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网络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能量的涵育路径——以四川大学“概论”课主题征文为例
摘要:网络已经深深地嵌入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涵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正能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使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自信、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活动,是网络新常态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正能量的基本路径。四川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正能量的路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网络新常态 思想政治理论课 正能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涵育正能量的重任。在网络新常态下,这一重任更加艰巨。从理论上探究网络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正能量的路径,从实践上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正能量的基本经验,有其必要性。
一、正能量的内涵及其涵育
“正能量”一词原本为物理学名词。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能量是标量,没有正负,没有方向性,不能产生,也不能消失,不过能量有大小,可以转换形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总量不变。因此,物理学上的“正能量”不存在制造的问题。
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将能量概念引入心理学,认为人体是一个能量场,既包含消沉和绝望的负向能量,也包含积极、快乐、进取的“正能量”。“正能量”是一切给予人们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与之相对的负能量,则是指那些给人带来自私、猜疑、沮丧、消沉的动力和情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绪和行为是互相影响的,情绪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控的。积极的情绪产生乐观向上的行为;反之,消极的情绪产生悲观的行为。正能量和负能量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按照理查德·怀斯曼的观点,行为决定情绪,“爱的正能量可以被制造”,因此,心理学上的正能量是可以制造的。集聚正能量,人们能够变得更快乐。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的讲话中使用了“正能量”这一概念。之后“正能量”一词被广泛应用,并成为一个被赋予了“中国特色”内涵的热词。正能量的内涵得到丰富和发展,人们对正能量的认识也从个人层面发展到国家和社会层面,从心理学层面发展到政治和社会建设层面。从国内政治层面来看,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今中国最大的正能量。“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是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重要条件;“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在全社会范围内践行的精神动力。从国际政治层面来看,国家间在和平共处原则基础之上“求同存异,求同化异”,就是实现国家间友好相处的国际正能量。习近平在论及中美关系时,曾经先后两次倡议中美之间要构筑新型大国关系,“凡是有利于为两国关系注入正能量的,都要做‘加法’;反之,都要做‘减法’”。习近平在会见昂山素季时,希望昂山素季率领的缅甸全国民主联盟代表团“积极引导缅甸民众,公正理性看待中国和中缅合作,为两国关系发展增添更多正能量”。
正能量需要涵育。“涵育”,主要是指个人修养的涵养化育,强调个人修养的培养过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不断累积的过程。“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说明负能量的传播速度和对社会的负向冲击力远远大于正能量。在市场经济下,人们更注重个人利益和自我保护,因此,负能量更容易大行其道,正能量更容易成为稀缺资源。正能量的涵育过程,也就是正能量的激发、凝聚和传递的过程。
二、网络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正能量面临的挑战
网络新常态,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网络时代与传统的媒体时代相比较,所呈现的新的常态性特征;二是从互联网本身的发展来看,网络进入新媒体阶段呈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网络新常态主要是指后者,即与早期的互联网时代相比,现阶段的中国互联网对社会和民众的影响所形成的新的态势。当今中国互联网传播,至少具有以下三个常态性的新特点:一是微传播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利用即时通信工具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感情、传递自己的所见所闻,利用公众号发布有主题的系列内容。二是自媒体已成为网络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发言人”,个个都有“麦克风”,都可以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能平等地参与对话,网络已成为弱势群体表达利益诉求的首要来源。三是互联网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程度。网络安全已成为各个国家高度关注的新的安全领域。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新常态下的网络环境,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正能量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新常态的网络环境下,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影响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中国的最大正能量,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是各国文化的融合。不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势文化主导着互联网,传播着西方的价值观。当前的互联网中,全球13个根服务器中的主根服务器和9个辅根服务器在美国,其余3个辅根服务器分别在英国、瑞典和日本。信息来源的多元化,直接影响大学生价值判断的多样化。多元化的信息来源消减着人们对曾经定论的党史军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信任。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当代大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去主动适应这种变化,迎接挑战,才能在网络化的背景下,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其次,新常态的网络环境下,过度放大的负面情绪影响着大学生对课堂正能量的认同。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信息来源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及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越来越需要艺术。课堂上,单纯的说教已经难以吸引学生对课堂的持久的关注。来自网络的过度放大的负面情绪影响着大学生对老师课堂正能量的传播。
最后,新常态的网络环境下,网络名人的效应影响着大学生对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价和定位。网络造就了一大批网络名人、红人。网络名人具有影响力大、传播力强、活跃度高这三个基本特征。一些网络名人的粉丝动辄达到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在微博上曾流行这样一个比喻:粉丝数量超过100的微博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的是布告栏,超过1万的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相当于一份都市报,而超过1000万就成了一家高收视率的电视台,由此可见网络名人效应的影响力。网络名人的言行并非都是正能量型的,其不当言行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首要来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其承担的使命的特殊性、教学内容的意识形态性,在外部环境的冲击下,要获得与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心目中同样的形象定位和教学实效,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三、网络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正能量的实现途径
新常态下的网络环境,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正能量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方式和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承担起涵育正能量的使命,也需要多管齐下。
一是增强职业自信,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为引领大学生正能量的人生导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正能量的推进,教师是关键。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自信,首先要通过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完善教师培训培养制度以及建立高效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的整体素质,包括科研的素质、教学能力的素质等。其次,学校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提供适宜的支持和保障的条件。一个人职业自信的培育,首先来自与自己身边人的互动中,身边事的影响中。学校的支持和保障体现在学校内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对相关主题活动的支持以及相应的经费投入。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业自信来自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升。网络新常态下,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模式已经不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而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有激情,更要有内涵。面对多元化的价值判断,教师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育需要“润物细无声”。
二是优化教学内容,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正能量的主渠道。优化教学内容,需要在正能量的涵育中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界定了当今中国正能量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以多种路径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优化教学内容,需要关注重大的政治和理论热点。网络为大学生获取时政热点、关注社会焦点问题提供了便利,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网络新常态下,教学内容更需要与时俱进,教学课件更需要及时更新。社会突发的重大热点,特别是那些有争议的学生感兴趣的焦点事件,需要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即时的价值判断取向予以引导。
三是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正能量的抓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在传播正能量方面的独特作用,以多种方式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利用网络优势资源,参与全国的“同上一堂网络思政课”,让本校大学生享受国内最优的教学资源。抓好教研室集体备课这一平台,由对某一问题有研究的教师录制本校的“同上一堂时政(理论)热点课”,让大学生能够在同一时间分享本校思政课教师对时政(理论)热点问题的分析。借助学校的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与社会的互动。网络新常态下,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出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的更新提供了一个思路。不过,虽要重视慕课和翻转课堂的运用,但不能以此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
四是开展主题活动,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正能量的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题活动是结合教材、学生以及时政热点问题,组织大学生参与的重要形式,对实现党的重大决议、公报等最新精神的“三进”,推动所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关注热点问题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等,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四、四川大学“概论”课“8秒正能量——新常态·微观察”主题征文的基本经验
2015年春季,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组织了“8秒正能量——新常态·微观察”主题征文活动,全校近万名选课同学参与该活动,通过班级预排和教研室组织的复评和终评,借助四川大学官方微博和微信的推送,推动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正能量的涵育从校内延伸到网络,从课堂延伸到社会的互动。这一主题活动,其经验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以全力打造正能量为主题活动的目标。社会需要更多的正能量,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更是如此。“新常态·微观察”主题征文,让大学生以个人的视角、积极的眼光去认知国家,去观察社会,去发现自己周围的点点滴滴的变化,树立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作品中,同学们用诗一般的语言诠释了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新变化。“君不见,徐徐清风拂面来,廉泉让水细细开。”“经济发展速度慢下来了,是为了擦掉自己满身的污垢,因为环境需要治理;是为了修养自己疲惫的身躯,因为结构需要调整;是为了重寻自己前进的方向,因为中国发展方式需要转变。”同学们用诗一般的语言分享了他们眼中四川大学的新变化。从同学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学校的人性化管理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四川大学对学生的关爱,看到了学生管理中严格的围合管理与宿管阿姨贴心的问候,看到了方便学生自主讨论和师生互动的教室里电子白板与桌椅的布置,看到了图书馆提供的温馨的自动借还书服务与图书超期归还提醒,看到了同学们谈论着新启动的“热水进寝室”工程等。这些由同学们去发觉、总结的正能量的凝聚和传递,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爱校的情愫。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一种体现。
二是以完善的组织领导构架为涵育正能量的体制保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开展的“8秒正能量”活动,是四川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123+X”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学校、学院和教研室构成了一个开展主题活动的有机整体。教研室内形成了教师组织、助教协助学生参与的分工合作体系。宣传部为“8秒正能量——新常态·微观察”征文提供了选题指导和新媒体传播的平台。教务处在主题实践学分的认定、小班化展示以及助教安排等方面给予了支持。学院是征文活动的统筹策划者。
三是以注重教师和学生自我教育为涵育正能量的基点。“8秒正能量——新常态·微观察”的主题征文也是学生和老师的自我教育过程。同学们参与征文,以自己的视角来观察和认知社会及学校的变化,并通过新媒体来展现自己的作品,是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自我教育、自信展示的过程。老师们在自己的朋友圈、微博上对征文作品进行转发,这也体现了四川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自信。
四是以充分运用新媒体为涵育正能量的技术支撑。本次征文活动在传统的班级展示的基础上,增加了新媒体展示的环节,实现了个人参与和集体参与的统一、课堂参与和社会辐射的统一。在四川大学宣传部的支持下,本次进入复评阶段的160余篇征文,分别通过四川大学新浪微博和四川大学官方微信平台对外展示。微博展示从2015年5月13日开始,一个月内展示了18期,每期展示9~10篇,平均每天的阅读量为1.5万,总阅读量达到46万。微博、微信的推送过程,吸引了同学们及社会的关注,出现了许多感人的点评,达到了涵育正能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