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测量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人格测验概述

一、人格测验的产生

很早人们就表现出对人格及人格的测量与评价的浓厚兴趣,创造出许多人格测评的方法。就人格测评的科学性而言,人格测评工具的发展经历了前科学水平和科学水平两个阶段。人格测评工具最初是评价者借助颅相学、面相学来观察一个人的外部特征,并结合自身经验来推测其性格、气质等人格特征。由于这些工具没有良好效度、信度的支持,所以其科学性较差,仅属于前科学水平。直到19世纪末,科学的人格测评工具才开始在实践中进行尝试,这主要以1884年英国学者高尔顿(F.Galton)提出并尝试通过记录个体心跳与脉搏的变化来测量其情绪,通过观察社会情景中人们的活动来评估人的性情、脾气等人格特征为标志,标志着对人格测评工具科学化的初步尝试。随后,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人格测评工具科学化的研究。最为典型的是:1892年,克瑞普林(E.Kraepelin)最早将自由联想测验用于临床诊断,这种方法现已成为编制人格测验的最常用方法之一;1919年,美国的武德沃斯(R.S.Woodworth)发表了历史上第一个人格自陈量表——个人资料调查表,开创了问卷式人格测验的先河,该测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应甄别美国军队中神经症士兵之需而编制;1921年,世界上第一个投射测验——罗夏测验问世。此后各种人格测验工具相继问世,使人格测验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越来越趋于科学化。

二、人格与人格测验的含义

(一)人格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意指古希腊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时所戴的假面具,它代表剧中人的身份。最初心理学沿用其含义,把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引起种种言行的心理活动都看成人格的表现。目前,虽然人格已经发展为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含义,如在哲学上的人格主要指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在伦理学上的人格指人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在法学上的人格是指人的权利与尊严等,但是在心理学界对人格的定义众说纷纭,尚没有一个统一定论。然而,通常意义上人格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具体而言人格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格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和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世界观等心理倾向,而狭义的人格不包括能力。在心理测评领域中,人格通常指狭义的人格,即除能力以外的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

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个体的先天特质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人格具有:(1)整体性,即人格中的各种心理成分彼此交织、不可分割、构成一个有机整体;(2)相对稳定性,即个体具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与倾向性,而不是其偶尔表现出来的言行;(3)可变性,即人格并非一成不变,在主客观相互作用下人格具有可塑性;(4)独特性,即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由其独特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性所组成,都是独一无二的;(5)生物性与社会性,即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人格测验

简而言之,人格测验是指以人格为对象的测验。具体地说,人格测验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在人的行为中起稳定作用的心理特质和行为倾向进行定量分析,并依此给予评价,以便进一步预测个体未来的行为。目前,用于人格测验的工具多达数百种,如著名的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罗夏墨迹、主题统觉测验等。

三、人格测验的类型

依据测验的编制与施测方法的不同,人格测验分为问卷测验、投射测验、情境测验等。具体而言,人格测验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问卷测验(Questionnaire Test)

人格问卷测评所使用的工具为各种问卷,问卷(Questionnaire)一般是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测验量表(Inventory),即测验目的明确,结构严谨,经过严格的信、效度等质量分析。问卷由若干项目构成,要求受测者对每个项目依据自己实际情况直接作答,然后把其所作的回答换算成分数,依据分数参照常模表对其人格予以评定。针对不同的测评对象,人格问卷测评可以分为人格自陈量表和评定量表两类。

1.自陈量表(Self-Report Inventories)

自陈量表又称自陈问卷或自评量表,是目前人格测评中最常用的工具和形式。自陈量表是一种自我报告式问卷,是依据要测量的人格特征,编制一系列的有关问题,要求受测者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逐一回答,然后依据受测者的作答结果来衡量其该项人格特征。相对而言,自己最了解自己,该方法要求受测者直接报告自己的情绪、态度、经验和行为表现,据此来推断其人格特征,其结果更具有客观性,但是由于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会受到受测者好恶倾向、社会赞许性等心理定式的影响,而做出虚假反应。

2.评定量表(Rating-Scale)

评定量表也称他评量表,是由熟悉被试的人充当评定者,对被试的人格特征进行评定。一般要求评定者以一组描述某种人格特征或特质的词或句子为标准,通过观察、会谈给他人的某种行为或特质确定分数或等级,并给予相应的评价。人格评定量表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测验,只是凭借对他人的日常观察与交往产生的印象,选择出与其行为或特质最相符的一项,因此,没有人格自陈量表的结构严谨,测评结果的准确性相对不高。所以人格评定量表经常与其他测评手段结合使用,以弥补其不足之处。

(二)投射测验(Projective Test)

投射测验是一种特殊的人格测评技术,它是根据心理学的投射原理编制的。投射原理认为,人们对模糊刺激情境的反应是受其当时的心理状况、过去的经验和人格特征所影响。当人们面对主题不明确的测验材料时,就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人格特征表现出来。投射测验的操作方式是提供预先编制的一些未经组织的、意义不明确的图形、词句或数字,让受测者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自由地做出反应;然后,施测者对受测者的反应进行分析,来推断其人格特征。投射测验是一种非结构化的测评方法,通过受测者完成一定任务时所表现的行为(如绘画、编造故事、完成句子、描述墨迹图形等)间接地评定其人格,这类测验的目的隐蔽,受测者不可能猜到测验目的,因此,施测过程中也就不会掩饰和伪装。但由于其原理较复杂,记分与评价较难控制,所以使用前,施测者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

(三)情境测验(Situational Test)

情境测验法是一种行为观察法,是将受测者置于事先设计好的特定情境中,施测者观察其行为反应,从而推断其人格特征的方法。情境测验技术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评估技术,尤其用于教育及军事等领域或特殊人员的选拔,且评估效度较高。但情境测验最大的局限是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且情景测验所测到的心理特质也是有限的。

四、人格测验的编制策略

人格测验一般是经过标准化处理的量表,本章以后介绍的各种人格问卷皆是标准化量表。编制的人格测评问卷科学与否直接影响人格测评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那么科学的人格测评问卷如何编制呢?目前常见的编制策略有四种。

(一)理论建构策略

理论建构策略以某种人格理论为依据,构建所要测量的人格特征的结构,并据此编制测验项目。用这种方法编制问卷时,要注意项目对某种人格特质的代表性,即内容效度,同时要注意测验结果和理论构想的一致性,即结构效度。例如,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Edwards Personal Preference Schedule, EPPS)就是根据莫瑞(H.A.Murry)提出的人们的15种需要,编制一套反映这些需要的题目,组成15个分量表,即成就、获得、顺从、自主、求助、支配、谦逊、坚毅性、攻击等15种心理需要,以测查个体的个性偏好。

依据理论建构策略编制的人格量表,对人格理论的科学性以及对理论的正确把握的要求较高。另外,仅依据理论内容来取舍题目,会导致测验题目与所测人格特质联系过于明显,使受测者立刻看出测验的目的,受社会赞许度的影响而倾向于“装好”,从而导致测评结果失真。因此,即使有时测验的表面效度较高,但并不能保证测验的真实效度。

(二)因素分析策略

采用这种策略编制人格测验是依据对测试数据进行因素分析的统计结果来筛选项目。这种方法是为了提高紧密相关的项目之间的高度一致性。具体而言,先收集或构想许多与某种人格特质相关的项目,再用这些项目施测于受测者,以获得量化的数据,然后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几种因素。不同因素代表不同的人格特质,而不同人格特质组成一个完整的人格。一般而言,因素分析策略建构的测验旨在界定人格的基本维度或特质,侧重结构效度的检验,常作为人格描述性研究的工具。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是较典型的采用因素分析策略编制的测验。该问卷通过因素分析把人格划分成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等16种人格特质。

因素分析策略编制的测验的优越性在于统计技术的先进性;且同一种因素内的各项目之间相关较高,不同因素之间的项目相关很低,所以测验单维性强,既可以测评某一种人格特质,又可以把不同人格特质结合在一起评估个体完整的人格。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两个缺点,其一,因素分析的结果取决于受测者与项目,受测者与项目的变更可能会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其二,把某一因素命名为某种人格特质时具有主观性,且测验缺乏实证效度的验证。

(三)效标控制策略

采用效标控制策略编制的测验不是从某种理论出发,而是依据与特定的受测者表现出的人格特征的差异来选择项目。具体而言,首先根据经验选取不同类型的几组受测者(如正常人与精神病患者),并以此为效标,然后用一系列的测题施测于不同组的受测者,最后筛选出那些能把不同类型的受测者区分开的项目组成人格测评问卷。效标控制策略建构的测验多为临床应用而设计。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就是采用效标控制策略编制的,它通过比较正常的受测者与各种心理异常的受测者对每个项目的反应,保留那些能区分两组人格特质差异的项目,构成该问卷。

效标控制策略优越性在于编制人格测验不受理论限制,完全以实践为依据,题目内容只需“行得通”,而无须“说得通”,所以测验的实证效度较好。但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难以找到各种典型的受测者样本。

(四)综合控制策略

由于以上的三种策略各有利弊,理想的测验编制策略就是将上述策略结合起来,即综合控制策略。目前编制的人格测验大多使用该方法。具体而言,首先根据理论构想建构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人格问卷;然后,将问卷施测于依据经验划分的不同类型的受测者;再根据项目是否能区分不同类型的受测者,受测者的反应是否与理论所预测的一致来筛选项目;最后对筛选出的项目进行因素分析,划分出若干因素,且保证同一因素内的各项目相关较高,而不同因素间的项目相关很低。如:加州心理调查表(CPI)就是比较典型的采用综合控制策略编制的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