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化的时代性与超越性
在弘扬中华文化的问题上,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中华文化的一些经典,产生于几百年、几千年以前,今天人类社会面临一个全新的时代,无论是生活方式、生活观念都发生了很多变化,现在还有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吗?产生这种疑惑的人,没有看到这样的现象:人类的文化,固然和某些特定的时代环境、社会环境相关联,但人类的文化还有超越性的特点,人类能够超越特定环境的制约而创造出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因此,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就是善于抽离出本民族文化中具有永久价值的内在智慧,做好文化的凝练和清理工作,使之成为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智慧和力量之源。
《易传》有一句话:“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从文化的内在层次上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既包括了形而上的深刻思考,也有对形而下问题的具体应对;既有对特定时代环境的回应,也有对人类命运的超越思考;我们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就是将二者区分开来,既要看到形而下思考的局限性,也要注意到形而上思考的永恒价值。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举例加以解释。
孔子曾东游齐国,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大家如果结合中国当时特定的时代环境,就会发现中国传统社会,以农耕为主要的生存方式,人员少有迁徙,自然会形成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特别强调长幼尊卑,这是很自然的情况。孔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于如何实现社会的和谐和有序,认为君王必须像君王的样子,做一个敢于负责、运筹帷幄并能够爱惜民力的领导者;臣子则要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父亲要承担家庭责任,身体力行;孩子则要好好努力,尊敬长者。对于孔子的这个回答,我们要做一个正确的区分:一方面,孔子的回答没有离开中国当时特定的生活环境;同时,在孔子的具体回答之上,我们会发现孔子实质上强调的是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和角色,都有各自的职责和本分;每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和职责尽到本分之后,社会才能实现有效的治理和井然有序。从形而下具体的环境看,今天的中国早已经不是君君臣臣的中国,因此,在形而下的层面,孔子的这个回答不免有些“过时”;但是,从形而上抽象的意义上看,不论是人类社会的任何时期,如果希望社会和谐,井然有序,都必须是每一个阶层、每一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如果领导者不能尽职,工人不能好好做工,家长对家庭毫无责任,年轻人也不求上进,那么,这个社会一定会有严重的问题。因此,在抽象的意义上,孔子所强调的“每一个人做好自己的本分”,具有永恒的意义。可以说,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任何阶段,每一个人都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此之谓“君子务本”,否则,社会就会混乱,秩序就会动荡。因此,我们对任何一个文化形态的理解,不仅要着眼于文化产生的特定环境和所针对的特定问题,而且要有能力抽离出具体表述背后具有普遍意义的智慧,这恰恰是文化传承的使命和责任。
再比如,我们究竟如何定义人?不同的思想家对人有不同的认知,孟子则有自己的判断,他曾经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对于孟子的这个判断,从字面的意思上是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很少,而君子可以把人和动物的区别保留下来,而小人则把人和动物的区别给丢掉了。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当一个人把人和动物的区别给丢掉的时候,这个人是什么状态?这其实就是“衣冠禽兽”。如果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孟子的话,就会发现:孟子通过人兽之辨,实际上为我们如何做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立下了界限。也就是说,人之所以和禽兽不一样,是因为人和禽兽“有异”;如果一个人能够保持这个“有异”,人就是人。反之,如果一个人把人和动物的这个“有异”丢掉了,就和禽兽没有区别。将孟子的这个意思推广开来,什么是人类的文明?其实质就是不断地扩展人类和禽兽的这个“有异”。如果我们过于强调人和禽兽的共性,实际上并没有体现人类的尊严和文明的意义。如果我们真正领悟了孟子的这个判断,就懂得了如何创造体现人类尊严的文化,如何奠定文化的责任和使命,那就是弘扬人之异于禽兽的这个“几希”。可以这样说,中华文化努力的方向,就是引导我们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什么是好的文化作品?就是激发人性之中积极向上的内容,而不是简单地鼓吹欲望的合法性。遗憾的是,当今有一些文化作品和创造,过多的宣扬人与动物的“共性”,过多的宣扬人类对欲望的追逐和满足,对人的身心和谐并没有多少正面的意义。我们虽然不能抹杀和完全忽视人类和动物的共性,但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原因,不是人和动物的共性,恰恰在于人和动物不一样,这是我们念兹在兹必须加以体察的大问题。
有了这样对文化的理性认知,我们尽可能从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总结出超越时空的大智慧,不仅是为了传承优秀中华文化,更是从中吸取营养,使之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
在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课题上,面对蔚为大观、林林总总的中华文化的海洋,恐怕很多人不得其门而入。中国文化自身的传承体系在近代被打破之后,我们今天的国民教育虽然有些零星的古文教育,但根本上缺少系统的中华文化教育。如果我们对中华文化有什么内容都不能知道,何谈正确认识、评判和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呢?在文化研究问题上,实事认知先于价值判断,只有在知道中华文化有什么内容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理清哪些内容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哪些内容需要在时代变革的过程中加以超越。因此,我们有必要向读者阐释中华文化究竟讲了些什么,这个工作是正确看待中华文化传承和弘扬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而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少有人能够系统地阅读中国经典,我们有必要把中华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内容凝练出来,把中华文化的“蜂王浆”贡献给大家,希望大家通过浓缩的精品领会中华文化的智慧和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