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时代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挑战
新时代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机遇与挑战并存,前文分析了新时代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机遇,以下将对新时代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产业体系薄弱、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贫困户思维滞后等方面。
(一)产业体系薄弱
产业体系薄弱是民族地区贫困农村普遍存在的不足,产业体系的薄弱使农村经济自我“造血”能力较差,只能靠“输血”来维持发展,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而且民族地区相比较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而言,其产业体系不完善,产业层次低,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缺乏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和规划,产业发展的同质化较为严重,这些都不利于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贫困地区的农民也只能依靠国家财政补贴或者从事一些简单的经济活动来维持基本生活,产业体系的薄弱也制约了当地农民的就业,这也阻碍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持续深化。
(二)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
农村劳动力外流情况严重,阻碍了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不利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劳动力一般遵循着由低梯度地区向高梯度地区、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的规律,而民族地区大部分在西部和中部地区,且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实行的不平衡发展战略使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领先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经济环境、就业环境、收入水平、社会福利等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农民为了获取更高的收入,让家庭享受更好的社会服务及居住环境。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趋势不断加强,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农村地区的剩下的劳动力多为老人、妇女、儿童,由于年龄构成性别构成以及知识构成等因素影响,这些劳动力难以促进农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农村产业发展效益低下,也就很难促进农村劳动力增收。民族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现象更为突出,这也阻碍了民族地区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农村自我“造血”能力的提升,也阻碍了民族地区贫困农村的精准扶贫工作。
(三)贫困户思维理念滞后
贫困户思维理念滞后也是制约新时代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挑战之一。一方面,贫困户由于长期受地方政府的扶贫资金补贴,其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不愿意脱掉贫困户的帽子,一旦脱掉贫困户帽子,可能会少拿一部分政府的扶贫资金补助,在这种思维理念下,民族地区贫困户对扶贫工作存在误解或者不接受的态度,而且有些地方政府靠地方贫困县、贫困村的名义来获得国家扶贫资金,因此,也就不愿意脱贫。这些都不利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民族地区贫困户不愿意学习新技术、新经验,对于新技术和新经验持怀疑态度,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限,因而其收入水平难以提升,贫困问题也随之而来。总体来看,民族地区贫困户发展思维理念滞后不利于新时代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阻碍了民族地区脱贫减贫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