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节制欲望,用一颗素心享受当下

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说:“真正贤德的人,是颜回啊!一碗饭,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街巷,一般的人都无法忍受的贫困,颜回却不因此改变自己的快乐。真是贤德啊,颜回!”

这是孔子对颜回安贫乐道精神的高度赞扬。儒家的思想很是讲究快乐的体验的,我们这里看到的是颜回之乐,也是贤人之乐。其实,即便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也同样可以过得悠闲快乐。

快乐的生活与贫富无关,“用少量物品过悠闲生活并从中获得快乐”,这是生活纯白的本质。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是即便在颠沛流离中生活,也能找到快乐滋味的人。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荒芜、困顿,他们的精神却如繁茂的热带雨林。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尽管贫穷却感到满足的人是富有的,而且是非常的富有。”一千多年前,大文豪苏轼被贬黄州时,曾与朋友刘倩叔一起游南山。当时刘倩叔便以南山里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笋及野草的嫩芽等,招待苏轼。苏轼品尝后,倍感安逸自在,举箸慨叹道:“人间有味是清欢。”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超逸和无求,不讲究物质条件,只讲究心灵感味;它远离世俗尘嚣,让人返璞归真,让生命回归最舒适的状态。

日本喜剧泰斗、著名作家德永昭广的成长故事,一直是日本父母教育孩子的样本。在那段物质极度匮乏的日子里,昭广的外婆用信念和智慧,呵护了他的成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年仅8岁的昭广被寄养到乡下的外婆家里。当时昭广很喜欢体育运动,可是外婆家十分清贫,没有能力购买体育用品。外婆就建议昭广练习跑步,因为跑步是不用花钱的。没想到,昭广后来竟因此成了运动会上的赛跑明星。

为了维持生活,外婆在门外的小河里横着放了一根木头,用以拦截上游漂浮过来的各种杂物,比如零乱的树枝、穿破的衣物、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等。外婆说,这是她家的“超市”。

每当上游漂下来很多东西的时候,看着这些“战利品”,昭广和外婆都会为这意外的收获而欢呼雀跃。树枝晾干就可以生火,长得不规则的萝卜切成小块后味道与好萝卜没什么区别,畸形的黄瓜切成丝后味道与好黄瓜也没什么不同。有时候什么都没有拦到,外婆会自言自语地说:“今天‘超市’休息吗?”

有一件事情一直让昭广感觉很奇怪:外婆每天从外面回来的时候,腰里都系着一根长长的绳子,绳子后面拴着一块什么东西,每走一步就发出嘎啦嘎啦的声响。他就问外婆:“为什么故意拴个东西影响自己走路呢?”

外婆笑着说:“那是一块磁铁!光是走路什么事情也不做,多可惜;带着这块磁铁,你看,可以带回很多东西的,可以卖不少钱的。不捡起这些废弃的东西,老天是要惩罚的。”

他看了看外婆拿起来的磁铁,上面吸满了螺丝、钉子、铁丝等东西。外婆将它们放进一个铁桶里,那里面已经有不少类似的东西了。

上小学时,昭广的成绩一直不好,每门功课的分数总是在1分、2分、3分徘徊。每当昭广把成绩单拿回家的时候,外婆看着成绩单就会说:“不错,加在一起不就是5分多了吗?人生就是总合力。”

昭广与外婆一起生活了8年之久。在开朗、乐观的外婆那里,昭广从朴素而真挚的生活中,学会了如何面对艰苦和挫折,如何微笑着面对困境,如何快乐地生活。

在犹太法典《塔木德》中,有这样两句话:一是“不要看不起穷人,因为有很多穷人是非常有学问的”;二是“不要轻视穷人,他们的衣衫里面埋藏着智慧的珍珠”。

一个注重精神生活的人,并不代表他正在实现或者能够实现人生的大圆满,有时恰恰相反,或许他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正在歧途上徘徊。但内心充盈的人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更会致力于为心灵搭建一座温暖的房子,去感受生命的美和生活的美。只有内心充盈了,天地才会广阔;只有心干净了,生命的负担才会变轻。

著名女作家杨绛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我们常常把自己的生活弄得很复杂,渴望享受锦衣玉食,认为浑身奢侈品会让自己很有面子……这的确带给了我们一些快乐,但也耗费掉了我们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那些伟大的人物通常会通过降低物质的需求和标准,以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能在简单里体会到生活的美好;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能在利欲熏心的世间,找到快乐的滋味,正如简居陋室的颜回。生活,并不只有辉煌,也可以是简单和平淡。做个颜回般不改其乐的人,我们将会得到真正的幸福。

别做物欲的傀儡,做自己的主人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10岁被糖果俘虏,20岁被恋人俘虏,30岁被快乐俘虏,40岁被野心俘虏,50岁被贪婪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

很多人的内心不能清净,心灵不够从容,往往都是物欲太盛所致。人的物欲,就像一个恶魔,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为其所奴役,供其驱使,而无法自拔。

有道是,少一分物欲,就多一分静心;少一分占有,就多一分慈悲。人生的许多辛苦皆因欲望太盛所致,只有斩除过多的欲望,少一分占有,将欲望减少再减少,才能享受一份独有的平凡与宁静。

佛经中记载有这样一则“守财狗”的故事:

有一次,佛陀从杜提长者门口经过,碰到长者家中养的狗在吃饭。杜提长者非常宠爱这条狗,允许它趴在大厅的躺椅上吃饭,用最好的碗,吃最好的食物。

当佛陀经过门口时,这只狗从椅子上跳下来,对着佛陀狂吠不止。佛陀便对狗说:“你还未除去贪嗔痴念,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你都是这样。你的习气真是难断。”说完,佛陀便转头离开了。狗听了佛陀的话后,无精打采地趴在地上。

后来,杜提长者发现狗的情况不对,便向仆人了解情况,仆人就将刚才佛陀与狗的事说了一遍。爱狗心切的杜提长者找到佛陀,质问他为何欺负自己的狗。

佛陀告诉杜提长者:“你的父亲生前对自己的财产十分执着,他在家中埋藏了一些财宝。他对财富的执念很重,到死也无法放下这些财宝,于是便投胎做了你家的狗。正因为它前生是你的父亲,所以你们才会如此投缘,你才会这么宠爱它。”

杜提长者不信,他要佛陀拿出证据来证明。佛陀便说:“你去问你的狗家中的宝物埋在哪里吧。”杜提长者照着佛陀的话做了。果然,狗在椅子下面用爪子一直扒着。杜提长者叫人扒开椅子下的地砖,发现了许多宝物。

此情此景让杜提长者不禁感叹:“父亲对财宝如此执着,以至于往生后竟成为一只‘守财狗’。真是可怜、可悲、可叹啊!”

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如今相当多的人把拥有功名利禄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他们追求锦衣玉食、高官厚禄,错把手段、工具当成了目的,结果却如《伊索寓言》中所说:“许多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去了。”

物质财富容易累积,但人生的价值和快乐却不容易累积。不是有了金钱就有价值,也不是有了金钱就会快乐。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只会让自己变成物欲的傀儡。

有一位诗人,为了追求心灵的满足,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他的半生都在路上和旅馆中度过。他并非没有能力为自己买一座房子,只是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

后来,由于诗人在艺术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人们免费提供了一所住宅给他,可是诗人却毅然拒绝了。他说:“如果我接受了那些外在的物质,不仅要为之耗费精力,还很有可能受到诱惑,杂念和烦恼就会束缚我的内心,同时也会束缚我的生活。”

这位旅行的诗人,就这样在寻寻觅觅的旅途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诗人死后,朋友在为其整理遗物时发现,他一生的物质财富竟然只有一个行囊,里面除了供写作之用的纸笔、简单的衣物,以及10卷极为优美的诗歌和随笔作品,再无别物。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卸下过多的欲望包袱,将它减少再减少,我们才能拥有安心随意的心境,才不会沦为物欲的傀儡,做起事来才不会感到慌张和浮躁。如此,我们才会收获更多的幸福,更加从容淡定地生活。

对物质的追求,只是为了保证我们的基本生存,并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意义。如果把赚钱作为人生价值的取向,那么人一生赚多少钱才能满足?生命才算有意义?认清这些事实,就有必要重新思考、重新认识人生,这非常重要。

对物质的过度贪求和不舍,是束缚我们的枷锁。“对身外之物不奢恋”,才是超越世俗的大智慧。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心平如镜,纵使万物入镜,他的心依然不染尘埃。生活在物质当道的现代社会,我们要学会舍弃物欲,做自己的主人。

别在“成功焦虑”中迷失自己

现代人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每天天不亮的时候,地铁里就已经“人满为患”:有人在打电话谈业务,有人在忙着学英语、看比赛,还有人已经开始琢磨着新的一天该怎么“happy”。

在一切都讲求“快”的氛围中,很多人都认定:成名要趁早,成功要赶快。25岁之前月薪不过一万,废人;30岁之前没有房没有车,废人;35岁之前没有结婚没有生娃,还是废人。总之一句话,不能快速成功,那便只能成“仁”。

面对“快”的压力,很多人都患上了一种“流行病”——成功焦虑症。对此,《新周刊》是这样阐释其中的逻辑的:“在所谓成功学的逻辑中,如果我们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薪百万’,如果我们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就证明我们不行,我们犯了‘不成功罪’。”

据说,犯了“不成功罪”的人,他们在亲人面前抬不起头,在朋友面前抬不起头,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甚至就是照镜子的时候,在自己面前也同样抬不起头。

患有成功焦虑症的人,一般都有以下症状:

1.看文章、看新闻、看杂志等,或多或少都是“文长不看”;

2.听成功人士、名人明星讲座,几乎不关心学术、科研方面的问题,永远只会站起来问一句:“请问,你觉得自己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3.一般都有些相似的口头禅,比如“我已经很努力了,然而……”“天啊,不是我不努力,是没有好的机会。”……

4.疯狂地搜寻着一切有关成功的东西:成功书籍、成功讲座、成功课程……只要看到“成功”二字,他们就全身亢奋。

可以说,对成功的焦虑,已经成为我们绝大多数人的通病。但实际情况却是,不管我们多么努力、多么认真,总有人比我们做得更好、更成功,不是吗?

学生时期,总有那么几个学霸,平时不见得多么努力,但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当我们还在研究抛物线与渐近线时,人家已经优哉游哉地跟校园“女神”喝喝咖啡,聊聊人生理想了;当我们还在学习如何设计简历才好看时,人家已经被大公司抢着录用了。

工作后,当我们还在埋头苦干时,人家已经嗖嗖地升职了;当我们犹豫着要不要创个业试试,人家已经融资好几轮,都快做天使投资人了;当我们还在想着要不要买辆电动车,以方便上、下班时,人家已经有房、有车、有老婆孩子,正在考虑出国旅游了。

远到明星、伟人,近到同桌、同事,甚至朋友,总有人先一步实现我们所期望的生活,再加上身边到处都充斥着对成功的“讴歌”,以至于我们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有一种迫切成功的渴望。

其实,即使同时出发的人,大家的结果也有可能大不相同,又何况我们常常面对的是比自己起步更早、经验更丰富的人呢?我们凭什么去和别人比较?

李开复先生曾在中国几十所高校做演讲,每场演讲结束后都会有半个小时左右的学生提问环节。几十场演讲下来,李开复先生不无遗憾地感慨道:“中国大学生对成功的渴望里有太多急功近利的色彩,因为几乎所有提问都围绕同一个主题:‘李老师,请问您认为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您个人具备的什么素质让您如此成功?’似乎听一次讲座、我的一个回答,就能让他们脱胎换骨。”有这样一个大学生,他因为考研失败,觉得自己很没用,就想到了离家出走。毫无社会经验的该学生,一个人跑到了沈阳,急得家人满世界寻找。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要离家出走,他竟然说是因为不好意思再面对家人。他说,作为一个新时代大学生,不能考研成功,不能出国留学,不能一毕业就拿到高薪,不能带漂亮女朋友回家,实在是太失败了!

当下,对成功的渴望和焦虑,几乎已经蔓延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小到幼儿园的孩子,大到一个成年人、一个家庭、一个公司,甚至整个社会,都处于焦虑的状态。也许我们应该停下来思考一下:难道我们不成功就会发生可怕的事情,就会生存不下去?

被誉为“美国成人教育之父”的戴尔·卡耐基告诉人们,99%的让人焦虑的事情不会发生,即使剩下的1%发生了,一般也能应付。他提醒人们,不要对未来过度焦虑,只要把今天过好就表扬自己一下;不要想太多、太远,只关注现在的每一天。

生活不是一时之争,而是一个过程,我们不能让自己沉溺在某一个不合理的认知中纠结徘徊。追求成功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应是理性平和的,而不是虚浮躁动的。我们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在追求中懂得取舍,在纷繁中保持本真。

须知,每个人成功的方式有所不同,真正的成功也不是简单的“张三换了车”“李四中了500万”“王五炒股一夜暴富”。当成功被狭隘和偏执披上功利的外衣,成为金钱、名望和地位的代名词时,我们就容易活在“成功焦虑”里,把自己“弄丢”。

不要焦虑,世界上既有少年得志,也有大器晚成,既有万众瞩目的荣耀,也有清虚自守的安宁。只要踏实走好生活的每一步,每个人都是骄傲的成功者。

紧急刹车,对贪婪说“NO”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什么都不愿放弃,永远不知道满足,人际关系恨不得一次用完,做生意巴不得一次赚足,结果往往落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常言道:“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婪,是人的天性之一。在《圣经》中,贪婪被列为人的七原罪之一。贪婪是生命的陷阱,贪得越多陷得越深。它没有满足的时候,反而是越满足,胃口越大。贪婪的欲望一旦开始膨胀,就会扩展到无止境的地步。

有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一只小老鼠。

有一天,这只老鼠一不小心掉进了一个还有大半缸米的米缸里面,这次意外使得老鼠喜出望外。在确定周围没有危险后,它一顿猛吃,吃完便睡。

就这样,老鼠在米缸里吃了睡、睡了吃……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它的肚子越来越大,动作越来越缓慢,离米缸的口也越来越远了。其间,老鼠也曾想过跳出米缸,觉得自己不能再待在里面了,但终究未能摆脱白花花的大米的诱惑。直到有一天米缸见底了,它才发现,想跳出去已不可能了。

每个人都有欲望,生活也因它而多彩。比如,我们想行得更快一些,于是出现了汽车、飞机;我们想干活儿干得更轻松一些,于是出现了收割机、播种机;我们想活得更健康长寿一些,于是出现了各种医疗手段。可见,欲望是促进人类发展的原动力。

但如果欲望太多,就会演化成贪婪。贪婪的人什么都想得到,得到便不愿放手,往往最终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也抓不住。我们有太多想要的东西,但我们不可能得到所有。该放手时要学会放手,不是我们的东西也不要强求,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当下是一个科技发达、物质丰富的社会,但同时也充满了竞争。我们的欲望也越来越浓烈和躁动,稍加挑逗就会化身为看见红色斗篷便横冲直撞的公牛。他人的一夜暴富让我们血脉贲张;时尚名牌让我们心猿意马;宝马香车、青春靓女,让我们分外眼红……

太多的时候,我们被名利、金钱和物质所迷惑,心中只想得到,而舍不得放弃。于是心中充满了矛盾、忧愁和不安,以至于我们大多数人活得好累。一批又一批的人,前仆后继地把自己绑上欲望的战车,挥舞贪婪的鞭子,纵然气喘吁吁也不得愿停歇。

对很多人来说,更多的钱,更高的地位,更大的名声,就代表了一切。可等到他们拥有了这一切之后,他们中的很多人又会迷惘:花了半生的力气去追逐这些东西,表面上看来该有的差不多都有了,可为什么自己却并没有变得更满足、更快乐呢?

很久以前,有位叫常乐的秀才,平日里靠卖字画为生。

在一个寒冷的日子里,常乐又拿着自己的字画到集上去卖,但在集市上冻了一整天,也没有卖掉一幅字画,他感到非常沮丧。等集市散了,他只好无奈地收起字画往回赶。

一路上,常乐又冷又饿。他已经整整一天水米未进了,恰巧这时又刮起大风,常乐的体力实在难以支撑,就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会儿,也好避避风寒。这时,他看到前方有一座桥,心想:到桥洞内暂避一时也好。

他来到桥下,只见下面有一堆灰,伸手一摸还有点热气。他赶紧放下字画,伸出双手烤了起来。常乐感觉暖和多了,他为自己的幸运高兴不已,便大声说道:“知足了,这样就可以了。”他还心血来潮,灵感迸发,为此吟诗一首:

十年寒窗苦读书,

家庭贫寒亲友无。

做人心中无奢侈,

冷天有灰便知足。

说来也巧,恰有一位员外从此路过,听见有人大声咏诗,便停下脚步细听,对这个大冷天作诗的人很是敬佩。他寻声走过去,见到常乐便问:“老弟竟有如此雅兴?”

常乐见有人过来,赶紧起身行礼,道:“员外不知,我乃一穷秀才,名常乐,刚到集上卖画……”他将自己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来人。员外听后,说:“易知足者,常乐也。”

员外很欣赏常乐的胸襟,自愿资助他的生活。最后,在员外的帮助下,常乐成了一位有名的教书先生。

正所谓“知足常乐”,人生而降世,本就是赤条条来,一无所有,上苍赋予我们生命、亲友及物质财产,已是幸运。既然已经拥有了这么多,我们又何必谋求更多呢?

于知足的人而言,一杯水也是快乐的海洋,一碗白米饭更胜百味珍馐。做人千万不能只盯着利益,只想着填充自己的私欲,否则,我们很容易成为前文讲的那只老鼠。

有欲望不是错,错就错在任自己的欲望横行,而不加以控制。贪婪的沟堑是永远也无法填满的,填到最后,往往不仅会失去我们原来所拥有的,更会把自个儿也填进去。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知足,只有懂得满足、杜绝贪欲,才会有美好的人生。

请放下“只买贵的”攀比心

人们常说“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房子要大,住起来才有面子;车子要豪,开起来才显身份。于是乎,很多人养成了盲目求大、求排场的心态,并为此身心俱疲。

一位网友说:“本来刚买了一辆车,忍不住把图片贴到空间里,想让大家也为自己高兴高兴,没想到竟然被鄙视了!怎么了,十几万的车就那么差?!”

又有网友说:“没想到,人到中年,还是忍不住冲动了一把,家庭月收入也就一万不到,还有每个月3000的房贷,最近新买了一辆30万的车。现在不幸失业了,车也有些养不起了,想卖,既觉得亏了,又担心被人看不起,丢了面子,愁得慌!”

还有网友提出自己的疑惑:“我身边的人都已经买车买房了,虽然贷了好多款,背着巨大的压力。但看到大家都这样,我要不要也贷款买房买车呢?”

如今,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对房子、车子的追求,并不是基于自身的需要,而是建立在与别人盲目的攀比上,他们消费的目的只是为了炫耀或证明自己。比如一个人,看到张三今天买了一双名牌皮鞋,他就想着明天一定要买双更贵的;明天李四买了一辆汽车,他就想着后天一定要买一辆更高档的。别人的每一次消费,都会触动他敏感的神经。

一番折腾下来,即使最后占到了上风,也博得了别人艳羡的目光,但自己却也心力交瘁,不仅幸福没有找到,还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不多的精力。

正所谓“图虚名,得实祸”,刻意追求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名,盲目追求高水准的物质生活,而不顾我们自身的能力大小,是导致我们心态失衡、身心疲惫的罪魁祸首。真正幸福的人,懂得把“虚名拨向身之外”,不为虚名所累,不为面子而苦。

在莫泊桑的《项链》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悲剧,便是由她的虚荣造成的。为了一时虚荣,她赔上了自己一生的幸福。正是因为她的爱慕虚荣,才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心理学研究显示,当代人感到压抑的概率是20世纪50年代的10倍。因为不管生活多么富裕,贫富差距总是存在的。一个人有钱,总还有许多比他更有钱的人,而人们又往往愿意拿自己跟周围的人进行比较:处于下风的人心里就会酸溜溜的,暗自发誓要赶上去;而占了上风的人心里也觉得“革命尚未成功,还需更加努力”。

事实上,很多时候,爱面子,图虚荣,本身就是一种信心不足的表现。这样的人将一直在别人的眼光中生活,幸福是别人眼里的幸福,痛苦也是别人认为的痛苦,他们全部的生活目标就是简单的一句话:过得比别人好。一个人如果总是活在别人的标准和眼光中,那他必然是痛苦的。人生本就短暂,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真真实实地活一次呢?

有一次,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到英格兰去。下飞机后,他在机场咨询处打听当地最便宜的旅馆。接待员看到他,一眼就认出了这个超级富豪。

全世界谁不认识亨利·福特呢?就在前一天,报纸上还登出了他的大幅照片,说他要来了。现在他就在这儿,穿着一件老旧的外套,打听最便宜的旅馆。

接待员说:“如果我没搞错的话,您就是亨利·福特先生。我记得很清楚,我看过您的照片。”福特答道:“是的。”接待员疑惑不解地问道:“可为什么您穿着老旧的外套,要住最便宜的旅馆?我接待过您儿子,他总是找最好的旅馆,穿最好的衣服。”

亨利·福特说:“是啊,我儿子是好出风头的,他还没适应生活。对我而言,没必要住在昂贵的旅馆里,我在哪儿都是亨利·福特。即便是在最便宜的旅馆里,即便穿最普通的衣服,甚至就那么赤条条地站着,我依旧是亨利·福特,不是吗?”

生活中,很多人浮于表面的虚荣,以为这是“尊严”,对于买房买车,多是屈从于大众的评价。对他们而言,车的功能不再是“代步工具”,房子的功能不再是遮风挡雨,而是成了财富、地位的象征。他们之所以买房买车,很大程度上只是买给别人看。

其实,一切量力而行,适合自己就好。房子不需要太大,够舒适就好;车子也不用那么奢华,安全就好。真正的幸福,是只要我们自己觉得幸福,那就是幸福的;反之,如果自己感觉不到幸福,无论在别人眼里如何风光,我们心中依旧是一片冰凉。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真的明白自己所要的。如果一个人只是盲目地图高档、图面子,这样的人生未免太累了。

内心平静才是欲望的终点

佛经上说:“真正的宁静来自内心,千万不要向外去追求,越追求,苦恼就越多。”老子则说:“不见可欲,其心不乱。”意思就是,见不到诱发欲望的东西,心就静如止水。

一个人若是生气,就容易浮躁,进而嗔怒痴怨;一个人心猿意马,想入非非,就容易滋生欲望,且很难得到满足。一旦心不定,则意不坚。

唐朝天宝年间,长安有个叫房德的人,生得伟岸,奈何家贫落魄,全仗妻子贝氏纺织度日。这贝氏乃小户人家出身,气量狭小,言语刻薄,因此房德很是怕她。

这一日,房德出门,忽遇风雨。他衣衫破旧,受此浇淋,耐不住寒意,只得奔到一座古寺中避雨。进去后,他见墙上画了一只禽鸟,翎毛、翅膀、足爪样样都有,却不见鸟头。房德心想:“都说‘画鸟先画头’,这画法怎与人不同?”之后,他便找和尚借笔画鸟头。

他刚画完,就见一个大汉进来邀他出门。两人行到乐游园旁一座房子里,里面又走出十四五个汉子来,一起向房德拜倒,说道:“我们本是江湖豪杰,奈何只懂些匹夫之勇,因而对上天祈祷,请他派个足智多谋的人来画上鸟头,我们认他做大哥。没想到竟遇上你这般俊朗的人物,真是天命啊!”他们不容房德推辞,祭祀众神圣灵,与房德做了兄弟。

房德本是贫苦出身,有此际遇,便暗自心想:“如今贿赂公行,不知埋没多少高才。便依他们作一场,也乐得半世快活。”酒后已是初更时分,他便率众人去延平门外王家打劫。

王家号称“富可敌国”,防卫者有30来人,加以庄子前后住着的房客甚多,房德这伙人晦气地撞在网里,很快便被人家打翻数人,尽数捉拿送到官府,房德也在其中。

当地官府主事者名叫李勉,见房德只是初犯,又是落魄秀才,就对他生了怜悯之心,嘱咐狱吏私下放了他。房德径直逃往范阳投奔了安禄山。

这安禄山早有叛逆之心,见房德有才,就放他做了柏乡县令。李勉因渎职放走房德,被罢官为民。他原是个清官,被罢官后,日子很快就清贫无比了。

这一年,他离家往河北访友,途经柏乡县,恰遇房德。房德大喜,就将他请进家中,并与妻子贝氏商量怎样报恩。贝氏说:“今若报得薄了,他翻过脸来将旧事和盘托出,你性命难保;报得厚了,做下例子,时时来取索,稍不满欲,必然又揭旧案。况且他口如不严,被人知你强盗出身,祸患无穷,不如差人将他刺死,永绝后患。”

房德原本就怕老婆,见她说得有理,竟当真派人去刺杀李勉。谁知道,这个刺客竟是一个正义侠士,得知李勉是个大清官,又查到他与房德的结识经过,今见房德恩将仇报,就不愿刺杀李勉,于是干脆反戈一击,杀了房德夫妻这对小人,飘然而去。

由此可见,很多时候,一旦我们心中起了波澜,为外事所扰,就容易生出种种异心,以至于恶念丛生,欲望难除。房德若是没有“画鸟头”的际遇,又何至于此。

心是一切的结束,心静了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但同时,心也是一切的开始,心动了便是欲望和烦恼之事的开端。正如六祖慧能所说,一切皆是心动而已。因此,我们应该留给自己一片宁静,莫让外物干扰了内心,使心灵背负压力、煎熬和郁气。

当然,内心宁静并不是要我们远离人声嘈杂、车马喧嚣的生活环境,也不是说要远离凡尘与艰苦的劳作,而是让我们在精神上远离世俗,在闹市中也能心静如水,在浮华的现实中也能抽出身来。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到与诸般物欲、诱惑“断舍离”。

不论是追求奢华的物质欲望,还是渴望感情的精神欲望,其实殊途同归,都只是我们每个人达到内心平静的一种方式。

对生活,我们心底最基本的欲望无非是安稳和幸福。真正的安稳和幸福带来内心的平静,而只有长久而稳定的内心的平静,才让我们不愤怒、不娇嗔、不嫉妒,让我们世事练达、人情洞明,从自己的内心而非生活本身汲取安稳和幸福。

静心养气,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尽量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即使过程苦涩,我们也以一种旷达的心情去工作,不被物欲所困。此时,我们就会有一种清净的心态,那些世事的无常与虚幻在我们眼中就会少得多,我们也不至于轻易就动摇心志。

夏日里参禅的小和尚,问老和尚说:“天气这么热,如何才能凉快一点?”老和尚说:“心头有火,这火是欲火,是怒火,所以我们要制欲、制怒,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心静了,心头的火自然就灭了,心也自然就凉了,这就是‘心静自然凉’。”

以一颗平静的心去平淡地生活,使一个人能达到极高的境界,往往也能拥有最真切的生活。那些内心平静的人,懂得生活的真正意义所在,会用一颗宁静的心去对待生活,咀嚼生活的原汁原味,感悟生活的真正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