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遵与李弘
扬雄早年跟随以治《老子》著称的严遵游学。严遵即严君平,本姓庄,因为汉明帝名刘庄,班固作《汉书》时,为了避明帝的讳,称之为“严遵”。严君平是西汉中叶人,他博览群书,无所不通,在成都以卜筮为业,每天只接待几个人,不以赢利为目的。每天赚到百钱左右,之后就放下帘子开始讲授《老子》。
严君平认为卜筮虽然是低贱的职业,但可以施惠于众人。如果有人来占问邪恶非正之事,卜筮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判断为他指明利害。他对做儿子的讲为孝之道,对做弟弟的讲依顺之道,对做人臣的讲忠诚之道,因势利导,劝之以善。据严君平自己讲,听从他劝告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严君平既想做事情挽救社会危机,又不愿陷入政治的漩涡而罹祸。他看不起阿富顺贵的小人,也不愿做诵诗书、修礼节的朝臣,向往的是轻物傲世、卓尔不污的清高之士,所以平日洁身自好,不求为官。他的处世哲学是:“不为石,不为玉,常在玉石之间”“不为有罪,不为有功”“遇时而伸,遭世而伏”,动摇于入世和避世之间。他写《老子指归》,借筮卜以劝善,本欲为匡正乱世而出力,但当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之后,他便心灰意冷,放弃了兼善天下的念头,而隐遁其身,抱守冲和了。扬雄在《法言》中称赞他说:“蜀严湛冥,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意思是说蜀地的严君平深沉玄默,没有愚笨的见解,不用不正当的手段,总是沉静安闲,从不改变节操。扬雄还夸赞他说,即便是如随侯珠、卞和玉这样的珠宝都比不上他高贵。
扬雄在京师做官时,多次在朝廷有贤名的官员中称赞严君平的德操。杜陵李强与扬雄一向关系密切,后来朝廷任命其担任益州牧,临行时他高兴地对扬雄说:“这一次我可以真正得到严君平了。”扬雄对他说:“您得备礼接待。严君平这样的人您可以去见他,但他不会屈志为您工作的。”李强心里不以为然。及至到了成都,他礼仪周到地与严君平相见,最终都没敢提出让严君平做他的从事。他叹息道:“扬子云确实了解严君平。”严君平非常高寿,活了九十多岁,当地人非常爱敬他。
在扬雄称赞的前代乡贤中还有一位叫李弘。李弘,字仲元,居住在成都市内,年少时学习五经,但不为章句之学,虽然住在贫穷的里巷中,却一直淬炼自己的金石之志。周围的邻居被他的道德品质所感化,竞相向他学习。因此,他所居之地民风特别淳朴,年纪大的乡邻不必用肩挑重物,男女分道而行,极有礼节。
朝廷曾经征召李弘担任县令,乡人一同来送他,李弘本来也不太想上任,送行酒喝了一个月还没有动身,刺史派人来催他,李弘干脆出游,到了外地,不上任。也有一种说法,是说李弘担任过郡功曹(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助理、从事、秘书这样的从官),但他只待了一个月就离开了。
李弘在做州从事的时候,经常谏争,处事很公道。扬雄在《法言·渊骞》中称赞他,说李仲元不愧是世人的榜样。他“不夷不惠,居于可否之间”。意思是既不做伯夷也不学柳下惠,居于可与不可之间,折中而不偏激。扬雄说:“他的容貌一直很严肃,他的行为一向很庄严,他说话总是很恭谨,不正确的话他不说,不正确的行为他不做,不正确的言论他不听。我把他当作老师那样敬畏。”
总之,蜀地颇有一些扬雄佩服的先贤,对扬雄有着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