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旅”圆环:召唤、磨难、返回
“英雄之旅”源于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思想和神话学家坎贝尔对东西方神话的研究。坎贝尔发现,东西方的所有神话故事都有着相似的结构,他将之总结成“英雄之旅”圆环。“英雄之旅”圆环深深地影响了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星球大战》导演卢卡斯、《侏罗纪公园》导演斯皮尔伯格、《教父》导演科波拉、《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等人。
著名编剧教练克里斯托弗·沃格勒将“英雄之旅”扩展为好莱坞编剧们用的“作家之旅”圆环。它更为实用,可以指导编剧们的故事创作,如《超人》《玩具总动员》《复仇者联盟》的故事几乎都是按照“作家之旅”圆环创作的。“作家之旅”圆环中的12个阶段是很多好莱坞电影的主角都会经历的,而那些主角在荧幕上的历险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我们可以把“英雄之旅”圆环用在学习历程中。在学习之旅中,我们是学习的主角,可以借助它来驾驭学习,甚至用它帮忙驾驭我们自己的人生。沃格勒这样说英雄之旅,他本来想寻找的是“故事的原则”,但后来发现,这是“一整套的生活原则”。这不难理解,因为英雄之旅、作家之旅以及我们这里延展出来的学习之旅反映的都是亘古不变的人性。
英雄之旅是这样一个圆环:英雄从日常的世界出发,进入未知的世界去冒险,历经磨难,经历高潮,最后再回到起点,也就是日常的世界。在好莱坞编剧们用的作家之旅中,圆环被细分为这样12个系列事件:①日常的世界;②冒险召唤(刺激性事件); ③拒斥召唤;④见导师;⑤越过第一道边界;⑥考验、伙伴、敌人;⑦接近最深的洞穴;⑧核心的磨难(中间点、死亡与重生); ⑨报酬(掌握宝剑); ⑩返回的路;⑪复活(高潮); ⑫携万能药回归(结局)。
简化来看,英雄之旅与作家之旅圆环都分为三个阶段。按《作家之旅:源自神话的写作要义》的划分,每一部电影都可以分成三幕:第一幕,英雄下定行动的决心;第二幕,在冒险的世界里,英雄采取行动;第三幕,英雄赢得胜利,重返日常的世界。在日本推广作家之旅的冈田勋进一步简化它,说这三幕是开始、经过、结尾。也有人说,这三幕是开始、中段、结尾。
我们来更形象地看如何把“英雄之旅”圆环用到学习中,延展出“学习之旅”圆环。“学习之旅”圆环就像一个时钟的表盘,上一半是我们所处的正常的实干世界,下一半是未知的知识世界。我们从12点钟出发,跨过边界,进入知识世界去探险,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然后将所学带回来,用于实干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像被无形的力量牵着走一样。
英雄之旅往往只走一圈,而我们的“学习之旅”圆环中的时针走了一圈又一圈,永不停息。稍后,我们会详细讨论学习的重复小循环。现在,先让我们用电影故事来看看一次英雄之旅或学习之旅中我们的心路历程。
“从本质上说,不论如何变化,英雄的故事都是一段旅程。英雄离开舒适、平淡的地方,到充满挑战的陌生世界去冒险。这段旅程可以是外部之旅,也可以是一段内心之旅。在所有精彩的故事中,英雄都会成长和改变,在旅途中改变自己的人生。”
——克里斯托弗·沃格勒,《作家之旅:源自神话的写作要义》
开始阶段:召唤
在第一阶段,英雄在日常的世界。在时钟表盘正上方的12点,我们处在日常的世界,周围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我们在日复一日的日常世界中,不免会感到厌烦。
源自英雄之旅的学习之旅
学习之旅
英雄之旅
学习之旅与英雄之旅对照表
资料来源:沃格勒.作家之旅:源自神话的写作要义(原书第3版)[M].王翀,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这时,有一些冒险的召唤来诱惑我们。以《星球大战》电影为例,卢克·天行者是一个农民的孩子,他在叔叔的农场里劳作,度过艰苦的童年。有一天,卢克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自己的父亲是著名的绝地武士和星际飞行员。卢克突然发现,自己有了不一样的使命。
没有人愿意轻易地离开舒适的正常世界,在听到冒险的召唤时,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拒斥。卢克也不例外,他返回了农场,但回去后他发现,叔叔、阿姨都被黑暗的暴风突击队杀害了。卢克打消迟疑,坚决地出发去冒险,去拯救宇宙。
接下来,英雄会遇到一个导师。在《星球大战》里,卢克遇到了绝地大师欧比旺,后来他还遇到了尤达大师。要注意的是,导师只是帮我们做好应对未知的准备,而未知的世界需要我们自己去面对。沃格勒写道:“导师经常只是需要在英雄的屁股后面温柔地踢上一脚,把他踹进未知的冒险中。”
对了,如果你有机会以导师的角色帮助某个人,要记住沃格勒的建议,“最好的导师意见可能也是最简单的:深呼吸,坚持住,你干得不错。你有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就在你的心里。”
终于,英雄越过第一道边界,从日常的世界进入冒险的世界。我们的学习可能是学习已经有人总结的知识,或是自己去做研究,探索新的知识边界,我们的学习也可能是反思,去总结回顾自己的体验。
以时钟表盘来看,到了第一道边界时,我们是从12点走到3点。接下来,我们来看英雄在未知世界的探险,即第二阶段。
经过阶段:磨难
看电影时,我们都知道,第二幕通常是电影的主体。电影就是讲英雄在未知的世界里冒险的故事。我们去看电影,是为了这些精彩故事。在冒险世界中,主角通常会遇到很多考验,遇到伙伴和敌人,他可能遭遇一个又一个挫折,甚至可能遭遇至暗时刻。
再看时钟表盘,英雄之旅的这一阶段是从3点到6点,再从6点到9点。英雄在冒险世界中的经历恰好跟这个曲线很相似:英雄掉入深渊,经历磨难,重新爬升。
在电影故事的高潮部分,主角濒临死亡,然后重生。在《星球大战》中,当卢克被敌人拉到水下很长时间时,观众都担心他会不会死掉。导演当然不会让电影的主角那么容易就死了。卢克经历磨难,救回了莉亚公主,返回日常的世界。
当人们考虑学习时,经常想到的都是这第二幕,尤其是核心的磨难阶段。在学习之旅的这个阶段,我们学习与练习。各种学习方法都会把重点放在这一阶段,以帮助我们克服这个阶段的障碍,稍后我们也会详细讨论。
这里从整体看“学习之旅”圆环时,让我们先关注不那么熟悉、经常被忽略但很重要的一个阶段:第二幕的第一个阶段,即“考验、伙伴、敌人”阶段。它经常被视为电影桥段。在电影中,酒吧经常是这个阶段的场景,在酒吧里,电影的主角见到朋友、恶人和各种各样的人,获得信息,开始熟悉新世界的规则。在《星球大战》中也有这样一个让人兴奋又充满危险的小酒馆,里面挤满了奇形怪状的外星人。在这里,卢克感受到自己已经进入非常世界。
对应到学习中,这个小酒馆就是我们开始学习时遇到的各种快速入门的图书、课程。沃格勒说了一句我们可以直接用在学习中的话,我把原文中指代英雄主角的他改成“你”:“不管你上过多少学,你在这个新世界里又变成了一年级的小学生。”我们不应该轻视这个“考验、伙伴、敌人”阶段,只有有效地度过这个阶段,我们才能有机会深入知识世界的底部。这也正是为什么在学习之旅中我们明确加上了“新领域快速入门”这一阶段。
结尾阶段:返回
在《星球大战》每一部中,卢克都差点儿死掉,经历的每次磨难又都让他获得新知识和新能力,并因这样的经历变成一个新人。每一次,从冒险的世界回归,卢克都带着成果返回日常的世界,他恢复了银河系的和平和秩序。
在未知的世界完成冒险之后,我们还是会返回日常的世界,那是我们应该待的地方。学习时,我们经历的是相似的:在未知的知识世界,我们经历磨难。但我们不会停在知识的世界,我们终究要带着新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重返实干的世界。
只有返回了实干世界,我们才能成为坎贝尔说的“两个世界的主宰”。你不妨对比看看,他说的两个世界跟我们说的实干世界与知识世界是不是很像:实干世界的时钟嘀嗒嘀嗒地前进着,而知识世界是关于因果的。坎贝尔说:“英雄能够自由地跨越两个世界,从时间幻象的世界到因果关系的深层世界,再返回来。”
第三幕是返回,是我在用英雄之旅对照我们的学习之旅时想得最多的。在我看来,就学习而言,我们最大的困难很少是如何开始旅程,而多是如何返回。
第二幕与第三幕之间,是从非常世界回到正常世界的“返回的路”阶段,这是英雄想要返回,但被复仇者追杀且充满凶险的情景。学习时,我们不会被追杀,但我们经常找不到返回的路。
我们也可能不想返回,在知识的世界里,我们享受到极大的知性快乐。神话中有着类似的主题,坎贝尔写道:“天上方一年,地上已经百年。”但我们必须返回地上,沃格勒写道:“醒一醒,探索者们!不要沉浸在庆祝活动里,回忆一下为什么跑来这里!”
从知识的世界学习后返回,我们要有一些特别的行动,在学习之旅中我们称之为“把知识变成能力”(在“思维2”中,我们会详细讨论面对未知和面对已知的各种方法)。
这里,我们用英雄之旅的比喻先看看这些特别的行动。坎贝尔和沃格勒都用故事的语言说过英雄之旅。沃格勒描绘的图像尤其鲜明,他写道:“在古代,猎人和战士在返回家园前都必须接受净化,因为他们的双手沾满了鲜血。”一仿照沃格勒的话说,你必须放弃学习者的自我,变回实干者的自我。
在考虑学习历程时,我们发现自己也需要这个净化过程,我们要让返回的自己能够适应实干世界。英雄作为两个世界的主宰者,他具有一种独特的能力,按坎贝尔的说法是:“(他)不会使一个世界的原则污染另一个世界的原则,但可以使大脑借助另一个世界来了解这个世界。”
总的来说,英雄之旅的这个圆环有很多优点:它体现了古今中外共通的人性,我们可以把自己放入其中,去对照与体悟。它细分成了多个关口和阶段,我们可把它作为地图来帮自己预见学习旅程中的障碍。可以这么说,用英雄之旅改造的学习之旅可作为我们学习旅程中的心理地图。
我们接下来不再逐一讨论英雄之旅的每一个环节了,而重点关注我们这本书的主题——学习。如果你对“英雄之旅”模型感兴趣,我推荐你阅读克里斯托弗·沃格勒所著的《作家之旅:源自神话的写作要义》,他从一个十多页的《〈千面英雄〉的实用指南》开始,逐渐设计出成为好莱坞编剧指南的“作家之旅”模型。原理性的英雄之旅变成了一个设计故事、修改故事的实操工具箱。如果你喜欢看神话,坎贝尔的经典巨著《千面英雄》值得细读。
到这里,我们一直在谈论学习之旅的艰难。我们知道学成之后的快乐:完成学习之旅后,我们会像英雄一样,带着荣耀和成就回归。但写到这里的这一刻,我们可能说了太多的艰难,我担心过度渲染了困难,因此这里补充讨论一下学习的快乐。艰难只是学习之旅的一部分,知识世界充满了新奇与乐趣。回忆一下,我们会发现,学习过程中充满了无数的乐趣,我们想象小孩子学会一个新技能的快乐表情就知道了,那也是人类的一种天性。
我在读到两位日本学者合作写的《带你踏上知识之旅》(中村雄二郎、山口昌男/著)一书之后,开始把求知和旅程联系起来。这里请允许我摘录中村雄二郎的几句话,借用他的话来展示求知给我们带来的那种乐趣,他将求知和旅行放在一起思考,当他说旅行时,你可以认为就是在说求知。
当我们外出旅行,准备进行一次充满了未知和偶然因素的旅行时,总会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悸动和兴奋。
旅行能够把我们在具有惰性的日常生活中被尘封的心扉打开,使我们的心中充满了种种憧憬。
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常常会给我们一种清新的诧异,旅途中所遇到的事情往往带给我们一种强烈的感动。
所谓求知渴望的好奇心,就是我们对世界、自然及事物所表现出的一种强烈的兴趣。
所谓好奇心,就是指以清新的心情对不期而遇的事物感到惊奇的一颗心,就是求知的渴望。
与日常平安无事的生活相比,人在旅行中会变得审视自己。
我们进入知识世界的学习之旅是由好奇心引导的,好奇心又在这个过程中被进一步激发,综合起来的效果就是中村雄二郎说的,求知是“超越日常生活自由自在地飞向奇异世界”。
可惜的是,不是每个人都能飞得起来,太多人飞不起来,他们假装学习。
实用工具01:我是在假装学习吗
三四年前,当我把英雄之旅和学习联系到一起后,从这个“学习之旅”圆环中我得到的第一个实用启发是,我们可以用它来测试自己是否在“假装学习”。
很多人的学习烦恼是学习没有成果。在看了“英雄之旅”圆环后,我认识到,那些没有成果的学习可能并非真的在学习,而是假装在学习。这个工具是一个简单的问句。
当学习无法达成预想效果时,请自问:
我是在“假装学习”吗?
成年后的假装学习是很常见的现象,但这与我们在学校里偷懒有很大不同,值得好好讨论。第一种假装学习是从来没有真正启程。你我都有这样的经历,比如,想要学习某些专业知识,买了书却大多没有看完。又如,有人去参加为了获得证书的课程,但考完试所有的知识立刻都忘记了。
从“学习之旅”圆环时钟表盘看,第二种“假装学习”是时针在12点到3点之间徘徊,从来不能走完一个学习循环。这些人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舒适的日常世界,没有越过第一道边界进入未知的知识世界。
第二种假装学习有时会呈现很隐蔽的形态。比如你遇到一个工作难题,必须学习新技能。你已经开始钻研了,但在遇到第一道难关时,你就退缩了。你当所谓的“伸手党”,请别人直接告诉你怎么做,你抄捷径跨到了时钟的9点位置。结果是,你没有进入知识的世界,没有经历学习过程,下次再遇到这个难题时,你还是不会。这样的成年人假装学习现象,在学校学习中是较少见的,因为学校里的教学安排给我们预先画好了学习路径,它通常就是一次次“学习之旅”圆环,我们必须跟着走。
我们掉入这种假装学习陷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跨不过去第一道门槛。在自我提问之后,我们还可以接着用“学习之旅”圆环来寻找应对之道。参照学习之旅的那些路标,我们给出三种具体的解决方法。
方法一:采取阻力最小的行动
采取阻力最小的行动,让自己轻松地越过第一道边界。在日本作家神田昌典写的《未来蓝图:用未来引导现在的思维工具》一书中,我看到他建议想办法让自己轻松走出“最初的一步”,他说我们要努力做出这样的行动:“不需要付出什么努力也能踏出的第一步。”比如,当你准备学习一个领域的知识时,你立刻去把相关的书买回来,买书是不需要付出什么努力就能踏出的第一步。相比那些根本没有买书的人,你已经前进了一步,你采取了阻力最小的行动。
采取阻力最小的行动是越过第一道边界的好方法。很多人正是被看上去有难度、需要大把时间的行动拦在外面,他们对自己说,将来再做,结果是永远没有行动。
如果你买了书没能看完,我们接着按这个思路来找解决办法。书没看完的原因经常是,书太厚了,你看了前面一小部分就停下来了。当我们试图学习一个不了解的领域时,一页一页地从前到后把书看完只适合那些非常有毅力的人。在逐页看书之前,你可以先选择阻力较小的行动。你可以看一下全书的目录,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先翻阅一下,这样,你就对它有了一个最粗浅的认识,让那个未知的世界从全黑、什么都看不清,变成朦朦胧胧的状态。
在《深度工作》一书中,计算机科学教授卡尔·纽波特讲了一个人学习编程的故事,纽波特主要想讲的是屏蔽社交媒体和电脑,而这个人的做法恰好展示了阻力最小行动的魅力。很多人学习编程就拿起电脑开始试,而故事中主人公的做法是:带着几本主要的书和打印的文档,带着签字笔、荧光笔、纸,不带电脑,把自己关在图书馆,在几周的时间里,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把所有的内容都看几遍。之后,当他开始实际练习编程时,他发现自己的基础知识甚至超过学了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的人,他后续的编程学习非常顺利。这个人的封闭式看书、看文档,相比于后续在编程上的学习和实践,是从长期来看阻力较小的行动。
方法二:“见导师”
我们可以看到,“见导师”是英雄之旅中明确的一个阶段。在英雄之旅中,见导师,指的是被他人推动跨过关口,从正常世界进入冒险世界。这里的导师不是指讲课的老师、带你的师傅,而是指广义的导师,是任何能够推动你去学习的人。在电影《绿野仙踪》里,多萝丝遇到很多导师,大法师奥兹号召她去做不可能的任务,善良的女巫教她魔法国的规矩,小狗托托引导她按照自己的直觉去行动,这些都是“见导师”。
外部的导师能够帮我们跨过学习的障碍,但是对方也许都没有意识到他会成为我们学习的导师。例如,你没有掌握技能,任务完成得太慢、太差,上司一顿批评,他的话可能刺激你去学习。这也算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见导师”。
关于见导师,无论是作为见的一方,还是作为被见的一方,我自己都有不少体验。十年前,移动互联网来了,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写过一行代码,我去向朋友请教,他突然说了一句,你有基础啊,完全可以自己编程做移动应用程序,不难的。因此,我去学了移动互联网的开发,带着团队开发了几款应用程序。又如,某年春节前,一个新的产业机遇到来,我跟朋友说,你的机会来了,你可不能放假。他在春节期间疯狂加班,事后他说,他被我狠狠地踹了一脚,由此开始了一段痛苦又快乐的学习旅程。
“学习之旅”圆环还让我看到一种假装学习——在学习的世界里流连忘返。我们周围都有特别爱学习的人,对于从实干世界跨进知识世界,他们不会遇到任何障碍。但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行为模式是,学了一个领域的知识,又报名上了其他领域的课程,还忙着看其他领域的书,他们在知识的世界里流连忘返。如果一个人总是在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却不肯返回日常的实干世界去运用这些技能做事,这其实也是一种危害很大的假装学习现象。有时候,爱学习的人最容易掉进这个陷阱里。只愿意学习的人,正是没有看到我们所处的世界要分成两个,一个是实干的世界,一个是知识的世界。我们进入知识的世界去学习,目的是回来实干。我们的主场在实干的世界。
对这一类假装学习的人,“学习之旅”圆环也给我们准备好了实用工具。在“英雄之旅”圆环的结尾,我们可以看到,英雄必须带着宝剑、秘籍、万能药回归,让日常世界的人们也能受益。每一次学习之旅,我们都必须尽快从开始阶段、经过阶段进入结尾阶段,带着知识和技能回来实干。
方法三:画小圈
那些特别爱学习的人在知识的世界里流连忘返,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理由。说服爱学习的人比说服不爱学习的人要难多了,爱学习的人在想法上自然地占据一种道德优越的位置。遵循这本书中我们一贯采取的思路,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不妨暂且把大问题放下,先用实用的方法一点一点地解决小问题。
面对这样的假装学习,我们建议:将“学习之旅”圆环缩小,先尝试画小圈的小循环,而非画大圈的大循环。比如,如果你现在要用Excel做公式,那就学这一点即可。这样,你在实干世界和知识世界之间快进快出,就掌握了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花了几个月学习Excel每种公式的写法。
这是源自个人学习的痛苦领悟。我经常不自觉地被一个小问题所吸引,钻进复杂的知识世界四处探索,乐在其中。比如我可能带着一个问题去上网查资料,结果在一个个链接中迷失,用浏览器打开几十个网页,下载了很多报告和资料(绝大多数并不会读)。然后,我突然想起来问自己:我是干什么来的?这时我才收神回来,把其实早已经找到答案的问题解决了。
总的来说,假装学习是成年人学习遇到的一大难题,不愿学习和太爱学习的人掉进了同一个陷阱。自问“我是在假装学习吗”这个简单的工具值得常备在我们的学习工具箱中,随时提醒我们,帮我们识别自己的学习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