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20世纪20年代译介、引入西方具有法社会学思想的理论著作和法社会学名著至今,法社会学在中国已走过近百年的历史。但将法社会学真正作为一门学科或专业课来建设、研究,则是新近二十年的事,这些状况在本书的第一章有较详细的介绍。虽然有了这些发展与成绩,但有两个关键问题引起了教学、研究者的关注与追问,一是法社会学究竟研究什么?即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问题;二是如何开展研究?即研究方法问题。这两个问题不仅让中国学者困惑,在国际社会也是仍在不断探索与存在诸多争论的问题。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或独立学科,它又是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抱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追问,在长达八年潜心研究与教学的基础上,阅读了近百本法社会学经典及相关著作,研究了大量的中西文献和国际社会著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具体考察和分析了当下中国社会的诸多法律现实问题,通过对理论与现实的不断双向反思与体悟,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与探索。本书在全景式扫描当代法社会学前沿研究动态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法社会学学科的这两个关键问题,勾勒了法社会学学科领域的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内容囊括了当前国际社会在法社会学研究中最经典和最受瞩目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例如,法律与社会的基本关系,法律的社会基础,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法社会学的未来走向,法律规范,法律角色,法律文化,法律意识与法律制度等。这本著作试图去解决作为一门学科构建的一些关键与基础性的问题,它是一本实实在在的探索,既作为一门大学专业课程又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框架与知识体系的专著。
那么,如何解决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两个关键问题?首先,要解决研究对象问题。笔者带着对“法律与社会的关系”这个法社会学经典命题的思考与探索形成本书。在如今这个弥漫着浮躁与焦虑、无助与迷茫、剧变与风险的社会中,以何种角度和深度来诠释这个命题,如何从符合学科宗旨上去展开研究,不仅反映出作者本人对法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理解水平、理论知识积淀的厚度与思考的深度,也会或多或少以某种积极的姿态引领当代人对“法与社会”这个基本的社会命题的关注与思考,本书中法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与理论框架的建构就是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中出发的,它既构成了本书的重要内容,也奠定了本书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进行探索的基石,是本书一个突出的创新之处。其次,要解决研究方法问题。本书最大的优势是,用在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研究范式去研究法律现象和法律事实,尽可能地向法社会学学科内涵的质的规定性靠近,并向这种质的规定性辐射出来的外延勘探进发。这种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也是本书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尤其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各种新的法律现象层出不穷,以归纳法为基本特征的理论创新显然已不足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一名专业研究者,如何积极地探寻与架构联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如何去探索对一门新兴学科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是应然的研究自觉。虽然本书未能将法社会学的内容全部囊括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没有对这套研究方法做系统的阐析,但是从拓荒性和原创性的角度而言,笔者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全书共分十二章,主要包括法社会学的基础研究与具体研究两个部分。前者着重厘清法社会学的几个基本问题:法社会学的历史概况与研究对象是什么?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色?西方主要的法社会学家思想或者理论包括哪些?法社会学研究的未来趋势显示出哪些特点?具体部分则重在对法社会学学科的主要内容进行探索,除了介绍相关领域经典性的一些研究成果,还运用法社会学独有的研究方法对相关领域的知识进行阐析。例如,如何去研究法律的社会基础?法律与社会的基本关系是怎样的?有哪些经典研究?如何对法律规范与立法进行社会学的考察?法律规范有哪些类型或存在形式?什么是活法与行动中的法?立法的条件有哪些?立法者应具备怎么样的素质?立法的路径与技巧有哪些?什么是法意识与法文化?它们各自有哪些经典研究?这些研究的特色是什么?从这些经典研究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如何从柯特威尔的角色研究中概括出对法律角色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途径?如何对中国当下的律师制度进行研究?怎样对法律制度进行社会学的研究?权威扩散与公众参与对现代法律制度有何重要影响?上述内容系本书的主要研究范围。法社会学是一门理论性、思想性很强又深具实践意义的学科,而且它是一门新兴学科,尚处在发展期,所以,要在一本著作中将重要的法社会学思想理论、学科知识都罗列穷尽,既不可能也无必要。那么,如何在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中选择至关重要的部分,支撑起法社会学的基本框架,给学习者开启知识仓的“钥匙”,给研究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成了笔者创作的重中之重。基于本书是一门探索新兴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学科框架的书,所以,它也适用于本科与研究生的教学之用,也适合于对法社会学有研究兴趣与需要的其他读者。
在对法社会学的两个关键问题持续反思和对内容的精确性持十分慎重的前提下,笔者精心挑选了法社会学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建构法社会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并结合具体问题分析,向读者演示与推介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将当前国际社会在法社会学研究中最经典和最受瞩目的著作和代表性研究成果纳入相应的知识点中予以引荐和解读,而笔者本人对一些法社会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见解也融入其中。首先,在进行理论分析时,为力求对原著理论精髓把握的准确性,本书尽量还原作者写作时的思考并向其所要表达的真义靠近,本书介绍的经典理论都是本学科中每一个具体领域或知识点中的代表性研究成果。通过这些经典法社会学家核心思想与重要理论的介绍与分析,一方面希望让读者对法社会学这门学科有基本的认知和领悟,提升读者的理论素养与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企图让学生学习如何让自己的思考与既有的理论文献和前辈思想对话。其次,本书的另一显明特色就是问题逻辑的内容铺陈。通过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经典理论的解读与剖析,培养读者的问题意识,包括如何寻找真问题,如何科学地描述、解剖与研究法律事实,力图培植学生一种非线性的系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对表象的穿透力和对事物的洞察力,提高他们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开展理论探索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是自觉地隐含在知识体系的铺展中,而不是提取出来予以专门介绍。再次,本书知识体系的构筑与知识内容的选择,主要是在参考了西方传统法社会学与当今国际社会对这门学科的研究重点与热点的基础上,通过对法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深度思考与研究而做出来的,所以,在内容与方法上既可以与当今国际社会保持对话与沟通,又紧扣法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独特要求与科学性。这些特色既是本书与国内同类著作的主要区别,也算是对中国法社会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绵薄贡献。因此,本书无论作为一本法社会学研究的理论著作,还是作为法社会学本科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资料,在当下中国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当然,限于时间与篇幅,尚有一些本学科的重要内容未曾纳入,有待于将来进一步的修正与完善。
诚然,也有人否认这本著作的专著性质,其实,这种观点不免失之偏颇和过于狭獈。是否专著,主要在于它的原创性与理论价值。就这两方面而言,该著作不但当之无愧,而且相信它将会对国内的研究与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探索学科知识体系与学科框架的专著,通常需要渊博的学识与厚实的理论功底,难度之大常常不是一本探讨一个研究主题的著作可比。尤其是在学科建立的初始阶段,或者说一个矫枉过正的过程中,一本好的学科知识与框架性构建的著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书不管是否实际达到了这种标准和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但笔者在写作的过程中,确实抱着这种虔诚——一种对学生、对国家的财力与物力、对学术、对理论、对人类的知识和文明负责的虔诚。希望本书至少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与国内的同仁、前辈们分享。伴随国内外学者对这门学科的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相信法社会学这门学科在迈向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将会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