多之意,又指百姓。庶,百姓之意。兆庶,即指百姓。
[5]说:通“悦”,高兴,愉快。
[6]中书侍郎:唐前期职事官,中央机构中书省的副官,正四品上,为中书令的副手,参议朝廷政事,传递诏书或接受外邦的表、疏。
[7]卫尉卿:古代官名。即卫尉寺卿,为唐中央机构九寺之一卫尉寺的长官,其副官称卫尉少卿。
唐中央机构九卿长官、副官及其具体职掌简表
(附:在唐中央衙署中,尚书省的六部是政务机构,九卿是事务机构。)
御史大夫:唐朝中央监察机构的官员。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中,御史大夫为长官,从三品;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的副职,正五品上。御史大夫掌管国家的监察,以肃正朝纲,中丞辅助他。 崔义玄(约586—约656年):唐前期大臣。贝州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人。隋朝末年,他投奔起兵反隋的瓦岗军领袖李密,不被任用,于是归附唐朝,任怀州(治今河南沁阳)总管府司马。他在唐朝平定群雄、统一全国的战争中立下战功,被封为清丘县公。唐太宗贞观初年,他担任左司郎中。唐高宗永徽初年,他担任婺(wù)州(治今浙江金华)刺史。永徽四年(653年),他平定了睦州(治今浙江建德东北)的陈硕真起义,迁御史大夫。他又奉皇帝的诏书,与博士详定儒家经典五经正义。永徽六年(655年),他赞同高宗册立武后的决策。武氏登上皇后之位后,他又秉承武后的旨意,与李义府等诬陷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高宗显庆元年(656年),他被贬为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南)刺史,死于任上。 中丞:即御史中丞,为唐朝中央监察机构的官员。 袁公瑜(613—685年):唐前期大臣。陈郡扶乐(今河南太康西北)人。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高宗想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他身为御史中丞,暗中向武氏表达忠心。武氏被立为皇后,他继续巴结武后,升为中书舍人,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书。高宗显庆四年(659年),许敬宗派袁公瑜到黔州(治今重庆彭水)逼长孙无忌自杀。 腹心:腹,肚;腹心,心脏。二者皆为人体的重要器官。此处比喻贤智策谋之臣。
【译文】
中书舍人饶阳人李义府被长孙无忌所憎恶,贬官为壁州司马。皇帝的这项敕书还没有到达门下省,李义府就偷偷地得知这一任命,他就向中书舍人幽州人王德俭询问计策。王德俭说:“皇上想要册立武昭仪为皇后,正犹豫不决,只不过担心宰相大臣提出反对意见罢了。您如果能建言献策,提出册立武昭仪为皇后,就能将祸患转变为福气了。”李义府表示赞同,这一天,他代替王德俭值夜班时,叩阁向皇帝上表,请求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以满足老百姓的心愿。高宗非常高兴,召见了李义府,并和他交谈,赏赐他一斗珠宝,让他继续留在原来的职位上。昭仪也暗地里派人去慰劳和勉励他。不久,李义府就破格拜官中书侍郎。从这时候起,卫尉寺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暗中在武昭仪身边安插亲信。
【原文】
秋八月,长安令裴行俭闻将立武昭仪为后,以国家之祸必由此始,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私议其事[1]。袁公瑜闻之,以告昭仪母杨氏,行俭坐左迁西州都督府长史[2]。行俭,仁基之子也[3]。
【注文】
[1]长安:这里指长安县,是雍州(即唐都长安)的属县,在今陕西西安市内。 令:古代官名。在唐代,县的行政长官称为县令。负责管理本县的地方事务。 裴行俭(619—682年):唐前期大臣,高宗朝名将。绛(jiàng)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出自名门河东裴氏家族,字守约。他幼年因家世背景而成为弘文生。唐太宗贞观年间,他考中明经(科举考试科目,考察儒家经典的记诵),调左屯卫仓曹参军。裴行俭跟从名将苏定方学习用兵之术。唐高宗时期,行俭因为私下跟长孙无忌等非议高宗立武后之事,被贬为西州都督府(治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故城)长史。高宗麟德二年(665年),行俭升任安西都护,西域诸国多仰慕而归附于他。高宗总章二年(669年),他担任吏部侍郎,改革选官制度。他与李敬玄共同掌管职官选任十多年,甚有能名。高宗调露元年(679年),西突厥进攻安西都护,裴行俭以“安抚大食(唐时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使”的名义,率兵护送波斯王子泥涅师回国。他俘虏了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在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以南的阿克·贝希姆废城)刻石记功,升为礼部尚书。当时恰逢东突厥来攻,他又担任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平定突厥阿史德温傅等。他善于发现人才,他所推荐的部将王方翼、程务挺、李多祚(zuò)等,均成为一代名将。他擅长草书,著有《草字杂体》《选谱》,并撰有文集二十卷,均已经散佚。
唐代六大都护府简表
褚遂良(596—658或659年):唐前期大臣,著名书法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登善。褚亮之子。遂良博览文史,擅长书法,尤精于隶书、楷书。唐太宗时期,他因为书法才能而被太宗看重,累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他常常向唐太宗进谏,多被采纳。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遂良与长孙无忌等重臣说服太宗立晋王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为太子。贞观十八年(644年),他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参与朝政。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他进为中书令,成为宰相。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临终之时,遂良与长孙无忌同被召见,受太宗遗命,辅立李治登上皇位。褚遂良被封为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遂良被贬为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刺史。永徽三年(652年),遂良被召还京城,担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又成为宰相。永徽四年(653年),他担任尚书右仆射(yè),依旧参与政事。永徽六年(655年),他因为反对高宗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为武后所憎恨,屡次被贬官。他先被贬为潭州(治今湖南长沙)都督,转桂州(治今广西桂林)都督,又贬爱州(治今越南清化)刺史。高宗显庆三年(658年),他因忧愤而死于任所。褚遂良的书法自成一体,方整流美,对后世影响颇大。有《雁塔圣教序》《房玄龄碑》等刻石传世。
[2]西州:古地名。治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辖境相当于今新疆吐鲁番盆地一带。随形势变化,安西都护府的治所时而在西州,时而在龟(qiū)兹(今新疆库车)。 都督府长史:古代官名。都督府,唐朝地方官署名。唐高祖李渊在全国各地(尤其是重要的城市、军事要地)置府,以统辖地方。唐太宗贞观年间,分都督府为大、中、下都督府,皆置都督一人。大都督府的都督为从二品,中都督府为正三品,下都督府为从三品,负责管理地方军政事务。西州都督府属于中都督府,长史为属官。
[3]仁基:即裴仁基(?—619年),隋朝大臣。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出自名门河东裴氏家族,字德本。他少年时擅长武艺,于隋文帝开皇初年,成为皇帝的侍卫亲军。他参与了隋朝攻灭南方的陈朝的战争,因战功被拜为仪同。后来,他领汉王杨谅府亲信。杨谅对其兄杨广(即隋炀帝)即皇帝位不满,起兵造反,仁基苦谏杨谅,被囚禁。杨谅失败后,仁基升为护军,改授武贲(bēn)郎将。他后来率兵征讨隋朝周边族群,立下战功,进为光禄大夫。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各地纷纷起兵反隋。仁基奉命征讨反隋的瓦岗军。不久,他率兵归附瓦岗军领袖李密。大业十四年(618年),李密兵败,仁基被王世充俘虏,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后来,裴仁基因为受到猜忌而谋刺王世充,事泄被杀。
【译文】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秋八月,长安县县令裴行俭听说将要册立武昭仪为皇后,认为国家的灾祸必将由此开始,他便和长孙无忌、褚遂良私下里讨论这件事。袁公瑜听说此事之后,将消息告诉了武昭仪的母亲杨氏,裴行俭因为这一过错而被贬官为西州都督府长史。裴行俭是裴仁基的儿子。
【原文】
九月戊辰,以许敬宗为礼部尚书。上一日退朝,召长孙无忌、李、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1]。遂良曰:“今日之召,多为中宫,上意既决,逆之必死[2]。太尉元舅,司空功臣,不可使上有杀元舅及功臣之名[3]。遂良起于草茅,无汗马之劳,致位至此,且受顾托,不以死争之,何以下见先帝。”[4]称疾不入。无忌等至内殿,上顾谓无忌曰:“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何如?”遂良对曰:“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5]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陛下,上违先帝之命。”上不悦而罢。明日又言之,遂良曰:“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6]。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7]。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臣今忤陛下意,罪当死。[8]”因置笏于殿阶,解巾叩头流血曰:“还陛下笏,乞放归田里。”[9]上大怒,命引出[10]。昭仪在帘中大言曰:“何不扑杀此獠[11]!”无忌曰:“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12]于志宁不敢言。
【注文】
[1]李(jì)(594—669年):唐朝开国功臣,唐高祖、太宗朝名将。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西北)人,迁居滑州卫南,即今河南浚(jùn)县东南。本姓徐,名世,字懋(mào)功。唐高祖时,因军功被赐予皇室之姓,改名为李世。唐高宗永徽年间,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改名为李。李家庭富裕,多积粮食。隋朝末年,他投奔反隋的瓦岗军,说服其首领翟让劫船运以聚集人群。他在瓦岗军中又倡推李密为主,袭取隋朝的重要粮仓黎阳仓。唐高祖武德初年,李投降唐朝,被授予黎阳(治今河南浚县东北)总管、右武候大将军,封曹国公。不久败降于另一支反隋势力——窦建德集团。然后又归唐。他跟随唐高祖李渊之子李世民征战,平定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tà)等势力,皆有战功,为唐室扫平群雄、建立统一帝国作出重要贡献。唐太宗即皇帝位后,李任并州(今山西地区)都督。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与李靖共同平定北方草原的突厥汗国。他在并州十六年,令行禁止,边塞安定,太宗将他比做长城。贞观十一年(637年),改封英国公。贞观十五年(641年),任兵部尚书,未赴京师长安,为朔州道行军总管,攻破北方草原的薛延陁,稳定了北部边境。贞观末年,太宗之第九子晋王李治(长孙皇后所生,后来的唐高宗)被立为太子,李被授予太子詹事、左卫率,不久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三品(皇帝指令其他官员参与朝政机密,则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相当于宰相),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他在贞观末年还跟随唐太宗亲征高丽(朝鲜半岛北部建立的政权),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攻克数城。唐高宗李治即皇帝位后,即被任命为宰相。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遭到朝中一批重臣的强烈反对。高宗问李,他对以这是皇帝的家事,不必问外人,表面上中立,实则支持高宗的决定。有了以李为代表的元老重臣、军事力量的支持,高宗得以册立武则天为皇后。高宗总章元年(668年),李发兵攻破高丽,俘获其王而归。他死后,陪葬昭陵(唐太宗之陵墓)。李为将,有谋善断,从善如流。他打了胜仗则归功于臣下,所得金银、财物都散给将士。因此人人都愿意为他效命,打仗多取胜。 于志宁(588—665年):唐前期大臣。雍州高陵(今陕西高陵)人,字仲谧。他于隋朝末年辞官归乡,后投奔唐高祖李渊,授银青光禄大夫。他又担任天策府从事中郎、文学馆学士,实为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后来的唐太宗)的谋士。唐太宗即皇帝位后,贞观三年(629年),于志宁迁中书侍郎,迁太子左庶子,负责教育和辅导太子李承乾(唐太宗的长子)。当时,李承乾行为不端,志宁上书规劝,差点被太子派人刺死。等到李治(后来的唐高宗)被立为太子,志宁迁侍中,参与朝政。唐高宗即皇帝位后,志宁被封为燕国公。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升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不久,拜太子太师。他参与编撰法律、礼典,又参与修订《本草》并图。当时,高宗想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志宁保持沉默,手持两端,招致武后的怨恨,被贬为华州(治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刺史,以年老为由而退休。
[2]中宫:皇后居住的宫殿。亦用以代称皇后。
[3]元舅:大舅。 司空:古代官名。唐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一,正一品。本是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之重臣,无所不统。但在唐朝,司空仅作为大臣的加官(只表示身份、官位的荣誉衔),无实际职掌。
[4]草茅:杂草,草野,比喻出身平民,地位卑微。
[5]朕:我,我的。从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时起,朕专用做皇帝的自称。
[6]令族:令,善,美好。令族,指名门大族。
[7]蔽:遮盖,蒙蔽。
[8]忤(wǔ):冒犯,触犯,不顺从,违反。
[9]笏(hù):古代臣子朝见君王时所执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竹木制成,上面可以记事。也叫手板。后世只有品官执之。 田里:指故乡。
[10]引出:拉出去。
[11]獠(liáo):兽名;夜间打猎;指面貌凶恶;古代骂人的话。
[12]顾命:顾,为将去之意,顾命,临终之命,用以称帝王的遗诏。 加刑:加,施以,加以。刑,特指死刑。加刑,即处以死刑。
【译文】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九月戊辰(初一日),皇帝任命许敬宗为礼部尚书。有一天,唐高宗退朝以后,召见长孙无忌、李、于志宁和褚遂良进入皇宫的内殿。褚遂良说:“今日皇上的召见,多半是为了中宫的事,既然皇上主意已定,背叛他必定得死。太尉(无忌)是皇上的大舅,司空(李)是功臣,我不能让皇上背上杀戮大舅和朝廷功臣的罪名。我褚遂良出身于平头百姓,也没有立下汗马功劳,如今能坐到这个位置,而且能受到皇上的顾惜和重托,如果不能以死力争的话,将以何颜面去见先帝太宗啊。”李称自己有病而不入内殿。长孙无忌等一行人到了内殿,高宗看着他们,对长孙无忌说:“皇后没有儿子,而武昭仪有儿子,现在我打算立昭仪为皇后,你们觉得怎么样?”褚遂良回答道:“皇后出身于名门,是先帝太宗皇帝给陛下所娶的。先帝临终之前,拉着陛下的手,对我们几位大臣说:‘我的好儿子、好儿媳,现在就托付给你们了。’这些都是陛下所听到的,太宗的话语仿佛还在耳边。没有听说皇后有什么过失,哪能轻易就废掉呢!作为臣子,我不敢委曲地顺从陛下的意旨,违背先帝的意愿。”高宗不高兴,于是,这场会议不欢而散。第二天,高宗又提及此事,褚遂良答道:“陛下一定要更换皇后的话,恳请您从普天下的名门大族中好好地选取,何必非要武氏呢。武氏曾经侍奉过先帝,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怎么能够去遮蔽天下人的耳目呢。万代以后,人们该怎么说陛下,请陛下三思而后行!我现在违逆陛下的旨意,该当死罪。”于是他将笏板放在大殿台阶之上,解下头巾,叩头流血,说道:“将笏板还给陛下,我乞求您放我回归故里。”高宗非常愤怒,命人将他拉出去。武昭仪在帘子里大声喊叫:“为什么不杀死这个家伙!”长孙无忌说:“褚遂良受先帝的顾命,即使有罪,也不能处以死刑。”于志宁始终不敢说话。
【原文】
韩瑗因间奏事,涕泣极谏,上不纳。明日又谏,悲不自胜,上命引出[1]。瑗又上疏谏曰:“匹夫匹妇,犹相选择,况天子乎[2]?皇后母仪万国,善恶由之,故嫫母辅佐黄帝,妲己倾覆殷王,《诗》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3]每览前古,常兴叹息,不谓今日尘黩圣代[4]。作而不法,后嗣何观,愿陛下详之,无为后人所笑。使臣有以益国,葅醢之戮,臣之分也[5]。昔吴王不用子胥之言而麋鹿游于姑苏,臣恐海内失望,棘荆生于阙庭,宗庙不血食,期有日矣。”[6]来济上表谏曰:“王者立后,上法乾坤,必择礼教名家,幽闲令淑,副四海之望,称神祇之意[7]。是故周文造舟以迎太姒,而兴《关雎》之化,百姓蒙祚[8]。孝成纵欲,以婢为后,使皇统亡绝,社稷倾沦[9]。有周之隆既如彼,大汉之祸又如此,惟陛下详察。”上皆不纳。他日,李入见,上问之曰:“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10]上意遂决。许敬宗宣言于朝曰:“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立一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11]昭仪令左右以闻。庚午,贬遂良为潭州都督[12]。
【注文】
[1]自胜:克制自己。
[2]疏:古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所书写的一种文体。 匹夫匹妇:匹,独个。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女子,泛指平民百姓。
[3]母仪:人母的仪范,多用于皇后。 嫫(mó)母(生卒年不详):又名丑女。传说五千年前,华夏部落联盟首领黄帝为了制止部落“抢婚”事件,专门挑选了品德贤淑、性情温柔、面貌丑陋的丑女(封号嫫母)作为自己的第四妻室。嫫母是位贤内助,深受黄帝的敬重。黄帝的正室元妃嫘(léi)祖病逝后,黄帝令嫫母管理后宫。另外,嫫母因相貌极丑,可以扮相貌丑恶的驱鬼神以驱邪。 黄帝(生卒年不详):上古传说时代一位著名的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yuán)氏、有熊氏。传说黄帝是少典之子。相传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今河北逐鹿东南),与蚩尤战于逐鹿(今河北逐鹿东南)。黄帝打败了炎帝和蚩尤,成为华夏部落联盟首领。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征服东夷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并有了文字。传说黄帝有嫘祖、女节、彤鱼氏、嫫母等四位夫人。 妲(dá)己(?—前1046年):商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纣(zhòu)王的宠妃。有苏氏之女。妲己有美色,又能歌善舞,深得商纣王的宠爱。纣王对她言听计从。纣王沉溺于酒色,荒于朝政,被周武王姬发攻灭。妲己也在周武王灭商时被杀。人们多把商朝的灭亡与妲己惑主联系起来,妲己因此被人称为一代妖姬。 殷王(?—前1046年):这里指商王朝的末代君主纣王,他是中国历史记载中残暴的君主。公元前1075—前1046年在位,后世称商纣王。名受,亦称“帝辛”。帝辛自幼聪敏过人,武艺高强。他继承王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他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的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帝辛统一东南以后,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向东南传播,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族群融合。但是他后来沉湎于酒色,耽于享乐,荒废朝政,残虐无道,导致众叛亲离,被西边强大起来的周国所灭,纣王自焚而死。 《诗》:即《诗经》,为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另外还有六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流传至今的有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西汉时,《诗》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汉朝毛亨、毛苌(cháng)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大部分是民歌,有少部分贵族作品。《风》为地方民歌,《雅》为贵族宴会乐歌,《颂》为乐章而兼有舞乐者。 褒姒(sì)(生卒年不详):西周幽王的宠妃。公元前779年,西周幽王征伐褒国,褒人献出褒姒这个大美女乞降。幽王非常宠爱褒姒。第二年,她生下一子,幽王对她更加宠爱,竟废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立褒姒为王后,立她所生的伯服(一作伯盘)为太子。相传褒姒平时很少露出笑容,偶露笑容,更加艳丽迷人。幽王为博她一笑,曾以“千金”之财征集能让美人欢笑的“金点子”。历史典故“千金难买一笑”即来源于上述史实,最初的记载见《史记·周本纪》。但耗去许多钱财,试了很多办法,褒姒就是不笑。于是,虢(guó)国石父献出“烽火戏诸侯”的奇计。周幽王同褒姒并驾巡游,燃起烽火,以此擂鼓报警。各路诸侯看见烽火,率领一队队兵马前来营救。结果发现平安无事,又退兵回去。褒姒看见一队队兵马,像走马灯一样来来往往,不觉启唇而笑,幽王大喜。可是,周幽王却因此失信于诸侯。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即来源于上述史实,最初的记载见《史记·周本纪》。公元前771年,幽王的废后申氏之父联合犬戎(西周西部的一个族群)等兵攻打西周,周幽王再燃烽火告急,诸侯有了上次被戏耍的经历,不再出兵救援。结果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虏(一说被杀)。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这是将西周灭亡的责任全部推给褒姒,系典型的“女色祸国”论调。
[4]尘黩:犹玷污。尘,自谦之词。
[5]葅(zū)醢(hǎi):古代把人剁成肉酱的酷刑。后亦用以泛指处死。 戮(lù):杀。
[6]吴王:这里指吴王夫差(chāi)(?—前473年),春秋末期吴国的国君,公元前495至公元前473年在位。夫差二年(前494年)为报父仇攻打邻近的越国,攻破其都城。越国国王勾践向夫差请和,请求做吴国的臣子。夫差不听伍子胥的乘胜灭越之言,允许越国的求和,囚禁勾践。夫差十二年(前484年)攻打北边的齐国,伍子胥又劝夫差,以越国为心腹之患,应该主要提防越国,夫差又不听。夫差联合鲁国攻破齐国。不久,夫差赐剑给伍子胥,令他自杀。两年之后,夫差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南)会盟诸侯,与晋国争得盟主地位。越王勾践被放回国后,励精图治,他乘着夫差北上会盟、吴国国内兵力空虚的机会,攻破吴都,俘虏太子友。夫差十八年(前478年),越国攻吴,大败吴军。夫差二十一年(前475年),越围吴。夫差二十三年(前473年),越国灭掉吴国,夫差自杀。 子胥:即伍子胥(?—前484年),春秋时人,吴国的重臣。名员,字子胥,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楚平王七年(前522年),伍奢被诬与太子叛乱,楚平王杀伍奢。伍子胥辗转逃入吴国,先在田野务农。后来,他被推荐,协助阖(hé)闾杀死吴王僚,夺取君位。阖闾非常信任伍子胥,伍子胥助阖闾整军练武,采用疲劳战术,分兵连续攻打楚国,终于攻破楚国。他因功被封于申,又称申胥。吴王夫差(阖闾之子)即位后,攻打越国。越国战败,伍子胥劝夫差杀掉越王勾践,以绝后患,夫差不听他的建议,而是接受越国的乞降,留下了勾践的命。夫差又北上攻打齐国,争夺中原地区的霸权。伍子胥又劝夫差不要北上,应集中精力先除掉心腹之患——越国,夫差又不听。后来,夫差渐渐疏远伍子胥。伍子胥终被夫差赐剑,被逼自杀。 麋(mí)鹿:为世界珍稀动物,属于鹿科。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身似驴、蹄似牛,因此得名四不像。性温顺,以植物为食,野生种已绝迹。 姑苏:地名,苏州的别称,相当于今江苏苏州。以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阙庭:人体部位名。即“阙”与“庭”两个部位的合称,即眉之间和额部。这里借指朝廷。 宗庙:亦称宗、宗室、祖庙。从周代开始,宗庙成为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神的场所。按制度规定,天子的宗庙立七庙,诸侯的立五庙。天子、诸侯平时祭祀宗庙,凡是有大事,包括会盟、征伐、爵命、大婚等,都在宗庙进行。汉代宗庙之制与周代不同,每一个皇帝即位,则立一庙,其数目不止七。王莽代汉,又立九庙。东汉后期,权移臣下,宗庙制度也混乱不经。其后,历朝宗庙虽各有不同,但没有大的差异。 血食:谓受享祭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 期:预定的时间,一定的时间期限。
[7]乾坤:八卦中的两爻,乾代表天,坤代表地,衍生为阴阳、男女、国家等人生世界观。 幽闲:清静闲适。 神祇(qí):神指天神,祇指地神。神祇泛指神灵。
[8]周文:即周文王姬昌(生卒年不详),又称周侯、姬伯、西伯,周武王姬发之父。周文王原为商朝的诸侯,封为西伯。周文王敬老慈少,礼贤下士,招揽了众多人才。当时,商纣王暴虐,他知而叹息。他曾经被纣王囚禁,通过贿赂而得以放出。回到封地之后,周文王日益得到各路诸侯的拥护,四处征伐,建立丰邑,即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沣(fēng)河西,迁都居之。周国越来越强大,进一步对外扩张,前来归附的诸侯越来越多,占据天下的三分之二。周文王在位期间的经营为其子武王后来攻灭商朝奠定了基础。 太姒(生卒年不详):有莘氏之女,周文王之妻,周武王之母。姒姓。太姒有贤德,后成为贤母的典范。 《关雎(jū)》:《诗·周南》篇名,为《诗经》著名诗篇,也为全书首篇,是十五国风的第一篇。后世用此篇名作典故,借指贤淑的后妃或后妃的美德,或借指夫妇、淑女等。 祚(zuò):通“阼”,指帝位。在中国古代,帝王登阼阶(大堂前东面的台阶)以主持祭祀,因此以“阼”指帝王之位。
[9]孝成:即西汉成帝刘骜(áo)(前51—前7年),公元前33年至前7年在位。汉成帝为汉元帝刘奭(shì)之子,皇后王政君所生。他即皇帝位之后,任用母舅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总揽朝政。王氏诸舅皆封侯。他在位期间,生活荒淫,宠幸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怠于政事,将朝政全委托给外家诸位舅舅,大权逐渐为王氏外戚掌握。汉成帝统治时期,政治腐败,耗费大量钱财,他纵情声色、淫欲无度,大地主、大官僚兼并土地,导致一些地区爆发农民起义,西汉从此衰落,病入膏肓。 以婢为后:指西汉成帝册立出身卑微的赵飞燕(?—前1年)为皇后。赵飞燕原为阳阿公主家的歌女,身份等同于奴婢。她因善舞体轻,故号“飞燕”。汉成帝到阳阿公主家作乐,见到赵飞燕,非常喜欢,将她迎入后宫。飞燕入宫后,大受宠幸。飞燕的妹妹赵合德也被召入宫。姐妹二人均成为宠妃。汉成帝永始元年(前16年),赵飞燕被立为皇后。可是,赵飞燕姐妹二人均无法生小孩。于是,后宫凡是有产子者均被她们所害。这给西汉的皇位继承、后宫的秩序造成极大的危害。历史典故“燕飞来,啄皇孙”(或称“燕啄皇孙”)即来源于上述史实,最初的记载见《汉书·外戚传》。 社稷:社,本指土地之神,按方位命名,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五色土,实际象征国土。古代又将祭祀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祭礼都叫社。稷,本是五谷之神中特指原隰(xí)之祇,即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祇,这是农业之神。社稷在古代指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亦用做国家的代称。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祭祀社稷之礼,定为最高等级的祭典,由皇帝亲自祭祀。
[10]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这是李所说的表面上中立,实则支持立武昭仪为后的话。皇帝册立皇后,绝对不是个人的家事,而是政治行为。李身为元老重臣,又握有兵权,具有很高的威望和不容小视的军事实力。有了军事力量的支持,因此唐高宗可以不顾及长孙无忌等重臣的强烈反对,册立武氏为皇后。
[11]田舍翁:庄稼汉。 斛(hú):古代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12]潭州:古地名。治长沙(今湖南长沙),唐辖长沙、株洲、湘潭、湘乡、益阳、醴(lǐ)陵、浏阳等市县地。 都督:唐朝地方军政长官,总揽一州或郡的事务。唐太宗贞观年间,分为大、中、下都督府,皆置都督一人。大都督府的都督为从二品,中都督府正三品,下都督府从三品。潭州为中都督府,其都督为正三品。
【译文】
韩瑗抓住机会给皇帝上奏,流着眼泪极力劝阻高宗,高宗不采纳。第二天,韩瑗又再次劝谏皇帝,悲痛得不能控制自己。高宗命人把他拉出去。韩瑗又上疏规劝皇帝,称:“即使是平民百姓男女,还要互相挑选,更何况是天子啊?皇后是举国人母的典范,是好是坏都因她决定,所以嫫母能辅佐黄帝,而妲己则覆灭了殷王,《诗经》记载:‘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每次考察前代的历史,我常常不免叹气感慨,不是说玷污了当今盛世。如果做法不合法度,后人将怎么看待我们,还愿陛下审慎对待立后之事,不要被后人所讥笑。假使为臣这样做,能对国家有所益处,纵然是遭死刑被杀戮,也是为臣我的本分。往日吴王因为不采用伍子胥的意见而让麋鹿游于姑苏,我担心天下人丧失希望,朝廷上就会长出荆棘,国家的宗庙就不能享受杀牲取血的祭祀(暗示亡国),这一天就要到了。”来济上表劝谏说:“为王者确立王后,要效法天地之道,一定要选择有礼仪教化的名门大家,选择幽雅娴静、德行善美之人,以符合天下人的愿望,合乎神灵的意愿。所以周文王造船来迎娶太姒,以她贤淑的后妃的德化,开启百姓的福运造化。而西汉成帝则放纵私欲,纳婢女为皇后,造成统治灭亡,国家沦陷。既然有周朝那样的兴隆,又有大汉这样的灾祸,唯独希望陛下能够审慎地思考。”高宗都不肯采纳这些意见。另一天,李入宫觐见高宗,高宗问他:“我想要立武昭仪为皇后,褚遂良坚决认为不行。褚遂良既然是顾命大臣,此事应该就此结束吧?”李回答说:“这是陛下家里的事,何必再问外人。”高宗于是打定了主意。许敬宗在朝中公开发表议论:“庄稼汉多收了十斛麦子,尚且想要换娶媳妇,何况天子要立一个皇后,何必参与到这些人之常情的事情中而乱发议论呢。”武昭仪让身边的人将此事禀告给了皇帝。永徽六年(655年)九月庚午(初三日),高宗将褚遂良贬为潭州都督。
【原文】
冬十月己酉,下诏称:“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1]。母及兄弟并除名,流岭南。”[2]乙卯,百官上表请立中宫,乃下诏曰:“武氏门著勋庸,地华缨黻,往以才行选入后庭,誉重椒闱,德光兰掖[3]。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宫壸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圣情鉴悉,毎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4]丁巳,赦天下。是日,皇后上表,称:“陛下前以妾为宸妃,韩瑗、来济面折庭争,此既事之极难,岂非深情为国,乞加褒赏。”上以表示瑗等,瑗等弥忧惧,屡请去位,上不许。十一月丁卯朔,临轩命司空李赍玺绶册皇后武氏[5]。是日,百官朝皇后于肃义门。
【注文】
[1]鸩(zhèn)毒:鸠,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一说从鸩鸟体内提取的一种毒药,类似孔雀胆、鹤顶红。有成语“饮鸩止渴”,指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庶(shù)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
[2]除名:除去名籍,取消原有身份。唐律中对除名的适用范围是犯罪主体官员,根据他们特殊的身份和拥有的官品、功勋等,予以削夺,即消除犯罪官员的一切官职与爵位,并追夺告身(授官之符)的刑罚。 流:即流刑。唐律定为“五刑”之一,指流放到边远地区。唐代五刑包括:(1)笞刑:以十为一等,分为五等(十到五十下)。(2)杖刑:以十为一等,分为五等(六十到一百下)。(3)徒刑:刑期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4)流刑:里程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5)死刑:分绞和斩二等。 岭南:地区名,即岭表、岭外,泛指五岭(又称南岭,系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岭的总称)以南地区。在唐代,岭南地区处于五岭之外,属于边缘蛮荒之地。另外,根据自然山川形势,在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将全国划分为十个监察区,称为十道。在此基础上,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又再细分为十五道。太宗、玄宗均在岭南地区设岭南道。
[3]勋庸:功勋。 缨(yīng)黻(fú):缨,用线或绳等做的装饰品,带子,这里指冠带。黻,古代礼服上黑与青相间的花纹。缨黻指官服,在这里亦借指官位。 椒闱(wéi):宫内后妃居处。 兰掖(yè):掖庭的美称。指后宫嫔妃所居之地。
[4]储贰:亦作储副,指太子。 宫壸(kǔn):同“宫阃”,犹言帝王后宫。 饬(chì):谨慎。 嫔(pín)嫱(qiáng):宫中女官,天子诸侯姬妾。 迕(wǔ):违背,相抵触。 事同政君:这里指立武氏为皇后与西汉立王政君(前70—后13年)为皇后的情况相同。王政君为汉元帝刘奭(shì)的皇后。她于汉宣帝(刘奭之父)时选入后宫,本为宫女。后来,她被赐给太子刘奭,并被其所幸,生下刘骜(后来的汉成帝)。刘奭即皇帝位后,王政君“母以子贵”,得立为皇后。这份诏书所称“事同政君”,实在为武则天本为唐太宗的妃子,却被太宗之子高宗立为皇后寻找历史依据。
[5]临轩:皇帝不坐正殿而御前殿,殿前的屋檐下和台阶之间有平台,平台两边有栏杆,犹如车之轩(栏杆),故称。唐朝册立皇后、太子,以及册封重要的官员采用“临轩册命”的方式。 赍(jī):带着。 玺绶(xǐ shòu):古代印玺上所系的彩色丝带。借指印玺。印玺是权力的象征。 册:册封,指帝王祭告天地宗庙,选立后妃和任命诸王大臣,以及向异姓王、宗族、嫔妃授予爵位及名号时,举行的典礼仪式。所用文书为封册或册书。
【译文】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冬十月己酉(十三日),高宗颁布诏书说:“王皇后、萧淑妃阴谋毒害人,现将她们废为庶人。她们的母亲和兄弟也一同除去名籍,流放到岭南道。”乙卯(十九日),文武百官都上表请皇帝定立中宫,高宗这才颁布诏书说:“武氏家族立有功勋,是官宦之家,武氏此前凭借着才行被选入后宫,她的名望和声誉在后妃中是出了名的。我以前在做太子的时候,就得到先皇的慈爱,常常能够侍候在身边,朝夕不离,在后宫当中,她一直都很谨慎自律,在嫔妃当中,也从来没有过不顺从。太宗皇上明鉴,每次都表示了对她的赞赏,所以将武氏赐给我,此事与王政君的情况相同,可立武氏为皇后。”丁巳(二十一日),高宗大赦天下。这一天,武皇后上表,称:“陛下先前想让我做宸妃的时候,韩瑗、来济就当面表示反对,这非常难得,难道不是他们深切地为国家着想吗?我祈求皇上对他们予以褒奖。”高宗把皇后的奏表给韩瑗、来济等人看,他们都更加担忧,多次请求辞职,高宗都不准许。十一月丁卯(初一日),高宗临轩,让司空李带着玺绶册封皇后武氏。这一天,文武百官到肃义门朝拜皇后。
【原文】
故后王氏、淑妃萧氏,并囚于别院,上尝念之,间行至其所,见其室封闭极密,唯窍壁以通食器,恻然伤之,呼曰:“皇后、淑妃安在?”[1]王氏泣对曰:“妾等得罪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又曰:“至尊若念畴昔,使妾等再见日月,乞名此院为回心院。”[2]上曰:“朕即有处置。”[3]武后闻之,大怒,遣人杖王氏及萧氏各一百,断去手足,投酒瓮中,曰:“令二妪骨醉。”[4]数日而死,又斩之[5]。王氏初闻宣敕,再拜曰:“愿大家万岁[6]。昭仪承恩,死自吾分。”[7]淑妃骂曰:“阿武妖猾,乃至于此!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由是宫中不畜猫[8]。寻又改王氏姓为蟒氏,萧氏为枭氏[9]。武后数见王、萧为祟,被发沥血,如死时状[10]。后徙居蓬莱宫,复见之,故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11]。
【注文】
[1]间(jiàn)行:从小路走。 窍:贯通。 恻(cè)然:哀怜貌;悲伤貌。
[2]至尊:大臣称皇帝为“至尊”。 畴昔:往昔;日前;以前。 名:取名,命名。
[3]即:马上。
[4]杖:杖刑,为五刑之一。杖刑以十为一等,分为五等(六十到一百下)。 妪(yù):年老的女人。
[5]斩:砍断,死刑之一。
[6]大家:宫中近侍对皇帝的称呼。
[7]承恩:蒙受恩泽。
[8]畜(xù):养禽兽。
[9]蟒(mǎng):一种无毒的大蛇。 枭(xiāo):主要进行夜间活动的攫禽。
[10]祟:指鬼神给人带来的灾祸,借指不正当的行动。
[11]蓬莱宫:唐朝皇宫名。原名大明宫,高宗时改为蓬莱宫。在唐代,因为大明宫位于长安城的东北部,因此被称为“东内”或“北内”。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太宗李世民为了太上皇(唐高祖李渊)避暑的需要,取长安城东北龙首原高地修建一座新宫殿。始名永安宫,第二年改名大明宫。后改名蓬莱宫、含元宫。武周长安元年(701年)复名大明宫。大明宫东西三里,南北五里,略呈楔形。内有含元、宣政、麟德等殿,楼台亭池,还有中央官署。唐高宗年间,对大明宫进行过整修。龙朔三年(663年)开始,高宗移居大明宫。唐中期以后,诸帝几乎都在大明宫生活起居,处理政事。唐末军阀混战,大明宫毁于战火,渐渐成为废墟。现在,大明宫遗址已经被发现,位于今陕西西安市火车站北一公里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0月,大明宫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洛阳:古地名。指唐朝的东都(即陪都)洛阳,相当于今河南洛阳。 长安:古地名。指唐朝的西京(即首都)长安,相当于今陕西西安。
唐大明宫示意图
唐东都洛阳城示意图
【译文】
原来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囚禁在其他院子。有一回,高宗思念她们,就从小路走到了囚禁她们的院子,见她们的房子封闭得非常严密,只有在墙壁上开的孔以递送吃饭的碗,不禁伤心,高宗呼唤着:“皇后、淑妃你们在吗?”王皇后哭着回答:“我们获罪沦为宫中的婢女,哪里还有什么尊称呢。”又说:“皇上您如果念惜从前的恩爱,让我们能再见天日的话,乞求皇上将这座院子命名为回心院。”高宗曰:“我这就办。”武后听说这件事情之后,非常愤怒,派人将王氏及萧氏各杖打一百下,砍掉她们的手足,投进盛酒的缸子当中,说:“让这两个老妇人的骨头醉掉。”几天后,两人死去,又再被砍去脑袋。王皇后最初听到宣布处置她们的敕文时,再拜说:“愿皇上万岁。武昭仪得到皇上的恩宠,死自然是我应得的。”淑妃则大骂道:“阿武妖孽奸猾,竟然到如此地步!但愿来生我做猫,阿武做鼠,我要活生生地掐断她的咽喉。”从此以后,宫中不再养猫。不久,武后又改王皇后一族姓氏为蟒氏,萧淑妃一族姓枭氏。武后多次见到王、萧两人作祟,披着头发,鲜血滴滴答答,像她们死时的样子。后来,武皇后迁移到蓬莱宫去居住,又看见她们,所以武皇后大多时间在洛阳,终身不回长安。
【原文】
显庆元年春正月辛未,以皇太子忠为梁王,立皇后子代王弘为皇太子[1]。
【注文】
[1]显庆: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显庆元年(656年)正月至显庆六年(661年)二月。为避讳唐中宗李显(李治之第七子,武后所生)的名字,因此唐朝人追称显庆年号时多称“明庆”,又作“光庆”。 弘:即李弘(652—675年),唐高宗李治之第五子,武则天所生的长子。初封代王,高宗显庆元年(656年)立为皇太子。李弘性格宽厚,聪明,几次奉高宗之命监国(在古代,君王外出,由太子留守国都,代行处理国政,谓之监国)。他礼遇大臣,体恤士兵,非常受高宗的宠爱,但他处理政事常常不合武则天的心意。在高宗上元年间,李弘被武则天毒杀。谥号为孝敬皇帝。他曾经命令文士许敬宗、上官仪等采集古今文章中的佳句,进行分类,编成《瑶山玉彩》五百卷,已经散佚。
【译文】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春正月辛未(初六日),高宗降皇太子李忠为梁王,将皇后的儿子代王李弘立为皇太子。
【原文】
李义府恃宠用事[1]。洛州妇人淳于氏,美色,系大理狱,义府属大理寺丞毕正义枉法出之,将纳为妾,大理卿段宝玄疑而奏之[2]。上命给事中刘仁轨等鞫之,义府恐事泄,逼正义自缢于狱中[3]。上知之,原义府罪不问[4]。侍御史涟水王义方欲奏弹之,先白其母曰:“义方为御史,视奸臣不纠则不忠,纠之则身危而忧及于亲为不孝,二者不能自决,奈何?”[5]母曰:“昔王陵之母,杀身以成子之名[6]。汝能尽忠以事君,吾死不恨[7]。”义方乃奏称:“义府于辇毂之下,擅杀六品寺丞,就云正义自杀,亦由畏义府威,杀身以灭口[8]。如此,则生杀之威,不由上出[9]。渐不可长,请更加勘当。”[10]于是对仗,叱义府令下,义府顾望不退[11]。义方三叱,上既无言,义府始趋出,义方乃读弹文[12]。上释义府不问,而谓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贬莱州司户[13]。
【注文】
[1]恃(shì):依靠,依赖。 用事:执掌大权,行事。
[2]洛州:古地名。北魏置,治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后多次改置改名。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又改洛州。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建东都。 大理:唐朝官署名,这里是大理寺的省称。大理寺是唐中央机构九卿之一,国家最高审判机关,负责审理中央百官犯罪及京师的重大案件。 属(zhǔ):同“嘱”,嘱咐。 大理寺丞:唐中央机构大理寺的官员,从六品上,分掌管理本部门事和断刑之轻重。 大理卿:即大理寺卿,唐中央机构大理寺的长官,从三品。 段宝玄(生卒年不详):唐高宗朝大臣。他参与编纂《永徽律疏》三十卷,于高宗永徽四年(653年)成书上奏,对《唐律》律文逐条进行解释。此书今存,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该书记载《唐律》共有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十二篇,笞、杖、徒、流、死五种二十等刑名,共五百零二条律文。这部律典被誉为中华法系的代表。当时领衔为长孙无忌,奉诏参与者有于志宁、唐临、刘燕客、贾敏行等人。
[3]给(jǐ)事中:唐朝职事官,正五品上。中央机构门下省重职,分判本省日常事务,具体负责审议封驳诏敕章奏。有异议可直接批改驳还,无异议则封下经门下省长官审复后,交尚书省执行。 刘仁轨(601—685年):唐前期大臣、军将。字正则,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他幼年贫困好学,博涉文史。他历任新安县(今河南新安)县令、给事中、青州(今山东青州)刺史。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唐军攻打高丽时,刘仁轨负责监督海运,因为船翻而被免官。高宗令他带罪随军作战。高宗龙朔元年(661年),百济(朝鲜半岛中部建立的政权)发生内乱,仁轨率军与新罗(朝鲜半岛南部建立的政权)夹攻百济,打败了百济。龙朔三年(663年),百济联合倭国(今日本)的军队进攻唐军。仁轨与孙仁师等破之于白江口(今朝鲜忠清南道锦江)。仁轨负责镇守百济,在当地设置官吏、开道路、恢复生产。他因功而升至右相(即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中书省位于唐代宫殿的右边,所以中书省长官又称“右相”)。高宗咸亨五年(674年),他担任鸡林道大总管,大破新罗兵,因功进爵为公。高宗仪凤二年(677年),他镇守临洮军(今青海乐都),负责防御吐蕃(bō)(隋唐时期在今青藏高原建立的王国)。唐高宗死后,武后掌握实权。仁轨为西京(唐都长安)留守,他上书以前朝女主掌权招致祸败之事规劝武后,武后发书慰勉。仁轨死后,陪葬乾陵(唐高宗的陵墓,今陕西乾县西北)。 鞫(jū):审讯,审问。 缢(yì):吊死,用绳子勒死。
[4]原:宽容。
[5]侍御史:唐代职事官。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的官员,从六品下。御史台分为台院、殿院和察院。侍御史居台院,居三院之首,掌管纠弹百官,入内宫接受诏书,受皇帝之命出使,分判御史台事务,与门下省的给事中、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共同受理词讼。遇重大案件则与刑部、大理寺会审。 涟(lián)水:古县名。即涟水县,隶属于泗(sì)州,相当于今江苏涟水。 王义方(615—669年):唐前期大臣。泗州涟水(今江苏涟水)人。他幼年孤贫,博通五经,对母亲非常孝顺。他考中明经,成为晋王(唐高宗李治登基前的爵位)府的参军。唐太宗贞观年间的名臣魏徵对义方非常礼遇,把侄女嫁给他。后来,他因为犯错误被贬为儋(dān)州吉安(今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东北)丞,边民悦顺。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义方升任侍御史。当时,宰相李义府纳罪女为妾,逼死大理寺丞毕正义,无人敢言。他独自弹劾李义府之罪。而高宗却袒护李义府,厌恶义方以孤士触犯宰相,将他贬为莱州(治今山东莱州)司户。后来,他居于昌乐(今河南南乐),聚徒教书,不再进入官场。义方撰有《笔海》《文集》各十卷,均已散佚。 奏弹:御史台的职责,掌弹劾百官。 纠:举发,惩治。
[6]王陵(?—前181年):秦末汉初将领、大臣。他与刘邦同为沛县(今江苏沛县西)人,二人结拜为兄弟。刘邦起兵反秦后,他投奔刘邦。楚汉相争时,王陵率兵归附汉王刘邦。王陵的母亲被楚王项羽抓捕,项羽希望通过她去说服王陵前来投降。王陵的母亲答应了,但是随后,她让来谈判的使者回去转告儿子,要他好好辅佐刘邦,随后拔出利刃自刎,杀身取义。王陵帮助刘邦取得天下,封安国侯。汉惠帝六年(前189年),他官至右丞相。当时,汉惠帝的母亲吕太后(即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掌握大权,想封吕家的人为王。王陵却表示反对,为吕后所恶,迁为太傅,实际上夺去了他的相权。他于是称病辞官,死于吕后七年(前181年)。
[7]汝:你。 事:侍奉,服侍。 恨:遗憾。
[8]辇(niǎn)毂(gǔ):辇,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毂,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借指车轮或皇帝的车舆。辇毂代指京城或皇帝。 六品寺丞:指大理寺丞毕正义,唐代大理寺丞官品为从六品上。
[9]威:显示使人畏惧慑服的力量,引申为权势,权力。
[10]渐不可长:谓刚露头的不好事物不能容许其发展滋长。 勘当:审问核察。
[11]对仗:谓当廷奏事。古代皇帝坐朝听政,必设仪仗,百官当廷言事,没有任何隐秘,相反,有的则不必公开,仗下独奏。 叱(chì):责骂;呵斥。 顾望:还视,观望。
[12]趋出:小步疾行退出。表示恭敬。 弹文:文体名,为弹劾官员的奏疏。
[13]莱州:古地名。治掖县(今山东莱州),唐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莱州、莱阳、平度、即墨、莱西、海阳等地。 司户:唐朝地方官名,即司户参军、司户参军事。负责掌管户籍、计账、道路、重要关口、徭役、婚姻、诉讼、表彰孝顺之人等事务。上州置二员,从七品下;中州置一员,正八品下;下州置一员,从八品下。
【译文】
李义府仗着皇后的宠信而掌管朝廷事务。洛州有个妇人淳于氏,长得很漂亮,被关在大理寺的监狱里,李义府命令大理寺丞毕正义破坏法律,把她弄出狱,准备纳她为妾,大理寺卿段宝玄对此事产生疑问而上奏皇帝。高宗让给事中刘仁轨等人来审理此事,李义府害怕事情败露,逼着毕正义在狱中上吊自杀了。高宗了解此事后,原谅了李义府而不问罪。侍御史涟水人王义方想向皇帝上奏,弹劾李义府的不法行为,他事先禀告他的母亲说:“义方作为御史,眼看着奸臣的不法勾当而不纠举就是不忠,纠举之后会危及自身的安危并且牵连到亲人那就是不孝,忠、孝之间不能选定,怎么办?”他母亲说:“过去王陵的母亲,以自杀来成全儿子的名声。你能为皇上尽忠,我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义方这才向皇帝上奏说:“李义府在皇上跟前,擅自杀害六品的大理寺丞,就说是毕正义自杀,也是因为害怕李义府的淫威,担心泄密而自杀。如果这样下去,那么生杀的大权,就不是从皇上手中授出了。这样的苗头不可助长,请皇上再加以审查。”于是当面对质,呵斥李义府退下,李义府最初还四下张望而不肯退。义方再三呵斥,而高宗却没有发话,李义府才开始小步退出,义方这才宣读弹劾文书。高宗原谅了李义府而不问罪,反倒说义方诋毁和侮辱大臣,言词不恭顺,贬他为莱州司户。
【原文】
韩瑗上疏为褚遂良讼冤曰:“遂良体国忘家,捐身徇物,风霜其操,铁石其心,社稷之旧臣,陛下之贤佐[1]。无闻罪状,斥去朝廷,内外氓黎,咸嗟举措[2]。臣闻晋武弘裕,不贻刘毅之诛;汉祖深仁,无恚周昌之直[3]。而遂良被迁,已经寒暑,违忤陛下,其罚塞焉[4]。伏愿缅鉴无辜,稍宽非罪,俯矜微款,以顺人情。”[5]上谓瑗曰:“遂良之情,朕亦知之。然其悖戾好犯上,故以此责之,卿何言之深也?”[6]对曰:“遂良社稷忠臣,为谗谀所毁[7]。昔微子去而殷国以亡,张华存而纲纪不乱[8]。陛下无故弃逐旧臣,恐非国家之福。”上不纳。瑗以言不用,乞归田里,上不许。
【注文】
[1]徇(xùn):通“殉”。为了某种目的而死。 风霜:比喻艰难辛苦。 铁石:铁和石,比喻坚定。
[2]氓(méng)黎(lí):黎民百姓。 嗟(jiē):叹息。 举措:举动,行为。
[3]晋武: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年),西晋王朝的开国君主,公元266年至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曹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他继承父亲司马昭的晋王之位。司马昭死后数月,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建都洛阳,改年号为泰始,是为晋武帝。建国之初,他大封宗室为王,并使统兵出镇。他提倡俭朴,并置谏官,刊修律令,鼓励农耕。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晋朝出兵灭掉东南地区的吴国,统一全国。他又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颁行户调式,行占田课田制,据此收取土地税、户税。武帝采取措施明定官僚、贵族各以高下占有田地及荫补(靠家庭背景做官),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在武帝统治时期,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社会出现四海平一、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太康之治”。但武帝统治晚期怠于政事,奢侈腐化。又因为亲贵当权,造成他死后宗室、权臣倾轧,政局混乱。 弘裕:宽宏,宏大。 贻(yí):遗留,留下。 刘毅(?—285年):西晋大臣。字仲雄,西晋东莱掖县(今山东莱州)人。他幼有孝行,喜欢品评人物。曹魏末年,他被司马昭辟为相国掾(yuàn,官署属员)。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称帝后,任命刘毅为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又因为他忠纯正直,被任命为谏官。后来,他因不避权贵,敢于大胆指斥朝政,拜授司隶校尉,执掌京城及附近地区的监察。他纠举当地的豪强,使京城及附近地区秩序井然。后来,他累官至尚书左仆射。刘毅常常直言向武帝进谏言,批评武帝卖官、钱入私门的做法。他年七十告老还乡。后来,他担任青州(今山东青州)大中正,负责当地的选官和监察。后病死。 汉祖:即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年),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庙号高祖,又称高皇帝,公元前202年至前195年在位。秦朝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字季。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刘邦乘着项羽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与秦军主力决战之机,率兵直赴关中地区,占据秦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秦王子婴投降,秦灭亡。因兵力不敌,刘邦被迫接受项羽的汉王封号,进驻汉中地区。刘邦不甘心亡秦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于是率军东出,与项羽展开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结果,双方在垓下(今河南鹿邑东,一说今安徽灵璧南)决战,项羽战败自杀。刘邦于是称帝,国号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为了和后来刘秀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的“汉”相区别,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在位期间,继续实行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又采取轻徭薄赋、招抚流亡、免奴婢为庶人(平民)的措施,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他又翦除韩信、英布等功臣,大封刘姓宗室为王。他即皇帝位之前,鄙视儒生,不修文学,然而他豁达大度,善于用人。他死后,由刘盈(即汉惠帝,吕皇后所生)继承皇位。 恚(huì):怨、恨。 周昌(?—前192年):西汉初年大臣。秦末沛县(今江苏沛县)人。他和堂兄周苛都在秦时担任泗水卒史。等到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的时候,他们打败了泗水郡的郡守、郡监。这样,周昌、周苛二兄弟一直追随刘邦,攻入关中,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周昌被任命为中尉,迁御史大夫。当时,拥有强大兵力的楚王项羽据有天下,而刘邦被封为汉王。在“楚汉之争”中,周昌常跟随刘邦攻打项羽,立下战功。周昌被封为汾阴侯。在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后,周昌仍担任要职。他为人倔强,敢直言。刘邦想废太子刘盈(吕皇后所生,后来的汉惠帝),立其宠妃戚夫人所生的如意为太子,赖周昌力争而作罢。后来,刘邦为保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如意,任命周昌为赵王之相。刘邦死后,吕后毒杀赵王。周昌于是称病,不到中央朝见,三年而死。
[4]塞:抵偿。
[5]缅鉴:远察。缅,远。 矜:同情,怜悯。 款:诚恳。
[6]悖(bèi):混乱,相冲突,违背道理。 戾(lì):暴恶。
[7]谄(chǎn)谀(yú):谄媚,巴结。
[8]微子:即微子启(生卒年不详),又称殷公,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朝末代君主纣王的庶兄,名启。他出生时,其母尚未被立为正室,因此不得继承王位。纣王即位后,暴虐无道。微子曾多次亲谏纣王,见纣王不听,便谋于太师箕(jī)子、少师比干。微子从箕子之见,远离纣王,逃到微(今山西潞城东北,后微子又迁到山东梁山西北,所以那里也称为“微”)。周武王灭商后,复其位,仍为卿士。周公以周成王的命令封微子于宋(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成为宋国国君、始祖。微子为政贤能,为商朝遗民所爱戴。他死后葬于宋国故地,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建有微子祠。微子墓立于微山上,后微山塌陷,山顶成为微山岛,附近成为微山湖。 殷国:即商朝,又称殷商,约公元前16世纪成汤灭夏所建立的王朝,子姓,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成汤在建国之初,建都于亳(bó)(今地有河南商丘、山东曹县、河南偃师三种说法),曾多次迁移。至商王盘庚时,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因此商朝又被称为殷朝、殷商。传至帝辛(即商纣王),暴虐无道,为周所灭。 张华(232—300年):西晋文学家、政治家。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人。他为西汉留侯张良十六世孙。张华幼年丧父,家贫勤学,知识渊博。曹魏末期,他因愤世嫉俗而作《鹪(jiāo)鹩(liáo)赋》,由是声名始著。司马昭当政时,他担任中书郎。司马氏取代曹魏、建立晋朝之后,他迁黄门侍郎,封关内侯,迁中书令。他力排众议,制定消灭割据东南一方的吴国的计策。晋朝出兵灭吴,张华为度支尚书,供应军粮。吴国灭亡后,张华被封为广武县侯,名重一时。朝廷的仪礼、典章均为张华草定。后来,张华被人诬陷,只得离开京城,到地方出任持节、都督幽州(今北京地区)诸军事(当地军政长官)。后又征为太常。晋惠帝即皇帝位,任命张华为太子少傅,又遭外戚杨骏的猜忌,无法参与朝政。楚王司马玮起兵造反,张华用计平定叛乱,因功拜右光禄大夫、侍中、中书监。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张华任司空。当时,朝廷派系矛盾日深。张华受到晋惠帝贾皇后的信任。他对贾后也多方规劝,尽力匡辅晋朝。后来,他反对赵王司马伦和孙秀废贾后、夺帝位之谋,被司马伦杀害。张华博学多能,号称“博物洽闻,世无与比”。他的诗风华丽,诗今存三十二首,有《情诗》五首,描写夫妇离别思念的心情。他还著有《博物志》,今有辑本。文集今有《张华集》。
【译文】
韩瑗上疏替褚遂良诉冤,说:“遂良设身处地地为国家着想,而忘了自己小家的利益,置身物外,磨砺节操,坚定内心,是国家的老臣,也是陛下您贤良的辅佐。没有听说他有什么罪状,就被贬出朝廷,内外黎民百姓,无不为之叹息。我听说西晋武帝宽宏大量,不因刘毅的耿直而杀他;汉高祖非常仁爱,不因周昌的忠直而生气。而褚遂良被贬官职的时间已有年头,就算他对陛下违逆不恭,这样的惩罚也够了。希望您能够体察无辜者的境遇,宽恕无罪者,诚恳地表达您的怜悯,顺应人心。”高宗对韩瑗说:“遂良的性情,朕也是了解的。但是他桀骜不驯,喜欢犯上,所以要责罚他,你何必说得这么严重呢?”韩瑗回答:“遂良是国家的忠臣,被那些奉承和诋毁的人所诬陷。从前微子离开后殷国就亡了,有张华在西晋秩序就不乱。陛下您无缘无故地抛弃旧臣,恐怕不是国家的福气。”高宗不采纳韩瑗的意见。韩瑗因为自己的进言不被采用,乞求解职回家,高宗不答应。
【原文】
二年春三月甲辰,以潭州都督褚遂良为桂州都督[1]。
【注文】
[1]潭州:古地名。隋置,治长沙(今湖南长沙)。唐辖境相当于今湖南长沙、株洲、湘潭、益阳、浏阳、湘乡、醴陵等地。 桂州:古地名。治临桂(今广西桂林),唐辖境相当于今广西龙胜、永福以东和荔浦以北地区。
【译文】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春三月甲辰(十六日),高宗任命潭州都督褚遂良为桂州都督。(潭州为中都督府,其都督为正三品。桂州属于下都督府,其都督为从三品。因此,对褚遂良的这次人事调动属于降职。)
【原文】
癸丑,以李义府兼中书令。
【译文】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春三月癸丑(二十五日),高宗以李义府兼任中书令之职。
【原文】
秋七月,许敬宗、李义府希皇后旨,诬奏“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与禇遂良潜谋不轨,以桂州用武之地,授遂良桂州都督,欲以为外援”[1]。八月丁卯,瑗坐贬振州刺史,济贬台州刺史,终身不听朝觐[2]。又贬褚遂良为爱州刺史,荣州刺史柳奭为象州刺史[3]。
【注文】
[1]侍中:唐前期职事官。
[2]振州:古地名。唐高祖武德年间置,治宁远(今海南三亚西北崖城),辖境相当于今海南三亚和保亭、乐东两县部分地区。 台州:古地名。唐高祖武德年间置,治临海(今浙江临海),辖境相当于今浙江临海、温岭、天台、黄岩区、仙居、宁海、象山,以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 朝觐(jìn):谓臣子朝见君主。
[3]爱州:古地名。南朝梁置,隋代治九真(今越南清化西北),辖境相当于今越南清化及附近地区。 象州:古地名。隋文帝开皇年间置,贞观年间移治武化(今广西象州东北),辖境相当于今广西象州、武宣两县地。
【译文】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秋七月,许敬宗和李义府揣摩皇后的意旨,上奏诬告说“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和禇遂良暗中图谋不轨,因为桂州是用武之地,所以让禇遂良做桂州都督,是想要他来做外援”。八月丁卯(十一日),韩瑗受此事之累,被贬官为振州刺史,来济被降职为台州刺史,终身都不能进朝廷拜见皇上。再次将褚遂良降职为爱州刺史,让荣州刺史柳奭去做象州刺史。(荣州属于中州,荣州刺史为正四品上。象州属于下州,象州刺史为正四品下。因此,对柳奭的这次人事调动属于降职。)
【原文】
遂良至爱州,上表自陈:“往者濮王、承乾交争之际,臣不顾死亡,归心陛下[1]。时岑文本、刘洎奏称‘承乾恶状已彰,身在别所,其于东宫,不可少时虚旷,请且遣濮王往居东宫’[2]。臣又抗言固争,皆陛下所见。卒与无忌等四人共定大策。及先朝大渐,独臣与无忌同受遗诏[3]。陛下在草土之辰,不胜哀恸,臣以社稷宽譬,陛下手抱臣颈[4]。臣与无忌区处众事,咸无废阙,数日之间,内外宁谧[5]。力小任重,动罹愆过,蝼蚁余齿,乞陛下哀怜[6]。”表奏,不省。
【注文】
[1]濮(pú)王:即唐太宗第四子李泰(618—652年),长孙皇后所生,字惠褒,小字青雀。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封宣都王。后又封卫王、越王、魏王。他雅好文学,才华横溢,擅长草书、隶书,集书万卷,深为太宗宠爱。唐太宗即皇帝位后,允许李泰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每月所给衣服、膳食,超过皇太子李承乾。由于太宗对李泰过于宠爱,屡次遭到大臣的进谏劝阻。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泰因涉嫌与太子争位,被贬为东莱郡王,后迁顺阳王、濮王,被安排居住在均州郧乡(治今湖北郧县)。他曾编修《括地志》五百五十卷,均已散佚,著有《濮王泰集》二十卷。 承乾:即唐太宗的嫡长子李承乾(?—645年),长孙皇后所生。字高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封恒山郡王,后又封中山王。唐太宗即皇帝位后,立为皇太子。承乾聪明伶俐,能识大体,颇得太宗喜爱。太宗选择德高望重的大臣做他的老师,严格教导。太宗不在京城时,常常让他代理政事。承乾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养尊处优,喜好声色,日益荒唐颓废。当时,其弟魏王李泰有美名,谋夺太子之位。承乾惧怕李泰有宠,取代自己的太子之位,于是与一批朝臣结谋叛乱。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事情泄露,承乾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治今重庆彭水),后死去。
[2]岑文本(595—645年):唐前期大臣。邓州棘阳(今河南南阳南)人,后迁居江陵(今湖北荆州),字景仁。隋末萧铣(xiǎn)在江陵建立地方政权时,即任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专职管理典藏文书。后来,他跟随萧铣投降于唐,在唐朝平定各地群雄、统一全国的战争中立下功劳。唐太宗贞观初年,岑文本担任中书舍人,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书。他撰写的诏书文辞优美。他与令狐德棻(fēn)共同修撰《周书》,史臣的议论多出其手。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岑文本迁中书侍郎,掌握机要之权。不久,升为中书令,成为真正的宰相。岑文本性格忠谨,口不言家事,也不经营产业。后来,他跟从唐太宗征伐高丽,在途中病死。他著有文集六十卷,均已散佚。 刘洎(jì)(?—646年):唐前期大臣。字思道,荆州江陵(今湖北荆州)人。隋末萧铣(xiǎn)在江陵建立地方政权时,任为黄门侍郎。后来,他跟随萧铣投降于唐。唐太宗即皇帝位后,贞观七年(633年),任给事中、治书侍御史,后拜尚书右丞。贞观十三年(639年),担任黄门侍郎、参知政事,成为宰相。贞观十八年(644年),进为侍中,仍为宰相。他勤于职守,以敢于谏诤而著称。贞观十九年(645年),太宗征伐高丽时,刘洎兼太子左庶子,辅佐皇太子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处理国政。太宗回来之后,他被褚遂良诬陷,被杀。他著有文集十卷,已散佚。 东宫:在古代,太子在皇宫中的住处称为东宫。因此,又以东宫指代太子本人。
[3]大渐:病危,病重将死。用于帝王最多。
[4]草土之辰:居丧的日子。 宽譬(pì):宽慰,晓谕。
[5]区处:处理,筹划安排。 宁谧(mì):谧,安宁,平静。宁谧,安宁静谧。
[6]愆(qiān):罪过,过失。 蝼蚁余齿:蝼蚁即蝼蛄和蚂蚁,比喻力量弱小,无足轻重。最初的记载见《韩诗外传》和《韩非子·喻老》。
【译文】
禇遂良抵达爱州后,向皇帝上奏表来表白自己:“以前濮王(李泰)和李承乾你争我斗的时候,我不顾丢掉性命,忠于陛下。当时岑文本和刘洎上奏说‘承乾的罪恶已经很明显了,他已经身在别的地方,对于太子居住的东宫来说,一会儿也不能空着,请求让濮王进驻东宫’。我再次据理坚决抗争,这些陛下都看到了。最终我和长孙无忌等四个人共同谋定大计(指让李治成为皇太子)。等到太宗皇上病危的时候,只有我和长孙无忌一起接受遗诏。陛下在居丧的日子,极为悲痛,不能控制自己,我以国家来宽慰、晓谕您,陛下双手抱着我的脖子。我与无忌筹划安排各种事务,都没有任何不周,几天之内,就使得朝廷内外安定祥和。虽然我个人力量微不足道,但是却责任重大,动不动就罪过加身,而我微弱之身余年不多,恳求陛下怜悯。”褚遂良的表上奏给高宗后,高宗并没有理会。
【原文】
三年冬十一月戊戌,以许敬宗为中书令。
【译文】
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冬十一月戊戌(十九日),高宗任命许敬宗为中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