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华文化的主旨
我们在学习任何一个文化形态的时候,都要提纲挈领的把握其精神要义。孔子在讲授《诗》的时候,曾经用三个字概括:思无邪。这是一个真正文化大师的风范:不是拘泥于具体的文字和词义,而是能够在超越具体的文字之外,把握《诗》的真正主旨。可以说,《诗》的每一篇目,都体现了“思无邪”,是人们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孔子针对自己的思想,也同样希望学生能够把握主旨。孔子曾经对学生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意思是说:曾参啊,我的思想有一以贯之的主旨。面对孔子的提醒,曾子回答:“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还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就是说:子贡,你是否认为我见识多广而无所不知呢?子贡认可,并说:“然。非与?”意思是: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回答:“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孔子强调:并不是这样,我的思想之中有一以贯之的东西在。可见,在一般人看来,孔子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孔子总是有不同的回应,有的人甚至认为孔子思想散乱,缺少内在的严密逻辑,但实际上,在看似不相关的语言背后,贯彻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东西。当然,我们从文献上看,无论是曾子,还是子贡,对究竟什么才是孔子思想中“一以贯之”的回答,孔子并没有肯定他们的说法,说明这些回答并不让孔子满意。
但我们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只有把握了孔子一以贯之的精神主旨,才能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或者说,这个一以贯之,才是孔子思想的精魂。我们将这个理念推而广之,不禁要问:中华文化洋洋洒洒,各种典籍汗牛充栋,各种学说纷繁庞杂,到底中华文化在讲什么?中华文化中的各大家、诸圣贤东说西说,到底意图何在?这其中一以贯之的主旨是什么?如果我们沉溺于一些具体的说教,迷乱于各大家在特定场合的说法,那么,不免会陷于困惑,迷失在细枝末节的表述中而失去对中华文化真正精神和主旨的把握。
实际上,不仅仅是儒家在强调一以贯之,道家也在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佛家也有“法印”之说。所谓“法印”,其实就是佛家思想的主旨和根本大法,违背了这个“法印”,那就不是真正的佛法。因此,本文试图实现这样一个目的:通过对中华文化之中一以贯之的主旨的阐释和概括,告诉读者朋友中华文化到底在关注什么问题,并作出了什么样的回答。理解了中华文化的主旨,大家就可以不被具体的各种说教所困惑,从而真正理解中华文化的本来面目。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中华文化,才能结合不同的具体时代环境,创造性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否则,如果我们对中华文化到底在讲些什么,都不能真正把握,那无论我们读多少中华文化的书,都谈不上真正地了解中华文化,更谈不上真正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对此,《易传》曾将文化区分为“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这是非常有智慧的见解。所谓“道”,往往体现了人类对人生和宇宙命运的深沉思考,折射了人类精神自我觉醒的永恒智慧,需要我们永远加以继承。但是,在不同的时期,“道”如何显现,如何加以贯彻,却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而这个“道”,其实就是一以贯之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