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基于“概论”课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头脑”的重要途径。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更新教学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情合理嵌入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也要从自身出发,掌握理论内核,武装头脑,提升个人魅力,让学生自觉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作为受众对象,学生个人也要转变认知态度,树立学习主人翁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生共同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入心入脑,并体现在行动中。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政课堂 互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该意见指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特别提出了应当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为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铸魂工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导引和文化支撑。青年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课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预备建设者,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概括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为其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正确指南。在高校的思政课教育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前进,实现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自觉”肩负“中国梦”这一伟大历史使命。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大学阶段的青年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导向就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生命线。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必须认真把握好这个教育的黄金阶段,这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学生头脑的主要途径,是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渠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育中,是最有效、最直接,同时也是最为大学生所易于接受和习惯的接收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努力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的作用,通过这一着力点,最终真正进入学生头脑,指导学生的实际行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四川大学为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政策、实践、保障机制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堂的路径以及有效性也进行了多方的探索和实践。
在学校思政课堂教学内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进入课堂的教学内容中。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例。教师在教学中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除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根本原因,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不断进行实践,并总结升华为理论。比如在“概论”课的讲授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核心价值观内容相结合: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上,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的体现;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走中国道路的精神保障;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讲授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里程,这还需要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生态环境,更需要一大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各部门配合,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校园文化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挖百年老校的光荣历史,建设历史文化长廊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中,开展“8秒正能量”微视频活动、“新常态·微观察”征文、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视频等活动。这些都是有意义的,也是很有针对性的措施。然而,这些探索都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探索,并不是最终举措。教育不是一时的,也不是一个实践活动、一个措施就可以一劳永逸的,这是前路漫漫的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紧抓不松懈,及时根据学生和教学反馈,不断调整,并制定新的方案。
当然,教学中教师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在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中去加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教学内容更新上有落差。由于不能及时更新教学案例,教师教学会出现生搬硬套的情况,理论和现实二者脱节,理论过于抽象,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导致大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不高。
二是教学形式与学生喜好的方式有偏差,有时过于单一化、固态化。目前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在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得到了高度普及。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手段,也产生了一些误区和负面效应,从而背离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思政课教学的初衷。比如人机对立、分离,忽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课堂陷入“冷漠”。因此,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实践,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是高校思政课改革所必须考虑的事情。当代95后大学生在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生活习惯、成长背景、个性追求等诸多问题上呈现出新的特点,因此思政课教师也必须改进、更新教育教学方式与手段,改善与提升教学效果,使青年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充满认同感和亲近感。传统单一的思政课授课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与手段势在必行。
三是学生自身认知的偏差,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存在程度不等的学习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应付心理、逆反心理、厌倦心理、排斥心理,认为思政课的学习是国家的需要,与个人自身成长无关,被动接受思政课的学习。即使是学习了思政课,也只是为了期末修得一个满意的学分,在学习动机上有很大的功利性。而这些心理障碍一旦形成,不论大小,势必会影响思政课对大学生思想上的教育功能和导向功能的发挥效能。思政课是我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的主渠道,如果主渠道不能有效发挥其传播功能,那么,体现我们时代需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不能很好地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思想上的正确引领作用。
四是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渗透进学校,致使部分学生沾染上不良的思维习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出现了偏差。而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巩固学校教育成果的有力保障环境,会形成学校与社会联手育人的强大合力,最大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大学生头脑和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度。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教学内容上,教学中章节教授要与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实现无缝对接、融会贯通
高校思政课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时,应根据课程特点,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概论”课主要讲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是为了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更新的科学体系,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成果,需要我们任课教师在讲授本门课程时,注重它的发展性和开放性,既要做到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政热点相结合,又要根据上课学生的特殊性灵活设置课堂内容。现在大学思政课面向的学生主体是以95后为主的群体,他们较以前的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更为显性的表达能力,他们的思维更具有敏捷性,对时政热点的思考的关注点是比较独特和新颖的。在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中,根据面向学生的独特性,可以依时依地多设置些互动讨论课,结合教材和当前时政热点,化抽象的理论为现实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以热点问题——生态文明为例,问题是“生态文明理念如何贯彻和谐平等?”生态文明理念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理念统一的。生态文明理念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平等理念就是与之相通的。和谐、平等不仅是人与人的和谐、平等,人与社会的和谐,更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平等,人不能以自己是统治者的身份对自然为所欲为、肆意破坏。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就会很直观地理解生态文明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合情合理的。积极的讨论与交流,既是老师了解学生的最直观的有效渠道,也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定制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的有效依据。同时在讨论中教师能及时根据学生的思想观点,加以合理的引导和规范,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在头脑中形成认知,更能在内心里认同,在实践中践行,学之乐意、学之有效、学之有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教学实践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而真正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功能。
(二)教学形式上多样化、新颖化、创新化
教学实践的形式多样化,课上教学与课下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互促互通,借鉴以往微视频活动经验和暑期实践、社会调查考察活动等,亲民、走心,促进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课堂上多媒体教学,课下新媒体交流,师生互动频率增加。加强课堂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教学中注重现场交流。卢梭曾说过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脱离实际生活,凌驾于生活之上,成为脱离学生主体的“高大上”的东西。而实践就是用来标示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的最好的方式。教师可通过具体实践的切身体验来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从而在内心里生化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高之义。在“概论”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开课的第一节课上,问学生中有没有湖南的甚至湘潭的,然后就给这几个同学布置了一份小任务,要求他们就自己所感受到的,和大家分享下伟人毛泽东的系列故事。在课上教师就感觉到了同学们在听到这个“作业”时的惊讶和新奇,以及做这份“作业”的同学的无上光荣感。在第二节课上,湖南的同学准备得很充分,一些小事情都被描述得很亲切,而且很让人长见识,让其他同学切实感受到了毛泽东的个人魅力,感受到了与史书不一样的全方位的伟人,更是一个很接地气的伟人。这是一种极其有特点的开课方式,也是成功的,这从课上同学们的积极互动和热切眼神中就能感受到。在学生汇报结束后,教师首先肯定了汇报学生的辛苦努力,并补充了一些。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向伟人学习,学习他爱读书、爱劳动、常反省、常运动的好习惯。95后的学生较前一代有更多的个人独立思维意识,更容易受到外来新鲜事物和思想的冲击和影响,更多地脱离了劳动实践,想当然的甚至不合时宜的道德观部分充斥在他们的头脑中。伟人的亲民、“下课堂”(即非教师讲授的课堂教育)教育能更直观、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生长在大学生的价值观中,从而在他们的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起作用。
当然,教学方式是多样的,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多样的,教无定法。再有新意的教学方式如果不实时更新,也会渐渐失去它的预期效果。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结合自身所学、自身所长,更要考虑所教的受众群体的特点、当前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教育的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的效果,引领大学生自觉自主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教师、助教、学生的三方良好互动,相互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高校教师是掌握和传播理论的最有力、最有利的群体,学生因为多年的学校教育,更崇尚教师的地位,很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应该身体力行,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加强言传与身教的双向互动,一方面要通过全面、精准的解读,提高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提高知识信息的说服力,增强理论的引导力,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科学的认知和理解,即言传;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自身多年的成长经验及对社会现实的感知,为学生提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示范,即身教,感染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认知。同时,在教学评价上,也要合理安排卷面比重与平时比重,课上比重与课下比重,督促大学生进行自我实践和检验,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自主建构,做到知行统一。
助教,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帮手,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头脑”的有效辅助。思政课是高校的公共课,每一位任课教师面对的不是几十人的学生群体,而是几百人的大群体。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疑难问题,以教师的一人之力不可能随时随地“照顾”到每位学生的疑难困惑。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助教起到了弥补教师与学生一对多的沟通不到位的缺口,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起到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学生助教生活在同学们中间,其自身的角色决定了他们更了解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从而对教师教学和师生之间更有效的交流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助教不仅要协助教师教学,而且要加强同学间的交流。教师在课堂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讲解后,学生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助教与学生易于交流,具有相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可以以“过来人”的角色帮助学生解惑和理解。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形成了友好、和谐的师生氛围。助教对于学生所面对和反映的问题要综合起来反馈给教师,再由教师依情依势调整教学实践。这样助教就架起了师生间的桥梁,使教师能及时发现“教与学”的不足。师生互动、助教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合力就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头脑。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的努力,教师、助教只是一个方面,学生才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从学生自身来讲,首先要去除功利心理,树立学习主人翁意识,提高对社会时政的关注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认同度和践行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行为规范具化在行动中,而不只是在卷面上。当然,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具体的,必须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动员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三个倡导’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增强自觉奉行和日常践行的能力”。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政课堂教学实践的融入途径和有效路径是不止一条的。教师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和总结,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更有效地发挥思政课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