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故事(中华文化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石鼓上的赞歌

人们在选择记录文字的材料时,不得不考虑文字的用途。如果有重要的通告既要让当时的很多人知道,也想让未来的更多人知道,那该怎么办呢?甲骨、竹简、玉片、陶片上的文字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且容易遗失或毁坏;青铜器铸造成本高,也有被人熔毁另作他用的风险,而且多为皇室贵族收藏,不容易为一般人见到。有没有一种文字记录材料,不怕风雨,不怕熔毁,不怕遗失,不怕掠夺,可以永久保存呢?有,大石头。石头上刻字还有其他优点:体积大,可以刻很多字;可以安置在户外,供很多人来观看阅读。

说到石头,你或许会立即想到在风景名胜和博物馆里看到的长方形石碑。别急,四四方方的石碑要到汉代才出现!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载于石鼓上,称为“石鼓文”。唐代初年,陕西凤翔出土了十只石鼓,它们用坚硬的青黑色花岗岩雕凿而成,形状并不规则,但每只石鼓上都刻有文字(图3-10)。它们就是镇国之宝之一陈仓石鼓。人们仔细辨认这些残缺模糊的文字后发现,原来石鼓上刻的是一首首四言诗,诗歌描写了秦国君臣带领士兵开展祭祀、渔猎、修路、种植等活动。比如陈仓石鼓之一,“吾车”石鼓上有诗文:“吾车既工,吾马既同;吾车既好,吾马既騊。”车备好了,马也养得肥肥壮壮,就要出发去田猎了。真是虎虎生气,英姿勃发。这样赞颂君王行猎的诗歌,刻在石鼓上,放在旷野里,让万民瞻仰,何等气派!

图3-10 陈仓石鼓之“銮车” 高67厘米 直径70厘米 唐初于陕西天兴(今陕西凤翔)三畤原发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陈仓石鼓在唐代出土之后,引得许多文化名流称赞,大诗人韦应物、杜甫、韩愈等竞相写诗称扬。韩愈见到友人拿来的石鼓文拓本,简直欣喜若狂,他用瑰丽华美的语言热情赞美石鼓上的书法:那些文字虽然年深日久,难免斑驳漫漶,但笔力刚健果决,像快剑斩断活生生的蛟龙;笔势舒展生动,似凤凰翩翩起舞,又如仙人飘逸下凡;笔画瘦硬劲健,似珊瑚碧树枝丫交错,如金绳铁锁勾连穿纽,像织梭化龙九鼎沦没。石鼓文的书法究竟有什么特征呢?你可以把它与前面提到过的作品比较一下:以前那种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因为象形拘束而散漫随意的字形结构变得整齐规范了。方块汉字的基础由此打下。

后来的书法家把石鼓文看作由西周大篆向秦代小篆转变的过渡性字体。什么是篆呢?前文提到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都是针对书写材料而言,而篆则是一种用笔方法。古人把篆解释为“引书”, “引”本义是把弓拉开。篆书就和拉开的弓一样,有弧度,有俯仰,有向背,形态圆匀。写篆书的时候,从起笔到收笔,笔锋保持在笔画中间,这种笔法叫“中锋”。人们通常将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早期文字统称为“大篆”,而小篆要到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才出现。

韩愈在《石鼓歌》里还特别道出了以石头作为文字媒介的优势:“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护烦呵。”任凭长年雨打日晒野火焚烧,石鼓如同有鬼神守护,永不湮没,可以把英雄的功业扬名万世。因为石刻的出现,文字被推向广阔无垠的天地。石头体积巨大,可以刻大字,这直接导向了大字书法的辉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