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君主与将领懂得配合
原文
将能①而君不御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注释
① 能:才能。
② 御:驾驭、控制。
译文
将领有才能,且君主不会随便干涉其行动的,会胜利。这五条,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历史故事
对阵五丈原
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与魏国的司马懿在五丈原相持不下。诸葛亮为了让司马懿应战,就天天羞辱他,据说还送他女人衣服。魏国将士受不了,甚至认为司马懿胆小,群情汹涌,个个要战。司马懿说:“好吧,我即刻向皇上请旨出战。”于是送了一份请战书回魏国。魏明帝曹叡却不许司马懿出战,还派了大臣辛毗来做司马懿的军师。诸葛亮来挑战时,如果司马懿想带兵出击,辛毗就立于军门,宣旨说:“敢问战者,斩!”司马懿就不出兵了。
蜀国将领姜维见此,就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而至,司马懿不会出战了。”诸葛亮却说:“他本来就不想打,所以送请战书给天子。他要是能制我,还用向天子请战吗?”诸葛亮看穿了司马懿只是和魏明帝一起演了一场戏,用来平服那些对不出战不满的将领。
因为司马懿坚持不出战,蜀军在五丈原也一直没打起来。之后不久,诸葛亮就病死在五丈原了。
司马懿
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司马懿曾长期韬光养晦,后来被曹操征召。因为辅助曹丕,司马懿开始受到重用,并一步一步成为魏国权臣。最终,在魏国第三代皇帝登基后,司马懿发动兵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成为西晋的奠基人之一。
华杉详解
古代拜大将于太庙,有一套授权的仪式。国君会亲手将象征征伐敌人与统御下属的钺给大将,说:“从是以上至天者,将军制之。”这个钺是一种大斧,实际不是兵器,而是刑具。国君给将领钺,就意味着将领上管天,下管地,全部权力都授权给他了。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兵法天天讲这条,人人都认为这是对的。但这句话其实是一个理想状态,很少成为现实。对于大将来说,战场上瞬息万变,当然不能事事请示皇上。但皇帝也要关注内政外交,他把军队大权都交给一个外人,能不派监军已经不错了,怎么可能真的不管不问。“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国君处在生死存亡中,不能要求他不发表意见,不干涉行动,因为他需要时时刻刻做判断。
所以国君要克制自己,学会适当放弃自己的判断。魏明帝就配合了司马懿,满足了司马懿的要求,而前文“潼关之败”里的唐玄宗就干涉了哥舒翰,何况唐玄宗自己的判断又不对。因为他的判断不理性,带着很大的情绪:是不接受失败,不接受委屈,马上要干一场得解脱。结果哥舒翰出关,全军覆没,长安失守。
其实,只要不是马上见死活,一输就无法翻身的仗,君王不妨放弃自己的判断,让将领自己干去。既然哥舒翰苦苦谏争,就听他的,再多守半年又有什么关系?至于大将,也不要把君王伸过来的手挡回去。平时,可以让君王随时插手,也可以对君王不设防。这样,在将领坚持自作主张、不让他插手的时候,他的坚持会更有说服力,君王才比较能听他的。这其实也是人与人的一种相处方式,同学们如果想反对别人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不妨也试一试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