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个“确定”搭建舞者能力和技术训练的“系统性”
根据《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介绍,在1954年2月至7月举办的“文化部舞蹈教员训练班”结束后不久,中国第一所专业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校于9月6日正式成立了。与芭蕾舞基训、外国代表性民间舞、中国民间舞并列为四门舞蹈专业课的“中国古典舞基训”,在教学实践中虽然体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但在能力和技术训练上缺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系统性。通过包括苏联专家伊丽娜在内的近三十次研讨,具体落实了七个方面的做法:一、确定了七个基本舞姿,包括正腿、旁腿、后腿、斜探海、射雁、商羊腿和掀身探海;二、确定了五种基本跳跃方法,有双起双落、双起单落、单起双落、单起单落、单起单落换脚跳;三、确定了凡是出腿的动作都要按25°、45°、90°和90°以上的训练步骤进行练习;四、确定了基本舞姿应该发展为“转”与“跳”;五、确定了所有技巧动作都要做正、反两面的练习;六、确定了跳跃的连接动作和辅助动作;七、确定了增加扶把练习的绷脚擦地、双腿半蹲、全蹲及单腿蹲等训练。可以看到,这七个“确定”是基于舞者能力和技术训练的“系统性”而言的,而这个“系统性”的“系统参照”,毫无疑问正是“芭蕾舞基训”。
以芭蕾舞基训为系统参照,不仅解决了中国古典舞基训的“科学化”问题,而且也加速了它对戏曲舞蹈整理、发展的“舞蹈化”进程。《创建发展史》告诉我们,从芭蕾教材结构中借鉴的七个“确定”,使创建者“首先认识到教材中的动作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使他们成为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而不是孤立地进行训练……其次认识到中国古典舞和芭蕾舞训练上的共性,如腿的直立、重心的要求以及掌握舞姿和旋转、跳跃技巧的能力等,从而更清楚中国古典舞训练上的空白之处;第三认识到芭蕾舞发展技巧的规律,特别是如何把地面的舞姿发展到空中、从而形成各种跳跃技巧……启发了我们发展中国古典舞的各种舞姿跳跃技巧。”当然,凡事有利也有弊。在芭蕾舞基训的系统参照下,中国古典舞学科的“科学”建设也难免顾此失彼:一是难免“削足适履”。许多重要的传统舞蹈技巧如扫堂、旋子、飞脚、吊腰因无类可归而弃置。二是难免“学步失行”。对中国古典舞动作和技巧所需要的特殊能力如旋拧、跺踏、蹁盖腿等缺乏足够重视。三是难免“得形忘意”(对“得意忘形”反其意而用之)。对传统舞蹈“手眼身法步”的配合以及“神形劲律”等风格韵律的要求有所忽略。实际上,“顾此失彼”的真正要害在于为“能力训练的系统性”而不得不牺牲“风韵把握的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