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金之城”的黄金记忆
亚历山大死后,他留在埃及的总督托勒密将军成为第一任法老,成为埃及最高统治者。他把亚历山大里亚定为首都,建立了托勒密王朝。托勒密一世时,这座城市已奇迹般地发展成为埃及繁荣的经济、文化中心和整个地中海和近东地区最大、最重要的一个国际转运港,居民有埃及人、希腊人、叙利亚人等多种民族,被称为“黄金之城”。至今,亚历山大港仍是埃及著名的世界级大海港。
亚历山大里亚建成后,随着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大批船队蜂拥而至,迫切需要修建一座灯塔来引导船只进出港口。选址时,托勒密一世看中了离亚历山大里亚1公里左右的小岛——法罗斯岛。公元前297年,灯塔在法罗斯岛的一块巨石上开始兴建,法罗斯灯塔由此得名。建设者们还同时修筑了一座连接大陆与小岛的人工桥,形成东、西两港。为了使塔基不受海水侵蚀,他们还特地选用琉璃及玻璃碎屑填海筑堤。这座具有浓郁希腊风格的灯塔前后共花了15年时间,于公元前283年托勒密二世时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
亚历山大里亚是公元前332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创建的古代名城。该城位于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坐落于地中海畔,是公元前3世纪初地中海东部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该城由亚历山大本人亲自选址并设计。公元前305年至前30年,这里成为埃及托勒密王朝首都。据记载,当时亚历山大里亚古城由广阔笔直的大街组成,最长的一条达6公里。城市的主要部分是毗邻东港的皇家区,面积约占全市的1/3,分布有托勒密王朝的王宫、园苑、动物园、浴室以及宫廷人员的住屋等。城中有博物馆和规模宏大的亚历山大图书馆。
法罗斯灯塔由底座、塔身两大部分组成。底座呈正方形,高15米,仿佛是一座矮墙,将塔团团围在中央。灯塔的外面立有托勒密及其王后的巨大雕像。塔身分为上、中、下三层。下层高60米,共有十几小层,随着上升逐渐收缩。下层底部是边长为30米的正方形,周围有很多房间,供管理人员、卫兵、天文学家居住及存放物品之用。中、下层相衔接的平台的四个角落上,各有一尊海神波塞冬的儿子口吹海螺号角的青铜雕像,以测风向。灯塔正门上方留有希腊设计师的题词。中层稍细,呈八角形,高约30米,相当于下层高度的一半。上层最细,为圆柱形建筑,高15米,又相当于中层高度的一半。这样的设计使灯塔既美观匀称,又结实稳重。
塔身之上是一座由8根花岗岩石柱支撑着的8米高的穹隆状圆形塔顶,这就是领航室,又叫灯火楼。楼内设一个巨大的火盆,并装有一面磨光了的巨大花岗石制成的反光镜。每当夜幕降临,火盆内火光熊熊,把灯塔周围几十公里的海面照得通亮,使夜航船只很远就能够找到开往亚历山大港的航向。灯室圆顶上还高高矗立着一尊7米高的海神波塞冬的青铜立像。
建于13世纪的圣马可大教堂的一块壁砖上,详细地描绘了一艘大船进亚历山大港的情景。
据说,早在公元前2世纪法罗斯灯塔就被腓尼基旅行家昂蒂帕特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关于这座灯塔,历史上有过记录。阿拉伯史学家伊本·谢赫(公元1132年-公元1207年)于公元1165年访问亚历山大,写成了《艾列夫巴》一书,较为详尽地描述了灯塔。1909年,德国工程师特里希根据各种文献绘制了灯塔的复原图。这两份资料是现今了解灯塔的主要依据。
17世纪的版画: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自杀。
波塞冬是希腊神话中的海神,他常常手持三叉戟,驱着金鬃铜蹄白马,驾着黄金战车在海上巡视。这尊2米多高的神像是从40多米深的海底打捞出来的。
法罗斯灯塔高达135米,在当时,是除了吉萨金字塔以外最高的建筑物。灯塔所用建筑材料主要是当地产的石灰石,有些部分用白色大理石和青铜装饰,因此塔身通体为白色。据说,在距离它几十公里外的海面上就能看到它的巨大躯体。由于花岗岩负重力强于石灰石,灯塔的底部和门口上方采用了花岗石。现代潜水员在海底发现的灯塔残石都是花岗石,其中有的重达75吨。在如此高大的建筑上抬运及安装石块,必须经过缜密的思考和独具匠心的设计。建筑者们运用了希腊式的建筑技巧,包括运用改进过的起重机和上升装置,大大方便了工程的进展。
塔的内部,从塔底到塔顶建有倾斜的螺旋坡道,塔外有升降的吊车运送物品。这座庞大的灯塔耗费了约20万吨的石料。除了用上述的起重和上升装置运送建筑材料外,修建灯塔上层的大量石块有可能是通过螺旋坡道拖运上去的。灯塔所用的燃料,在由畜力驮运至灯塔后,也是经螺旋坡道往上输送,再由升降装置运送至顶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