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9)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太原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40余年来,太原市文化领域始终立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致力于建设文化强市,着力做大做强产业,各重点行业协调发展,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效统一”,在促进太原市乃至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文化建设保障

近年来,太原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建设的政策,持续加大财政文化投入、建立文化产业基金、引导文化公益捐赠、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扩大市场准入等,使长期困扰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资金短缺等难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同时,太原市的文化法规进一步健全,文化法律框架体系初步形成,先后制定了《太原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条例》《太原市文化发展“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为太原市文化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二)文艺创作演出

改革开放以来,以太原为中心的山西省艺术创作注重发挥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革命根据地文化两个优势,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独特地方特色和风格的优秀艺术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享誉甚高的精品力作。

20世纪90年代,轰动全国的民歌舞蹈《黄河三部曲》,改编和新创作的优秀戏曲剧目和话剧剧目《苏三起解》《油灯灯开花》《孔繁森》等,美术作品《晓色初动》《山道弯弯》《伎乐图》等在国内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山西成为自中宣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奖以来,荣获“四连冠”佳绩的省份。

尤其是近几年,太原市重点剧目创作成果丰硕。说唱剧《解放》、舞剧《粉墨春秋》《西厢记》《一把酸枣》《千手观音》、话剧《立秋》《生命如歌》、晋剧《傅山进京》《于成龙》以及京剧《三关明月》《走西口》等,成为荣获各项国家级大奖、深受观众喜爱、市场反响热烈的系列精品剧目。

2017年,隆重推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为有牺牲多壮志——右玉和他的县委书记们》、晋剧《日升昌票号》、上党梆子《太行娘亲》、蒲剧《老鹳窝》、话剧《热泉》等一批优秀剧目;音乐剧《火花》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十大重点扶持剧目”。至此,已有9部作品荣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艺术精品创作继续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绛州鼓乐艺术团打造的绛州鼓乐名扬海内外,被国家评为全国先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

文艺精品创作演出在丰富文艺舞台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从业人员21055人,共演出102.6千场次,观众56930千人次;演出收入37032万元,比2001年增长12.5倍。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以山西大剧院、山东省图书馆新馆、山西体育中心、山西科技馆、太原美术馆等为代表的标志性大型文化设施相继建成使用的同时,积极指导支持省、市、县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2017年,山西晋剧艺术中心主体封顶,太原市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以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为代表的“百县强基”工程推进有力,市级“五馆一院”[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群众艺术)馆、科技馆、体育馆、剧院(场)],县级“三馆一院”[文化(博)馆、体育馆(场)、图书馆和多厅影院]建设卓有成效,在县有文化(图书)馆和乡有文化站的基础上,普遍实现了村有文化室的目标,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无论是公共图书馆总藏量、总流通人次,还是博物馆藏品、参观人数,均比2010年提高31.56个百分点。这标志着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日趋丰富。

二是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走在了全国前列。太原市出台购买公共演出服务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把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列入市、县二级财政预算;2017年,超额并圆满完成“免费送戏下乡”演出任务,兑现了政府本年度承诺办理的6件民生实事之一;调动近100个省、市、县文艺院团,演出近万场,成为全市文化惠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广电综合实力

改革开放初期,太原市的广播电视规模很小,节目套数单一,技术设备落后,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十分低下。

1978年,太原市仅有中波广播电台1个,1000瓦以上发射台及转播台11个,由于发射功率低,信号不好,当时的情况是“有线广播竖耳听,半截砖收音机转着听”。同年8月,太原电视台更名为山西电视台,发射功率加大,并在太原增设了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的1千瓦转播台。

历经40余年的发展,截至2017年,太原市现有广播电视台70余家(省级1家,市级11家,县级65家),开通广播频率30多套,电视频道近40套。特别是整合后的太原广播电视台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拥有5个电视频道、2个数字付费频道和综合广播等5套广播频率。其中全力打造的太原电视台新闻频道,有效覆盖全太原市范围,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在省内较具实力、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广电“先锋军”。

(五)影视剧产业

影视剧创作能力持续提升,精品力作不断呈现。2003年,制作发行的电影《暖春》荣获第9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第2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0届“日本爱知国际女性电影节”观众最喜爱影片奖等;2006年,制作发行的电视剧《乔家大院》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首播,轰动海内外,荣获第23届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第26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2007年,制作发行的电视剧《文化站长》《喜耕田的故事》作为党的十七大的献礼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电影《夜袭》被列为十七大献礼影片。2010—2017年,电视剧、电影年均制作分别为6部、15部,2017年分别达到13部、24部。电视剧《于成龙》《铁血将军》在央视热播,收获良好口碑;电影《七儿娘》《山村母亲》获金鸡奖提名奖。同时,《歌从黄河来》《走进大戏台》《人说山西好风光》等一批广播电视节目获全国广电节目创新奖。《山西民歌音乐动画》等6部动画片入选“中国民间故事动漫工程”。

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由太原市牵头参与的平遥国际电影展成功举办,电影院线观影人数和票房持续攀升,2017年,可统计票房影院达140家,银幕866块,放映场次106.6万场,观影人数1258.7万人,拉动就业6300人;全市影院票房达4.87亿元,比上年增长24.3%,比全国票房增速高出10.85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电影衍生产业发展加快,广告和卖品已成为影院新的利润增长点。

(六)精品图书报刊

坚持创新创优,图书出版成果丰硕。40年前,全山西省只有1家出版社,40年后的今天,增加到8家出版社,且全部集中于太原。令人骄傲的是,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将原有出版社等单位整体打包转企改制,太原出版业乃至山西省出版业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据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数据显示,山西全省图书出版种类由1978年的290种增加到2017年的3517种;总印数由1978年的6422万册增加到2017年的10899万册。特别是近两年图书出版精品佳作频现、业绩更加突出。2016年,《中国家规》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种图书2种电子音像作品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15种图书入选全国重点图书出版项目,110种图书、18种电子音像作品获山西出版政府奖。2017年,《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中国家规》《为英雄正名》等20种图书入选国家重点出版物选题、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三体•死神永生》获世界级科幻奖“轨迹奖”;《为英雄正名》《中国精神•我们的故事》《一诺的家风》等20余种图书电子音像作品入选国家重点选题项目或奖项;累计出版《于成龙集》等252册;传承和发展山西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型丛书《山西文华》编纂出版工程扎实推进,经过2年多的编纂,已出版著述、史料、图录33种164册。

坚持提质增效,期刊、报纸齐头并进。报纸种类由1978年的14种增加到2017年的60种;总印数由1978年的17869万份增加到2017年的183241万份。期刊种类由1978年的16种增加到2017年的201种;总印数由1978年的598万册增加到2017年的2217万册。

在第3届全国“百强报刊”评选中,出版于太原市的《山西日报》《语文报》被评为“百强报纸”,《编辑之友》被评为“百强社科期刊”,《燃料化学学报》被评为“百强科技期刊”。一批像《山西日报》《语文报》《经济问题》《煤炭转化》等知名报刊荣获山西省“十强报刊”称号,作为文化品牌引领全省报刊行业发展。

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将全民阅读列入市政府工作内容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测评内容;2016年,组织开展“人间四月读书天朗诵音乐会”“书香漫晋•儿童季”“少儿报刊阅读季”等各类阅读活动,推荐图书300余种。2017年,开展全民阅读系列活动1000余场,推荐阅读优秀晋版图书416种;广泛组织开展“书香三晋”读书节、“最美读书人”评选、“我的书屋我的梦”阅读征文等活动;精心打造“书香三晋”“十大读书人物”“红色的魅力”“书香矿区”“乡村阅读中心”等一批公共文化品牌,在太原市城乡引领形成了“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风尚。

40年来,太原市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重点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始终坚持市场需求和群众期待“两大导向”,强化改革和创新“两大动力”,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大力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文化发展进程中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以文化事业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以文化产业支撑文化事业繁荣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