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卷三十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藩镇连兵 泾原之变 李怀光之叛附

【内容提要】

《藩镇连兵》叙述了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至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共四十个年头藩镇割据、连年战乱的历史事实。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归降朝廷的安、史旧将,仍然拥有重兵,盘踞藩镇。衰弱不堪,且软弱不堪的朝廷,只能追认其既成事实,授予其节度使职位。其中军事力量比较强大的,有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闰正月授予节度使的“河朔三镇”。

此外,许多平定安史之乱有功的将领,也被授予节度使。这些人往往居功自傲,骄横跋扈(hù)。最为跋扈难制的,有淄(zī)青节度使(治青州,今属山东)李正己、淮西节度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李希烈、山南东道节度使(治襄阳,今属湖北)梁崇义等。这些方镇,握有行政权、财权和兵权,形成了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独立王国。在辖区内,他们可以擅自委派官员。特别是主帅一职,这历来必须是朝廷委任的,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或父子相传,或部下拥立,造成既成事实,朝廷最后只能被迫予以追认。在这样的政治、军事背景下,方镇与方镇之间、朝廷与方镇之间、方镇内部主帅与部将之间,连兵不已,战乱连年,时局、政权一直处于持续的动荡混乱之中。

有鉴于此,唐德宗李适(kuò)即位之后,试图裁减、抑制方镇的权力,结果反而引发了“四镇之乱”。

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擅自袭位,要求朝廷承认,德宗不许。于是,李惟岳联合魏博节度使田悦(其父田承嗣死后袭位)、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三镇,形成政治、军事同盟,同时举兵,违抗朝廷。德宗调动各道节度使征讨,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平定梁崇义,李惟岳被其部将王武俊所杀,王武俊归降朝廷,被授予恒冀观察使;幽州节度使朱滔出兵击败田悦;李正己病死,其子李纳袭位,屡攻屡败,朝廷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由于朱滔与王武俊对德宗的赏功不满,建中三年,也举兵反叛,与田悦、李纳串联,各自称王: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与此同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据镇反叛,自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战乱几乎半天下,动荡的局势进一步蔓延。德宗调集邻近诸道的兵力讨伐李希烈,诸道兵马却观望不前。建中四年,又调遣泾原节度使(治所泾州,今甘肃泾川北)姚令言率五千兵东援,路过京都长安,因为得不到朝廷的赏赐而怨恨,鼓噪叛乱,拥立留居长安的前幽州节度使朱泚(cǐ)为秦帝,德宗仓皇出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朱泚随即围攻奉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兵来援德宗。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正月,李希烈称楚帝,改元武成。朱泚改国号为汉,自称“汉元天皇”,改元天皇。二月,参加平叛的李怀光倒戈,加入了叛乱的行列,与朱泚和好,德宗再次出奔梁州(今陕西汉中)。叛乱的藩镇此起彼伏,朝廷岌岌可危。三月,田悦被其部下兵马使田绪所杀。六月,朱泚、姚令言被原泾原大将田希鉴所杀。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八月,击败倒戈的李怀光。二年四月,李希烈被其部将所杀。一直处于弱势被动地位的朝廷,在较量中稍占上风,朱滔、王武俊、李纳等不得已与德宗达成妥协,表面上重新归服朝廷。而德宗经过两次出逃,历尽艰险,惊魂难定,心力交瘁(cuì),但求相安无事,一味地采取了姑息优容的态度。对河北、山东等方镇,只要归服朝廷,不越过称帝、改国号这个底线,其他如土地、封爵等都好商量,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