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亚洲模式本质上为粗放型增长模式
亚洲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粗放型的赶超模式,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生产要素投入推动增长,经济增长质量低。亚洲高速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主要是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等物质资本,而全要素生产率即技术推动的作用比较弱。总的来说,迄今为止,虽然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伴随着全要素生产率向上的趋势,但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仍然很小。表1-3比较了主要亚洲新兴经济体经济腾飞阶段即1960—1994年,以及日本和欧洲主要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面复苏阶段即1950—1973年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该表显示,发达经济体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远远超过资本和劳动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复苏阶段,日本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度在所列发达经济体中最低,为39.1%,但仍比亚洲新兴经济体腾飞阶段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度最高的中国香港高近6个百分点。
表1-3 亚洲新兴经济体、欧洲国家和日本要素投入对经济的贡献度(%)
资料来源:Nicholas Crafts, 1999. East Asia Growth before and after the Crisis.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p/wp98137.pdf.
第二,追求物质利益增长,忽略了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赶超目标,不少亚洲新兴经济体以社会环境恶化和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经济、社会和资源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正是因为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度较低,亚洲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过度依赖以引进技术的方式提高工业生产能力和科技潜力,导致高质量的企业并不是本土的企业,相反本土企业的工业和技术能力都不太成功。据统计,韩国在1995年对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程度高达85%。直到今天,亚洲新兴经济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在反思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亚洲经济增长动力乏力的原因时,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华民(2016)指出,当前创新不足仍是亚洲经济体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