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卷三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原文】

敬业求得人貎类故太子贤者,绐众云:“贤不死,亡在此城中,令吾属举兵。”[1]因奉以号令。

【注文】

[1]亡:逃亡、流亡。  吾属:我等。

【译文】

李敬业找到一个相貌与已故太子李贤相像的人,欺骗众人说:“李贤没有死,逃亡在这座城中,他命令我们起兵。”于是拥戴他以号令天下。

【原文】

楚州司马李崇福,帅所部三县应敬业[1]。盱眙人刘行举独据县不从,敬业遣其将尉迟昭攻盱眙,行举拒却之[2]。诏以行举为游击将军,以其弟行实为楚州刺史[3]

【注文】

[1]楚州:古州名。隋文帝开皇年间置,开皇十二年(592年)移治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唐辖境相当于今江苏淮河以南,盱眙以东,宝应、盐城市以北地区。

[2]盱(xū)眙(yí):古县名。即盱眙县,秦置,隶属于楚州,相当于今江苏盱眙。

[3]游击将军:唐代武散官号,从五品下。

【译文】

楚州司马李崇福率领所统属的三个县响应李敬业。盱眙县人刘行举独自一人占据县城,不肯从命,李敬业派他的将领尉迟昭进攻盱眙,刘行举抵抗并打退了尉迟昭。太后下诏任命刘行举为游击将军,任命他的弟弟刘行实为楚州刺史。

【原文】

甲申,以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将兵三十万,以将军李知十、马敬臣为之副,以讨李敬业[1]

【注文】

[1]左玉钤(qián)卫大将军:唐朝禁军将领。玉钤卫即领军卫,分为左右。唐睿宗光宅元年(684),武则天改称玉钤卫。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恢复原名。设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各二人,从三品。左、右领军卫大将军、将军负责统领宫廷警卫之法令,监督宫廷仪仗队,护卫皇帝,朝会的仪仗。  李孝逸(生卒年不详):唐前期将领,李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八叔郑王李亮的孙子,淮安王李神通之子。孝逸好学而能属文,始封梁郡公。唐高宗时,他历任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大都督府长史。高宗死后,武后掌权,孝逸在朝廷担任左卫将军,颇受倚重。唐睿宗光宅元年(684年),孝逸担任左玉钤卫大将军、扬州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平定徐敬业的叛乱。孝逸因功进为镇军大将军,徙封吴国公。孝逸的战功遭到武承嗣等人的忌恨,他因谗言被降职为施州(治今湖北恩施)刺史。后来,武承嗣又诬告他谋反,因有功免死,流放儋(dān)州(今海南儋州西北)而死。唐睿宗景云初年,赠孝逸为金州(治今陕西安康)大都督。

【译文】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十月甲申(初六日),太后任命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领兵三十万,任命将军李知十、马敬臣为他的副职,以讨伐李敬业。

【原文】

武承嗣与从父弟右卫将军三思,以韩王元嘉、鲁王灵夔属尊位重,屡劝太后因事诛之[1]。太后谋于执政,刘祎之、韦思谦皆无言,内史裴炎独固争,太后愈不悦[2]。三思,元庆之子也[3]。及李敬业举兵,薛仲璋,炎之甥也,炎欲示闲暇,不汲汲议诛讨[4]。太后问计于炎,对曰:“皇帝年长,不亲政事,故竖子得以为辞[5]。若太后返政,则不讨自平矣。”监察御史蓝田崔詧闻之,上言:“炎受顾托,大权在己,若无异图,何故请太后归政?”[6]太后命左肃政大夫金城骞味道、侍御史栎阳鱼承晔鞫之,收炎下狱[7]。炎被收,辞气不屈。或劝炎逊辞以免,炎曰:“宰相下狱,安有全理。”凤阁舍人李景谌证炎必反[8]。刘景先及凤阁侍郎义阳胡元范皆曰:“炎社稷元臣,有功于国,悉心奉上,天下所知,臣敢明其不反。”[9]太后曰:“炎反有端,顾卿不知耳。”对曰:“若裴炎为反,则臣等亦反也。”太后曰:“朕知裴炎反,知卿等不反。”文武间证炎不反者甚众,太后皆不听[10]。俄并景先、元范下狱。丁亥,以骞味道检校内史、同凤阁鸾台三品,李景谌同凤阁鸾台平章事[11]

【注文】

[1]从(zòng)父弟:古人以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若不共祖父则为从祖弟,若共祖父则为从父弟。  右卫将军:唐朝禁军的一支右卫的副长官,从三品,佐右卫大将军统领宫廷禁卫之法令,护卫皇帝。  三思:即武三思(?—707年),武则天的异母兄武元庆之子,唐前期大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三思年少时因为系皇后的亲族而转右卫将军。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死,武则天掌握实权。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武则天大力起用武氏亲属。因此,武三思由右卫将军累进夏官(兵部)、春官(礼部)尚书,并监修国史。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史称武周。为尊崇武氏,武则天追封其先世祖先为皇帝,大封其侄及侄孙们为王。武三思被封为梁王。武三思善揣人意,阿谀奉承,所以特受武则天信任。其子武崇训娶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韦皇后所生)。唐中宗重登皇位后,三思进拜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三思与中宗韦皇后私通,一步步地除掉拥立中宗重登皇位的功臣敬晖等,其威权日盛,并大力培植亲党的势力。后来,三思与韦后、安乐公主谋废太子李重俊。李重俊气愤之极,于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发动兵变,杀死武三思。中宗追封三思为梁王,谥号“宣”。唐睿宗重登皇位后,下令将死去的武三思斩棺、暴尸,平其坟墓。  鲁王灵夔(kuí):即李灵夔(?—688年),唐高祖李渊之第十九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异母弟,宇文昭仪所生。灵夔自幼好学问,善草书、隶书,通音律,有美誉。他先后被封为魏王、燕王,任幽州(今北京地区)都督。后徙封鲁王,转任兖(yǎn)州(治今山东兖州)都督。唐高宗时,灵夔历任绛州(治今山西绛县)、滑州(治今河南滑县附近)、定州(治今河北定州)刺史,太子太师。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越王李贞起兵反对武则天,事泄,李灵夔被捕。他后来被流放,自杀。武则天改李灵夔的姓氏为虺(huǐ)(一种毒蛇)氏。直至唐中宗重新称帝,李灵夔才恢复生前爵位,并还复李姓。

[2]执政:掌握国家大权的人。  韦思谦(?—689年):唐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人,名仁约,以字行。弱冠举进士。累授监察御史,曾劾罢中书令褚遂良为同州刺史,及遂良复相,出为清水令。唐高宗永淳初,历任尚书左丞、御史大夫。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同凤阁鸾台三品。次年,进纳言。后以年老致仕。  内史:古代官名。隋代改中书省为内史省,改中书令为内史令。唐沿隋制,设内史,为正二品,执掌中书省,即宰相,相当于中书令。

[3]元庆:即武元庆(生卒年不详),武则天的异母哥哥,武三思之父。元庆为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彠(huò)之子,生母为士彟的元配相里氏。唐高宗时,元庆以门第关系官至宗正少卿。武则天被册封为皇后之后,因武元庆与武元爽(相里氏所生)待武后的亲生母亲杨氏甚薄,武后借机报复,贬元庆为龙州(今广西龙州)刺史。元庆到任即病逝。

[4]汲汲:形容急切的样子,表示想急于得到的意思。

[5]竖子:小子,对人的蔑称。

[6]蓝田:古县名。即蓝田县,隶属于雍州,相当于今陕西蓝田。  崔詧(chá)(?—689年):唐京兆蓝田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任御史。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以正谏议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拜相。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在夏官侍郎任上被杀。

[7]左肃政大夫:武周朝职事官名。武则天时改御史大夫名置,分左右二人,唐中宗时恢复原名,但仍为左、右二人。唐睿宗时废右御史大夫,依旧制设一人。参见注御史大夫。  金城:古县名。即金城县,兰州的治所,相当于今甘肃兰州。  骞:音qiān。  栎(lì)阳:古县名。即栎阳县,隶属于雍州,相当于今陕西临潼东北栎阳镇。  晔:音yè。

[8]凤阁舍人:官名。即中书舍人。  谌:音shèn。

[9]凤阁侍郎:官名。即中书侍郎。  义阳:古县名。即义阳县,申州的治所,相当于今河南信阳。

[10]间(jiàn):交相,更迭。

[11]同凤阁鸾台三品:唐朝宰相,即同中书门下三品。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唐朝宰相,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简称同平章事。

【译文】

武承嗣和他的堂弟右卫将军武三思,因为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在皇族当中的辈分尊崇,地位高,多次规劝太后借故杀掉他们。太后和执掌朝政的大臣商议此事,刘祎之、韦思谦都不说话,只有内史裴炎一人坚决不同意。太后更加不高兴。武三思是武元庆的儿子。等到李敬业起兵的时候,由于薛仲璋是裴炎的外甥,裴炎想要表示自己悠闲无事,不急于讨论讨伐李敬业的事。太后向裴炎询问对策,他回答说:“皇帝已经年长,却不能亲自处理政事,所以让小子们找到借口。如果太后将政权交还给皇帝,则无须讨伐,乱子就会自然平定了。”监察御史蓝田县人崔詧听说此事以后,上奏说:“裴炎受高宗临终托付,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没有不轨的企图,为什么要请太后交还大权呢?”太后命令左肃政大夫金城县人骞味道、侍御史栎阳县人鱼承晔审问裴炎,并将裴炎收捕入狱。裴炎被捕后,言词慷慨,不肯屈服。有人劝他用恭顺的词语以求免罪,裴炎说:“宰相入狱,哪里会有能够保全的道理!”凤阁舍人李景谌证明裴炎必定谋反。刘景先和凤阁侍郎义阳县人胡元范都说:“裴炎是国家的重臣,对国家有功,他全心侍奉皇帝,天下的人都知道,我们敢证明他不会谋反。”太后说:“裴炎谋反是事实,你们不知道罢了。”他们回答说:“如果说裴炎谋反,那么我们也谋反了。”太后说:“我知道裴炎谋反,知道你们并没有谋反。”文武官员中轮流证明裴炎不会谋反的人很多,太后都不听。不久连刘景先、胡元范都被捕入狱。光宅元年(684)十月丁亥(初九日),朝廷任命骞味道为检校内史、同凤阁鸾台三品,任命李景谌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原文】

魏思温说李敬业曰:“明公[以]匡复为辞,宜帅大众鼔行而进,直指洛阳,则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响应矣。”[1]薛仲璋曰:“金陵有王气,且大江天险,足以为固,不如先取常、润,为定霸之基,然后北向以图中原,进无不利,退有所归,此良策也。”[2]思温曰:“山东豪杰以武氏专制,愤惋不平,闻公举事,皆自蒸麦饭为粮,伸锄为兵,以俟南军之至[3]。不乘此势以立大功,乃更蓄缩欲自谋巢穴,远近闻之,其谁不解体!”敬业不从,使唐之奇守江都,将兵渡江攻润州。思温谓杜求仁曰:“兵势合则强,分则弱。敬业不并力渡淮,收山东之众以取洛阳,败在眼中矣。”[4]

【注文】

[1]明公:对有名位者的尊称。  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2]金陵:古地名。今江苏南京的别称。唐代《建康实录》中明确记有楚威王时“因山立号,置金陵邑”,即用山名为邑名。  大江:水名,指长江。  常:古地名,即常州。  润:古州名,即润州,隋文帝开皇年间置,治丹徒(今江苏镇江),唐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南京、镇江、丹阳、句容、金坛等市地。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古代,中原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的中心,以区别于边疆地区而言。夏朝和商朝曾建都于中原地区的商丘、安阳、郑州等。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的中原即指今河南一带。

[3]山东豪杰:山东指崤(xiáo)山(位于河南)以东。“山东豪杰”为崤山以东的胡汉杂糅、善战斗、务农业而有组织的集团,常为隋唐时期政治上敌对两方争取的对象。  麦饭:磨碎的麦煮成的饭。一说是大麦粒和豆煮的饭。  锄:锄头,为弄松土地及除草的工具。  俟(sì):等待。

[4]淮:水名,指淮河。  眼中:即心目中。

【译文】

魏思温劝李敬业说:“您以恢复皇帝的权力为口号,应当率领大军大张旗鼓地前进,直向东都洛阳,那样天下的人都知道您是要以救援天子为志向,四面八方就都会响应的。”薛仲璋说:“金陵有帝王气象,而且有长江天险,足以用来固守,不如先夺取常州和润州,作为奠定霸业的基础,然后再向北以图夺取中原,这样进可以取胜,退又有归处,是好的策略。”魏思温说:“崤山以东的豪杰因武氏专制,愤怒惋惜,心中不平,听说您起兵,都自动蒸好麦饭做干粮,举起锄头做武器,以等待南军的到来。不趁此形势建立大功,反而退缩,自图建造巢穴,远近的人听到了,这支军队岂有不瓦解的!”李敬业不听从他的建议,派唐之奇守住江都,自己率兵渡过长江,攻打润州。魏思温对杜求仁说:“兵力合在一起就强大,分散则削弱,李敬业不聚集兵力渡过淮河,收拢山东的兵众以夺取洛阳,失败就是预料中的事!”

【原文】

壬辰,陷润州,执刺史李思文,以李宗臣代之。思文,敬业之叔父也,知敬业之谋,先遣使间道上变,为敬业所攻,拒守久之,力屈而陷。思温请斩以徇,敬业不许,谓思文曰:“叔党于武氏,宜改姓武。”润州司马刘延嗣不降,敬业将斩之,思温救之,得免,与思文皆囚于狱中。延嗣,审礼从父弟也。曲阿令河间尹元贞引兵救润州,战败,为敬业所擒,临以白刃,不屈而死[1]

【注文】

[1]曲阿(ē):古县名。即曲阿县,隶属于润州,治今江苏丹阳。  河间:古县名。治今河北河间。

【译文】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十月壬辰(十四日),李敬业攻陷润州,抓住了润州刺史李思文,让李宗臣取代他的位置。李思文是李敬业的叔父,知道李敬业的阴谋,就事先派遣使者从小路向朝廷报告李敬业要叛乱的事,遭到李敬业的进攻,李思文拒守了很长一段时间,力竭后城被攻陷。魏思温请求将他斩首示众,李敬业不同意,对李思文说:“叔父与武氏结党,应改姓为武。”润州司马刘延嗣不肯投降,李敬业要杀死他,魏思温救他,使之得以免死,和李思文一起被囚禁在狱中。刘延嗣是刘审礼的堂弟。曲阿县令河间县人尹元贞带兵救润州,战败后被李敬业所擒获,李敬业手持锋利的刀剑威胁他,尹元贞不肯屈服而被杀死。

【原文】

丙申,斩裴炎于都亭[1]。炎将死,顾兄弟曰:“兄弟官皆自致,炎无分毫之力,今坐炎流窜,不亦悲乎!”籍没其家,无甔石之储[2]。刘景先贬普州刺史,又贬辰州刺史,胡元范流琼州而死[3]。裴炎弟子太仆寺丞伷先,年十七,上封事请见言事[4]。太后召见,诘之曰:“汝伯父谋反,尚何言?”[5]伷先对曰:“臣为陛下画计耳,安敢诉冤[6]。陛下为李氏妇,先帝弃天下,遽揽朝政,变易嗣子,疏斥李氏,封崇诸武。臣伯父忠于社稷,反诬以罪,戮及子孙。陛下所为如是,臣实惜之。陛下早宜复子明辟,高枕深宫,则宗族可全[7]。不然,天下一变,不可复救矣。”太后怒曰:“胡白,小子敢发此言!”[8]命引出,伷先反顾曰:“今用臣言,犹未晚。”如是者三,太后命于朝堂杖之一百,长流瀼州[9]

【注文】

[1]都亭:驿站名。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唐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今山西太原)均置都亭驿。

[2]甔(dān)石(dàn):甔,坛子一类的瓦器。石,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甔石指少量的粮食。

[3]辰州:古州、路、府名。隋文帝开皇年间置,治沅(yuán)陵(今湖南沅陵),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沅陵以南的沅江流域以西地。  琼州:古州、府名。唐太宗贞观年间置,治琼山(今海南海口市琼山区南),辖境相当今海南海口、定安、澄迈、临高、琼海等市县地。

[4]太仆寺丞:古代官名,始置于春秋。秦、汉沿袭,为九卿之一。掌皇帝舆马和马政。南北朝不常置。唐代太仆寺掌管全国马政、车舆、畜牧饲养以及宴会祭祀等。太仆寺设丞四人,从六品上,负责判太仆寺事务。  伷(zhòu)先:即裴伷先(668—753年),唐前期大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宰相裴炎之侄。伷先因为家庭背景而补为太仆寺丞。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他上书为裴炎申辩,劝武则天归政于皇帝,罢去武氏家族成员的权力,触怒了武则天,被杖打、流放瀼(ráng)州(治今广西上思西南)。不久,伷先逃归,又被流放到北庭(治今新疆吉木萨尔北)。伷先在边疆五年,积累财富成为富豪,娶胡女为妻,养几百名门客侦察朝廷之事。武周长寿二年(693年),武则天采纳酷吏的建议,想杀流放之人。伷先于是想逃奔突厥,没有成功,被捕入狱。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睿宗召伷先为太子詹事丞,迁秦(治今甘肃天水)、桂(治今广西桂林)、广(治今广东广州)三州都督,又因罪被免官。唐玄宗开元年间,他升任幽州(治今北京地区)节度使、太原(今山西太原)尹、京兆(今陕西西安)尹。他向玄宗上书,请求罢除冗繁的官员,进为工部尚书。后死于东京留守(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任上。

[5]诘(jié):谴责,问罪。

[6]画计:谋画。亦指筹谋计策。

[7]明辟:明君,亦谓还政于君。  宗族:父亲的亲属,通宗的亲属。一个宗族通常表现为一个姓氏,并构成居住聚落。一个宗族可以包括很多家族。

[8]胡白:胡说。

[9]三:表示多次或多数。  瀼(ráng)州:古地名。唐太宗贞观年间置,治临江(今广西上思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广西上思西南、宁明东南地区。

【译文】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十月丙申(十八日),在都亭驿将裴炎斩首。裴炎临死时,回头看着兄弟说:“兄弟的官职都是自己争取得来的,我裴炎没有出一分一毫的力,现在你们却因我犯罪受连累而被流放,岂不令人悲痛!”朝廷没收了他的家产,竟连一点粮食的积蓄都没有。刘景先被降职为普州刺史,后来又被贬为辰州刺史,胡元范流放琼州而死。裴炎的弟弟的儿子太仆寺丞裴伷先,年十七岁,呈上密封的奏章,请求见太后当面陈述此事。太后召见他,责问他说:“你伯父谋反,还有什么可说的?”裴伷先回答:“我这是替陛下谋划计策,哪里敢诉说冤屈!陛下是李氏的媳妇,先帝逝世后马上就独揽朝政,变换继承帝位的太子,疏远排斥李氏宗亲,封赏尊崇武氏亲属。我的伯父忠于国家,反遭强加罪名诬陷,株连子孙惨遭杀戮。陛下这样所作所为,我实在惋惜!陛下应尽早让皇帝复位,自己引退,在深宫高枕无忧,这样武氏宗族可以保全。否则,一旦天下有变,就不能再挽救了!”太后大怒说:“胡说,小子竟敢发这样的言论!”下令将裴伷先拉出去,裴伷先回过头来说:“如果陛下现在采纳我的意见,还为时不晚。”他连续说了几次。太后命令在朝堂上杖打了他一百下,将他长期流放到瀼州。

【原文】

炎之下狱也,郎将姜嗣宗使至长安,刘仁轨问以东都事,嗣宗曰:“嗣宗觉裴炎有异于常久矣。”[1]仁轨曰:“使人觉之邪?”[2]嗣宗曰:“然。”仁轨曰:“仁轨有奏事,愿附使者以闻。”[3]嗣宗曰:“诺。”明日,受仁轨表而还,表言“嗣宗知裴炎反不言”。太后览之,命拉嗣宗于殿庭,绞于都亭[4]

【注文】

[1]郎将:古代官名。唐代于亲卫、勋卫、翊卫三卫府置左、右郎将各一员,为中郎将的副官。

[2]使人:奉命出使的人,此处指称姜嗣宗。当时姜嗣宗自东都洛阳出使至西京长安,故而刘仁轨以使人称之。

[3]奏事:奏事有面奏和书奏的区分。面奏是大臣当廷向皇帝反映问题、咨询或请示。书奏是通过一定渠道呈递文书请皇帝裁定审批。奏事的文书主要有章、表、书、启、议、疏等。从下文可知,刘仁轨是以上表奏事的形式向武则天汇报的。

[4]殿庭:宫殿阶前的平地。

【译文】

裴炎被捕入狱之后,郎将姜嗣宗出使到了长安,刘仁轨问他东都洛阳的事情,姜嗣宗说:“我发觉裴炎反常的事已经很久了。”刘仁轨问:“裴炎的反常举动您觉察了吗?”姜嗣宗说:“是的。”刘仁轨说:“仁轨有事要上奏,希望让您带给皇上。”姜嗣宗说:“可以。”第二天,姜嗣宗接受刘仁轨的奏表返回洛阳,奏表中说“姜嗣宗知道裴炎谋反却不报告”。太后阅读后,命令在殿庭上拷打姜嗣宗,然后绞死于洛阳都亭驿。

【原文】

丁酉,追削李敬业祖考官爵,发冢斫棺,复姓徐氏[1]

【注文】

[1]祖考:祖父和父亲。考,亡父。  发冢斫(zhuó)棺:发掘坟墓、劈开棺材。

【译文】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十月丁酉(十九日),下诏追削李敬业的祖父和父亲的官职封爵,掘墓劈棺,恢复他的本姓徐氏。

【原文】

徐敬业闻李孝逸将至,自润州回军拒之,屯高邮之下阿溪,使徐敬猷逼淮阴,别将韦超、尉迟昭屯都梁山[1]。李孝逸军至临淮,偏将雷仁智与敬业战,不利,孝逸惧,按兵不进[2]。监军殿中侍御史魏元忠谓孝逸曰:“天下安危,在兹一举[3]。四方承平日久,忽闻狂狡,注心倾耳以俟其诛[4]。今大军久留不进,远近失望,万一朝廷更命他将以代将军,将军何辞以逃逗挠之罪乎!”[5]孝逸乃引军而前。壬寅,马敬臣击斩尉迟昭于都梁山。

【注文】

[1]高邮:古县名。即高邮县,相当于今江苏高邮。  下阿溪:地名。即今石梁河。  淮阴:古县名。即淮阴县,相当于今江苏淮阴西南。  都梁山:地名。位于今江苏盱眙县境,绵延甚广,为淮河流域的险要关口,县南为其主峰。

[2]临淮:古县名。即临淮县,泗州的治所,相当于今江苏盱眙西北淮水西岸。

[3]监军:唐代临时性差遣,置于军队中,负责监督带兵出征的将帅。唐初有时临时设置监军,非常规制度。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开始任用宦官为监军。唐朝中期以后,各节度使统领的军队或出征的各种军队中普遍设置监军,例以宦官担任,有监军使、观军容使等名目,简称监军,成为常设的使职。监军的属官有副使、判官等,可自置亲兵,与节度使或统兵的将帅分庭抗礼,权势极重。  殿中侍御史:唐朝职事官,为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下所设的殿院的主要官员,从七品下。掌管纠察朝会、朝仪、郊祀、维护朝廷秩序,巡察京师,监察太仓、左藏(zàng)(宫廷仓库)的出纳等。  魏元忠(?—707年):唐前期大臣。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西南)人,原名真宰。他初为太学生,累年不调,也不以为意,学设险用兵之道。唐高宗仪凤年间,吐蕃屡次侵扰边界,元忠上书阐述命将用兵之道,得到高宗的赞许,迁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元忠监督李孝逸军平定徐敬业叛乱,以功升为司刑正、洛阳(今河南洛阳)令。他被酷吏周兴、来俊臣陷害,三次遭到流放。武周圣历二年(699年),元忠升任凤阁侍郎(即中书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跻身宰相之列。后来,他又迁左肃政台御史大夫,兼检校洛州(治今河南洛阳)长史,以清严而著称。当时,北方草原的突厥和西南的吐蕃屡次侵犯边境,元忠都为行军大总管率兵抵御。他因为奏请清除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引起张易之兄弟的愤恨,被诬陷贬为高要县(今广东肇庆)县尉。唐中宗重登皇位后,任命元忠为卫尉卿、同中书门下三品。他又重新当上宰相,后又进为中书令,封齐国公。不久迁左仆射。元忠不再向皇帝进谏言。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太子李重俊起兵,杀武三思等。元忠被诬陷与太子通谋,贬务川县(今贵州沿河北)县尉,死于途中。  兹:此,这。

[4]承平:太平。  狂狡:狂妄狡诈。  注心倾耳:注心,集中心意,专心;倾耳,侧耳倾听。

[5]逗(dòu)挠(náo):逗,停留,逗留;挠,弯曲,喻屈服。逗挠指因为怯阵而避敌。

【译文】

徐敬业听说李孝逸就要到达,从润州回师抵抗,驻扎在高邮县境内的下阿溪,派徐敬猷进逼淮阴县,别将韦超和尉迟昭驻兵于都梁山。李孝逸的兵马到达临淮县,偏将雷仁智与李敬业交战失利,李孝逸害怕了,按兵不动。监军、殿中侍御史魏元忠对李孝逸说:“天下安危,在此一举。天下太平日子久了,忽然听说有狂妄狡诈的人,都全神贯注侧着耳朵倾听,以等待他们的灭亡。现在大军长时间逗留不进,令远近的百姓很失望,万一朝廷另外任命其他将领取代将军您,将军有什么理由可以逃避徘徊观望的罪责呢!”李孝逸这才领军前进。光宅元年(684)十月壬寅(二十四日),马敬臣率兵攻击尉迟昭,在都梁山将他斩杀。

【原文】

十一月辛亥,以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讨敬业[1]

【注文】

[1]左鹰扬大将军:古代官名。隋朝的府兵分隶左右卫等十二卫与东宫率府,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隋文帝开皇中增设骠骑、车骑二府。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鹰扬府。唐初一度改回旧称,至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改定为折冲府之称。  黑齿常之(?—689年):唐前期将领。百济(朝鲜半岛西南部建立的政权)人,善于用兵,骁勇有谋略。黑齿常之本在百济为官,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至龙朔三年(663年),唐将刘仁轨率军多次击败百济军,征服百济。唐高宗遣使招抚黑齿常之等人,黑齿常之率所部降唐,累迁左领军员外将军、洋州(治今陕西西乡)刺史。高宗仪凤三年(678年),他跟从将军李敬玄攻打吐蕃。他率领敢死士攻陷敌营取胜,升为右武卫将军。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常之再次击败吐蕃。他在唐与吐蕃的边境设置烽火台七十余所,开垦农田五千多顷,兵食以足,吐蕃不敢前来进攻。高宗死后,武后掌握实权。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北方草原的突厥侵犯唐朝边境,被常之击退。常之进爵燕国公。第二年,常之为燕然道大总管,大破突厥,因其部将争功轻敌,导致全军覆没。后来,常之被酷吏诬陷谋反,被逮捕入狱,自杀而死。  江南道:唐朝监察区。唐太宗贞观年间,根据自然山川形势,将全国划分为十个监察区,称为十道。江南道便是其中之一。江南道治越州(今浙江绍兴),辖境相当于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及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南部分,湖北、四川、重庆江南的一部分和贵州东北部地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将全国再细分为十五道。江南道分作东、西二道。江南东道治苏州(今江苏苏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福建两省。江南西道治洪州(今江西南昌),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洞庭湖、资水流域以东和东道以西地域。

【译文】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十一月辛亥(初四日),朝廷任命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讨伐徐敬业。

【原文】

韦超拥众据都梁山。诸将皆曰:“超凭险自固,士无所施其勇,骑无所展其足。且穷寇死战,攻之多杀士卒,不如分兵守之,大军直趣江都,覆其巢穴。”[1]支度使薛克构曰:“超虽据险,其众非多[2]。今多留兵则前军势分,少留兵则终为后患,不如先击之,其势必举,举都梁,则淮阴、高邮望风瓦解矣。”[3]魏元忠请先击徐敬猷,诸将曰:“不如先攻敬业,敬业败则敬猷不战自擒矣。若击敬猷,则敬业引兵救之,是腹背受敌也。”[4]元忠曰:“不然。贼之精兵,尽在下阿,乌合而来,利在一决,万一失计,大事去矣[5]。敬猷出于博徒,不习军事,其众单弱,人情易摇,大军临之,驻马可克[6]。敬业虽欲救之,计程必不能及[7]。我克敬猷,乘胜而进,虽有韩、白,不能当其锋矣[8]。今不先取弱者而遽攻其强,非计也。”孝逸从之,引兵击超,超夜遁,进击敬猷,敬猷脱身走[9]

【注文】

[1]趣(cù):通“促”,催促,赶快,急促。

[2]支度使:唐朝使职。唐朝的边军中都置支度使,以计算军资、粮食、器仗等。

[3]举:攻克。  望风瓦解:刚看到敌方的影子就溃不成军。形容军旅不堪一击。这一成语最初的记载见《周书·辛昂传》。

[4]腹背受敌:腹,指前面。背,指后面。腹背受敌指前后受到敌人的夹击,也指陷入困境。这一成语最初的记载见《魏书·崔浩传》。

[5]下阿:水名,即下阿溪,今石梁河。  乌合:形容人群没有严密组织而临时凑合,如群乌暂时聚合。指暂时凑合的一群人。

[6]博徒:赌徒。  习:对某事熟悉。  驻马:马停下来不走。犹指驻扎军队。

[7]计程:计算路程。  及:达到。

[8]韩、白:韩信、白起。将汉代名将韩信和秦代名将白起并称,因为二人皆以善用兵而著称。

[9]遁(dùn):逃,隐去。  脱身:抽身,指逃出险境、摆脱困境。

【译文】

韦超拥兵据守都梁山。唐军的各位将领都说:“韦超凭借险要地势自守,我军士卒无法施展勇力,骑兵无法大展拳脚。而且穷寇死战,进攻的话,我们的士卒伤亡大,不如分兵把守,大军急速奔赴江都,颠覆他们的巢穴。”支度使薛克构说:“韦超虽然据守险要,但兵却不多。现在多留兵围困则前军兵力分散,少留兵则终归是后患,不如先攻击他,看势头一定能攻下,攻下都梁山,则淮阴、高邮的敌人就会望风瓦解了!”魏元忠请求先进击徐敬猷,诸将说:“不如先进攻徐敬业,徐敬业一失败,那么徐敬猷可不战而擒。如果进攻徐敬猷,那么徐敬业领兵救他,我们就将腹背受敌。”魏元忠说:“不对。敌人的精兵全都集中在下阿,他们仓促地临时凑合到一处来,好处是一仗定胜负,万一我军失利,大事便无可挽回!徐敬猷出身赌徒,不熟习军事,兵力又单薄,军心容易动摇,大军来袭,马上就可以攻下。即使徐敬业想救他,从距离上计算必定是够不到。等我军战胜徐敬猷后,乘胜进军,即使有韩信、白起也不能抵挡兵锋。如今不先攻取弱者而急着去攻强者,不是办法啊。”李孝逸听从了他的意见,率兵进击韦超,韦超乘黑夜逃走,进攻徐敬猷,徐敬猷脱身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