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立面材料的创新
在近数十年光景里,混凝土已然发展成备受瞩目的高科技建材。
除了作为建筑材料之外,混凝土还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作立面材料,这种运用至少从战后的现代主义所衍化出的粗犷主义盛行伊始就出现了。凭借自身的可塑性和雕塑性,粗犷主义也逐渐过渡为20世纪60、70年代的预制工程。
无论是立面如同勒·柯布西耶的“粗混凝土”建筑和路易斯·康的索尔克研究所中所体现的,是承载构筑物的一部分,还是马歇·布劳耶建造于纽黑文市的倍耐力轮胎大厦中被用作围护结构的预制混凝土板,或是卡尔·施旺哲(Karl Schwanzers)建造于慕尼黑的宝马停车场——混凝土都以其最原始、最朴实的姿态被运用于建筑中。
混凝土最为原始的一个优点就是够被塑造成各种形状和表皮,如同卡拉特拉瓦(Felix Candela)和皮埃尔·路易吉·纳尔维(Pier Luigi Nervi)作品中的轻质混凝土外壳。
近年来,安藤忠雄(Tandao Ando)引领了清水混凝土运用的复兴风潮,赋予了建筑诗般质感与丰富表达的同时,也允许了精妙的灯光传导。
在当代项目中,新型设计工具和应用程序让建筑师、设计者和艺术家不管通过运用预制混凝土模块还是现浇混凝土都能实现几乎任何可以想象得到的建筑形式。
对自由建筑形式的追求刺激了立体形状包覆、自密实混凝土和特殊骨料方面的许多创新,使创造无缝衔接、连贯、雕刻和几乎呈液态的结构形态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光催化混凝土、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嵌板、由织物混凝土或透光混凝土制成的超薄立面都证明了预制混凝土构造的设计潜力。由此说来,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与数十年来使用的纤维性混凝土相比,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最大的不同点便是其纤维运用了纺织工业所闻名的设备和方法,创造以力量为主导的纺织网。
不论在哪种情况下,被硬化的混凝土总是对曾用模板的模仿。
然而在某段时期内,非吸收性模板是混凝土结构的最高形式,此时的研究焦点则转向了更具实验性或更差的表皮。正是因为有了包罗万象的设计潜力和各种处理方法如酸处理、喷砂、清洗、抛光、堆砌、研磨或是结构模板和色彩的运用,才得以创造出拥有各种表皮、纹理或是光滑度的建筑。
混凝土拥有多重性格,它可以冷若冰霜,也可以温暖亲和。在这两种形态中,色彩效果、质感和材料外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营造一种特定的氛围或是单纯地起到引人注目的效果都能成为设计动机。如今,表皮的性质似乎变得越发重要,为建筑立面创造了美感并赋予其文化功能。或许有的人会说,作为独立于建筑结构的围护结构或许更具装饰性,但是实际的围护结构与装饰性外立面之间的边界从来都不容易处理。在更为强调严格的绝缘要求和多层立面的时期,要使建筑外部拥有清晰的外形构造则更为困难。
立面建造所面临的大多数挑战总的来说基本没有改变。作为城市和建筑的一部分,立面提供了地点和入口,将室内空间隔绝于天气的影响之外,并通过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连接和分隔,有效地调控了建筑的私密性。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隔绝室内空间主要是为了免受天气的影响。如今,将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也阻隔在室外成为越来越基本的要求,以实现技术介入时能源需求的最小化。
但技术要求随着不同的气候和天气状况而改变。比如十分密集且极其封闭的德国建筑、东南亚建筑的遮阴立面构造都是很好的例子。
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化石燃料有限的使用率和人们对能源效率不断增长的要求,都促使立面材料和构造不断创新。
随着对环境与生态要素的日益重视,通过循环使用材料或通过使用可替代的加固材料最小化混凝土表皮来减少蕴藏能量成为新的选择。
对多方面改良后的混凝土的使用以及立面改造方面的新潜力能够带来技术创新的解决方案。未来将诞生怎样的发明仍然难以预测,因为它们通常并非因材料的突破而产生,而是通过局部的逐步演变而实现。基于技术的建造只可能会被更精致的预制结构所超越,这种预制结构的施工过程更为高效,并拥有更加技术化的建筑表皮。
Flat Texture 平面纹理
Smooth光滑
Rough I粗糙型 I
Rough II粗糙型 II
Rough III粗糙型 III
Raised Texture 浮雕纹理
CrinkIe皱褶
Grass 植草
Reed 芦苇
Arbos I & II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