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英国小说中的都市文化困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刘建军

刘春芳的国家课题已经结项一段时间了,她的专著经过几番修改终于要出版问世,我听到消息很为她开心。她2005年考取了我的博士研究生,2009年毕业。读博期间她一直致力于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研究,对于情感抱着极深的研究兴趣,希望能从情感的角度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起、发展及至最后的衰落做出自己的解读。为此她梳理了西方理性思维发展的脉络,并提出了“情感理性”的概念,对于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思维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究,从而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内在逻辑和目标指向都进行了较为成熟的建构。她当时对于这项研究所持的深刻兴趣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刘春芳博士对文学研究一向怀有极真诚的热爱之情,她阅读量比较大,中英文基础都不错。据我所知,她已经翻译过不少文学作品,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丧钟为谁而鸣》《格列佛游记》《奥威尔读本》《南京的恶魔》,等等。她还与译林出版社合作翻译过《德国文化中的历史诱惑》这部学术性极强的作品。最近她在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的美国“垮掉的一代”著名作家凯鲁亚克的《大瑟尔》一书,更是让我觉得她在文学翻译与研究方面做出的努力的确执著。2013—2014年她获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赴美访学一年,期间她查阅了很多资料,并与国外的一些专家进行了沟通,成功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这部作品便是她在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几经增删完善而成。

本作品的课题基础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英国小说中的都市文化困境研究”(11BWW045)。该项目结项后,受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重视,并特别邀约为《中国社会科学报》撰写文章。《当代西方都市文化本质》(3000字)一文已经于2016年1月19日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第六版,相关成果简报也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网站首页予以公布。

刘春芳的研究内容是当代英国小说,本质上是她对于情感范畴进行研究的一种延伸。她认为当代西方文化出现种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大力提倡的“情感理性”被“工具理性”代替,因此唯利益论和唯功利性成为主宰当今西方都市文化的核心理念,而丢弃了情感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被异化,变得冷漠和血腥。刘春芳博士在众多的英国当代文学作品中,选择了被誉为“英国文坛三剑客”的马丁·艾米斯、伊恩·麦克尤恩和朱利安·巴恩斯,因为他们都具有深刻的都市文化背景,并且将目光集中在当代伦敦,因此他们的作品从多重侧面深刻地展现了当代西方都市文化的内在矛盾及其困境,指出了工具理性泛滥所造成的西方都市文化中的精神灾难。我认为该研究有几个亮点。

一是对“工具理性”批判要义的阐释。刘春芳博士一向对工具理性有着较为深入的认识与较明确的批判意识。“工具理性”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核心要义是指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追求和精神价值。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的动力逐渐丧失,物质和金钱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直接目的,于是工具理性走向了极端化,手段成为了目的,成了套在人们身上的铁的牢笼。然而,工具理性带来的成功只能征服外在世界,对人的内心却毫无办法。相反,在这种思维模式引导下,人被完全过滤出工具理性目标至上的逻辑结构,成为既定模式下的爬行者,最终把自己变成了物品的手段和工具,导致人格畸变,整个社会也呈病态发展。刘春芳博士从“工具理性”的概念与内涵出发,形成了自己对于当代西方都市文化的独特诊断,并通过对大量当代英国小说进行阐释解读,建构了自己的问题体系与解决方案,为文学研究与社会生活相关联、相影响的尝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在这方面她与我进行过几次认真的交流,她一心希望用她的文学研究解决内心的疑惑,解决她看到的问题,并认为文学研究应该走下精英文化的神坛,成为大众能够普遍接受的阅读范畴,从而促进大众文化的提升,而她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与尝试。对她的理想主义情怀、她的真诚与热忱,我一直觉得颇令人动容。

二是对当代西方文化中的伦理衰微的辨析。在刘春芳的分析逻辑中,当代英国小说中普遍呈现出伦理衰微的文化困境。在这方面她对当代英国小说的批评可谓细致而深刻,尤其是她对《水泥花园》等小说的批评与分析,一针见血,掷地有声地对当代西方社会出现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挖掘与批判。伦理是人类世界区别于自然世界的标志之一,对伦理秩序的追求是人类走出自然状态以来所进行的不懈探索。麦克尤恩的《水泥花园》这篇篇幅不长的小说刻意避开了繁复纠缠的情节,避开了人物内心世界美好崇高的心理学叙事,摆脱了社会文化的层层矫饰,直逼当代生存状态下毫无掩饰的伦理真相。与麦克尤恩相比,巴恩斯的小说笔触相对宁静淡然。他于2011年出版的新作《终结感》叙述风格平和安定,充满了历史与记忆的因素,而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深层含义却昭示出一种万事已经了结,再无任何希冀的末日之感。以这种平静温吞为基础的当代都市伦理生态也由此而展现出令人绝望的凝固与冷漠。小说中的青年学生对文化传承持鄙薄态度,对待生命与死亡持游戏态度,传统伦理思想在这个群体中彻底坍塌。马丁·艾米斯的《死婴》的主人公则是品性恶劣、堕落肮脏的青年男女,以吸毒和滥交为乐。他们之间没有信任、没有爱情、没有责任,混乱与冷漠的关系无论如何不能承担孕育新生命的职责,只能孕育出“死婴”。“死婴”不仅象征了当代西方伦理的悲惨宿命,更是对人类未来宿命的可怕揭示。这些作品不约而同展现出被工具理性侵袭后的混乱世界,在这个唯目的论、唯利益论的世界中,科学精神变成了技术征服,经济发展变成了金钱攫取,艺术变成了大众娱乐,而伦理则沦为物质生产的一种保证,完全失去了伦理约束人的灵魂和内心的本质机能。可以说,当代西方物质的丰富与科技的进步,是以伦理的坍塌和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通过对当代英国小说的系统研究,刘春芳博士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同时对于揭示伦理困境的根源,建构更合理、和谐的社会文化提供了借鉴与思考。

三是对当代西方文化中的价值困境的分析。刘春芳对于工具理性的根源及其思维模式的研究,对于当代社会发展遇到的文化困境有一定的警醒意义。她认为对于工具理性思维模式对当代西方的价值体系也造成了重创,人类在物质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形成了对物质需求不断增加、对物质发展不断提高的越来越强烈的欲望,物欲对人类的掌控使人类社会的文明发生了质的改变。人类社会在争夺物质、资源、金钱、权力等方面毫无节制,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被物质所摧毁,人类自我价值的定位、价值取向的定位,以及价值观念的定位都开始动摇。而这种现象在被评为“1923年至今100部最优秀的英文小说”之一的《金钱——自杀者的绝命书》中有深刻的体现,刘春芳也就这部小说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解读,使这部国人尚不了解的小说能够以更丰满的形象走向读者。小说的主人公名为约翰·塞尔夫(JohnSelf),约翰是西方人名最普通、最大众的代表,而Self则毫不掩饰地点明了主人公的贪婪与自私的人性特点。小说的叙述笔触直接而赤裸地揭示出西方都市的前沿群体——演艺界中追腥逐臭、声色犬马、淫乱恶浊的社会真实。马丁·艾米斯的另一部作品《成功》与《金钱》一样,毫无掩饰地直指当代西方社会的精神灾难——为了金钱不惜一切代价,而以物质为目的的成功则进一步将人推向了灵魂真空的黑洞。小说巧妙地设置了“成双成对”的人物,这种安排无疑是对当代西方文化生态的绝妙讽刺,即无论人的成长背景如何,无论人的成长轨迹如何,最后都遵循同一价值逻辑,无一例外地走向灵魂衰败、精神荒芜的命运。《星期六》是麦克尤恩于2005年出版的小说,讲述了成功富有的神经外科医生贝罗安在“星期六”一天中的经历,对当代都市成功人士的生活、思想、心灵、精神和情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丰满而令人信服地展现了当代都市文化对人类生活的浸润和异化,由此形成了一种人性彻底堕落的当代都市人文状貌。物质世界的迅猛发展使人类摆脱了物质匮乏的困扰,然而面对物质的丰盈,人类如何护持住内心和灵魂,谙透生命的意义,寻求合理的生存方式,使物质真正成为改善生活的途径,却不是割裂心灵、残害灵魂的罪魁,是当代世界必须思考的命题。刘春芳博士对这些当代英国小说的分析,不但建构了自己的批判路径,同时也对这些已经或即将在国内出版译著的当代英国小说进行了令人信服的分析与评判,对这些小说面对国内读者时的阅读导向和阅读思考进行了有益的引导,从而有利于我国读者对国外文学作品的辩证吸收。

四是对当代西方文化中的情感生态的解读。刘春芳博士对于情感的兴趣由来已久,从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研究开始,她就致力于对情感的研究与剖析,并形成了独特的“情感理性”的概念。因此工具理性霸权对人的情感范畴也带来致命的伤害也是她特别关注的一个范畴。她认为当代西方社会的文化核心被工具理性绑架之后,便形成了这样的文化形态:科学技术被视为时代的最高成就;征服与占有成为时代的最高美德;消费与购买成为人类的最高理想;计划与目的成为生活的最重要形式。与这样的文化形态相对的是,情感与内心成为最没有价值的范畴,人面对一切都不再具有同情心与怜悯心,一切行为只以自己的现实利益为最终指向。在这种背景下成长的一代都市人,性格与精神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形成冷漠和暴力的性格。在《怀孕的寡妇》中,作者将矛头直指西方社会中性解放的恶果。在西方当代都市中,“性”已经取代了情感,情感世界由此堕落为身体世界。在《伦敦场地》和《夜行列车》中,由于情感的缺失,冷漠与残暴横行,死亡成为人生目的和不懈追求。马丁·艾米斯的小说所展现的当代文明“都如世界末日般悲惨。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整个星球的马桶化厕所化’”。西方都市人群面对着精美奢华、堆积如山的物质,却没有获得任何正面的、积极的、美好的影响,而是变得更加不堪入目。

在刘春芳的分析逻辑中,“三剑客”的文学文本所表现的西方当代都市文化生态,表面看来夸张而荒诞,与西方社会呈现的表面繁华并不相符,然而由于文学是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它体现的是现象背后的价值体系与思维逻辑,揭示的是华美表象背后的思想真实和精神真实。然而,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表象的繁华与富足层面,造成了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想象式建构,将西方文化完美化、偶像化、神圣化,并成盲从的趋势。如今,大到经济文化领域,小到娱乐时尚圈子,乃至青年的婚恋观、消费观和思维模式,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不谓不深,而这种影响也在无孔不入地消解着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解析“三剑客”文学作品所呈现的西方世界繁荣表象背后的真实本质,一方面可以帮助国人建构西方文化传播与认知的多维途径,使处于多元文化和文化变迁中的中国青年能够以更加清晰和客观的眼光看待西方都市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更有效地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文理性的推崇,避免我国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背离人文理性,独尊工具理性,形成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贬低。因此,阐释西方文化发生的社会根源及社会必然,揭示西方文化繁荣表象背后的痛苦真相,既是从事西方文化研究者的责任,也是客观而全面地了解西方文化的必然选择。

纵观刘春芳博士的课题研究,可以看到她在文学研究方面所做的艰苦努力,以及她对于文学研究所持的热切情感。这也是她从事文学研究以来的一贯姿态,既是优势,也是弱点所在。她满腔热情地投入文学研究,每一个文字背后都凝结着她的强烈情感,使她的文章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使人能够感受到她真切而诚挚的呼声。然而,正是由于过于真挚的情感的介入,她的文字有时会偏离理性的轨道,走到自我宣泄的道路上去。希望她在今后的研究中激情依旧,但理性更清晰,目标更明确,文字更精准。

刘春芳博士在文学研究的道路上一路走来,态度坚定,充满激情,目前已经圆满完成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她没有把这项课题的完成视为一段研究的结束,她告诉我她希望能继续进行她的以“情感”为内核的研究,致力于用文学的方式呼吁这个社会关注内心与精神,摆脱物的困扰与桎梏。她热切地要完成她的“情感研究”之旅,希望重新选择对浪漫主义的研究。她的勇气总是令人佩服,面对前人已经研究得较为成熟的浪漫主义文学,她依然执著地探寻着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式,而这种研究是她发自内心的渴望,因此我衷心地祝福她,也希望她在今后的文学研究道路上越走越宽,取得更多的成果。