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智 力 测 验
本章要点提示:
1.现代心理学家一般都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传统的智力理论有智力结构论、智力层次论和智力形态论。现代智力理论有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戴斯等人的智力PASS模型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2.个体的智力水平的发展呈负加速的趋势。即在婴儿和童年早期智力增长的速度很快,以后虽有增长,但速度逐渐减慢,最终出现下降趋势。
3.智商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
4.最常用的个别智力测验有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5.最常用的团体智力测验有瑞文推理测验、中小学生团体智力筛选测验和儿童团体智力测验。
6.智力分布呈常态分布,即少数人属智力超常或智力低常(各占2%左右),大部分人属智力正常。根据韦氏量表,智商超过130为智力超常,智商低于70为智力低常或称智力落后。
7.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发散思维是创造力测量中最主要的测量对象,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性。
8.创造力测量最常用的是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测验、托伦斯测验、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和创造思维测验。
关键词:智力 个别智力测验 团体智力测验 创造力测验
智力(Intelligence)也称智能或智慧,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的文献资料对智力的概念和智力测量已有所涉及,如《国语》中称智力为“言智必及事”,与今天有的心理学教科书中“能保证顺利完成活动任务的心理特征”的定义已经很相似了。《孟子·梁惠王》中也指出:“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古代出现的七巧板、九连环等也可看做是简单的智力测量的工具。
科学意义上的智力测量与评价始于1905年法国的比纳因鉴定低能儿童的需要而编制的一套智力测量方法,即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从那时起,随着智力理论的发展,用于智力测量的量表层出不穷。从测验对象上分,有个人测验和团体测验;从测验材料分,有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从测验形式分,有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这些都为科学、全面地评价个体智力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学校教育中进行的以学生为对象的智力测验旨在确定学生的智力发展的状况和水平,从而为包括学校心理辅导在内的教育工作提供因材施教的依据,还能对智力缺陷做出早期诊断以及进行与智力有关的科研活动等。本章从智力的定义、结构、智商的意义等几方面论述智力测验赖以进行的理论基础,并介绍应用较广泛的几种个别智力测验与团体智力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