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夺广陵夏军无功,行废立高氏秉政
却说所报之事乃与高行明有关。
元洋六年,天下纷争不断,高行明坐镇扬州,欲趁宇文泰攻打青州之时,发兵收复被宇文泰蚕食的广陵之地。
五月中旬,高行明受封为天策上将军,统领三军出师北伐。
出征当日,拜将台前,元洋亲授行明赤霄剑,谓其道:“此战全赖将军,圣灵保佑将军出师大捷。”
行明接过剑后,傲慢道:“兵家之事,岂可用神灵之事言之?陛下尽可放心,只需端坐龙椅,静候本帅佳音。本帅必用此剑斩宇文贼首,以保天下苍生,社稷安定。”
元洋见其骄横异常,心中不免恼怒,但苦于受制于人,只得赔笑道:“如此,吴公乃我大夏第一功臣。”
行明轻笑,转向台下三军,高举赤霄剑以示其威。
三军见之,山呼万岁。
元洋见此景惊怒交加,浑身颤栗。
但见三军气势如虹,行明甚为满意,便不再理会元洋,下令出师。
早有细作报于徐州。
独孤诚闻信大惊,自知徐州现有守军难以抵挡,便遣人往宇文泰求援,又恐敌军攻势迅猛,援军驰援未及,为争取时日,独孤诚遂整备徐州守军,亲往江边阻敌。
且说宇文泰此刻已收降张邦昌,吞并其部,正欲一举击破陶逊,攻取青州。
这日正与众将计议间,忽报徐州求援,泰闻之大惊,恐后方有失,欲率大军回援,但又不愿错失攻取青州良机。
一众计议后,泰留李世忠往攻陶逊,因凌云为青州宿将,便以云为副将,令其助阵。
青州之事安排妥当后,泰恐不及,遂先遣魏豹率骑兵驰援,自领大军后至。
且说高行明领军出师后,一路北上,行至长江渡口时,探知独孤诚早率数千徐州军镇守于此。
行明恐强攻损失惨重,遂召众人计议。
策士陈晏献计道:“可遣偏师佯攻,引敌注意,主公则率大军从上游强渡长江,到时再前后夹击,必破敌军。”
行明闻言点头称是。
谋士杨逵上前阻道:“独孤诚颇有智谋,此计恐骗他不到。”
陈晏听后问其有何良策,杨逵对道:“今日我军虽未尽出,但仍有十万之众,数倍于敌军,何须迟疑!若是不尽快渡江破敌,待宇文泰援军已至,到时事更难为。”
行明方悟,知不可因小失大,遂点齐军马,强渡长江。
独孤诚虽知高行明率师北伐,但未曾想敌军竟有十万之众,见敌军强渡长江,犹如黑云压城一般,诚知不可力敌,只好退守广陵,闭城以待援军。
广陵城地处京杭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得之北上可图中原,南下可攻吴楚,是兵家必争之地,亦是江淮重城。自宇文泰夺取之后,便于此修缮城池,加固城防。后又于城外连设数座营垒,拱卫此城。广陵城一时为江淮第一坚城。
行明渡江之后,率军直奔广陵城下,见此城坚厚,便令大将周德麟率军围之,自领大军攻往下邳。
下邳军备不足,城郭低矮,正是易攻难守之地。
行明见此城如此简陋,不免生轻敌之心,派遣先锋杨明勋率部攻城后,便自领大军北上,不再理会。
两日后,杨明勋败军逃回,行明见此惊怒不已,问其缘故。
原是数日前,宇文泰之侄宇文弘已率亲军入下邳督战。
弘亲军虽仅有三千,但个个装备精良,身经百战,皆可以一当十,乃宇文泰军中精锐。
杨明勋未防下邳有此精锐,与其战于城外,本欲一战克之,却未曾想刚一交锋,战事就处下风。
仅一日时间,万余将士便被宇文弘攻杀殆尽。
明勋见势不妙,忙率残军逃出。经此一役,宇文弘声名鹊起。
高行明大怒,于是决意回攻下邳,为防敌军追来,便令杨明勋将功赎罪,率军断后。
徐州兵见夏军撤退大喜,忙出城追击,却皆被明勋击退。
时高行明急于回军,欲横穿岠山。
阳朔建言道:“岠山山势陡峭,山谷狭长,便于设伏。若是宇文弘于此埋伏,到时悔之晚矣。”
行明因出征多日,未有建树,不免心急,笑其过于谨慎,遂不允其议,仍率大军穿行。
待行至谷中,忽见两侧伏军杀出,宇文弘立山头朗声道:“高贼,此处便是你的葬身之地!”
行明大惊,欲率大军突围,却见两侧火箭齐下,万箭射来,封住去路。
事已至此,行明悲愤道:“天不助我,为之奈何!”
正嗟叹时,一将赶来,大声道:“主公勿忧,某来开路!”众人视之,正是雷泽。
只见泽一手持盾,一手握戟,以盾护在身前,直冲火海而去。因其力大,身着甲盾厚重,犹如金刚护体,烈火未能伤其分毫。
宇文弘早于山头望见,忙令众军射杀。
箭虽如雨急,却被雷泽舞戟拦下,无一近身。
片刻后,火海路开,行明见状大喜,急率众军冲出。
宇文弘见此愤恨,只道可惜却也无奈,问左右道:“持盾奋勇者何人?”
有知者言:“高贼亲卫雷泽。”
弘心中暗道:此人好生厉害,遇之不可力敌。遂率军退往下邳。
高行明一路奔逃,直往广陵城外与周德麟汇合,众将护其入帐,拜伏问安。
行明谓众人道:“若无雷泽,今日无我。”言罢,授其虎卫将军、勇亭侯。
雷泽拜谢。
事毕,问及周德麟广陵战况,得知前日魏豹已率数千援军杀来,德麟抵御不住,被其突入城中,与独孤诚合兵一处。又探得宇文泰大军已行至淮浦城,数日内便可抵达广陵。
行明面露难色,欲率军还,问及众将,众人大多意见相左。
无奈之下,行明只好分兵扼守险要,引大军围攻广陵。
数日后,时值秋收之际,宇文泰大军已突破险要,行至广陵附近,与高行明相持。
出征多日,夏军粮草不济,军心渐乱。
正此时,忽报京城守将王行端遣使来报。
行明惊惧,忙召入内问及细情,来人将事告之。
原是元洋趁高行明大军在外,召集死士发动政变,欲夺取南京。后被王行端率军击败,元洋已被软禁于崇化宫,今特遣人相告,询问将以何处。
行明道:“事已至此,倘若不进,孤必身死名裂!”
众人会意,附言称是。
行明遂决意退兵,为防宇文泰追击,便留杨明勋断后。
明勋恐泰相逼,遂用增灶之法,设疑兵以阻之。
泰见此果然疑心大起,恐有伏兵,便未追击,夏军得以尽返。
数日后,高行明入南京,安抚百姓毕,便令阳朔撰写元洋罪状,并与亲信谋定,立元洋长子元义为帝,一则顺应礼法,二则元义懦弱无能,易于掌控。
七年正月中旬,高行明将夏帝罪状昭告天下,以荒淫无度、滥杀忠臣、穷奢极欲、有失民心为由,将元洋废为山阴公,立元义为帝。后世称其为夏末帝,同年改年号为开平。
高行明因此进封吴王,获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特权,又兼兵部尚书,都督内外诸军事。
至此,高行明权倾朝野,百官莫敢不从。
废帝之后,为防元洋之势死灰复燃,行明便遣王行端假扮山匪,于其归封地途中,将之射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