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农分化与演进的几个基本判断和政策建议
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人口流动日益频繁,老龄化扑面而来,这给中国农业带来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有助于走出长期困扰我们的小农经济的“过密化”问题;另一方面,新问题不断涌现,如农户之间的分化加剧、老人农业问题突出等。在此背景下,基于前文的分析,对处于分化与演进过程中的小农形成几个基本判断,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几个基本判断
1. 在相当长时期内,小农将会是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主体
家庭经营是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和组织形式,随着新要素持续进入农业领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小农在数量上的减少是必然的,在机构上的分化也会加速。但根据本章上述分析及课题组的调研和思考,至少有80%以上的农户表示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这充分表明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小农依然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主体,这是在我国资源禀赋约束下的合理和必然选择。
2. 小农会不断分化和演进,小农、中农与家庭农场将在一段时期内并存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必然会引起人口流动,加之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小农的分化和演进将会持续进行,但这一过程预计需要较长时间,而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伴随着小农的分化与演进,小农、中农、家庭农场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并存并共同发展。
3. 小农、中农与家庭农场融入现代农业需要经营模式的创新以及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如上所述,无论经营规模大小,小农、中农和家庭农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与现代农业对接的过程中,均面临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如通过发展农民合作社以提供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急需的缺失的社会化服务,或者通过土地入股、托管等多元化的土地管理模式创新使各类农户获得发展机会,引导其逐步融入现代农业。
(二)政策建议
1. 设计精准的农户扶持政策
在政策层面,针对小农分化与演进的现实,应设计更为精准的扶持政策。第一,重点扶持中农。目前我国中农已经有了一定的数量,是我国农业与农村的中坚力量,对中农的扶持也有利于维护粮食安全。具体应重点关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克服扩大经营规模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提供所需的各种社会化服务如金融保险服务等。第二,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对于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且在资源禀赋许可的情况下,通过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发展家庭农场可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具体政策应聚焦于解决目前限制家庭农场发展的困难,如土地流转、风险等层面。第三,承认小农经济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引导其融入现代农业。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农业资源禀赋状况决定了小农将会长期存在,目前小农仍是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体和农业经营的基本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责任主体和利益主体,因此,我们应该承认并允许小农经济的存在以及其所处的重要地位。具体政策层面应强化小农的能力建设,通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及经营模式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引导小农融入现代农业。
2. 加快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当前,无论何种经营规模和类型的农户家庭经营均面临发展困境,其重要原因除自身能力缺失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外部的社会化服务的不完善。因此,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首先,重构公益性的农业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体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满足农民在农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植保、农资购买配送、检验检疫等工作;其次,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议,为农民提供气象信息、市场行情、农业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最后,提供金融保险服务,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面临更大的风险,必须有相应的金融与保险支持,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民提供这类服务,政府可给予相应的补贴或政策支持。
3. 保护小农利益,保障其基本的土地权利
总体上看,小农数量的减少以及离农趋势加剧都是不可逆转的,但在较长时期内大量小农的存在也是必然的。在各种政策资源的争夺中,小农容易受到排挤和伤害,弱势地位十分明显,保护小农的合法权益应是我们坚持的一个基本政策取向,最重要的是充分保障基本的土地权利,确保小农拥有完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只要他们愿意种田,就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权利,在土地流转中我们应改变以往的规模偏好倾向,坚决避免以推进规模经营为由强制土地流转。因此,要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加强针对小农户的扶持政策,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同时,通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经营模式等加强其能力建设,保护其农业经营的主体地位,引导其融入现代农业。
4. 积极引导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一方面,健全扶持机制,要在重视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扶大扶强的同时,将新型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作为政府扶持政策的重要衡量标准,推动更多惠农政策和资金资源向小农倾斜;另一方面,完善经营机制,引导和组织小农户参与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土地入股、股份合作、订单带动、利润返还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课题组成员:蔡胜勋、李少楠、柴森、孙博恩、吴亚伟、孟彦林
(1) 为了更好地认识乡村发展状况,记录河南省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变迁,掌握一手资料,2014年以来,由河南省中原发展研究基金会资助、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组织实施了“百县千村人口流动与数据库建设项目”,项目分为抽样调查和整村调查,其中整村调查分别在2014年、2017年、2018年进行了3次,每次选择不同类型的村庄进行全方位调查、采集数据。2017年共调研了22个村庄,形成了7篇调研报告和7篇专题报告,且已经汇集成册,由河南人民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了《整村调查报告(2017)》。2018年共调研了15个村庄,本报告所用数据为2018年调研的15个村庄的数据,15个村庄分别为:鹤壁市浚县新镇和庄村、濮阳市台前县市侯庙镇市徐沙沃村、三门峡市义马市东区程村、安阳市内黄县楚旺镇王庄村、焦作市中站区小尚村、开封市通许县陈留村、郑州市巩义市站街镇巴沟村、开封市祥符区西姜寨乡白庄村、新乡市原阳县蒋庄乡靳屋村、平顶山市汝州市寄料镇平王宋村、许昌市鄢陵县陈化店乡西明义社区、南阳市内乡县湍东镇龙园村、周口市沈丘县石槽集乡大李营村、商丘市宁陵县乔楼乡孙庄村、安阳市滑县八里营镇前齐继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