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起源2:圣经
因为这一次我要使一切的灾祸降临到你自己、你臣仆和你百姓的身上,为要你知道在全地没有像我的。现在,我若伸手用瘟疫攻击你和你的百姓,你就会从地上除灭了。然而,我让你存活,是为了要使你看见我的大能,并要使我的名传遍全地。
——《出埃及记》第九章14-16
有关战略起源(其实是万物之源)的另一种解释来自希伯来圣经。圣经从未在任何意义上提及战略是邪恶的。其中有许多故事围绕冲突展开(有时是同室操戈,更常见的是对付以色列的敌人),诡计和欺诈是惯用的手法。有些故事(大卫和歌利亚是最明显的例子)至今仍影响着人们思考和谈论战略的方式。然而,圣经中的最佳战略性建议是:永远相信上帝,遵守他的法律。上帝可能会允许别人左右事物的发展,但最大的操控者永远是他自己。如果上帝拒绝提供支持,那么十有八九要大祸临头。当上帝站在他的子民一边时,胜利就毫无悬念。
长期以来,神学界争论的中心话题是圣经的文字问题,以及由圣经引出的有关自由意志与因果论的议题。如果万事万物都可归因于上帝的意图,那么各自鲜明的人类欲望又算什么呢?人类的意图是不是上帝意志的产物?人类的意图能否独立形成?对战略研究者而言,圣经读起来令人沮丧。圣经故事明显倾向于将欺诈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战略实践,展现了赤裸裸的人性弱点。当某个人物身陷困境时,只要有可能,他就会使用诡计脱身。例如,雅各在母亲的纵容下欺瞒年老眼瞎的父亲,骗取了保留给长子以扫的祝福。后来,他又被未来的岳父蒙骗,娶了两个妻子。最终,雅各最宠爱的儿子约瑟被卖作奴隶,他被另外几个儿子欺骗而以为约瑟已死。圣经承认骗局中存在道德模糊感,认同受骗者的满腔愤怒,但面对强势而卑劣的势力时,也认可诡计的价值。在充满缺陷的人类世界中,欺骗与生俱来,经常光顾。
上帝允许人类在一定界限范围内有所作为,对此存在两种可能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所有一切最终无可探讨,因为人类所有活动都受制于一种更高级别的操控。第二种解释是,人类有能力自己做点盘算,但最终攸关的战略判断只有一个:要不要服从神的旨意。史蒂文·布拉姆斯(Steven Brams)运用博弈论分析圣经故事得出的结论是:上帝是个“最高级的战略家”。上帝有先发优势,任何事物只要不是最好的,就会令他不满。然而,布拉姆斯注意到,上帝虽然对自己的无所不知乐在其中,却并不享受自己无所不能的本事。与其说他是个纯粹的傀儡操纵大师,还不如说他深受其他玩家的影响。为了解释上帝的意志及其战略,布拉姆斯参考了哲学家莱谢克·柯拉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的观点。上帝“为了自己的荣耀”创造世界,但如果没人感恩,这一切就毫无意义。“他需要一个能让自己超凡卓越的大背景”,而这一切只有在创造世界之后才有可能实现,“因为这样他就有了崇拜自己的信众,也有了参照物来显示自己是多么受人爱戴”。从中可见,上帝的策略是允许人们做选择,他想让人们通过有意识的行为来选择服从,而不是事先定下指令让人们除了服从之外别无选择。即便个人意志行为是创世时刻神圣计划的一部分,人们依然被赋予了对选择的感知力以及算计的能力。圣经中经常提到,上帝操控人类的选择,进而创造条件来彰显自己的伟大神迹。
自从男人和女人来到世上接管上帝创造的新世界后,问题就出现了。上帝让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随即就开始考验他们。上帝先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们可以随意吃。”但关键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是个例外。“如果你们吃了它的果实,”上帝警告亚当,“那就必死无疑。”我们必须假设,上帝当初造伊甸园时早已萌生此意。如果上帝真的不想让亚当和夏娃犯错误,那又何必种下这棵禁果树。试验很快就失败了。夏娃不但自己尝了禁果,还鼓动亚当吃下禁果。面对怒火中烧的上帝,亚当一方面自责无知,同时也责怪“您赐给我的那个女人”的愚昧。就这样,他把罪责推回到上帝身上。
导致亚当堕落的罪魁祸首是蛇,它引诱夏娃违抗了上帝之命。在圣经的各个译本中,对蛇的策略描述各不相同,有的称其为“诡秘的”(subtle),有的是“诡计多端的”(crafty),或者是“狡猾的”(cunning)。它让夏娃相信,吃下禁果非但毫无风险,还能有所收获。禁果之所以不能吃,不是因为它致命,而是因为其力量。“上帝这样说,是因为他知道你们一吃了那果子,眼就开了;你们会像上帝一样能够辨别善恶。”蛇谴责上帝欺骗了亚当和夏娃。也许它有一定的道理。上帝确实认为,亚当和夏娃一旦吃下禁果就能够区分善恶,“成为像我们一样的存在”。万一他们摘下生命之树上结的果实,甚至还可免于一死。正因如此,上帝将亚当和夏娃逐出了伊甸园;生怕他们吃了生命之果后长生不死,从而使上帝的威力大打折扣。因而,亚当和夏娃成了凡人,最终难逃一死(虽然亚当想方设法活到了930岁)。被逐出伊甸园后,男人从此要在土地里讨生活,女人则要承受生产儿女的苦楚。蛇受到的诅咒是用肚子行走,终生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