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以高储蓄-高投资率实现经济跨越式增长
亚洲新兴经济体在实施工业化战略之初缺乏实现经济现代化所依赖的初始条件,在原始资本积累、市场条件和经济制度等方面显然处于劣势地位,而且当时国际分工格局以水平分工为主。面对上述劣势,亚洲新兴经济体不可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已走过的结构性演变历程来实现现代化。因此,该地区创造性地构建了自己的发展模式——“亚洲模式”,跨越了市场经济的“古典体制”,采用了跨越式发展的形式。
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跨越式增长首先建立在投资快速增长的基础之上。20世纪90年代,亚洲地区曾经长期维持着9%甚至更高的年均增长率,创造了全球经济增长历史上的奇迹。亚洲地区的高增长主要依靠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同时,主要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储蓄率居全球首位,为物质资本积累和更高的投资率打下了坚实基础。当时,亚洲“四小龙”、东盟和中国大陆等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平均国内总储蓄率占GDP的30.6%,比拉美国家的平均储蓄率高20%以上。虽然亚洲金融危机曾一度打断了亚洲的高速增长,但是亚洲新兴经济体快速复苏并进入了新一轮高速增长。
表1-2选取了中国大陆等4个亚洲新兴经济体,考察了它们各自的名义GDP增长率同固定投资形成增长率和居民储蓄增长率的关系。可见,1997—2013年间,中国大陆经济增长与固定投资和储蓄的高增长密切相关。在大多数年份,中国大陆的固定投资增长率和居民银行存款率远高于GDP增长率,进入2002年以来这种趋势特别明显。2008全球金融危机前后,连续几年高达24%及以上的固定投资增长率对中国大陆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尤为显著。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的GDP增长与投资和储蓄增长的关系有较大波动,但总的看来,经济增长率较高的年份,固定投资和居民储蓄增长率相应较高;而经济出现负增长的年份,固定投资和居民储蓄增长率往往为负,并且这种负增长的幅度超过了经济增长率。从总体上看,除了韩国,其他三个国家在大多数年份的固定投资率高于储蓄率。总的来说,高储蓄-高投资率是亚洲发展模式的第三个重要特征。
表1-2 亚洲新兴经济体GDP、投资和居民储蓄增幅(%)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和IMF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