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可乐经济学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为什么实行员工自治的企业没有繁荣起来

我早些年在康奈尔大学同一群经济学家进行讨论时,第一次意识到这种传统解释的缺陷。这些经济学家里有人开展了一个针对员工自治企业的调查项目。他们坚定地致力于实现社会正义的理想,非常怀疑传统的层级分明的资本家企业。他们认为,这种层级分明的企业,正是污染、异化及很多其他严重的社会问题的源头。他们确信,消除这些弊端的方法无疑是把权力交给员工,以此取代传统的工业企业组织形式。

基于人们重视个人自主性的事实,上述想法未必完全不可行。1有研究表明,幸福感更高的员工工作效率也更高。2如果一位员工并不认同公司的使命,又整天被一位专制的老板呼来喝去,这显然会打击他的士气。员工自治的经济体系的倡导者很肯定地认为,一旦员工掌握主导权,情况就会得到显著改善。有三位资深研究人员在这一新兴领域出现伊始就这样表述:

在员工参与度更高的工作环境中,不仅员工的工作效率会更高,而且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也会更高。这样一来,用不着向员工施加压力或者将他们置于更危险的境地,每小时的工作产出就可以显著增加至少15%。浪费的减少并非来自工作提速,而是来自员工更强的责任感。这样,资本主义企业因照章工作、怠工、偷懒和员工直接的抵抗情绪而白白浪费的工人劳动就可以得到利用。3

这真是非凡的见解。如果任何一家企业可以通过以上方法提高生产力,同时又提高员工的幸福感,那么这家企业便可以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一家典型的企业的工资支出约占总成本的70%,生产力提高15%便可以节约超过10%的总成本。企业可以使价格降低差不多的程度,同时还能继续保持盈利,这足以抢走竞争对手绝大多数的客户。同时,由于企业的员工幸福感提升了,最优秀的人才也任由企业挑选,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竞争优势。简而言之,这意味着,仍存在大量没有被利用的获利机会。拥有这些优势的企业应如烈火燎原一般席卷市场,将巨额利润尽收囊中。

实际上,员工自治的企业在美国和其他工业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小型家庭作坊或许是最常见的例子,有许多其他合作式企业也属此类。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还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研究生,那时我们很多人会去利奥波德氏(Leopold's)买东西,那是一家由员工管理的音像店。此外,许多城市都有合作经营管理的食品零售商店。

然而,这类组织在经济体系中所占分量极其有限,也确实没有事实表明这类组织会在市场上盛行。这一现象引发了一个基本问题:如果员工自治的企业这么好,为什么人们看到的这类企业却寥寥无几呢?

我曾向康奈尔大学员工自治系统研究小组的几个同事提出这一问题,那个小组里聚集了一帮可能会认真对待这个问题的聪明人。在一番讨论过后,他们给出了经过深思熟虑的解释:员工自治企业的数量之所以没有迅速增长,是因为金融市场拒绝公平地为这些企业提供资金。他们解释说,银行很长时间以来都与传统的资本主义企业打交道。它们对这类企业了如指掌,并且自认为足够了解这些企业带来的风险,因而能够很好地对贷款申请做出评估。为了支持这一解释,我的一个同事提供了一份银行要求当地的员工自治的企业填写的贷款申请表格。这份表格的长度足有普通申请表格的两倍,并且会问许多尖锐的问题。

我对此的看法是,这些不便并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员工自治企业没有盛行开来。如果相比于传统企业,这些企业可以享有超过10%的成本优势,他们完全负担得起因填写冗长的贷款申请表格而额外花费的时间。事实上,即便是整个银行系统完全将它们拒之门外,它们也有能力发展壮大。许多企业都是从小规模起步的。一个有着成本优势的企业,如果得不到来自外界的贷款支持,它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可能相对缓慢,但是10%的成本优势本身就是可实现扩张的巨大的内部资本来源。

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银行系统不太可能一直不为信用良好的贷款企业提供资金。所有的贷款都必然蕴含一定的风险,但是任何一家比竞争对手有10%成本优势的企业的风险是极低的。如果银行家们担心他们不善于应对员工自治的企业,那么他们的保守做法不应该是完全拒绝贷款,而是应该提高贷款利率。

还有人提出,银行不愿意把钱借给员工自治的企业,是因为它们认为一旦这种所有制结构的企业扩散开来,会威胁资本主义体系的长期利益。4但是如果以为银行家会出于这个原因而错过一次有利可图的机会,那就彻底误解了资本主义的实质。人是贪婪的,资本主义始于这一假设。在《国富论》里一段最广为引用的段落中,亚当·斯密写道:“屠夫、酿酒商或面包师并不是出于仁慈才为我们提供晚餐的,而是出于他们的私利。”5银行家不是利他主义者,并不肩负着通过牺牲自己来增进同类利益的使命,他们只是努力想要赚一笔的资本家。所以说,哪怕贷款给员工自治的企业会削弱资本主义体系这一不太合理的假设真的成立,也依然不足以令一个理性的银行家拒绝放贷。

这一问题类似于常见的过度捕捞的悲剧,对此,我会在第10章进行更加详细的阐述。这就是达尔文论述的个体与群体诱因之间的隔阂导致的又一种形式的市场失灵。渔民不会因愚蠢而耗尽渔场资源,因为任何一个单独的个体进入捕鱼行业并不会对最终结果造成显著影响。同样,在银行业,如果足够多的银行将钱借给员工自治的企业,使这些企业繁荣发展,由此可能会导致资本主义体系瓦解,但是即便某个银行家抽身而退,结果也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坚定地致力于维持当前的企业形式,一个贪婪的银行家也没有任何理性的动机错过这样一个贷款获利的机会。个人的抑制行为会导致他错失一些利润,并不会挽救资本主义的消亡。

而且,为什么银行家要忠于这样一个目标呢?在多数客户都是员工自治企业的世界里,银行家们照样可以活得很好。在那样一个世界里,成本真的可以降低10%,最终银行本身也会变成员工自治。早期与这类企业有过接触的银行确实可以占据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然而,正像前面提到的,并没有有力的证据表明员工自治的企业拥有任何竞争优势。在结束研究生学业几年以后,我去了一趟伯克利,发现利奥波德氏,也就是那家由员工管理的音像店,已经不在我上学时候的位置了。我询问朋友这家店怎么样了,朋友告诉我它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倒闭了。但是它的主要竞争对手,也就是附近的一家折扣音像连锁店依然在经营。

这又一次说明,虽然员工自治的企业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它们从来没有在经济领域占多少比重。无论如何,没有迹象表明这些企业一定会席卷整个市场。唯一能对此做出解释的是,相比于传统企业,在一些能够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方面,员工自治的企业可能具有一些优势,但是肯定会在另一些方面表现不佳。例如,利奥波德氏音像店的员工可能从参与日常管理决策中获得一种责任感,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但是久而久之,或许他们开始对频繁参与会议感到疲倦,又或者,问题在于负责管理的员工提供的是在他们看来对人们有益的而不是人们需要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