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脸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京剧脸谱的形成

京剧脸谱源于面具,根据《乐府杂谈》及《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公元550年—577年,北齐兰陵王高长恭,武艺高强,因长得极其清秀,每逢出征作战必戴一副狰狞凶恶的面具,使敌人惧怕而大胜敌军。齐人将其编成舞蹈,配以歌曲,戴上面具,载歌载舞,称为《兰陵王入阵曲》。到了唐朝发展成歌舞戏,演员头戴面具,称为大面。明朝大批军队和移民进入贵州,带来了中原和江南等地流传的傩戏,傩戏融合了贵州地域的文化,形成了贵州的地方戏,演员面遮青巾,头戴面具,腰围战裙,手执兵器,载歌载舞。江西安徽的“傩戏” ,西藏的“藏戏” ,所有演员都戴面具。到了宋朝明朝,由于面具死板,演员为突出面部五官的灵活表演开始涂面,演员开始勾画脸谱,初期的脸谱用色简单,勾画粗犷,只用黑、白、红三个颜色对眼睛、眉毛、嘴唇加以夸张。到了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了给乾隆皇帝的八十诞辰祝寿,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演出,他们同来自湖北的艺人合作,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基础,不断吸收京腔、昆腔、秦腔以及地方小戏、民间乐曲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逐渐演变成京剧。两个多世纪以来,经无数著名京剧艺人的不断研究、创新、改革和实践,京剧脸谱的勾画、色彩、谱式及图案越来越丰富,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越来越鲜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与京剧表演艺术一样,虽然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它源于北京,深受皇宫帝王、大臣、才子的偏爱,称为宫廷戏曲,京剧善于吸收其他剧种及多种艺术形式的长处,它深受民众的青睐,上至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下至文人雅士、平民百姓,无不喜爱这一独具中华民族独特的表演艺术,因此它以极快的速度传遍大江南北,就连旧时拉黄包车的车夫,一边拉车一边都唱着“一马离了西凉界”。京剧的唱腔字正腔圆,念白韵味十足,做工细腻讲究,武功娴熟扎实,服饰审美独特,脸谱干净漂亮,京剧艺术博大精深,很快成为全国戏曲之首,当之无愧称为“国粹”。

京剧脸谱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一种化妆方法,它主要用于净、丑两个行当,武生有些剧目也勾脸谱,如《铁笼山》的姜维,《艳阳楼》的高登,《状元印》的常遇春等角色,当时这类戏均由武生花脸两门抱,后因这类戏需要具备极扎实的基本功,基本上都由武生演出,老生也有勾脸的角色,如《斩黄袍》的赵匡胤,旦角唯一勾脸的戏只有一出《湘江会》的钟离春,钟离春是战国齐宣王的王后,她文武兼备但面容丑陋,据说她是中国历史上四大丑女之一,最早的钟离春在舞台上半边画俊脸,半边勾脸,因这种化妆方式给演员表演带来极大的难度而改为蓝碎花脸, 20世纪30年代自王瑶卿先生起改为俊脸,但在眉中印堂勾一莲花,现在京剧舞台上已经极少看见旦角演出的钟离春勾蓝碎花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