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规则和句子的组成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的语言研究开始逐渐重视语言学,语言学的目的在于描述与解释语感,不仅提供了形式化的语法描述手段,而且结合了词义成分的分析,说明某个词语与另一个词语是如何与涉及的对象产生关联的。周建设指出,词语的具体内容包括(1)对象﹕真实存在的实物,或因想象力产生的虚构事物。(2)性质﹕描述对象的属性。(3)关系﹕对象与对象、对象与性质、性质与性质之间的关联性。
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卡茨(Jerrold J. Katz)与心理学家福多(Jerry Fodor)在1963年共同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语义学论文《语义理论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a Semantic Theory)。第二年,卡茨又与语法学家波斯特(Paul M. Postal)合作出版了语义学专著《语言学描述的整合理论》(An Integrated Theory of Linguistic Descriptions),独特的语义理论由此形成了。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教授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乔姆斯基认为人类有能力表达或理解以前从来没有听过的新句子,这说明语言知识或语感可以由一系列语言规则表现出来﹕
句子(S)=名词词组(NP)+动词词组(VP)。名词词组与动词词组又可以进一步解构分析成﹕名词词组=限定符(DET)+名词(N);动词词组=动词(V)+名词词组。
“这条狗追那只猫”句子的树状结构
“这条狗追那只猫”这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词组,直接从属于句子(S)的名词词组是主语,从属于动词词组的名词词组是宾语。
有时候,动词词组由一定要具备的词语和可有可无的词语(括号中的词语)组成﹕动词词组=动词+(副词)+(数量词)+(形容词)+名词。
句子的组成
从规则中可以得知,句子是由必备的名词、动词,以及副词、数量词、形容词组成的。因此在思维导图法结构中,关键词的运用原则是,名词为主、动词次之,再加上必要的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