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李煜深知,自己的呐喊既不能是振聋发聩式的鼓动,也不能是为了改善条件而索取。李煜只是想让赵匡胤知道,您对我好吃好喝地供着,也没有,更不能改变我对亡国的悔恨,对故园的思念。这是一个正常人最正常的想法,然而在那种特定的政治环境里,李煜身份敏感,如果亮出自己真实的想法,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显然,李煜并不是成熟的政客,他的政治智商跟阿斗刘禅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也正因为如此,李煜身上所散发的人性光辉让我们深深领略其人格魅力。
所以,他要把自己的真切情感吐出来,在倾吐过程中,获得心理的平衡,并享受因此带来的一丝快乐。你看他写的那首《清平乐》,基调非常伤感,如果让这种伤感长期积压在心里,人的精神会在被触动的瞬间垮掉,但李煜却要一吐为快: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976年11月的一天,正在房间里看书的李煜,听到门外有人喊:“侯爷,皇上派来的使者到了。”已成违命侯的李煜,赶紧起身出门迎接。李煜觉得很奇怪,我这早已是被人遗忘的角落,今天是怎么了?当他听到使者传达的消息后,心里顿觉五味杂陈,原来跟自己斗了十几年的老对手赵匡胤驾崩了。李煜按捺住自己怦怦乱跳的心,心想:这算什么?是算自己报仇了吗?可是,就算是报了仇,又有什么用,我永远回不了家了。
新皇帝叫赵光义,是赵匡胤的弟弟,即宋太宗。关于赵匡胤之死,迄今还是个疑案。据史载,病着的赵匡胤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另有记载说是召太祖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被晋王知晓并隐瞒不报),旁边的人都听不到兄弟俩说了些什么。其间,有人远远地看见,烛光下赵光义时而避席,有不可胜任之状,又听见太祖用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为:“好做!好做!”)这就是成语“烛影斧声”的由来。一千多年来,众多历史爱好者就赵光义是否弑兄篡位展开了反复交锋,谁也说服不了谁,就连毛主席生前也对赵光义进行了评点,说“此人不知兵”。不知兵的赵光义,在各方面条件不是十分有利的情况下,能当上皇帝,说明他善于玩政治。
一个善于操弄政治的人主宰了北宋的命运,对李煜这个缺乏政治心术的人来说,一定不是一个好消息。李煜会与时俱进、改变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